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0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945


编订全方位历史课本


2019/07/17 中国报/中言


有句话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千百年来,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只有人性未变,读史正是可以知兴替,可以使自己不重蹈前人的覆辙。

不过,历史学者陈亚才近日就揭发,国民中学中三历史课本最新版本中“日本侵略马来亚”和“多元族群合作迈向国家独立”等篇章已“被消失”,中二历史课本最新版本的内容,单元色彩浓厚,基本上就是一本马来政治、经济和文化史。

历史是国家根

历史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族的根本,它记录一个历程,让后人知道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由来。日本人侵略马来亚,38个月的抗战过程不能被后人遗忘,同样的,各族先贤如何争取国家独立的过程,历史课本的内容是关乎史实,更应当反映历史全貌。

念过国中的人大概都知道,国中历史课本是一道符咒,念过的人会对历史,尤其是自己国内的历史变得毫无兴趣,其中,历史课本中政治意识形态过度以马来人为唯一的论述主轴,过度聚焦在马来人和伊斯兰的论述观点,缺乏其他族群文化的历史视角,就是一大问题。学生死背活背下来的课文内容,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难以对历史课本内容产生共鸣。

符合多元国情

如果接受国民教育的新生代的马来西亚人继续念只以马来人为中心的史观,那么马来学生将继续只以马来人为中心,华裔和印裔学生也无法学到与自己族群有关的历史,这对塑造国民团结没有帮助。

要塑造马来西亚人民的共存意识,就要从改革历史教育做起,教育部有必要正视及重新检讨小、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课本内容,甚至成立涵盖各族群历史学者和团体的单位,共同编订课本内容,让历史课本更符合我国多元种族的国情。



檳城留华同学会


2019/07/17  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小黑


上个星期六我以独中校长的身份受邀出席檳城留华同学会的成立典礼,当晚约有90人出席晚宴,场面颇為热闹。主办单位还準备了幸运抽奖,包括南方航空捐赠的檳城广州机票一张,更将欢乐的氛围推高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想要成立留华同学会,一直以来都是檳城留学中国的学生的愿望。当晚的气氛良好,是很重要的现象。希望往后的日子,大家都能够互相扶持,忍让相搀,把会务办得有声有色。

和一般的社团一样,檳城留华同学会也是一个為群眾服务的团体。进入社团的目的,就是為团体尽一份力量,而不是一些团体的理事会成员的争权夺利,搞坏了组织。这是应该时常加以警惕的。

近几年留学中国一直是华文中学、国民型中学及国民中学的华裔子弟们的梦想。中国当局除了审核学生的考试成绩,还审查学生的HSK(汉语考试)水平,只要符合条件,一般都会给予机会深造。更何况,中国政府贯彻“一带一路”的政策,给予新生奖助学金。如此优渥的机会,怎麼能够错过呢?

说明会对国中生尤其重要

在这样的基础上,留学生团体能够办些什麼活动呢?

首先,留华同学会可以召集刚从中五毕业的学生,為他们举办一个说明会。关於中五的学生,因為中学只念了5年,比照中国的大学6年的条件,就得补修一年的课程。独中生因為是六年制,没有这个问题,可以统考文凭直升大学。这类说明会对国中学生尤其重要,因為在国中求学的学生或许会错过机会,而误了一生。

还有一个说明会必须举办,那就是临行说明会,以确保一切文件都带齐了。这时候我们会看见不少在中国读书的孩子,冒出头来热心服务。我们站在一旁观看,不禁感慨万千。我们的孩子就是在逆境中如此长大的。同学会协助的是我们的华裔学生。他们生在中国崛起的时代,有机会回去祖籍国进步的环境读书求学,非常幸运。同学会协助他们更快投身激烈的洪流,读完书,早日归国,為国家的建设服务。

当然,同学会还可以办的团康活动、社会公益、文化文学艺术技术的知识提升都是不可或缺的。檳城留华同学会很幸运和干练,在晚会上我们看见两名赞助人慷慨捐助之外,他们身边的好朋友,都是脚踏实地的企业家,相信晚会后必然会大力支持。经济的问题一旦解除,办起事来自然顺畅安心。檳城留华同学会的前途是灿烂的。



英语好是强项


2019/07/18 中国报/评论

~作者:林彩欣


公正党主席安华召开记者会说,私人界不愿意聘用B40群体大专毕业生,原因是这些毕业生英语能力差。

其实,现在的学生或打工一族会说英语,已经越来越普遍,不再那么稀奇;如果人懂你不懂,你的竞争力相比下就弱了。

你随便到吉隆坡市中心转一圈看看,就连旅游区的商家,都能以英语跟外国游客讨价还价,说服客人购物;商家要是不会说几句英文,就只能眼巴巴看着客人跑去隔壁店家消费。

英语是国际语言,掌握这种能力,就能和世界上更多不同的人沟通。

笔者以前念大学时,发现班上同学,非到必要时刻,都不会主动说英语,原因是英文语法太难了,怕说错会被取笑,面子挂不住。但因为难就不学和不讲,就不会有进步了。

近年有越来越多外资企业进驻大马,提供了国际化的职业平台,也有越来越多的大马企业冲出海外,为大马人提供出国就业的机会。

通多语有优势

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多人有机会受高等教育,市场上拿着一纸大学文凭的毕业生比比皆是,而大专生在应征时,除了母语之外,比别人通晓更多语言肯定是项优势,获录用的机会也会高一些。

若从雇主的角度来看,一个会说英语和其他语言的应征者,和一个只会一种语言英文却不太灵光的应征者,雇主肯定选择前者,毕竟多一项技能,能做的事情也比较多嘛。

雇主花钱请人肯定打尽如意算盘,想选最有能力的员工,这样自己的薪资成本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如今我国经济不景气,许多雇主纷纷减少员工,若是大专毕业生们不能以亮丽表现来吸引雇主,想找到一份好工作便很难。

说得直白一点,私人企业并不是如一些人所说的拒绝聘请,这些企业通常都要与外国人做生意沟通,英语不好不能为公司招生意拼业绩,那公司请你来干嘛?



宠溺孩子,后患无穷


2019-07-18星洲日报/都会观点 

~作者:李俊贤


最近,教师体罚学生的事件闹得满城风雨,甚至惊动警方和涉及法律成份,从而引来社会群众的议论。

《三字经》说:“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这几句话的含义意味着,若教育不严格,便是老师的懈怠;小孩本应该用功学习,增广见闻;一个人自小不好好学习,长大后必定会后悔。

至于近期发生的校园风波,许多维护孩子的家长或机构紧咬教育部2003年专业通令第7条,对付校方或鞭打学生的教师。

当然,若教师公报私仇将学生打得遍体鳞伤或皮开肉绽,这肯定是那名教师心怀恶意,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学生因未准时交作业或没携带课本,而遭教师处罚绝对是正常不过的事。

作为教师有义务教育学生,而合理的鞭打学生是教育的表现手法,提醒学生们有关责任感的重要,培养他们自律的习惯。

若家长以该通令当成免死金牌,将孩子犯的错给合理化,那学生只会为所欲为,得寸进尺,甚至变本加厉,日后将养成各种不良习惯。

俗话说“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显然,严是爱,松是害,对学生或孩子的要求严格,是父母和教师的天职。

过度呵护或溺爱孩子则会引来后患,人是需要经过磨练才会领悟其真理,并从中成长。若一个人经不起风浪的袭击,很难在社会上独立,反而会让人觉得懦弱不堪,吃不了苦,无法成大事。

因此,藤鞭教育还是须保留的,品学兼优的学生除了自律外,家庭教育及环境仍具有一定影响。庆幸社会中的家长依然支持藤鞭教育,若任由他人放任孩子,我们的后代将会误入歧途,无法达到国家未来栋梁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