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9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947


语文老师不可不知的


2019/07/28 星洲日报/东海岸观点 

~作者:黄先炳


网络促使知识普及,知识普及造成信息量爆炸。超大的信息量促进学习的进度,日新月异不再是夸张只谈,专家因此说:“大学第二年,就会发现第一年所学的知识已经过时。”我对此是感同身受,所以不敢不学。

师范学院决策者对这种发展趋势相当敏感,所以约五年就要修订课程,以让未来教师更加跟上时代,紧贴最新知识。

语文课程最近一次的修订,我们增添了一个新元素,让教师从“本体论”的角度思考语文。聚焦在3个主要领域:语文是什么,语文教什么,语文怎么教。

语文是什么?如果找个小学生来问,他知道的不外是笔画笔顺,汉语拼音,听写造句……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就是语文,若非语文,我们恐怕还要经历漫长的蛮荒时代,遵循弱肉强食的生存规律过活。不重视语文的内化与外显功能,只从校本语文的视角思考,对得起语文的存在价值吗?潘新和教授提出“存在与表现”的语文观,让其内涵与外延提高到仿如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是很有意义的思考点。

“教什么”和“怎么教”长期是师资培训课程的重点,差别是若不先解决“语文是什么”的命题,这两者开拓的空间是极有限的。教学生“以正确的笔画笔顺写字”,“读准轻声儿化”,“用字构词,以词造句”便会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此外,我们还得思考“母语和二语”的差异,二者的作用不一,其教学目的和方法,也跟着有差异。如果把母语当二语教,亵渎语文的嫌疑就越重。

课程修订经年,我觉得这方面的调整是很重要的。连带的,其他科目也应该往本体论思考。历史是什么?先解决这个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就好处理。

不然,历史老师照本宣科,按教科书内容教学,我们恐怕只会教出会背书、强记忆的一等顺民而已。



老马对英语教数理的执念


2019/07/26 中国报/评论

~作者:潘有文


教育部正在收集民众对英语教数理的意见,以研究其可行性。这个在首相敦马哈迪首次任相时的政策,如果死灰复燃,相信是不少学生的梦魇。

英语固然重要,但学习数理并不需以英语教学,否则只会让许多学生对数理怯步,甚至可能抹杀那些英语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对认真学习数理的兴趣。

老马对英语教数理的执念,可能基于他相信这样能让学生同时掌握英语,又可学好数学,“一箭双雕”,然而,其可行性确实令人质疑。

不管是语文科或数理科,理解能力都是关键。让小学生学习英文,要有一套适合的教导方式。从认字、发音,再到读写听完整的英文,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

至于学数学也非易事,由学习加减乘除,再到理解应用数学题,这些基本训练也非能一蹴而就。数学不像语文科,可在某些情况上死背生字和或语句,而是需要理解才能熟悉解答。

与其强行要学生以英语学习数理,不如让他们分开学好英文和数理。学生以母语学习数理时,已经可能面对不能理解数理的问题,何况是以非母语学数理,难度肯定加倍,而且间接抹杀了某些英语程度不足的学生的学习机会和兴趣。

两头不到岸

再者,英语教数理的教学资源也是问题。并非每位教数理老师的英文程度足以应付以英语教数理。老师的英文不好,又如何有效的教学?

政府如要培训更多能够以英语教数理的老师,便需要付出更多的金钱和时间。与其如此,政府不如专注于培养更多英文老师和数理老师,让他们在学校以自己所擅长的科目教导学生。

学生资质各不同,能够良好掌握英文的学生,未必对数理有兴趣;喜爱数学的学生,可能因语文能力问题而英文程度不好。政府强行推行英语教数理,犹如揠苗助长,未见其利,先见其弊。

许多非英语系的国家,例如日本、俄罗斯、中国或北欧各国,都以母语培育了出色的数理人才,可见数理人才并不一定要用英语培训出来。

老马的英语数理观念并不适合大马的教育方式,政府不应该强学生所难,否则到时可能两头不到岸。



教师健康的警钟


2019/07/26 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洪荣坚


生命是很脆弱的,健康对每个人都是那么宝贵。

教育界近来接连传出教师不幸骤逝的消息,教育同道的突然离世,对他们的亲友都是一种打击,对同道更是觉得惋惜。因此,教师面对的压力问题再次浮出台面,关于教师健康的警钟再次响起。

生命不可以重来,教师承受的压力并不小,从备课、教学活动、训练学术及课外活动比赛、处理教务、带队参赛等,别人眼中的半天工作并不确实,如果遇到一个尽责的教师,那么工作时间肯定是超时的,而且工作量更会是倍增。

衡量健康和责任,我相信多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选择了后者。教书育人成为教师的天职,兼顾学生品德教育更是成为了己任。

教师往往忽略自身的健康问题,把一些小毛病当成无所谓,更忽略定期做身体健康检查的习惯。所谓“病从浅中医”,万一健康亮起了红灯,那些所谓的使命就变成了奢侈品。

笔者认为身心灵必须保持平衡,拥有健康的饮食习惯和作息,才能够维持健康的体魄。

教育之路是非常漫长的,拥有健康的身体对我们来说最为重要。“工作诚可贵,健康价更高”,各位教师同道,我们共勉之。



不忘初心 ——“八爪鱼”计划


2019/07/25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作者:忆蕾


要搞教育谈何容易,大家都不愿意从事这费力不讨好的工作,但我们不能逃避,应该要为教育做些事。

住在乡下的人们都需要工作,他们只要能养家糊口就够了,有的家长只能在私人工厂工作,家里几个孩子,一个月的薪酬不到两、三个星期就花完了,靠着借钱度日。他们的孩子只能够读到高中或中专,因为现在可以取得佐科维政府的智慧卡,中专或高中毕业以后能干什么呢?前途茫茫,何去何从,毕业也就等于失业,也只能走他们父母的老路。

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还有人说比起给他们一包米粮、熟食面等,倒不如给他们一个读书的机会,毕业后能让他们获得更合理的工作,不但可以改变他们的生活,还可以提升他们的知识,这就是扶贫、脱贫的一个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发展及普及汉语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安溪公会为培养高素质的汉语教师,于7月与UKI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开办汉语师范班。一个学员成功毕业以后,他就可以教很多学生,有十个学员毕业后就能教更多的学生。如此,这“八爪鱼”计划,也就是实现了授人以渔的方法。

2014年,以薛璋霖博士为首的热爱华文教育者与UKI大学合作开办师范班。2016年薛博士因病几番入医院,就把一切工作全权交给陈老师与张老师两位来承担,几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因家庭变故,家庭经济失去支柱 ,只好辍学回家,成为支撑家里的经济来源。剩下的6名学员获得了作协文友们及由蔡素娟文友统筹的西加华商的赞助,筹到去中国一年的生活费。20179月他们从中国进修回来后,经安溪公会领导们的许可,借地方作为学习用的教室,继续修完未完的课程及撰写论文。2018年他们终于学完本科所有的课程,并完成了他们的论文,取得了本科教育学学位。如今,他们都投身教育界成为称职的汉语教师。

2019年,安溪公会开始与UKI大学合作继续办学,UKI师范学院汉语教育系将在安溪公会开办。来吧,报名吧!



感谢对华教说真心话

2019/07/24 中国报/中言

今年初开学日,有个地方“趣闻”上了报章全国版,霹州太平新路口微型华小──育群华小在唯一的华裔生毕业后,创下全校无华裔学生的纪录。该校只有21学生,全是巫裔。

这所华小没有华裔生,主要因为当地华裔居民迁离,学生都来自附近的马来甘榜。而有越来越多友族同胞乐于将孩子送到华小上课也是不争事实,以2018年为例,去年全国华小生约有525170人,当中友族学生就占了15%16%

在保守派和种族政党不时提出“关闭华小论”的当儿,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巫裔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华校?在日前举行的“华校巫裔家长分享会”中,民间就听见另一种不同的声音,这群家长异口同声力挺华校,也力证华校没有存在种族偏见。

让友族认识华校

希望这群将孩子送到华小的巫裔家长的声音,能够传达到他们的媒体、他们的社群,目的不仅是为华小招徕更多友族学生,更重要是让被“妖魔化”的华文教育,得以更广为友族所认识,受到友族更多的认同、更公平的对待。

正如其中一名家长所说,与其提出关闭华校,政府学校不如以成绩和表现证明它们比华校好。有竞争才有进步,不论谁比谁好,都是对国家的好。

华教育才贡献多

华裔也大可不必因此而自我感觉良好,毕竟华校生竞争强、功课多、压力大也是事实,这也是为何有能力的城市地区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私人学校或是国际学校,以致华校的华裔学生流失。

华文教育不是洪水猛兽,相反的是和其他语文教育一样,在为国家发展、培育人才上作出贡献。在民主国家,每个国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也能够自由选择报读所要的学校。以“华小有碍国民团结”来说事的人,本身就是因为不了解华小的功能而信口雌黄,他们如果听了华小友族家长的认同,当知自己的主观意见是多么盲目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