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朝野失望 坚守华教路
2019/12/13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冯振豪
2018年第14届大选是马来西亚的政治分水岭,对华教来说,也有着跨时代的意义。
在大选前夕,盼望希盟上台后有更合理的待遇,另一方面对国阵的故弄玄虚感到厌烦。
选后,希盟入主布城,华社看好百日新政内兑现承认统考,结果泡汤。
2019年预算案提呈国会得知拉曼大学学院的补助经费被砍,只因为是“马华党校”,让所有拉曼师生和华社“揽炒”,到了今年的预算案出炉,政府似乎乐于剥削拉曼,忽略其他继续获得拨款的“党校”,而挣了半死,财长才愿意以替代管道拨款。
同时,承认统考的路似没尽头,从去年的“年底有好消息”到今年的“报告年底出炉”。
这还不止,又来了一场爪夷文风波,闹得天翻地覆。
大略回顾一番政府与华教之间的“牙齿印”,不仅是对从政者的期待落空了,也再次考验华教在变天以后如何定位自己。
谨守初衷不可松懈
每逢大选,朝野为了推高华裔选票使出各种花枪,包括向华社许诺承认统考和增建华小。直到5·09以后,除了求神拜佛求政府别插手华教课题,对在野的国阵马华也不予厚望。至此,华教路在何方呢?
当食摊小贩愿将部分收入捐赠拉曼的消息传出之后,也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诞生:超越朝野,扬弃幻想,走向务实。华教给大马政治一个很大的贡献,即两线制的构想,希望通过这种中庸与极端的制衡,让华社子女受益。
因此,若说华教给在野党“充电”一点也不为过。惟两线制已成为政党的独角戏,华教未来不可能从中获益,是时候超越政治,抛弃对从政者的幻想,否则受害的永远是自己。
但争取华教在国家的地位始终不可放弃,一方面要延续前辈为华教奋斗的历史,其次是彰显华社对教育的执着,只要一次不慎的妥协必将后患无穷。最重要的是,华教是团结华社的最后一道防线,若放弃华教等同自毁长城。
无论如何,华社必须谨守初衷,华教人士也不可松懈,继续在动员华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强化彼此凝聚感与族群认同,提起危机意识,迎接一波接一波的挑战。让下一代华社子女知道,只有自强不息和永不放弃才使我们值得被尊重。
大马学生的PISA测试真不错吗?
2019/12/12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杨泉博士
教育总监阿敏最近公布,马来西亚在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的表现大有提升,并在数学、阅读与科学能力方面缩小了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平均表现差距。我国学生在阅读获得415分,数学和科学则分别获得440和科学438分。他还说成成绩显示马来西亚已经跻入三分之一参与国的中层行列。
事实是这样吗?让我们看看PISA主办当局的详细成绩报告吧!与2009年相比,我国学生在数理两科的PISA平均分数的确有少许增加:数学从404分增至440分,理科从422分增至438分。阅读科基本上只增加一分至416分。然而,PISA评估分数值最高为800分。如果转译为100分计算,则马来西亚学生分数的增加只算是杯水车薪而已。
另外,教育总监报告分数时,却故意不报告参与国的平均分数作为比较参考。实际上,OECD参与国的平均分数为:阅读487分、数学489分,和理科489分。相对比较,马来西亚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理科方面的分数远低于该平均分数。
PISA评估准则以7个等级分类学生成就,1b等级最低,6等级最高。例如,理科的等级最低圉限分数为:6级708分以上;5级633-707分;4级559-632分;3级484-558分;2级410-483分;1a级335-409分;1b级261分以下。明显的,马来西亚学生的平均分数只达到理科的2级而已。实际上,马来西亚学生的阅读和数学平均分数也同样只达到第2等级罢了。换句话说,马来西亚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理科平均成就只能排在全球国家排名的三分一下半边,而非上半边。在80个国家中,马来西亚的排名为59。
在阅读方面,只有54%的马来西亚学生达到至少2级的阅读能力(OECD平均:77%)。以能力来说,至少这些学生可以在阅读中等长度的文本中确定主要思想,找到明确的信息,虽然标准有时是复杂的。他们也可以在明确指示时反映文本的目的和形式。此外,只有非常微小比例的学生达到了水平5或6级的PISA阅读测试成就。
在数学方面,59%的学生数学达到2级或以上的得分(OECD平均:76%)。这些学生至少可以在没有直接说明的情况下,以数学方式表示解释和识别(简单)情况(例如,比较两个替代路线的总距离,或将价格转换为不同的货币)。只有2%的学生获得数学5级或更高的得分(OECD平均:11%)。
在科学方面,约63%的学生达到理科2级或以上的得分(OECD平均:78%)。这些学生至少可以识别熟悉的科学现象的正确解释,并且可以使用这些知识在简单的情况下根据所提供的数据确定结论是否有效。此外,1%的学生的科学表现非常佳,这意味着他们精通5级或6级(OECD平均:7%)。这些学生可以创造性和自主地将他们的科学知识应用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包括不熟悉的情况。
关于社会经济地位有关的公平,在马来西亚,社会经济优势学生的PISA 2018阅读表现以89得分优于弱势学生。大约2%的优势学生但0%的弱势学生在PISA 2018年阅读有最佳的表现。社会经济地位指标,是所有参与PISA的国家数学和科学表现的有力预测指标。在马来西亚,它解释了PISA 2018测试17%的数学表现的变化,以及17%的科学表现的变化。
我国学生三次参与PISA测试,所取得的成绩在国家排行榜都处于中下部分。整体参与学生的平均成就,仅处在第2等级技能基础。PISA评估的对象是15岁中学生,在经历学校、家庭与社会环境熏陶后所累积的总体成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教育系统的素质,也反映相关家庭与社会环境的长期影响。对于PISA测试成绩结果,教育部不但不虚心的去检讨我国学生成就低的原因,却反其道的发文告误导人民,说我国学生在PISA测试表现大有提升。
我国的公共考试成绩,历年来出现分数膨胀的趋势。考到A特优的人数似乎增加许多。然而,PISA的成绩却与我国公共考试的成绩有很大的出入,让人不得不质疑我国考试评估作业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国际比较研究测试如PISA等的操作,都是公开透明的,也发布相关统计数据分析,来辩明评估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我国教育部(考试局)则从来没有公布过公共考试的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因此,我们不能不对公共考试成绩的可信度和有效度有所质疑。
我国教育水平日益受到质疑,学术成就落后于众多国家,已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众多大学生毕业后难找工作,让很多人对我国教育素质及制度失去信心。希盟政府对这次PISA测试成绩似乎没什么关心,连素来对PISA测试发表评论的林吉祥也都沉默不出声。至今,新政府也没有对挽救我国教育水平低落的课题,提出具体的教育改革方案。
老师们,谢谢你们的栽培
2019/12/12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郑佩琴
每年的年终长假是学生的“最爱”,一些家长会趁着学校年终长假的到来,携带孩子一家出游,“奖励”自己和孩子在过去一年的努力,同时借此机会增进亲子关系;也有一些学生也会趁着长假,出外打工赚取一些外快;也有一些孩子在家享受漫长的假期。
孩子的“蜜月期”,也是部分家长的“头痛期”,因为为了不让孩子虚度光阴,家长必须“头痛”想尽各种方法安排孩子的行程,让孩子参与各项对身心有益的活动,充实度过漫长的假期。
相信在全国各地也有不少组织,会在长假举办各项生活营或其他活动,让小朋友参与。说起社区活动,在这里笔者不得不提的是,在淡属区就有一班热心的教育人士,他们不求回报、愿牺牲自己的宝贵时间,在每年的年终长假为小朋友安排一系列教育活动,为的就是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培育更优质的新生代。
他们就是文德甲佛教会佛学班的导师!每逢12月期间,他们就会开放图书馆让民众和小朋友到来阅读,同时他们也会为到来的小朋友安排类似班级读书会、阅读分享会等有趣生动的教育活动,而且连续两个星期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活动,新鲜感满满。
这些活动看似简单,但其实私底下老师们下了不少苦工和筹备功夫,如必须事先阅读及深入理解有关书籍、策划等,活动背后隐藏著老师满满的心思。
老师们为社区奉献的精神和爱心,深值被赞扬,谢谢老师们的栽培,让小朋友们获益不浅。希望日后有更多的志工能加入些有意义的工作,共同为社区献上一份爱心,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凝视华教的深渊
2019/12/13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 云天恩
今年七月,笔者曾于拙文中提及华校,尤其独中的通病,即当校园内出现异议,学生批评校方时,校方或校友就占据民族主义高地,以“不爱校”或“反华教”为由以全面碾压这些异议。校方以爱校惜誉为由处罚、孤立学生似乎有民族大义的正当性。
笔者以为华教内部的压迫起源于恐惧与悲情,华教运动的整体论述预设了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位置,而被压迫者内部也存在被压迫者压迫次被压迫者的事实。
华教是华人的集体记忆,也是强化民族认同的要素。华人虽向世人证明能独立办学,且统考文凭能得到世界多国承认,但是在国内,华教却是个边缘的教育体系。华教的未来何处去?也是华人何处去的问题?笔者拙见是先破除华人对国族建构的双重恐惧,并建立第三文明。
1,对种族霸权的恐惧:华教与华人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华人守护华教是要守想住民族文化的根,但是选择了华教就意味著华人将被排除在国家体制外,即便华中、国中的华裔毕业生也难以顺利进入国立大学深造,故第一重的恐惧源自基本权利的缺失和对同化的恐惧。
其实君主立宪制框架下的国族认同是多元的,各民族间的社会契约立基于必要的妥协,林连玉所提及的心理建设正是跨族群的互动,故破除第一重恐惧需要长期抗争的毅力与有条件妥协的艺术。
2,对本族内部异议的恐惧:每当独中内部出现异议,正方总会以反方言行“不爱校”为由进行碾压,但是该如何定义这类罪名?正方又无法解释。较为“合理”的解释是:华人已经被压迫得够惨了,内部还要有分裂?于是就“稳定压倒一切”,但是教育的本质就是求索知识,岂能禁止辩论呢?
上述双重恐惧,说明公民可否相异而平等是大马国族建构的陈年难题。今天重读林连玉〈心理的建设〉和〈谈马来亚的精神〉两篇文章,颇有感触,遗憾的是心理的建设尚未做好,激进民族主义者绑架了马来社会的舆论,权利缺失的华人更是国族认同紊乱。
林连玉认为,建构马来(西)亚的精神,还需有英人的民主精神。当优势族群压迫弱势族群,进而造成弱势族群的内部压迫时,要解决这类问题,英人的民主精神是一大要素。国家民主转型期间,各民族内部也要进行文化民主化,才能建构新大马精神,这其中也包括教育民主化。
林连玉所构想的第三文明,是国人可在多元文明荟萃的社会里彼此借鉴,并融入英人的民主精神,最终建成第三文明,由此可见,第三文明与新马来西亚的构想穿越时空相呼应,故林连玉的观点从未过时,所以华教内部民主化、普世化是华教新路向的另一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