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统考的挑战
2019/07/09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林宏祥
言论空间开放后,我们接下来的挑战是:如何与立场相反、理念不同的论述对话,甚至竞争。而战场往往在中央,即我们如何争取“中间”,最终靠向我们这一边。
7月4日,承认统考专案小组召开会议,广邀民间团体出席参与,也让华教组织如董教总有机会直接面对马来组织如大马穆斯林连线(ISMA)、大马伊斯兰青年运动(ABIM)、土著权威组织(PERKASA)、半岛马来学生组织(GPMS)等,商讨“承认统考”议题。隔空喊话了这么多年,如今正反双方能够平和地共处一室,理性、成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亦称得上是一种进步。
反方质疑具合理性
若我们对照双方的论点,就不难发现,指控“反对承认统考者是种族主义”,与标签“支持承认统考者为种族主义”——两者同样低估议题的复杂性,无助于解决这个拖了将近半个世纪的问题。
这场对话会后,我们甚至发现,指控反方“限制中文源流教育”,都无法赢得共鸣——因为在反方眼里,他们接受中文源流教育的存在,也愿意肯定独中的成就,唯独在承认统考为政府大专入学标准这一环,持有异议。从《联邦宪法》第152条文,承认独中统考会打开先例(接著宗教学校等亦会施压要求政府承认其考试文凭),再到社团注册局下的董总若发生危机,如何向考生负责等技术问题,反对政府承认统考的一方,要支持者三思。
有者甚至掌握独中每年生产大约一万名统考生,其中仅30%左右选择不兼考SPM的数据,质疑“为了3000名学生修改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一名代表更做足功课:“若我没记错,统考在董总管辖下,对吧?万一有一天,董总因内部危机惹官司闹上庭,让社团注册局解散董总,你们要如何向考生负责?”对照董总近年来的发展,这个看法怎么说都不算是一派胡言。
马来文不能是输家
我们固然不难从马来组织者反对的情绪中,感受后者的焦虑。事实是,承认统考,则国民中学多了一个竞争者——独中。更深沉的问题是——马来民族主义者对马来语地位的不安。实际上,马来文如果无法成为知识的载体,它就无法与其它语文竞争,最终甚至会在全球化浪潮下被袭卷。
故此,处理“承认统考”争议,策略上需要有一个配套——马来文不能是输家,否则统考素质再好、水平再高,都无法赢得反对者,或倾向反对的“中间者”之共鸣。马来民族主义者一直无法理解的是:何以在马来西亚土生土长的华裔,拒绝掌握马来语?
一再强调中文教育的优越,只会激化对方的敌意。把马来文视为国语,思考马来语如何在“承认统考”以后得以升华,是支持承认统考一方需要构思的配套。严格来说,这也不只是策略,亦是责任。如果我们把自己视为马来西亚的一部分,提升国家官方语言的地位,再怎么说也不可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老师的为难
2019/07/10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郭健平
我们喜欢说,我们的那个年代,如果被老师打了,回到家一定是尽量掩饰,而不是告诉爸妈被学校老师打。不然结局肯定是又被打一顿,因为老师打你,一定是你的错。
这个年代,肯定不同了。孩子被打,更多的人认为一定是老师的错。那你认为老师打学生到底错还是没有错?
现有的教育法令,对于鞭打学生这件事并不站在老师这边。当民众的法律意识和常识逐渐提升时,对于老师鞭打学生这件事,有人更是觉得十恶不赦。无论是轻轻一鞭,还是让学生留下伤痕,只要一鞭打学生,一切情理都不站在老师这边。
所以无论什么理由,老师们,请你们不要再鞭打学生了。就算只是如羽毛般的轻轻一划,最后也可能让你们惹上麻烦,分分钟丢了铁饭碗,退休金也保不住。
我相信,有时候老师鞭打学生,除了是学生屡劝不听外,也有可能是老师想要杀一儆百,在众多学生前让其他学生警惕及吸取教训。但是,若这么轻轻一鞭,遇上无限放大的家长,老师啊,你可能惹麻烦了,要三思!
也有些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顽皮,喜欢在家长日拜托老师如果孩子顽皮应该打就打,但是老师要记住,鞭打学生,即使是轻轻一划,如果家长翻脸不认账,你可能又惹上刑事罪,得不偿失啊!
有人会说,都什么年代了,都实行爱心教育了,为什么老师还是这么没有爱心?如果你站在老师的岗位,可能你年轻时什么远大的抱负都磨掉了,爱心也没剩多少。我们看看大城市的华小,因为外州来讨生活的家长特别多,导致大城市的华小学生爆满。有的学校甚至达到了老师对学生的比例为1对40至50左右。如果班上学生特别活泼可爱,喜欢一人一句,在赶课又要班控的情况下,老师有空对比较活泼的学生特别进行爱的教育吗?
要谈爱的教育,去看看外国的小班制是怎样上课的,我们有这样的环境跟时间让老师进行爱的教育吗?
教育部早前终止杨忠礼通讯的“青蛙虚拟学习模式”教学,外人看到的是老师又少了一项工作,但是没有人看到,教育部因此用Google
Classroom取代。这表示,平常已忙到不行的老师,又有新的东西要学习。
没有人看到,老师们因为换政府、换教育部长、换教育总监的时候,总是衍生出新的工作,而旧的工作同时仍要进行,让老师每天都身心疲惫。
当然也有人说,轻轻的鞭打学生没有错。然后要避免类似的纠纷再次出现,建议老师只负责学术的东西,道德的东西由家长负责。
但如果举行考试,有学生被老师逮到作弊。如果老师只负责学术,那作弊是不是仅限于私德,所以老师都可以不理了?
惩罚学生有很多方法可以用。鞭打如果太用力,会留下伤痕。挑骨头的家长会将之和暴力做联想。既然教育法令也不允许老师鞭打学生,那么我建议老师要克制,真的不要再因为任何理由鞭打学生,因为如果出了事,没有人保住你们。
如果老师们真的能克制住鞭打,那老师可以换罚打扫课室、抄写、口头责骂等吧?但如果要无限上岗,这也可以被联想为精神虐待。
这就是老师的难为之处。如果有天老师想开了,不体罚也不“精神虐待”学生,最后学生到底会变什么样?
我们现在说老师不可以鞭打学生,但是如果要找茬,基本上没有一种处罚是适合的。我只能说,老师难为,但难为之际,记得不要鞭打学生,记得!
不该将校地作为赚钱工具
2019/07/09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 : 练珊恩
教育部是否该透过租借学校校地给通讯公司建设通讯塔来赚取盈利?
教育部2011年与杨忠礼通讯有限公司签署合约,从12月31日起在全国各校推行“一个精明网络计划”(1BestariNet),陆续展开在学校范围内建设通讯塔的工程,为我国教育推展“精明学习”、“线上教学”、“虚拟课室”等“符合时代趋势”的教育。当时,在学校范围内建设通讯塔的举动,引起家长、教师和附近居民不安,反电磁波辐射联盟等非政府组织也发声抗议。其中的争议是,正处于发育时期的青少年和孩童应该避免长时间曝露于电磁场当中,然而时任副教长表明,通讯塔发出的辐射比微波炉低5倍,所有设备也符合大马通讯及多媒体委员会和地方当局的标准,不会对学校和周边范围带来危害。
逾7年过去,科技发展迅速,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智能设备的使用,都已是人们生活,甚至是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需求,各界对通讯塔的电磁辐射是否造成学生发育伤害的声音也逐渐变小,然而,家长与教师心里对校园内竖立电讯塔的不安仍然存在。教育部秘书长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这些通讯塔并非非建在学校范围不可,建在校园范围内更多的实际价值,在其商业利益。为什么?因为该公司这些年来租借校地建设通讯塔每月只需缴付10令吉,却能借此提供互联网服务给学校以外的用户,赚取商业利益。
教育部秘书长说,如果根据城乡租地平均每月2000令吉的市价计算,全国2715个建在校园内的通讯塔,使教育部在3年内损失近2亿令吉。换句话说,教育部秘书长的意思是,如果该部以市价计算,该部在这3年内能赚取近2亿令吉的盈利。这还不包括教部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计划内,为所有通讯塔承担多达4000万令吉的电费。或许觉得之前“吃了大亏”,教育部如今趁着与这间合作超过7年的通讯公司约满之际,开始尝试国内其他价格更为普及化的通讯公司的互联网服务,并打响如意算盘表示,教部未来能以更合理的价格,买到更合理的服务,同时还能透过以市价租借校地给通讯公司的通讯塔来赚取盈利,也可用以支付其他通讯公司的互联网配套。
这个念头再次拨动教师与家长的神经,反对教部冒着将小孩曝露在可能存在的危险中来赚取盈利。尽管我国的核能机构、通讯及多媒体委员会、卫生部等单位,都曾大派定心丸指,通讯塔发出的频率,不会产生对健康构成危害的辐射热能,更表示通讯塔比起智能手机、电视、微波炉所产生的辐射热度更低,但是这些专家的说辞,都无法合理化教部与商家,想要透过以市价租借校地给通讯公司建设通讯塔来赚取盈利的念头。理由很简单,学校是提供教育、确保学生快乐和安全成长的地方,而非用来赚钱的工具。
国中和华中区别在那?
2019/07/09 光华日报/评论
~文:巫伟强
小明问,撇开华中和国中叫法不谈,今天所谓的国民型中学董事会是否还有法定地位?关于这个问题,我代小明问了一些华教人士,只能说国中董事会的地位一直都处在于灰色地带,表面上政府并没有承认董事会的存在,却不反对董事会发展学校软硬体设施,共同推动校务发展。
今天就不谈董事会的法定地位,就谈谈学生本身对于国中、华中或是国民型中学的区别在那,不同在那是否有了解。无可否认,董事会的坚持让易名后的国民型中学依旧拥有相当丰富的华教史,拥有华文中学特色,只是要让这种精神永存,重要还是要让学生了解母校这一路走来的历史。缺乏认知和了解,对于国中未来的发展,或多或少都会有直接与间接上的影响。
国民型中学或改制中学,是60年代教育政策下的产物。当年联盟政府以“津贴”打出漂亮口号,宣称改制后仍然拥有1/3时间以华语授课,以此呼吁华文中学接受改制。今天证实,当年接受改制的华文中学,不仅是转换教学媒介语而已,政府当年的诺言均未兑现,一些国民型中学甚至出现可能变质的现象。
关于这一段历史,很多学生并不了解。老一辈的常常说,接受改制是因为当时的执政党骗了国民型中学的董事部,可是怎样骗、怎么骗很多人都说不上来。庆幸的是,有不少国民型中学的董事会另外成立非盈利公司,将全部校产都移到非盈利公司名下,才让校产得以「保存」在董事会名下。
关于华中或国中,我说过,名字只是代号,我比较有兴趣想知道的是,华校向来都主张饮水思源,学生务必要了解母校的历史,我有点小惊讶,有些中学生完全没听过“改制中学”,对于00年后的年轻人来说,“改制中学”是一个陌生名词。甚至有学生连国中和国民型中学区别在那都不是很清楚。
让学生了解国民型中学的历史,并非要他们骗得沙文主义,而是希望可以让他们知道本身是师出何门,希望可以唤醒校友们对母校的关怀和了解,在维护和捍卫国中特征、特色和精神上,大家都有共同的使命和目标。不了解历史并不可耻,只是若能熟悉母校的校史,你或许会更珍惜国中在国家教育大版图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