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4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942

现代人的教育模式

2019/07/13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作者:曾意文

继“女生叫教师阿倌遭鞭打事件”告一段落后,脸书上又再爆出家长不满一名华小教师,因孩子没带作业而鞭打手心事件。
这名家长到学校、教育局和教育部投诉,甚至闹上警局,只为讨回公道。
相较先前的风波,这起事件可谓“小巫见大巫”,网民也一面倒力挺该名教师。
笔者认为,与其追究这两起事件的谁对谁错,不如换个角度探讨现代父母的教育模式,因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类事件依然陆续有来。
不难发现,现今大部分的学生家长都是80后、90后的新手爸妈,这两代人不仅没有经历战争,有者甚至来自富裕家庭,何以了解先辈珍惜教育机会,尊师重道的大道理。
肯定的是,他们会让下一代过上更好的日子,不愿让他们受到任何委屈,更别说是打骂教育,因为他们也是在温室里长大的花朵。
笔者亦是90后,庆幸的是,当年逃课犯错的时候,爸妈采取打骂教育,让笔者得以深知自己犯下的过错,深刻忏悔并承诺不再重犯,如今才能从象牙塔中顺利取得一纸文凭。
笔者的父母一直秉持“慈母多败儿”的教育理念,所以非常重视家教,这也是为何笔者无法苟同现代父母过分溺爱孩子的原因之一。
追溯到笔者小学及中学时期,那个年代的教师,无一是手无寸“鞭”,全班“抄打”亦是家常便饭。奇怪的是,当时却很少听见家长因不满孩子被鞭打,而向校方投诉的事件。
也许当时网络还未普及化,家长对教局的学生体罚规定一知半解,但让笔者更加确信的是,当年的父母亲更懂得尊重教师。
“打是疼,骂是爱”这句昔日常被父母亲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来到这新时代貌似已不管用,再加上教育部于2003年下达的学生体罚准则,更让许多教师在管教方面战战兢兢,深怕不小心就会接收到家长的投诉信,进而面对被革职的风险。
笔者觉得既然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部就该给予他们管教的权利。爱的教育固然能够保护学生的身心灵,却也间接欺压及忽略了教师的情绪,增加他们因情绪失控对学生造成伤害的风险。
也许教育部在努力改革的同时,也应探讨有利于教师及学生的管教方案,往教育改革之路更进一步。

 

孩子,你尊师重道了吗?

2019/07/13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林艾萱 

相信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感觉,听到孩子从学校回来说被老师打了,我们第一个反应通常是即刻启动剑拔弩张的姿态——“竟敢动我孩子你是没死过”,拿著手机冲去学校直播理论,“信不信我就让您红了!”身为父母,我也一样对于教师动辄拿起藤鞭鞭打孩子的态度不苟同,对连带罚、暴力鞭打持反对意见。
作为这一个时代的父母,我们多受过高等教育,熟悉教育政策,我们知道在教育法令下,孩子不能“被鞭”,我们知道在理论及法令下,教师鞭打学生肯定就是输家,我们仗著这点去捍卫我们的权利,却忘了去反思,构成教师胡乱鞭打学生的原因是教师情绪失控?压力太大?孩子叛逆屡劝不醒,还是家庭教育问题?
我们把孩子送去学校读书,除了“求学识”,最重要的就是“求道”,明白人生的道理。教师,作为我们孩子的第二个父母,是一个“道”的实践者,我们要孩子求道,最重要就是必须先“尊师”。在我们去探讨现今老师为何动辄拿起藤鞭鞭打学生的当儿,或许我们应该先厘清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保持著怎样的行为及态度。
而身为家长,我们是否真的尽了本分,把孩子性格带好了,再送去学校求知识?如果我们不想社会来帮我们教育孩子,最起码,我们应先把孩子教好。品格塑造、人格修养始终靠的是家长,而不是老师。
在教育界,是有胡乱鞭打学生的失控教师,我们不懂这个数据有多少,但也有一群充满爱心和热忱,愿意为教育奉献的老师,我们不能因为一小撮老师的作法,而打翻整艘船,先入为主认为现在老师就是“爱鞭打”,动辄冲到学校报警上报纸兴师问罪,长期下来,我们会给孩子灌输怎样的教育?孩子会不会认为,会吵就能赢?
教师家长互相尊重
当然,我们也希望在教育部的监督下,老师必须“奉公守法”依据教育部法令施惩。如果孩子被鞭打、被无辜过度处罚,家长心里感到委屈及不满,一定要及时和老师及校方交流,说出你的想法及意见,但前提是你首先要尊重老师,打从心里尊重老师这个专业。我们无需咄咄逼人,如果教师的作法真的过分或超越常理,我们再来寻求合法的投诉管道也不迟。
无可否认,随著时代的进步,几乎所有人都变成教育专家,我们有自己所认为一套对的教育方法。当我们讨论老师时,我们会教导“老师”应该怎么做,却忘了,我们身为家长就像在冷气房里面的高官列下政策,而教师却是实实在在在前线打战的教育工作者。
我个人浅见,家长跟教师的敌对,对彼此及孩子都是输家,大家都是为了提供孩子好的教育在努力,我们尊重每一个专业,更何况是孩子成长岁月最重要的启蒙智慧“老师”,让大家都站在彼此尊重的轨道上,迈向更好的教育旅途。


一百年,我们走了多远?——百年校庆的启示

2019/07/13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 云天恩

本世纪最初20年的落幕,意味著一场启蒙运动的序幕即将掀开。晚近十年,国内许多华文中学,尤其是独中都相继庆祝各自的百年校庆。至于筹备校庆活动的系列工作,当然少不了具象征意义的筹款、售卖义卖会固本等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些难免的质疑声浪已演变成世代间的骂战与对立,质疑这类活动的一方,往往被维护学校的一方批为“不爱校”、“华教罪人”、“忘恩负义”等等。维护学校的一方,也不乏学长姐以过来人的身份,“教育”在校的学弟妹,强调要念念不忘先贤建校的艰辛史云云。
若质疑者是因无理的谩骂而被挞伐,还真是咎由自取,但令人不安的地方在于,一些理性的讨论与分析,也难免被扣以“反华教”的帽子,遭致批斗。究竟是我们的教育失败,还是我们所面对的少年人已经不是普通中学生,而是知识人?
赞美与反省能并存
近日,笔者母校的学弟妹、校友,就售卖固本、筹款是否应该被强制执行的问题展开了辩论,从相关面子书的言论专页来看,许多帖文已经从过去的谩骂泄愤转为更理性的讨论,如一匿名的同学表示,先承认问题所在才是纠正问题的第一步,亦表示因为学校是他们的,所以有责任提出问题,字里行间可见爱之深,责之切,没有谩骂,只有理性分析。
这是可喜的事,于百年校庆而言,有其特殊意义,笔者曾拜读过一篇刊登于端传媒的文章,其中引述了台湾作家杨照的观点,他表示日本京都大学的百年校庆给了他很大的启发,那就是京都大学师生在批判与反省的氛围中度过百年校庆。百年校庆究竟要在歌颂赞美中度过,还是在反省与检讨中度过?
笔者以为二者可以并存,百年校庆应是一个“检讨过去,策励来兹”的历史性时刻,须有检讨当下、反省过去的能力,母校才可以走得更远,这才是值得赞美的地方。
回顾历史,先贤办学的艰辛历程广为人知,但是独立批判的思维和思辨的氛围,并不与爱校相抵触。此外,只要是理性地批评学校,并不至于有辱校风。一如笔者母校校歌所载:“世界文明正待我们迎头赶上”,此文明要素就包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语),也包括知识分子必要的反叛意志。
中学生也是知识人
百年校庆的历史意义应该包括重塑校风、再造文明。学生的反叛是学校变革的动力,校风即学校的文明,任何文明都需要反叛者,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 May)认为:“反叛者的功能在于撼动僵固的习俗和文明秩序。”可见反叛是进步的动力。然而,国内华校因长期背负被国族建构边缘化的压力,以至于一般师生都很难接受有异议的声音,他们认为异议者应该饮水思源,不应该攻击学校,即便是理性的批评亦是如此。其实,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人,也是饮水思源的人,这个饮水思源的意义不是为了感恩,而予以恩人有任意妄为的馀地,理性的批评,是饮水的同时亦思考源头有否被污染,而不是即使是脏水也照喝不误。
华人因长期受边缘化而形成的受害者心理,导致我们在抗拒奴役的同时,却又无意间默许本族民族主义的紧箍咒钳制同族的异见者。这正是目前各独中或华文学校内异议者的困境,即便离校数年的校友在论及学校事务时,也必须因民族大义的缘故而选边站,以至于理性的声音难以被听见。
当我们看到学生对学校的批评日趋成熟、理性之际,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是:我们所面对的,究竟是知识人还是普通中学生?知识人事事关心,会对当下的切身问题发声,这点从当代的中学生身上可以看得到。已故捷克前总理哈维尔认为:“知识分子应该不断使人不安,应该反抗一切隐藏和公开的压力和操纵,应该是权力和妖术的主要怀疑者,应该是它们谎言的见证人。在某种程度上知识分子是注定的失败者,但是仍然没有失败的人!”
思辨启蒙是最佳献礼
一名势单力薄的中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以期成人解答,然而,尾随而来的也许除了纪律对付,也包括排山倒海的谩骂声浪,而批评者甚至占据民族大义的道德高地,严格说来,惟一的成果只剩下提出问题而已。
每当有异议出现,一番骂战后,总有一些论者感慨“一代不如一代”,这或许是学校的教育改革未能及时跟上不断变化的世代需求,尤其当代中学生的父母对教育民主化有一定的要求,且人权意识提高,故新一代的精神面貌与上一代是天差地远的,在他们的同温层里有异于其他世代的思辨氛围。百年后,一场迟来的论战和启蒙,将是许多百年独中最好的献礼,至少证明我们的教育不至于失败,时下学生也成了教育工作者的一面镜子,年轻人天真的批判不也反映了校领导可能存在的行政偏差吗?且这类批判的存在也将是学校另一种自我调节的参照。
一所学校出现反叛的精神,只要是有理性的辩论、有组织的行动,至少证明这所学校的人文素养不至于崩溃。下个百年,该往何处去?路,在脚下。


独中好不好?

2019/07/13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独中好不好?如果孩子要进独中有什么意见?”作为一个独中教育工作者,每年独中招生季节都有亲友找吃饭聊孩子升学的问题。虽然这几年全马独中人数在下降,但国内大型独中的招生并未有受到任何影响,每年的报名人数都远远超出能够录取的学生数量,不少家长和孩子都只能望门兴叹,只是挤进了这个窄门是不是就等于鸡犬升天了呢?
前两天,有两位初一时期由我担任班导师的同学来找我聊天,我随手从电脑调出他们当初的班级名单,请他们帮我找出当时班上同学的后续情况。
这班初一时期共有56位同学,六年顺利完成独中课程,拿到毕业证书的只有22人,另外34人中有7人因为留级多念一年,27人则因转校、退学等原因,没能完成独中课程,拿到独中毕业证书。看著这份名单,心中不禁在想,该如何回答亲友们咨询的升学意见?
非所有孩子都适合
独中因为经营上的困难,长期透过严格的纪律标准来要求学生,加上仍然奉行留班制,因此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必须要处理情绪、纪律以及学习压力,这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部分,而独中的“金字招牌”就是如此锤炼而来。大家看到的都是学术、运动、纪律等表现优异的那一个部分,却没看到另外一群我们曾经也极力在拉扯,却仍然离开的孩子。
这些年,面对亲友为孩子升学的各种咨询,我都会先让他们知道独中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成绩不能作为唯一的考量,至少自己所接触到的孩子没有不聪明的,相反很多都是经过严格考试筛选才能进入独中升学,只是成绩优异而能够挤进独中窄门的孩子不代表就能够在六年后领著毕业证书离开。
这背后需要家长、学校、同侪等方面的互相配合,解决学生对于学术成绩压力、心智发展等问题,而那些无法在独中体制中生存的那一部分孩子很可能就是面对来自家庭、自信等的打击,未能走到最后。
孩子的升学,不是将成绩作为唯一考量,孩子的个人特质、学校的校园文化、家庭的支援系统等各层面的互相配合,陪伴孩子面对成长背后各种情绪和压力,才是最重要的条件,在这个情况下,或许独中不是最理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