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统考仍然荆棘满途
2019/03/11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锦松
承认统考的问题,何时可以见到曙光,没有人可以说准。509大选前,为了对抗国阵,希盟的信誓旦旦,已如昨日黄花。今天马华开始扮演反对党的角色,难免要责问现在身为执政成员党又是代表华人的行动党,到底什么时候可以落实统考的承认。
马华认为他们之前在国阵执政时做不到的,行动党在希盟旗下也是「一事无成」,一样是做不成的。但统考就像一个「犀利」的政治武器,可以挫败一个政党的锐气与民心,马华岂会不善加利用统考,让行动党领袖难堪,进而讽刺行动党对华社大选时开的儘是「空头支票」。
本质是政治
统考的问题,原来就不是学术问题,也非纯教育问题,其本质就是政治问题。
60年代华文独立大学不能创立,是基於语文的问题,华文如果是大学的媒介语,马来政治主流的意见似乎认定华人有意顛覆马来文的国家语言地位。但如果使用英文,就马上不是问题了。
谁能为统考解套,大马人民之声顾问柯嘉逊直言,政府成立的统考委员会只不过是拖延术。他重申:有什么证据证明委员会对统考文凭进行评估?有没有人见过这个委员会的职权范围?他们將使用那些事实数据和標准来评估统考文凭?採纳何者的意见及所涉略的范围在哪里?內阁又会否遵循委员会的建议?委员会成立是否得到希盟政府的承诺保证?
柯嘉逊提出的问题,事实上难马上有答案,华社的殷切期待也就遥遥无期。承认统考的路演如果没有时间表,就显示政府对承认统考的意愿不强。面对如此艰难处境,华社是要「重拳出击」还是「轻描淡写」?
华教课题的攻与守
2019/02/28星洲日报/总编时间
~作者:郭清江
从国家独立到现在,董教总一直是华文教育的守护者、捍卫者,以及发展的推手。董总和教总被华社视为连体婴,在涉及大原则的课题上向来立场一致。但是,这两个捍卫华文教育的急先锋,近日对承认统考的期限, 却持有不同看法。
董总强调只要不典当自主权、不违背办学方针,或者不触及底线,愿意给予时间来等待政府承认统考。教总则认为,不宜夜长梦多故不能再拖延,政府必须尽快兑现诺言。
其实不少人已注意到,董总自从换了领导层后,在面对某些华教课题时,态度“柔软”。这种以守为攻的方式,未必会获得所有华教人士的认同。
作为华教最高机构的董教总,对政府的施圧绝对不能放松,不能让政府以拖字诀来忽悠华社,毕竟希盟在509大选前已许下执政立刻承认统考的豪言。
统考是政治课题,无关学术,要回归政治去解决,也不需要太长的时间来决定。
国阵过去一直以不获足够华人支持作为拖延承认统考的借口。今天希盟获得华裔近90%支持的政治力量,实在没有理由再推搪。
董总新领导层可以改变过去的强硬作风,但该出声时还是要出。
为了争取更多人支持董总的改革大计,董总主席陈大锦与署理主席陈友信于2月25日率团到星洲日报总社,跟我们分享董总的“华教新路向”专案、“多元族群与文化发展”专案,以及“独中教育改革”专案。新领导层想结合华社力量,为华教打造新格局。
在交流会上,陈友信谈到了新领导层正在做的跨族群工作。他也透露了华文独中的最新状况。
独中不论是学生总人数或新生都出现双位数的下跌。这对独中的发展是一记警钟。如果独中继续原地踏步,不转型或改变就会被时代或新的竞争者所淘汰。
科技的发展如雪崩般的对各行各业带来冲击,包括教育在内。许多传统行业很快就消失。新的行业已悄然地应需要而生。可是,我们的教育课程却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华教要走得更远,要在这片多元种族的国土立足,同时又冲出大马,面向其他东南亚国家,就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将教育和民族感情困绑在一起。
独中必须提供优质教育,让学生能够跟国际接轨;在强调中文之余,也要务实地重视英文与国语(马来语)教学,例如并非所有科目都要用中文教学。
外面的世界变化太快,我们已经没有时间继续在意识形态上争吵。
董总主动与其他族群互动和对话,应获得肯定,这可以化解偏见与促进了解。
星洲日报作为一分中文媒体,于2018年开始逢周日推出“我们”专版,让华人读者了解与尊重其他族群的风俗文化。我们旨在通过报道鼓励跨族群的活动。我们也把友族的声音带进华社,通过言路版专栏传递正能量,促进族群融合与交流。
在交流会上,我们也了解到非华裔学生于2016年在华小的人数占了16%,到了2018年增加到18%。华小能日愈获得友族的认同,说明他们已看到中文的价值。
这些华小非华裔学生,人数应该不少,但是在毕业之后却好像在人间蒸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偶尔会接触到三几个能说流利中文的马来人或印度人,但这股力量并没有被好好地整合起来。
他们是“华教使者”,这是一股重要的华教力量。通过“华教使者”接触马来社会,效果会比董教总好。董教总应发动“寻找华教使者”运动。
在华教课题上,我们不断在种族化与互相拒绝。实际上马来西亚各族群的命运早已困绑在一起,就像华人农暦新年的那道“捞生”年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捞生那刻所释放出来的欢愉声,其实汇聚着和谐、包容与团结,那才是马来西亚令人惊叹的乐章。
何时解决华小师资短缺
2019/03/11 星洲日报/星、观点
教总主席拿督王超群说,华小面对师资不足的问题仍未解决,过去的两个月,一些华小甚至在未获得教育部拨款协助的情况下,需依赖董家教协会自掏腰包聘请临教和代课老师。王超群透露,在今年的一月和二月份两个月之内,单单是雪州华小的董家教,就已经耗费将近26万令吉来应对师资短缺的窘局。
根据教总近日向全国收集的数据,从432所华小给予的回复中,得知教学教职空缺有323个,其中雪州就占了122个空缺、槟州29个、霹州15个、吉隆坡26个、彭亨15个、柔佛69个和马六甲30空缺等。而且在这些华小当中,有80位教师将会在3月至6月期间陆续退休,情况令人担扰。
从以上432所华小回复的数据来看,全国一千两百余所华小师资不足的实际数字可能会再提高,教育部招聘的500名英文科临教将在今年4月份派到全国缺乏英文教师的国中和华小,虽有助解决小部份华小的英文科师资问题,但是华小仍然严缺其他科目的教师。
华小师资问题是华教的常年困境,政府委任华裔副教长的传统,很大程度上是把副教长当作教育部和华教之间的总协调,但回顾历史,华小师资短缺问题一直无法尽善尽美处理。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时任副教长张盛闻在2017年12月29日说,2018年共有499名师范大学毕业生,华小只缺453名教师,这些毕业生可以先派到华小当临教以解决师资问题;去年3月,副教长张盛闻透露华小尚有1020个教师空缺待补的数据,当时他也宣布开放20个名额给统考生申请成为华小老师,但是实际上华小师资空缺的数字是否确定,是否在“解决中”,却没有更明确的数据和详情支持。
现任马华总会长魏家祥担任副教长的时代,曾透露华小师资短缺的问题自2008年开始,甚至严重到曾经缺少高达4976名老师。
历届教育部华裔副部长和教总代表虽然每年都有举行圆桌会议讨论解决华小师资荒的问题,却是每一年仍然出现短缺问题,其中一个关键,是教育部提供的数据和教总的数据常见差距,于是便造成各说各话,比如教总说华小老师不够,但教育部的记录却说没有问题。
改朝换代后的副教长张念群已向华教展现她会全力解决华小各种问题的诚意和魄力,但愿她能关注到教总的声音。
真的非谙华语不可?
2019/03/08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江振鸿
青体部长赛沙迪前阵子的“本地公司征聘不应强制须谙华语”论,引起华社及朝野华基政党的不少非议。这些非议的理由无非是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崛起,本地公司与中资来往更频繁,因此需要谙华语的员工与中国客户沟通。
赛沙迪过后发表文告解释,当时其这个言论其实仅是反对技职行业以语文掌握为招聘条件,因为他在彭州一所大专出席对话会时,一名国家青年技术学院的学生告知,华语已成为汽车制造业的聘雇条件之一。
当然我不晓得其他行业的情况,就且以我所熟悉的制造业为例子(那位学生遇到须谙华语的聘雇条件正是来自制造业)。
在一间制造业工厂的运作当中,需对外尤其是与客户沟通的岗位,往往只有区区那几个,并不是每个岗位都需要与客户沟通。
语文非征聘必要条件
举个例子,一间工厂无论其主要客户是中国还是日本,但是当那间工厂要聘雇一名负责维修内部生产线上机器的机械工程师或技术人员时,总不成要求这个岗位也须谙华语或日语吧?
在我的前公司,有一个团队专司负责日本客户的产品设计及生产工作。在这个近百人由包括生产操作员、采购员、生产策划员、设计专才、技术人员、工程师、经理等专业人士组成的团队当中,负责与日本客户进行一切沟通工作的角色,是落在一名谙日语的客户服务专员身上。
换言之,在这个专司服务日本客户的近百人团队中,只有或只需一名谙日语的员工。这也意味着要加入这个团队,谙日语绝对不是必要的征聘条件,除非要聘请的是那个需与日本客户沟通的客户服务专员(人数只占整个团队的1%)。
此外,我去年在日本旅游期间,发现到一些位于旅游景点、高挂有谙中文服务店员牌子、明显想要招揽中国旅客的商店,其所谓谙中文的服务店员,其实也只有一两名,并非所有店员都会讲中文。
因此,是上述这些国家青年技术学院的学生以概偏全,看到某些少数职位须谙华语的征聘条件,就“断章取义”地认定私人界所有类似职位都是有同样的征聘条件,还是一些公司不管工作上有没有实际上的需要,都一律要求应征者须谙华语?这恐怕只有当事人方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