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8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944

简覆校友会


2019/07/16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作者:李群熙


全球宽柔校友会日前发表一篇题为《我们还在,初心依旧》的文章,回应本人在623日刊登的《宽柔,一页动人的发展简史》的文稿。

那篇文章写得很清楚:“第二分校筹款,遗憾地不见校友会有如上次(古来分校)的配合。”

至于校友会的回应文,开头亦是这么写:“他遗憾宽柔校友会没有配合母校的第二分校筹款。”

本人遗憾的是,校友会没有极积配合母校为第二分校筹款,仅此而已。

校友会的文章的标题是《我们还在,初心依旧》。

如此标题,令我有“丈八金刚,摸不著头脑”之感。因为,这就好像说我置疑校友会的存在及他们忘了初心。

再重复一遍,我遗憾,或者说纳闷或惋惜的是筹款之事。我完全没有置疑校友会的存在。

本人是会员之一,几年前,我们宽中第四届同学还参加了校友会主办的文化之旅。我也何敢,斗胆地说校友会忘了初心。我们那届同学亦多次出席校友会的尊师敬老晚宴。

母校去年印了一本小册子《建树》,在“缘起”中有一段话:有关批准文件移交后,董事会配合新山中华公会、新山中华总商会、新山五帮会馆、新山及雪隆宽柔校友会等,组成筹款委员会正式展开各项工作,目标是8300万令吉。

到目前为止,我并没有看到校友会极积配合。

校友会在回应文中,列举多年来不忘初心的多项活动,叫人激赏。就不知接下来,有没有计划为第二分校建校基金展开声势浩大的筹款运动,让全球宽柔校友会在第二分校的筹款史册中,留下光辉的一页。

 

学生被鞭打的后续思考


2019/07/17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多明.


打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到了开明悟的年龄,就必须送进学校被熏陶,被教导,免得将来被人欺,被社会淘汰。上代父母,还会这样教孩子:你不用功读书,将来只能去倒粪便。这种旧式对孩子的阻吓,现在己过时,再也听不到了。现在的孩子十个有九个知道读书重要,所以到了读书年龄,就嚷着要背书包上学校了。上学重要,大人小孩都知道。这是今时代教育的好现象。

时过境迁,今天的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与同伴竞争?是为了钱途?还是为了更上一层,要超越弱势同伴?或为了将来有一份高尚职业?相信最后一个可能就是大多数家长与孩子们拥抱的方向。笔者总觉得现今的社会,给孩子们的教育不缺什么,就是缺少爱与品德的培训。一个功课好的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社会不会得益。因此,学校不应太注重学科的分数、给予太多奖励,而应贯彻学生品德方面的培养,学生有良善一面的就给予表扬。

品德的培养,不要只看教师的努力,家长其实占重要角色。两者对一个学生的人生观和良好品德的陶成,至为重要。

现今发生在校园的种种风波,教师鞭打学生、学生骂老师、家长兴师问罪、告发老师;学生不尊敬老师,不知礼、义、廉、耻,老师不把学生的前途放在眼里、只顾友善对待功课好的学生,却放弃、轻视不起眼的学生,这种不正常和不良的校风,它一日不被铲除,教育这条路,永远都是一条不归路。

理想的是,学生在校的起起落落,一切言行举止,中规中矩,并具有尊师重道,友爱同学的品性。

上述这些优良品德必须由家长所施家教开始。否则,事故发生时(有女生因不雅称呼老师,而遭老师鞭打,这事可能冰山一角),全怪在师长身上,尤为不公。师长方面应具父母心,不要看不起学生,即使学生偶有犯错,也不该大声呼喝、叱责,或鞭打,应给予宽容、解释甚或警告,并应通知家长共同了解、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悔过。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社会应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注。笔者建议:学校该设立学生法庭,对一些学生犯错的问题,让校方(纪律组)以公正的方法处理,避免一言堂由校长或有关家长向外放话。学生法庭是希望能保护任何具理的一方,也可以阻止学生在校无法无天的行为扩散,并对其过失负责。



爱与体罚教育争议难休


2019/07/15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锦松


体罚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方式,常引发争议,当“爱的教育”越来越难成为教育主要目标时,各种体罚的合理性似乎变得理直气壮。

以前的孩子或许比现在的孩子容易教,班级里老师可以一个口令学生一个动作,现在的孩子却是一个口令数十个动作。今天孩子面对太多的外在诱惑,而双薪家庭的普遍存在,让很多孩子在家庭女佣的“教育”下成长,真正在父母关爱下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缺席的。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方对孩子的成长过程至关重要,但今天是家长责备老师“鞭打”学生,而老师则“怪罪”家长没有把孩子教好,而社会的复杂与安全网“失效”,导致孩子“无所适从”。

73日副首相旺阿兹莎指出,根据接获的投报,2011年至今年5月,共发生15042宗儿童及青少年失踪案。其中97.6%14679宗失踪者已被寻回,而363宗杳无音讯。失踪的原因包括青少年和儿童想要寻求自由、受朋友和情人影响、家庭争执和缺少关注,及无心向学等。

“居所”不足构成一个家

这是个惊人数字,显示我们的教育出现“大问题”,青少年选择离开家庭或学校,以“不告而别”来表达对家庭与学校的“抗议”。

很多家长不了解“家”的定义,他们以为给孩子一个“居所”就足矣,而不知道“家”不单是个“居所”,而是一个人寻求“温暖、安身、庇护”的场所,如果一个孩子在外面受到委屈、被人欺负、受他人侮辱,而没有得到家人的理解、疏导、安慰,而在学校永远被老师视为“坏”孩子,体罚成为“家常便饭”,那你认为这个孩子的心灵还有安身立命之处吗?

我在南方大学学院任职时,曾亲睹一个预科班的学生从校园内一座12层的感恩大楼上一坠而下,当场血流满地,当时还有许多学生在现场围观,目睹者无不悲痛流泪。一个青春生命的陨落,有多少人去关心孩子内心的成长历程与彷徨失措?

我们都知道,教育孩子是不容易的。老师的职责当然希望把孩子教育成人成才,但教育过程的复杂、多元与多变或许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很好适应。最普遍的说辞是老师也是人,老师也是有情绪的,社会对老师的要求太“苛刻”,老师将难以承受。

对孩子教育的方式要“有效”管理不得不用藤条,显然是以为让孩子受一定的皮肉之痛,他们才能被驯服。就像马戏团园里的驯兽师必须手拿长鞭来威慑老是乱窜的动物。

暴力教育会恶性循环

藤鞭是否是有效的教育,经常是见仁见智。“虎妈式教育”方式曾引发热议,祖籍中国福建的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自称“采用咒骂、威胁、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著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结果两个女儿成就卓越,都进了名校。

这种方式与东方的严父出孝子如出一辙,必须要严格,孩子才能“有效”成才,但却与西方的教育方式背道而驰,西方教育观念普遍认为,让孩子有自己更多的自主发展才是更好的教育方式。虎妈式教育的是与非、好与坏、优与劣,东西方教育学者曾展开大论战,莫衷一是。

体罚与爱的教育方式,何者为优,几乎没有一成不变的定律,毕竟每个孩子的性格、心理、生理、认知、成长环境及家庭背景都不一样,没有一个通行无阻的完美方式,孩子需要父母的支持,也需要老师的鼓励,一个从小在谩骂声中长大的孩子,将来绝难成为一个温良敦厚的成人,每次读到家暴的发生,通常可以窥探到施暴者的成长经历离不开暴力的“熏陶”。

教育的矛盾是我们一方面鼓励孩子拒绝暴力,但当老师对孩子进行伤痕累累的“暴力”体罚时,其实他们并没有提供良好的“身教”,当他们洋洋得意以为这是有效的教育方式,但却忽略这可能是孩子长大后的“暴力”培养。

警方的数据显示,我国家暴投报逐年增加,分别是在2002年为2755宗,20103173宗,20134123宗,2014年为4807宗,20155014宗,12年里增长了将近1倍,这还没计算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没报案的受害者。2015年的统计显示,平均1天有13名女性受到家暴侵害,包括精神与身体的虐待等。这代表了什么,又传递了什么对教育有意义的讯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刻思考。

体罚偏离教育本质

数十年前,我就读的华小,更亲眼目睹一位老师让一个没有交作业的学生脱掉校裤,裸露生殖器官在学校的走廊罚站,试想这个孩子长大后,会有多大的羞辱与阴影陪著他长大成人,而老师的所谓体罚或“恶行”又是如何把学生的人格彻底给扭曲。我们能理解老师的用心良苦,但也必须看清老师“误导式”的体罚教育如何埋葬孩子的前途。

教育不是单行线,我也看过一所号称所谓的国际学校不断强调藤鞭教育,但老师在下手体罚学生前,总是呼呼喝喝、谩骂侮辱,尽失师尊,而不知道体罚要让学生“心服”才能起到教育的效果。

老师也有情绪,不应成为过度体罚学生的借口。爱的教育永远是教育的目的,如果一味强调体罚的“伟大”,其实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本质与人本的终极关怀。

多年前我曾担任教总出版的《教育天地》双月刊及《孩子》双月刊主编,有机会接触家长与老师,理解双方对孩子期待是一致的,但对孩子管教与爱的方式却出现明显的差异。当我们看到父母因孩子遭体罚受伤向警方报案时,表面看来不应“鼓励”,但我们也必须提醒老师真要下手进行体罚时,是否也该想想孩子的父母心里淌著的血。



老师、把鞭放下、让他去


2019/07/16 中国报/评论

~作者:曾庆和


只能说,这年代的老师很苦命。在过去,完全是另一回事。有机会在学校执教,永被视作祟高与神圣的职业,父母看见老师会亲切问候,差点就是俯伏仰首的姿态,因为他们知道眼前的人从事教育工作,有修养有学识,至关键的是他们将把自己孩子培育成才。

即使是大老粗、大军阀张作霖,每在孔子诞都会跑到各个学校给老师们问候,他说国家未来的栋梁就拜托你们啦、又打躬又作鞠。

今日社会的演变是多么笑话,病情非轻。某个小朋友被扫一鞭,老师便遭指责,被人开记者会炮火声讨。然后有人这么告诉孩子,你知道吗、你是没错的、老师是不可以打你的。

这番话,听得迷惘又奇趣,层层究索,毫无疑问这个孩子实实在在是为人父母的心肝宝贝!这等维护,充满着荒谬但又具备了家庭伦理的温馨。

我没有这种福气。相信许多与我年龄相若的读者都设有。小时候被老师处罚,绝对不敢张声。那时代的父母不是不为孩子出头,而是在他们意识之中,老师肯为孩子怒发冲冠,一定有道理在,或就因为恨铁不成钢!在根本上就全盘否定了老师会滥鞭。

一切都为孩子好

至于被严惩的小朋友,好比说我,长大以后也没有发恶梦或被往事纠缠,相反来说,我还很感念打过我的老师们,他们只会令我后悔为什么当时没有更加用功。

大音乐家贝多芬在少年时,父亲对他亦父亦师,坐在琴旁督促,认真规矩地要孩子弹好每一个音符。他是爱孩子的,但他更明白一些事情要冷峻得不近人情,才能让孩子在未来走得更远。

今日的父母把西方的一套搬过来,处处讲爱心,一切都要儿女感觉良好,并认定这种教育方式才能够真正成就孩子。

其实这也敢情好,老师再不必浪费光阴,明明该挥出的一鞭就停在半空吧。一些小朋友无法抚之一把,也是造化,不用放在心上。像耶稣原谅罗马兵那样地原谅一些为人父母,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