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边缘化学校董事部
2019/12/11 星洲日报/星观点·
爪夷文字单元风波早前闹得沸沸扬扬,引起华社反弹;较后内阁议决继续推行这项单元,但必须先获得国民型小学家教协会(PIBG)丶家长和学生的同意才能落实。
这并非最佳方案,争议之处在于学校董事部并未被列为决策单位之一。华教组织积极争取董事部在推行爪夷文字单元上的决策权,但一直未有成果。
日前,爪夷文字单元教学指南正式出炉,当中的内容再度引发争议。根据指南,家协将发出问卷给家长,再统计家长的选择,并以简单多数(51%)来决定是否推行爪夷文字单元。须注意的是,如果校方或家协没有派发问卷表格给家长,那就会被视为是同意推行爪夷文字单元的教学。依指南内容看来,董事部在有关事项上并没有决策权。
这种把董事部排除在决策单位之外的情况,令华教团体深感忧虑。因为这意味董事部被边缘化,决策权落在家长手中。此先例一开,日后教育部若要推行任何政策,是否都可以绕过董事部,直接交由家长决定?
众所周知,董事部一直以来扮演维护华小特质丶保障华小权益的角色。这些年来,华文教育能在风雨中前进,跨越重重障碍,董事部的贡献不容抹杀。爪夷文字单元教学指南把董事部排除在决策单位之外,势必会削弱董事部的功能与地位,对华小的未来造成冲击。
再者,这不但会冲击董事部的地位,也可能引发家长之间的分裂与对立。虽然华社丶华教团体的共识是不要在国民型小学推行爪夷文字单元,但是有些学校的学生,以友族同胞居多,若恰好有逾半友族家长同意推行,恐会引发争议。
教育部不应该绕过董事部,把决策权交给家长,这表面看来貌似民主,但实际上将制造更多的问题,激化家长与家长之间丶校方与家长之间的矛盾。
爪夷文字单元风波并没有随着指南的公布而落幕,反而激起新一轮的争议,教育部必须与华教团体坦诚交流,寻找最佳方案,让事件划上句号。
从拉曼拨款谈马华原罪
2019/12/10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锦松
马华总会长魏家祥准备以拉曼大学学院(简称拉曼)作为政治的武器,就拨款问题与财政部周旋。最近魏公开向财政部长林冠英下战书,希望来一场辩论,相信这只会是一场口水战。
对魏而言,要辩什么?论什么?或许魏只有三个重点,1:拉曼这么多年培养了无数人才;2:拉曼50年来国阵政府拨款没有停止;3:拉曼是马华养得“白白胖胖”的孩子岂容他人夺取。林没直接拨款给拉曼,基本道理也有三个:1:马华完全掌控拉曼基本就是党营;2:政教分离是政治改革的议程;3:拉曼必须稀释董事会管理权回归华社才能符合公共拨款的原则及监督功能。
基于历史的因素,拉曼一直接受到国阵政府的“眷顾”,50年来确实为华社培养了不少的人才。近20万的毕业生分布各个领域,成绩非凡。
但拉曼的创办不是马华对学术的崇敬,而是政治的产物。马华60年代对董教总欲创办华文独立大学极尽嘲讽之能事,狠批董教总就是沙文主义,时任马华总会长陈修信甚至以“铁树开花”来暗讽董教总的妙想天开。在马华全面否定独大的前提下,提议以拉曼取代独立大学。马华考虑党的利益甚于华社的利益,现在夸夸其谈拉曼的“地位”,难道马华是立了大功,成功破解董教总的“种族主义”?
创立独立大学最终胎死腹中,马华当时作为执政党,极尽迎合政府打压独立大学之能事,完全失去作为一个华人政党应尽到的责任,这无非就是马华的原罪。
今天,拜509改朝换代之赐,拉曼的管理及拨款问题才有机会浮出水面让大家评断“是”与“非”。华社难道不需要向马华问责,特别是早期为独大奔走的董教总先辈们,当时他们都被马华视为沙文主义者,独大竟然是种族主义的“媒介”。
今天拉曼壮大了,难道董教总还需要感谢马华的高瞻远瞩,使独立大学夭折,而以拉曼取而代之。现在马华应认清其已完成历史任务,尽早终结其历史原罪,稀释拉曼管理层,让华社参与监督?
资源是有限的,拉曼巧妙地形容玛拉工艺大学获得的拨款更多,为何独对拉曼不公。首先玛拉是国立的,不是党营的。其次民政党也有宏愿大学,试问他们为何能达到收支平衡后就拒绝来自中央政府的拨款。再问,华社民办的三所大学学院,新纪元、南方、韩江是否有更充分的理据来要求政府更大的资助。
马华唯一可以“挟持”的,无非是目前拥有的2万8000名学生,其巧妙地用“种族观点”来提醒以前的马来财政部长都支持拉曼,怎么华人部长反而刁难。其实这根本无关什么肤色的人当部长,而在关键的政治改革,政教分离。
一马公司丑闻发生时,马华没有展示其道德的一面,抨击当政者巫统的贪腐,是否存在“你帮我,我帮你”的“对价”关系?一些人就是看不明白,马华一直要把持拉曼,就是面对4000万令吉的诱惑也毫不心动,他们何以会如此“执著”。
为何恐惧第三方监督
外人可能看不懂,但内行人心知肚明。拉曼的发展,涉及许多的工程及土地等外延收益,岂是外人能够一目了然的。试想,如果办大学是吃力不讨好,马华会如此为了华社的人才培养而赴汤蹈火吗?如果是,马华就不会当年面对政府刁难华教时宁作“帮凶”。
今天,我们谈论拉曼的拨款争端,主要议题不应聚焦马华与行动党的骂战,要搞清楚的是马华在接受公共拨款的同时,为何恐惧有第三方来监督,为何拉曼教育基金会与信托局有权力的人都非得要马华背景的“自己人”?
马华党产20亿,拉曼6亿的储备金,上千万的盈利,是一个事实。目前三所民办大学学院发展面对财政的压力,发展举步维艰。拉曼却有庞大的财力,准备设立分校,而三所民办大学却阮囊羞涩,独自憔悴。
目前华社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但离不开把拉曼拨款风波视为马华与行动党的斗争,而没有看清公共拨款岂容沦为政党工具。如果我们是善忘的,我们将无法在历史中寻找到可贵的教训。
华文教育是一部血泪史,在国阵政府高压的统治下,华文教育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打压,被边缘化。谈拉曼,不能不提华文独立大学,更不能不回顾华文教育的曲曲折折。
有族魂美誉的林连玉为华文教育仗义执言,却被褫夺了公民权和教师注册证,林连玉被褫夺公民权后,马华对平反林连玉毫无作为?林连玉基金前主席杜干焕就指:“连串压制华文教育的行动中,马华肯定是鼓吹华文中学改制的帮凶,马华对林连玉公民权被褫夺冷眼旁观,至今不曾对此表示歉意与试图平反林连玉的冤案。”
过去马华在执政党的庇护下,行挫败华教之实。斑斑历史,完全考证马华的原罪。面对历史才能前进。拉曼纠结是否应该回归华社,现在摆在马华眼前的两条路,一是继续原罪,一是走出原罪。
财政部长加码4000万令吉的拉曼拨款,如果这笔巨款情归三所华社民办大学学院,估计他们可以提供更优惠与低廉的大学教育给华裔子弟,估计不需要10年时间,三所民办大学的总学生人数势必能超越拉曼。或许我们该去思考,政府应全力去成就马华党营的拉曼,还是资助三所民办大学学院得其所愿最终成为真正的华教堡垒?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一面镜子,一再对马华歌功颂德者,是否在帮其继续历史的原罪,一并抹杀当年创办独立大学华教先辈的初心与公义。
谁碰,等同玩火自焚
2019/12/11 光华日报/评论
~ 文:苏德洲
华人可以放弃一切,都不会放弃教育,更是注重教育的存在价值,因此才有“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名句才会流传至今。
华社底线,很简单,不要搞砸、诋毁和捣乱教育,谁碰,就等同玩火自焚。
过去马来极端分子和巫统大小领袖三不五时建议废除华文教育,华人都已够愤怒,因此现在许多华人都无法接受巫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巫统多名领袖将教育政治化,尤其是华教。
但倘若今天是由一名华人政治人物为难华教,华社不只是愤怒,也肯定是咬牙切齿,第一个联想到的是“华人何苦为难华教”。
我国政府改朝换代后,连续两年的财政预算案,拉曼拨款从国阵时期的3000万砍剩下500万和100万,当时已引起热论和不满的声音。后来希盟在丹绒比艾补选惨败后,财长才宣布拉曼拨款飙升到3000万。
拉曼拨款事宜在前后这两年的争议,足以证明是政治利益的介入,和政治的廉价宣传,整个故事进展与演变,说不是政治阴谋论,肯定是鬼打墙。
在拉曼大学学院拨款上,从原本的数目减少、政教分离、程序问题,以及拉曼基金会和信托局成员等过程,可能站在行动党领袖的立场并不觉得是一个问题,但已是在挑战着华社的底线,就是华人为难华教。
今天不再是拉曼是否是马华党产,或是马华是否该放手拉曼,而是行动党在搞砸教育,不近人情。
今天拉曼的创立,不否认马华有过,也有功,但目前许多华人看在眼里的是华裔子弟确实很需要一个可以容纳和学费低的学府。在别无他选择下,就算拉曼是马华的资产,那又如何?华社要的就是华裔子弟有书读。
根据历史记载,1967年时任教育部长宣布从1968年开始,只有持政府承认文凭的中学生才准出国深造,意图断绝华文独中学生出国深造之路,当时董教总才决定申办独大,但也遭到阻扰,结果华裔执政党候选人在1969年大选惨败。
同样的,有变质华小企图的《综合学校计划》(1983年),分别有1984年的华小集会用语事件和1987年华小高职事件,虽然最后都获董教总领导的抗争下,获得不同程度的解决,但这一根刺始终留在华社心里。(过去还有许多案例,无法一一列出。)
因此今天行动党领袖也以政治利益介入搞砸华社最注重的教育课题,等同玩火自焚,刁难过程也久,华社的情绪就会越激昂,有天行动党遭华社抛弃也是迟早的事罢了。
还有多少假学校?
2019/12/12 中国报/中言
为了更好的教育素质和学习环境,越来越多有经济能力的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入私立学校。根据教育部统计,私立学校的数目也从2010年的66所增加至2017年126所,足足增加了75%。
只要不是政府兴办的学校,基本上都属于私立学校,私立小学和私立中学采用的是马来西亚教育部KSSR和KSSM课程大纲,学生需要报考国内政府考试。即便如此,私立学校与政府学校不同之处在于它以小班制教学,重视英文教学,教学设施更齐全。
素质参差不齐
拉近来看,从2014年到2015年6月,我国的国际及私立学校就增加了15所,其中私立学校增加了8所,国际学校增加了7所。家长为了子女的教育,求好心切是无可厚非,但令人担心的是,这么多私立学校,素质肯定也参差不齐。因此,家长在替孩子报读之前有必要先做足功课,多了解学校的背景、资格和课程。
在新山就发生了一宗案件,新加坡籍单亲妈妈为让孩子有更好环境学习,越堤为4名孩子报读新山一所私立学校,前后花费约7万6000令吉,最后却发现这是“假学校”。这所“假学校”不仅没有任何课程大纲,甚至也没有提供国际学校文凭。
已经建立机制
事实上,教育部私立教育组已经建立私立教育机构标准质量(SKIPS)的机制,所有国际学校都必须通过评估,确保该校的教学质量符合标准。问题在于,教育部是否有效的监管?另外,教育部也要有更方便的管道,让家长可以随时查询私立学校的合法性。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家长本身,若是对于私立学校有任何疑问,也应该主动向教育部查询,包括校方的经营执照和资格,否则付了昂贵学校才发现是“假学校”,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