2018年10月30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848


不能与不为


2018/10/29 中国报/评论

~作者:余开云


希盟政府的教育部承认统考有那么难吗?是不能与不为?

中国亚圣孟子在《梁惠王》一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不为”是主观上不愿意做;“不能”是客观上做不到。孟子认为人在缺乏主观能动性做事时: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做。

故“承认统考,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不能也;承认统考,是折枝之类的不为也”。至于承认统考,若是事情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而无法完成,这就叫作“不能”。承认统考这件事,前朝政府在细节上拖拖拉拉数十年,其症结所在是政治因素。华社经过多年力争,时任副教长张盛闻捎来好消息:“承认统考,只剩一里路”。龟步的一里路还没走完,换来第14509的大选。

错失民众支持不自知

509大选前,朝野政党皆了解华社殷切冀望承认统考,于是双方在竞选政纲上,信誓旦旦,一旦中选即承认统考,只是情况稍有不同,希盟的条件,只要教育文凭(SPM)国文科考获优等即可,国阵则多了一条需历史科及格而已。

希盟大选前许诺,一旦主政即承认统考,孰料新科教育部长上任后放话,承认统考不在希盟百日新政宣言内,认为承认统考有二考量:“不影响国语地位及国民团结”,让关心承认统考的华社踢到铁板。

如今希盟教育部是有自己的能力去做,却不去做,这叫作“不为”,反而提出“不影响国语地位及国民团结”的无关托词,心安理得采取了“不为”的态度,令投票支持希盟的大多数选民大失所望,“希望”成为“稀望”,错失了民众的支持而不自知。

前朝政府确曾认真考虑承认统考,只是还差“一里路”;大选前大言不惭“一旦执政”即承认统考的,却需在任期内仔细思量,超越十万八千里路。

“希望联盟”结盟之初曾放言,四党平起平坐,行动一致,承认统考是希盟白底黑字承诺的誓言。如今承认统考课题在教育部受阻,却未见其他政党部长在内阁提出讨论如何让承认统考快过一里路!



赶快填补不足


 2018/10/29中国报/中言


希盟政府上台后,华教团体除了要求政府全面承认统考文凭,也促请政府解决华小数十年面对的种种问题,包括师资短缺问题。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各源流学校的教师人员足够,但根据董教总的统计,华小师资从来都不足够。这显示教育部与华教组织对华小师资人数的统计和要求,存在很大落差。因此,华教和华团组织要求教育部,公开和透明化华小师资数据。

自掏腰包聘临教

虽然这些都是前朝政府留下的问题,但换了政府,新政府就必须对此扛起责任,尽快解决各种教育问题,履行大选承诺。

一个问题,各自表述,可能因为存在着官僚问题,也可能因为双方的统计方式、标准和定义不同。既然华小有师资需要,教育部就要对此正视,开诚布公和董教总进行讨论,厘清疑惑,解决分歧,以采取最有效率行动,尽快解决问题。

教育部没有安排足够的教师到华小执教,令许多华小面对教师短缺,华小家教协会被迫自掏腰包,聘请临教。

重检讨师资人数

从华小自行聘请临教显示,华小确确实实是师资短缺,如果有足够教师的话,华小就不必花钱请临教。

华小师资短缺问题与政府承认统考一样重要,教育部应重新检讨师资人数,增加培训更多华小教师。

同时,校方应妥善安排教师的执教时间表和提高教师效率。就如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有助减少对公务员的需求。

教育部应探讨我国教育体系,迈向灵活性教课,避免填鸭式的教学和太过注重考试。如果当老师不再是一分苦差,就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报考当教师,填补教师空缺。



落实制度化拨款


2018.10.30星洲日报/星观点·


在崭新的政治格局中,希望联盟政府须突破旧框架,实施新作风,以制度化的机制,对华中、独中等学校发出拨款,协助校方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品质。

据行动党霹雳州主席倪可敏指出,霹州政府将制度化拨款300万令吉给州内261所全津贴学校,包括华小、华中、淡小及教会学校。这是一项好消息,期望这种制度化拨款的概念能扩大并延伸至全国,让其他地区的相关学校受惠。

相对于国小与国中,华小与华中等学校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忽略,所幸的是,近年越来越多州政府关注到这项问题,给予华小华中关注。当中,槟州政府与雪州政府从2009年起已开始发出教育拨款予各校,甚至惠及独中。

所谓教育乃百年树人之大业,州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拨出款项支持学校,相信有助于推动教育领域的发展,提升教育水平。然而,制度化拨款支助华中等学校的措施,不该止于州政府,而是应该上升至联邦政府的层次。毕竟,由联邦政府从上而下,统一规划,进行制度化拨款,是更有效的方式。事实上,确保学校顺利运作,为人民提供高素质的教育,也是联邦政府的责任。

虽然前朝国阵政府也曾对华中、独中发出拨款,但这却不是制度化的措施。前朝政府在财政预算案中没有列明华中拨款也引起争议,类似风波不该重演。这种非制度化的做法,不但引起焦虑与不满,也导致校方无法提前针对财务进行有效规划。再者,即使相关学校今年获得拨款,明年情况如何也尚未知,充满不确定性,让人难以安心。这对于学校甚至于教育的发展,皆无裨益。

在崭新的政治格局中,希望联盟政府须突破旧框架,实施新作风,以制度化的机制,对华中、独中等学校发出拨款,协助校方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品质。这当中的关键词是“制度化”,通过政府的制度化拨款,相关学校可获稳定支助,在教育路上走得更稳健。

简言之,联邦政府对各源流学校,包括华中的拨款必须到位,在制度化之余也需兼顾各方需求。持平而言,无论是国小、华小、国中、华中、独中都是在为国家培育英才,联邦政府有责任与义务为它们提供拨款,协助学校发挥最大功能,造福莘莘学子。



华中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


2018/10/24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董恪宁


国民型中学的处境,既经60年代改制,接近半个世纪,沉痾宿疾,一言难尽。日新国中年前经历洪水劫后之处理,正是佐证。要不是诸如多个民间团体之志工团自动请缨,帮忙清理,恐怕一切还停留在第一里路。

认识这点,当可知道尽管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行动方略联盟改制中学发展理事会及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理事会三造,联合完成的《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行动路线图》,恐怕只是意思意思。然后呢?

然后,各报报章援引理事会副秘书余开云的那些话语,都是应景之言:成立以来,维护正名,让公众人士分辨国民中学与国民型华文中学的不同,将国民型华文中学简称“华中”(SMJK)云云。

新闻并称,华中也获得前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认同 2017615日已发公函勒令各州教育局,將国民型华文中学正名Sekolah Menengah Jenis Kebangsaan,简称(SMJK)。

话虽如此,按照常识理解,遵照法令定义,这纸公文,怎么可能超越《教育法令》的权限和界定?因为这样,纵然华中董事有权推荐校长,遵照公务员既定的体系和成规;大家想必明白,最后的裁决,显然不在华社这一边。

那么,所谓的行动路线图,尽管洋洋洒洒, 钜细靡遗,提出十大行动路线;说实在话,恐怕只是自己爽而已。举例言之,我们怎么可能“系统化师资培训”,确保优质教育发扬光大?

何况,报考STPM华文者,每况愈下。大马考试理事会网页的统计显示:2013年考生只有550人。2015年和2016年,总数跌到275284人。2017年仍在300人之下。那么,78间“华中”中文本科的教学,今后谁来排队接班?

当然,整个问题,不仅是在考生的不可多得,同时攸关体系之沉痾宿疾。许多学校的STPM班级往往唯见一个人单枪匹马苦苦支撑,甚至义务补习。一旦老师升职、调任,职责层叠,再不能抽空兼课;这盏灯火随之奄奄一息,若存若亡。

这么一来,华文的师资既然不存,华小的困蹇,思之自明。那么,独中的存亡,华教的维护,也就甭提了。可惜,内忧如此,华社的领袖始终没有正视之,政党的领导一样不置可否国中和华中的满目疮痍。

《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行动路线图》的面市,不过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新任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有心,幸勿止步这里,原地踏步,继续磨蹭,而是令下部门动手修正攸关之法律条文。

话虽如此,晚近财政预算案里,对待改制中学所需,始终视若无睹,仅有2016年借用特别拨款资助华中。此前的20122015年,以及2017年的报告,都没有明确的说明,皆需出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有所补助,意思意思。

2018年财政预算案一发布,不知何故,华中再次“被”遗漏;乃至董总文告不得不高调抨击:明年财政预算案,政府故态复萌,还是没有宣布国民型中学的特别拨款。既见前朝之不善,希望联盟的新政领导,是不是愿意改之?

不管怎样,由此可见,华中的地位尴尬,看似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那样的处境,像是蝙蝠:有翅膀,是飞禽;有双脚,是走兽。到底是走兽,还是飞禽?说是“华中”,只有一科中文;说是“国中”,国家编算的年度拨款,似有还无。

是与不是之间,华中恰如蝙蝠,不靠星星自己定位,在黑夜,以声波默默飞行。在缝隙中华中清醒;在绝壁里,华中坚信、坚定、坚强;栖息在岩石,和岩石之间;华中什么都是,华中什么都不是。

就是那样,华中仍然以160公里的时速,继续向前,不断地超越既有的局限。任由他们指指点点,有时候华中什么都是,有时候什么都不是。是和不是,没有问题;华中们正是这样走过年年月月,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连校园清理也要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