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5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897


给统考的肯定


2019/03/13 光明日报/好评

~文:小黑


上星期六受邀出席檳州政府的2018年高中统考成绩杰出学生颁奖礼,颇有点感触。这是檳州政府第一次给统考学生加油,一共有12名考获8A9A的高中学生受邀出席领取这个奖项。我的学校共有3名学生考获9A2名学生8A,因此有这样的一次难得的机会与首长曹观友交流。

久闻曹首长為人谦恭有礼,而且善於自嘲,深得记者先生小姐的爱护。当天的颁奖礼只是一个简单的仪式,但是曹首长还是很认真看待它,準时在下午230分出现在光大的C讲堂。当官能够準确拿捏时间,是很受观礼者尊敬的。

首长虽然是忙碌的人,他还是腾出一段时间与得奖者及父母一起拍照,实在难得。关於独中,以及承认统考成绩,一直以来都是檳州在带动。10年前,发动拨款给予州内5所独中的是州政府,而且延续至今。后来州政府还给予教职员回馈金,一年两次。紧接着,又為州内教职员庆祝教师节,并且有幸运抽奖等等。檳州政府的作风,成為一个楷模,為他州学习。

在我国,从事华文独中教育,最终目的还是争取中央政府抚顺民意,兑现在509全国大选宣言中的承诺,才算是满足老百姓的最终心愿。我相信,希望联盟的4个成员党都清楚明白,老百姓要的是什麼。

突破重围要看领导的智慧

承认统考文凭是刻不容缓的工作,即便是面对巫统及伊斯兰党作梗,希盟也一定要想方设法让每年一万多名高中毕业生在国内的大学有个栖身之地。我以我校為例,2017年(2018年考生尚未尘埃落定)毕业的学生就有六十多名到中国读书,以及三十多名远赴台湾大专院校深造。他们在自己的国家不能获得安身之所,反而在祖籍国获得温暖。如果他们是受英语教育的孩子,那就更难获取祖籍国的提携了。

统考生的成绩一般都在中等以上,是可造之材。如果给予他们在本地大学一席之位,肯定可以与同儕们争一日之长短。

面对巫统与伊斯兰党的联盟,并且回復早期狭隘的宗教族群為斗争的主轴,希盟要以何种政策来应对?阿兹敏大声呼吁以马来人对马来人的对策是一个短视的策略,而且很快就会忘记多元政策,争取承认统考文凭也会被边缘化。看起来,行动党还是与安华结盟更為稳当。

政坛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如何突破重围,还要看领导的智慧。没有想到,一张学术文凭竟然需要政治的庇荫,才能惠利千万名子弟。



华教的定位


2019/03/11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林华国


华教经歷了风风雨雨,多年来先贤的抗爭,始有今天的成就,可说得来不易。

 来到今天,我想已经没有所谓的消灭华校的威胁,华教组织也不必再打悲情牌,因为,摆在华教眼前的是定位问题,已经不是生死存亡的问题。

自从10年前,马来西亚歷史性5州变天,一些由民联执政的州,如雪州和檳州实施了制度化拨款予华校,而希盟执政后,也首度拨款给华文独中,看看国际局势,中国的崛起没有人可以忽视,就连让人觉得对华不太友善的敦马哈迪,最近访问菲律宾时,也说如果中美对抗,非得要大马选边站的话马来西亚將选择中国,可见,中国的影响力已经不同日而语。

无论国內或国际情势,华校的地位是一天比一天提升,如果到现在还有华教人说,华校將被消灭,这是被害妄想症。

华教最大的挑战应该是地位问题,最近看到报道,全国的华小有18%的友族同胞,这引起一部分华教人士的担忧。他们觉得,再这样下去,华小会渐渐变质,也有人说,华校是通过华社一点一滴的筹款而设立的学校,为何要拿华社资源去照顾友族同胞?他们认为这是浪费华社资源。

秉持有教无类方针

举例,有一家华小叫汉民小学,处在很多外国人居住的檳城丹绒武雅,这所华小有很多德国人、韩国人、日本人等,可以说是变相的国际学校。当年,我还是记者的时候採访了小六检定考试(UPSR)成绩放榜,访问了一名德国小六生,他拿了全科7A,也就是说华文科也是A,讲华语的流利程度不输给任何华裔。

为什么是德国人、韩国人就读华小,我们就不觉得是浪费华社资源?我们反而觉得很自豪?

也有人说, 不行, 让友族进来就读,会拉低学校的成绩水平。我也採访过初中评估考试(PMR)放榜,一名初中三马来考生获8A,华文科也A,而且她就读的学校就是檳城的名校檳华。

再说,华校的精神本来就是有教无类,如果我们只挑成绩好才教,然后让成绩中段或以下的学生自生自灭?这违反了教育的原则。

当今的华校,不止要跟国民学校竞爭,还需要和许许多多的国际学校竞爭,只要稍微有能力的家长,已渐渐把孩子送去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而不是把华小当首选。

所以,我说是定位问题,华小要定位在「全民学校」,让更多人学习和掌握华语,学习中华文化,还是定位在「华人的学校」?华校的路要走得长远,办校者就必须拥有更宏观的视野。同时,当越来越多友族就读华校时,其实很多种族间的误解会渐渐解开,理解会进一步加深,这是我乐见的情况。



《会说华语是一种歧视》


2019/03/14 中国报/评论

~作者:李练


首相署部长瓦达姆迪说,国民团结与融合局将提出一项行动计划,以解决马来人和印度人在私人界求职时遇上的种族歧视问题。

咦?那么华人呢?这是表示华人在私人界,纯属是扮演歧视别人的那个坏人角色吗?

马来人经济行动理事会(MTEM)也炮轰说,国内逾7成私人企业,为了不聘请非华裔,都特地把需要掌握好华文列为条件之一,以刁难求职者。这样的所谓市场研究,其实是延续了之前青年及体育部长赛沙迪,指征聘特别注明须谙华语是种歧视行为的论述。

先是一个学生口中愤愤不平,然后部长安抚之;旁枝杀出一个曾经批评 “大马糖王”郭鹤年的致富成功都是因为与政府有裙带关系的马来经济行动理事会(MTEM),然后首相署严肃看待,认真要推出计划插上一手。

而政府这只手,真的有必要吗?

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谈过“看不见的手”invisible-hand的理论;即通过资本主义完全竞争的模式,就可主动做到市场调节,双方将从自愿交易中获得利益。一旦出现任何人为强加的因素,只会增加成本,造成某方利益亏损。接下来吃亏的那一方还是会想方法转嫁成本,直到市场再次平衡。

比如说,一家私人企业真的只需要招聘5个通晓华语的员工,一旦政府立法美其名保护和扶持不谙华语的马来人和印度人员工,指示这家公司务必录取2个,这样一来,为了符合政府条件,在资金缺乏情况下,公司只能被逼录取3个通晓华语的员工,把另外两个有潜质求职者淘汰出局。又或者保留5个加2个不谙华语的,但是无法物尽其用,成本上升,公司利益就下降,直到自己被市场淘汰出局。

这样的情节,像不像我们公共领域和一些GLC公司?就如我们的马航,还有无数排着队等国库拯救的公共企业。就因为被迫收纳许多过剩和不重要的员工,造成负荷。这可不是我说的,我们尊贵的首相也开口批评170万人的公务员人口,蚕食着每年国家财政预算案里管理开销。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马来西亚人口3000多万,劳力市场不到一半,也只有两百多万的人纳税。这里头包括了多少私人中小企业雇主,他们为国家建设,提拔人才。为什么他们要招聘什么人才,都得身不由己?何况华人也有大部分是受英文教育,不暗华语如果是歧视行为,也是在歧视华人啊?

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是不理智的。这些招聘广告里所列出的条件,只是职务能力条件之一。为什么从来没有人质疑,在私人界求职,需要谙英文是歧视。要成为公务员,需要马来文SPM优等是歧视?当然,要解释后者,又可以搬出国民团结和马来文是官方语言的大道理出来,甚至宪法,这样大家又可以闭嘴了。

就如我们的经济部长,不断说要制订马来人经济政策,以确保马来人经济得以发展并受到保障,这些话难道不是赤裸裸的歧视非马来人吗?

又比如说,308时的霹雳州选火箭大胜,席位还比公正党和伊党多,但是碍于州宪法所限,伊党的莫哈末尼查,因为符合穆斯林和马来人身份而当上了大臣。同一天空下,有人指控如果招聘广告要求应征者通晓华文是一项种族歧视。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合理要求不是种族歧视

2019/03/12星洲日报/星.观点


日前,管理和政治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巫裔和印裔在私人界求职时面对种族歧视。有关结论引起争议,也受到质疑,但未料到首相署部长瓦达姆迪却随之起舞,发表文告指出国民团结与融合局将提出一项行动计划,以解决巫裔和印裔求职时遇上的种族歧视。他进一步表示,所有国民都应获得公平的求职机会,而大马也不应存在任何形式的歧视。

部长的说法,似乎已认同该项研究的结论,但事实上有关研究的严谨性受到广泛质疑,坊间议论纷纷。行动党议会研究办公室在审查有关研究后,亦发现当中有许多方法论的缺陷,包括研究目标太少。换言之,有关研究结果并不一定反映事实,政府没有必要作出膝跳反射般的回应,被牵着鼻子走。

无可否认,在马来西亚这片多元的土地上仍然存在种族歧视的问题,可是社会必须对所谓的种族歧视有进一步的理解,懂得分辨真正的种族歧视,以及合理的商业要求,不可一概而论,模糊焦点之余,也影响国内族群关系。

早前,征聘广告中列出的“需谙华语”条件,亦遭遇同样命运,被套上种族歧视的罪名。批评者称,这是在歧视非华裔。然而,事实上那仅仅是工作的技能需求,是企业营运模式所决定的条件,与敏感的种族因素毫无关连。进一步言,所谓“谙华语”的条件,并未涉及种族,无论是巫裔或印裔只要通晓华语,也就符合条件,何来种族歧视之说?由此可见,这种逻辑并不成立。

私人企业对员工有一定的要求,例如需拥有相关文凭、通晓中英巫文等等,这些都是合理的商业要求,并非刻意要针对某一族群;因此,各方必须理性看待这项课题,切勿轻易扣上“种族歧视”的帽子。

一个健全的社会必须反对种族歧视,然而在发言声讨之前,应该厘清种族歧视与合理要求之间的区别,否则只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影响各族的和谐融洽。同样的,政府在面对这项课题时,也应该冷静兼理性地处理,不要轻易被人牵着鼻子走,陷入种族的泥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