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898


师资又不足了


2019/03/16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黄先炳


上周星洲日报封面头条报道教总主席的话:“在过去的两个月,国内华小因面对师资不足的问题,需靠董家教自掏腰包聘请临教和代课老师,费用高达30万至40万令吉。”

如果教总的消息属实,这是很叫人费解的。

查看旧报纸,2015年尾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说教师足够,2016年不聘临教。2017年尾针对华小师资短缺的问题,副部长说:“明年仅缺乏47名教师。”去年1176名师范毕业生(据报道其中华小教师有277名)迟迟未调派,直至今年才被送到学校执教。何以数据和事实常有差异?

魏家祥担任教育部副部长时说过,他曾召见官员提供英文老师的数据,结果处理教师人数统计的三个部门竟然提供三个不一样的数据,叫他无所适从。现任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去年处理学校拨款,直接转账给学校的银行户头,这是叫人赞赏的做法。我们希望她也可以凭着过人的魄力,处理好60年来无法处理好的教师人数统计的问题,让教师的培训与调派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今年师范的招生广告发布后,教总吁请副部长关注未招收统考生一事。副部长今日脸书发帖回应,表示依旧会招收统考生。实际上,凭统考文凭进入师范学院就读始于2011年,可是往往招收的人数却无法达标。这是叫人深感纳闷的。

华社领导层到底是怎么一个想法?既然极力争取,当局也开放了,但却又不积极响应。2011年只招收到华小华文组14人,201211人,20134人,而当局开放的名额是20人。这岂不是浪费了名额?还好教育部基于人数太少,而让SPM文凭毕业生生填补空缺,倘若像2012年那样,华小华文组只开放给独中生,人数不足却又无法填补,叫那一年想主修华文的SPM毕业生何其尴尬和遗憾啊!

教育是兴国之大业,不该成为任何人的政治筹码。我们希望各造严正看待师资的培训,确保学校有足够的合格老师执行教育的神圣任务。



浅论教育非零和游戏说


2019/03/17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墨雪


日前马来西亚华校杏坛协会表示,财政部早前宣布拨款7500万令吉予全国612所宗教私塾(约9万名学生,每名学生一年平均分获833令吉),对学生人数远远超出这些宗教私塾的全国1298所华小(518000名学生,获得5000万令吉拨款,每名学生一年得到96令吉),和62所独中(85000名学生,获得1200万拨款,等于每名学生一年得到141令吉)不公平,希望政府能重视华校,并给予公平的拨款。

副教育部长张念群回应此一呼吁时说,教育不是零和游戏,人民不应将政府给予各源流学校的拨款视为自己族群的一种“亏损”,教育部是按照各源流学校的需要提供拨款。她举例说,淡小与华小的数量虽有差别,但,同样获得5000万的拨款。原因是一些淡小所面对的问题较为严重,需要更多的拨款学校情况才能有所改善。

两点值得关注

张副部长的谈话有两点值得关注:

一、教育非零和游戏。

笔者相信任何对国民教育有正确认识的国家和人民,都会认同张副部长的说法。不论单元或多元种族国家,政府在教育施政方面都应理解到教育是立国之本,公平对待国民让他们享有最大受教育的机会和待遇,才能源源不绝地培养出有素质的国民,国家才有望走向健康发展和富强之道。这也是大多数国家在每年的政府财政预算案中,教育部获得最多拨款的原因。

问题是,在多元种族和宗教的国家,是不是所有国民除了可获得受教育的机会的同时,各源流学校(不分公私立)的学生都享有国民的公平权益和福利?就我国而言,实际情况显然并非如此。政府不仅对公立中小学有差别(如国小软硬体建设获得政府全面照顾,华小的硬体设施需申请或自行解决),对民办学校如独中与国际学校的评估和看待亦有所不同。

二、华社不存在零和游戏思维。

我国自独立以来,华社对教育的要求很简单,那就是在政治上尽管朝野政党厮杀,无所不用其极的斗个你死我活。但,不管哪个盟党在朝或在野,谁执掌中央政权,只要教育这一块让华裔享有公平受教育和在国内发展的机会,就于愿已足矣!多年来华社对华校和华教的诉求也不过如此,并非在与其他源流学校比较之下觉得有所“亏损”而作出的反应。由此可知,华社对教育的观点和心态是务实的,是对国家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思想和观念上并不存在“零和游戏”的误区。



华文科


2019/03/16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 欧阳秀媚


采访大马教育文凭放榜时,在等成绩正式公布前,与学校的华文教师聊天,谈一谈学生对报考华文的态度。

我听到这些华文教师的感叹,尤其是他们对中学生们为“考全科A”而放弃考报华文感到不满,甚至可说是“愤怒”。

其中一位老师指著我手上优秀生名单说,在大马教育文凭中考获9科全A的华裔考生,只考9A的原因是没有报考华文。

这名老师说,她多次好言相劝,并告诉这些学生有能力在华文考A,但是这些学生却讲了很难听的话回拒,痛透老师的心。

事实上,当时我手上的名单中,部份优秀生也确实因为华文考个B的成绩,导致他们虽考得9A,但不是全科A的例子。

采访后,我返回报馆,与同事聊天后发现,同事孩子的学校则出现相反的情况,校方劝同事孩子及其同学们放弃报考华文。

校方“劝退”的原因只有一个,华文难考A,一旦华文考不到A,就影响考全科A的成绩!

天!到底发生什么事?怎这所“名校”为保学校的成绩,竟然采取这种“劝退”的作法。

庆幸的是,同事的孩子很懂事,坚持报考华文,也成功考个A+回来。



须关心华中问题


2019/03/16 中国报/中言


行动方略联盟针对全国81所国民型华文中学的情况和学生人数进行调查,发现国民型华文中学(华中)从2010年至2017年,学生人数减少14%17000多人。

华中的学生以华裔为主,华中学生人数减少,也代表了华裔学生减少。

华中学生占全国中学生的比例也下跌,从2010年的5.44%下跌至2017年的5.20%

调查也提出了多项华中所面对的问题,包括一些华中的校长不懂华文,也有华中没有校长而只有副校长。

华裔人口增长率慢

华中的前身是华校,经改制后成为国民型华文中学,一些坚持不改制的华校,发展成今日的华文独立中学(独中)。

尽管华裔人口比例在下降,但不代表华裔人口萎缩,只是华裔人口的增长率比其他族群慢,实际上华裔人口一直在增长。因此,华中的学生人数应该是增长,而不是减少。华中的华裔学生比例仅次于独中,平均都占85%以上。

董总、教总和华教团体,必须关心华中所面对的问题。

从基本层面分析,华中数目在过去半个世纪,没有显著增加,目前全国只有81所华中,西马63所,东马18所。

华中国中差异减少

华中的数目不增加,那要接纳更多学生或扩大学校规模就受到限制,一些学术水平不俗的华中,要增收学生也显得捉襟见肘,受到空间、学校资源的限制。

所谓的华中,其实是以马来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只有一本华文科;而许多国中设有华文课余班,让华裔学生有机会学习母语。

在这种情况下,华中和国中的差异也减少,这可能是华中学生无法增长的原因之一。

希望政府制度化拨款给所有学校,按照学生人数决定拨款多寡,那么华中才不会受到忽略,能与国中公平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