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3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
1939年,李春鸣与张国基、李善基、陈章基酝酿成立一所新型华侨中学,定名为“中华中学暨附属小学”(简称“华中”)。他们捐出建校基金,在实业家麦爝煊、张祖砚的支持下,组成学校基本委员会负责建校工作。1939年6月12日,由李春鸣任校长的雅加达华中宣告成立。华中在李春鸣校长和基本委员会的领导下,校务蒸蒸日上,发展壮大成为上世纪30至50年代东南亚最大的一所华侨中学。从1939年至1966年的27年中,华中共培养出学生一万多名,为印尼和中国输送了众多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医务人员、文艺工作者和企业家。
今年是雅加达华中创办80周年华诞。我们不能忘记为华中做出贡献的创办人。
李春鸣
李春鸣(1894-1976),名霆震,号村民,江苏南通西亭镇人。1916年毕业于南京国立高等师范,任省立七中(今南通中学)国文教员。1919年经黄炎培先生介绍,应聘到著名侨领陈嘉庚开办的南洋华侨中学任教,开始在南洋从事华文教育的生涯,并先后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苏门答腊等地担任过华侨学校育训主任、教学主任或校长。
1939年,李春鸣与著名爱国侨领张国基等一起创办了印尼中华中学,并担任校长。在李春鸣等人的努力下,中华中学蓬勃发展,被誉为“东南亚最负盛名的华侨学校”。
李春鸣在东南亚各地从教长达近半个世纪,在其担任教育领导岗位上,都亲自制定校训,谱写校歌,重视华侨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有用人才倾注了全部心血。因而受到广大华中校友的衷心爱戴。为表彰他对印尼华侨教育所做出的贡献,1957年雅加达中华侨团总会与教师工会特向其颁发金章纪念盾和奖状。1964年华中校董会又授予其一金章牌,表彰其对中华学校及华侨教育作出的杰出贡献。1954年,李春鸣作为印尼华侨归国观光代表团团长参加国庆招待会,被国家有关部门专门安排坐在周总理旁边,受到周总理高度赞扬。他一生爱好书法,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深厚的造诣,著有《心声集》等。1966年李春鸣回国定居,1976年逝世于重庆。
张国基
张国基(1894-1992),字颐生。1894年4月出生于益阳县迎风桥乡。1915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1919年加入毛泽东等创立的新民学会。1920年,受新民学会派遣,前往新加坡道南学校教书,并兼任华侨中学及南洋女中的教学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的海外教学生涯。1922年离开新加坡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任北加浪岸中华学校校长5年。
1927年1月回国,1929年再度出洋任教,先后在印尼雅加达的广仁学校和八华学校任校长。1939年7月,他与5位同事创办雅加达中华中学,带领全校师生披荆斩棘建校,以优异的师资和纯朴的校风驰名。
1958年10月回国定居,仍致力于华侨教育事业。1959年至1974年任北京华侨补习学校校长。1985年以后任北京燕京华侨大学董事长。他担任第三届全国侨联主席后仍兼任补习学校名誉校长,他身居高位,但心系人民和侨生,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一直住在普通居民楼里,不要专车,不要秘书,不要特殊照顾。九十大寿,海外学生送10万元给老师祝寿,他一分不用,转赠给家乡贫困村办电,扶助贫困学生入学。
在海外几十年,张国基先生先后介绍了3000多名华侨青年回国参加抗日和祖国建设。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学生达数万人,其中,国外的学生遍布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真可谓“桃李满天下”。1992年8月30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李善基
李善基
李善基(1902-1960),字本初,江苏通州人,1926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工业化学系,在国内从教九年,于1935年应聘南渡印尼,任教于八华学校。1939年与李春鸣、张国基、陈章基一起创办华中。
华中创办以后,李善基先后担任教务主任、教导主任、校长室主任及代理校长等职务,同时身兼教授语文、化学、代数等课程的教师职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华中为保护学生的安全,由李善基、张国基两位校领导负责组织华中教师及外埠、外岛学生进行隐蔽疏散,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教学,日寇投降后,华中教育事业得到恢复发展,李善基与华中领导人秉承华侨学校的办学宗旨,为培养一批批印尼华侨子弟贡献了毕生精力。新中国成立后,李善基先后两次回国观光。于1960年回国定居于无锡,同年8月逝世。
李章基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三十几年如一日,勤勤恳恳,诲人不倦,对华侨教育事业,尤其是参与创办华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陈章基
陈章基(1908--1983年),广东增城县人,1908年出生于西加里曼丹山口洋镇。13岁在山口洋小学念完书后,到新加坡道南学校就读。1923年回国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后就读于上海暨南大学。1930年,因父病重返印尼。后因父去世,家庭困难,无法继续回国完成学业,便在坤甸教书,后转到雅加达八华学校任教。
1939年,陈章基与李春鸣、张国基、李善基共同创办雅加达中华中学。他一直担任学校总务主任。为了筹集建校资金,他经常奔波于印尼各埠,通过各种方式在华侨中争取资助。他通晓客家、广府、潮州、闽南以及印尼方言,二十几年競兢业业,埋头工作。他经常他爱好文艺,唱得一口动听的京剧。在八华任教时,常在“新报副刊”发表文章。她平时喜欢打网球。后来因高血压而尊从医生劝告不再打网球。
1958年,张国基回国,1960年教育主任李善基回国在无锡病逝。1964年李春鸣校长退休。华中另组成九人校友会负责管理学校。蔡林晖任主任,陈章基任副主任。1966年,华中被迫停办,陈章基根据校董会的决定,负责妥善处理教职员工的遣散工作,坚守岗位到最后一刻。同年6月13日,陈章基夫妇夫妇与李春鸣夫妇一起回祖国。1983年在广东番禺南沙珠江农场病逝。
麦爝煊
麦爝煊(1895-1980年),原籍广东梅县。出生于印尼加里曼丹坤甸属下新當县。少时在新當县属华侨公立中学学校,接受中华文化教育,成绩优秀,故得该校校长推荐为唯一的助教,为社会培育人才。
后来,他只身从新當县到坤甸搭船来到雅加达,与友人共同创立一家土产出口公司,经营大有起色。抗日战争期间,印尼华侨成立“筹賑祖国难民慈善委员会”,号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持祖国抗日战争事业。那时,他在该会担任要职。1939年,椰城教育资深教师李春鸣、张国基、李善基、陈章基等决心创办一所真正的华侨学校,邀请麦氏为基本委员。于是,大家同心合力,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中华中学耸立于椰城。
1942年,日军南侵时,椰城沦陷。日军大肆逮捕爱国侨领,扣留监禁并没收财产,麦氏亦深陷囹圄达三年半。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联军接管政权放得恢复自由。遂创建纺织厂,重新参加领导社团活动。
1950年,麦氏与诸友好同策划创立“中华侨团总会”,成为印尼华侨社会最大的社团。1958年华校学生因国籍分校,中华中学基本委员会把班芝兰附小校舍以及全部设备无偿地赠送籍民学校董事会,以便协助印尼文教部解决印尼籍的就学问题,麦氏即被籍民学校董事会推为董事长。
张祖砚
张祖砚(1901--1976),湖南湘乡县人。1912年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附属高小学习,1915年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与张国基同班。1920年毕业,第二年应聘到新加坡道南学校任教。1922年应时任爪哇北加浪岸中华学校校长张国基之聘,转到该校任教。1926年12月回国。1927年再次赴印尼,先后任爪哇牙律中华学校及玛琅中华学校教师。1931年任北加浪岸中华学校代理校长。不久转到巴城开设中西书店。
1933年11月3日,张祖砚和陈问樵、陈岳书三人合股,将中西书店扩展为巴城上海书局,主要销售华文图书和国货。创办时的资本为各出荷兰盾二千五百盾,共计七千五百盾。合约内指定陈问樵任经理,张祖砚任协理,陈岳书负责介绍账房(财务),其余人员由经理聘用。上述合约除华文版外,还有在律师处的荷兰文版本。张祖砚在巴城一直从事文教事业,不但经营上海书局,还与杨之磷等合作设立华校教科书联营处。30年代创办《南国儿童》月刊。1939年应邀担任华中基本委员,主要参与学校行政工作。1948年基本委员会注册立案成为正式法团,张祖砚为副主席兼财政。1958年设校董会,他任文书。1972年,张祖砚退休,1976年8月29日病逝,享年75岁。
(国际日报/郑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