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8日星期二

华教导报:董总与厦门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书


                                                                                                                       ( 《华教导报》第82期 )


        背景资料 —— 

1994年4月,《董总会讯》易名《华教导报》。这是一群热心人士在一个聚会上集思广益的结晶。从那一年起,由王瑞国担任编辑主任,执行编辑为李淑贞;1997年7月17期起,由刘钦洲接编,编辑主任仍是王瑞国。2004年54期起,由李耀华接任编辑主任。

2008年71期开始,由张基兴接过编辑主任的棒子,执行编辑黄宝玉。同年73期起,转由沈天奇接任编辑主任。2011年开始,由王瑞国担任编辑主任至今, 执行编辑黄宝玉至今。

《华教导报》以宣扬董总的立场、报道华教信息及探索教育新知为编辑方针。自1994年出版以来,得到广大热爱华文教育热心人士的支持,读者对象相当广泛,涵盖国内外领域,主要包括:各州董联会、各州华校校友会、董总常委、董总法律顾问、独中工委会常委及委员、各独中、华小校长、教师、校友会、董事会、家教协会、图书馆、《华教导报》基金赞助人、各州教师会、教总理事、教育研究中心赞助人、独中工委会赞助人、独大理事、本地华团、工商组织、各政党总部、海外留学同学会、本地大专华文学会或华裔学生理事会等。

从创刊号到革新版,从开始几个栏目到不断增设栏目,从“16开”到“8开”式,从黑白到套色到封面彩色,从新闻纸到A4白纸,目前发行量已多达一万三千份的《华教导报》,内容不断力求充实,形式不断力求活泼。十八年来,《华教导报》已成了广大热爱华教的人士了解我国华教动态的刊物。
       

(欢迎浏览《华教导报》)—— 请连线


赤道论坛 / 读书交流类


沈象扬教育基金落实




(来源: 《南洋商报》2012年2月27日国内A17版报道)


赤道论坛/华教动态类

2012年2月27日星期一

董总促调走华小不具华文资格教师


董总主席叶新田(左3)宣布将于3月25日就不具华文资格教师被派到华小举办抗议大会。左起副主席许海明、黄循积、署理主席邹寿汉、总务傅振荃。

(加影26日讯)董总今日在第26届常务委员会第5次会议上,决定将于3月25日(星期日),上午11时,在雪兰莪州加影董教总教育中心大草场举行抗议大会,强烈要求政府立即调走派到华小的不具华文资格教师。

董总也要求制度化及早日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


董总常务委员会是在今天举行的一项会议上,作岀这项决定。
该会将会广邀全国华团、校友会、各源流教育团体、家长及朝野政党参与董教总主导的大会。
会议即席成立一个由董总主席叶新田博士领导的“抗议大会行动委员会”,成员包括董总署理主寿汉,副主席许海明、黄循积,秘书长傅振荃、财政林国才。该委员会将在邀请到其他团体参加后进一步扩大。

各地先办大会热身



董总主席叶新田博士说,董总就华小师资短缺愈加严重问题所举办的抗议大会举行前,各州董联会将联合当地华团与华校组织,在各地举办热身式的地方性抗议大会。
此外,全国抗议大会及地方性抗议大会举行过后,有需要时还将在各地举后续的抗议行动,直至达到目标。


叶新田促请各地华团及华教组织动员起来,特别是面对严重师资短缺问题华小地区的华校组织和华团,更应挺身而岀,参与支援抗议行动。他说,目前全国华小缺少2千多名合格师资。



询及目前华小不具华文资格教师人数,他表示虽然教育部已承认有约2千300名不具华文资格教师被派往华小,但董总认为这项人数经被低估。
董总在会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表4点声明如下:




董总于2012年2月26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
发表的声明

董总决定举办抗议大会展开救亡运动。吁请各界人士动员起来,积极响应和支持将进行的抗议大会,强烈要求政府立即调走派到华小的不具华文资格教师,制度化全面及早日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 


1,华小师资短缺问题30多年来从没获得解决,反而更加严重,令华小没安宁过。政府既无诚意又没决心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漠视了华社的心声和不满。由于发生师资短缺问题,所以才产生聘请临时教师的现象,但是教育部这些所谓的“临时”措施竟然持续实行了几十年。长期以来,政府没有妥善规划培训及提供足够的合格师资给华小,造成了现在的严重局面。

2. 董总强调,1996年教育法令规定华小的主要教学媒介语是华语。教育部别有用心地派遣不具华文资格教师到华小,不但违反教育法令,而且是在贯彻单元化教育政策,企图蚕食和变质华小,并会对华小的教学和行政造成负面及严重的后果。董总坚持华小的主要教学、考试和行政媒介语必须是华语,教育部派到华小的师资,必须符合华小以华语为主要媒介语的本质。董总坚决反对教育部派遣不具华文资格教师到华小,并要求立即调走这些不适合华小的教师。

3. 1996年教育法令规定政府必须负责为华小提供小学教育。华小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主要一 环,必须获得公平合理对待。董总强烈要求政府制订和公布制度化全面解决华小师资短缺 问题的方案和时间表,尽速并有效解决此问题。政府必须根据华小的实际需求,为华小培 训足够、合格及具有华文资格的行政高职人员和各科教师,并解决官员在招收师训学员, 处理师训课程和调派教师的种种问题。

4. 董总决定举办抗议大会展开救亡运动,并将与朝野政党对,同时联络各华团、华教组织   和其他组织,为捍卫华小奋斗到底。董总吁请各界人士动员起来,积极响应和支持将进行    的抗议大会,踊跃出席,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强烈要求政府立即调走派到华小的不具华文资格教师,制度化全面及早日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



另悉:董总今日也发表声明全力支持“绿色盛会2.0”要求政府禁止和取消莱纳公司在我国设立稀土提炼厂的计划。叶新田主席指出,设立该提炼厂将引发辐射污染问题,对自然环境及人民健康造成危害,甚至祸延后代,后患无穷。
董总主席也表示全力支持吉隆坡苏丹街与武吉免当业主,反对政府拆除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并号召各州董联会属会盖章签署,以支持捍卫苏丹界的行动。


(以上综合《南洋》、《星洲》2012227日全国版新闻报道)

大马彭亨砂拉越等州华小不谙华文教师过剩引担忧
 2012年02月15日 16: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2月15日电 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消息,大马教总主席王超群近日揭露,彭亨和砂拉越州一些华小不缺国文和英文师资,但当局还是调派这些教师到学校执教,而且强制学校必须接受,不能拒绝。

“在今年新学年,教育部调派了35位师范学院毕业生到彭亨州华小,其中21位是具有华文资格的华小组毕业学员,另14人是不具华文资格的国文和英文组学员。”

他今日受询时向《星洲日报》说,虽然学校不缺乏国英文科教师,但当局还是调派这些教师到学校执教,而且强制学校必须接受,不能拒绝。

“教总也获悉,在砂拉越,也有一些华小的国英文科老师已足够,但学校还是获派不谙华文的国英文科老师,我们目前还在跟进,并进一步收集这方面资料。”

他强调,在华小,除了国英文科,其他科目都是以华语教学,不谙华文的教师只能教导国文和英文科,无法兼教其他科目以及协助学校其他工作,因此无法减轻华小教师的工作量。


当局指不可调走新教师
“有学校要求当局调走不适合在华小任教的不谙华文教师,但当局却指学校不可要求调走新派来的教师,若要调走就把校内原有具华文资格的教师调走。”

因此,他再次吁请魏家祥成立一个涵盖师范学院华文组讲师、华小督学、教总、全国校长职工会、董总和其他相关教育专业团体代表的项目小组,全面解决华小师资问题。

“这包括了华小师资培训的规划、教师的调派及各个科目的教学资格等;尤其是华小英文科教师资格进行全面探讨,拟定妥善的解决方案。”

王超群强调,教育总监于2010年12月发出通令,指示华小和淡小一二年级的国文教师必须懂得双语,同时也规定微型华小和淡小的国文科教师必须懂得双语。

“因此,教总吁请各华小董家教关注此事,以确保各州教育局遵守教育部的通令,不要派遣过多的不谙华文的国文教师到华小。”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华文教育/华文教育精选)


赤道论坛/华教动态类

民权诚可贵、操守价更高

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属下的课本编纂委员会是在编纂独中的「中华语文课本」,不是在编纂历史课本,不是在编纂报道文学课本,更不是在编纂政治文宣课本。语文是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编纂「中华语文课本」的中心目的是要协助学生掌握语文。

白小是历史事件,让历史去评估。外行人请不要自认是内行人来干预课本编纂委员会的工作。编纂课本是民族教育的神圣任务,编纂独中的「中华语文课本」,黄玉莹博士发挥了她的专业精神,我们应该予以嘉奖,而不是借题发挥,说三道四,指指点点,更不是听从外行人不自量力的以「支持不支持」的政治心态来定位的。教育是千秋大业,不能颟顸,耳朵一软,就会殆害后代子孙的华文基础。

华社为了华教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空间,华教运动就这样的诞生了。这是「内在基础」对「外在条件」的反应结果。内因是华社要与华教共存的基础,大家来建设华校,捍卫华教,发展华教;外因是华教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空间受到了冲击和阻挠。因之,我们的前辈就发动了华教运动来抵御和剷除压在华教头顶上的恶势力。华教在我国之所以能够存活到今天,这都是因为华社有着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大公无私,热爱华教的觉者和智者的领导和热爱华教的群众。

董教总排除万难,成立了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为了贯彻《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的「四大使命」与「六大方针」,独中工委会设立行政部与各相关工作委员会,开展课本编纂、举办考试、独中师资培训、技职教育、学生活动、升学辅导、出版业务、资讯收集、基金筹募、奖贷学金等业务。

为了贯彻《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的「四大使命」与「六大方针」,独中工委会设立行政部与各相关工作委员会,开展课本编纂、举办考试、独中师资培训、技职教育、学生活动、升学辅导、出版业务、资讯收集、基金筹募、奖贷学金等业务。这个组织的基础是广大热心华教事业的群众,特别是华裔。在这个组织里工作的人,有出钱出力的领导,有献身华教的知识分子,有受薪的行政人员等等。

匿名信就是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的信,也就是不负责任的人所写的信。课本编纂委员会在编写华文课本时,竟会有人把课本编纂委员会的内部文件偷给别有居心者,好让别有居心者公开「说三道四」,并诋毁专业学者的智慧,打击义务为华教献身的专家学者。

一个大学组织的领导人,算是知识分子吧!匿名信本身就说明了「不负责任」,要是收到匿名信时,关心华文教育前途的人,他自然会「负起责任」向课本编纂委员会提出自己的意见。然而,事实说明了,收到匿名信的人也患上了「不负责任的病」,导致他良知尽失,选择了「破坏之道」来弥补自己的失败心结。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没有头脑的应声虫,也一一冒了出来,殊不知,编纂课本是有关课程专家的工作,不是支持与不支持的政客伎俩:他们有意和无意之间,以匿名信为起点来打击华教。笔者仅以四句话与华教兄弟姐妹共勉之:民权诚可贵,操守价更高,若为华教故,两者不可抛!



(转自2011年12月27 东方日報/ 作者:张光明)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

2012年2月26日星期日

华小发展要重量也重质

一直以来,政府与马华总是以数字来强调自身对华小的发展贡献。例如马华不断强调华小增建与迁移数目,政府则不断强调每年为华小教职员支出18亿令吉薪酬。但是在不少华裔人口为主的城市地区或是城市边缘地带,华小不足问题仍然严重。而政府支出的薪酬换来是用公务员条例来约束教职员。换句话说,官方数字并不代表华小在这片土地上已经茁壮成长。

师资问题历来最糟
自独立以来,华小一直以来都面对严重的师资问题。几乎每一年教育部都会推出新措施声称能“一劳永逸解决华小老师问题”,但是往往却因为某些官员们的执行偏差导致教育部多年来所推出的措施,例如师训班不仅无法解决华小老师不足的问题,反而越来越多不谙华语的过剩国小老师被派到华小。这些老师不仅对华语一窍不通,有些甚至还有严重的纪律有问题。

由于不谙华语,这些老师只能教导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根据董教总调查,这些原本应该被派到国小得老师连英文都不能掌握。再这样下去,华小变质只能说是迟早的问题。

由于教师不足,许多华小被迫聘请没有教学资格的临教。凡读华小的学生,尤其是城市华小,几乎在六年的小学教育中无可避免的都会与临教有所接触。然而,临教的努力从来未获得教育部的重视。

今年学年开学之际,不少华小欠多名老师。吉隆坡有数间华小更欠缺超过10名老师以上。更一度闹出临教必须签下不合理“服务合约”。在这个合约下,虽然临教的基本薪金已经全面调高,但是却无法获得任何津贴,甚至没有公积金、年假以及保险,待遇比印尼女佣还要不如。

柔佛州董联会主席黄积循早前更透露,不少被派到华小的过渡期教师不谙华语,相反的许多培训的华裔教师却被派到国小执教。马华联邦直辖区教育局主任王鸿财甚至多次炮轰教育部的做法,甚至比喻今年的华小师资与班级问题是“历来最糟”。

校长与董事会矛盾
另外,教育部也必须在学校校长委任进行必要的改革。校长与学校董事会的合作关系,校长的能力与教育理念决定一间学校的程度。但是由于教育部在委任校长的时候并没有咨询学校董事会,因此近年来全国各处都多次传来校长与董事会并未能积极合作的新闻。

最常见的例子便是在食堂主权的问题上。众所周知,董事会筹款建设与维修学校食堂,拥有食堂的管理权的招标权天经地义。奈何有小部分学校还是出现主权争议和招标的问题。

马华只以数字邀功
以吉隆坡增江某华小为例,在2010 至2011年,该名校长把大量精神在食堂主权上与董事会对抗上,甚至在小六检定考试前一星期在校内进行大型活动。这种做法最后导致该年学校的检定考试成绩不仅全A人数下降,及格率更是少过五成,比前一年猛跌超过一成,在联邦直辖区所有华小中几乎是居榜末。

另外,副教育部长魏家祥虽然多次强调透明化处理学校公共户头(account wang suwa),但是很多华小董事会均无法通过校长掌握有关银行户头详情或是在有关户口支票上签名。

教育部因此在这个户头上的处理方式也必须要全面改革,包括强制公共户头让董事会与校方共同管理。

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提高透明度,也能够让学校更健全的发展。

华小是我国华教发展的根基,过去在风雨飘荡中成长。

可惜的是马华与政府一直以来只是以数目字来向华社邀功,却未曾在华小的师资培训与管理制度上进行质量改革。

华社绝对还不能对华小发展掉以轻心。



(转自2011年12月26 南洋商报/言论版—天窗亮话‧ 作者:陈启佳)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 

2012年2月23日星期四

社长的话


 社长  陈炳权

        当今世界尽管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但主流之外,暗流汹涌波洈浪急;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此起彼伏,愈演愈烈的对抗和冲突,正在挑战人类的智慧文明。我们生活的这个所谓全球化的世界,并不公平与安宁:霸权对贫弱的欺凌、暴力对生命的屠戮、日所常见,令人发指!

        目前,战争与和平都必须放到特定的客观条件中,通过对同时存在而又相互制约的各种因素和关系的分析,才能比较准确地认识这个复杂的世界,才能比较准确地估计人类进入21世纪时,在要求和平发展的同时,频频发生列强国家对土地与资源的争夺,对民主与专制的对立和对主权与人权的混淆等。由此造成此起彼伏又持续动乱不息的局部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重重的浩劫,令人感慨万端。

        即使我们进入了资讯的飞跃时代,然而,所谓的资讯开放不等于由垄断寡头或其政权所架设的资讯过滤的消失。为了突破这种对资讯的操縱,于是我们看到独立媒体的“博客”之类纷纷出现;这些现代科技的互联网的网站和面子书,提供了主要媒体之外的资讯渠道,让网民像难以驯服的孙悟空,可以大闹天宫。他们在一呼百应的互动下,形成一股巨大的造势声浪打动人心!

        众所周知,世界是一个多元民族的世界,每个民族都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员,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生息繁衍、构成一个语言各异、习俗相别、生活情感不同而又息息相关的大家园。

        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定国际母语日,其目的正是为了帮助人们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母语文化现状、推动语言文化的多元发展。

        无可否认,教育的作用,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各个方面得到发展,成为一个有文化、有爱心的人。

        在我国多元民族的国度里,人们最爱谈论的话题之一,就是教育问题,谈教育问题又大多集中在教育公平的焦点上;由于教育政策偏差的长期存在,阻碍着国家构建“一个马来西亚”民族团结的和谐社会。正如英国作家罗伯特·欧文所说:团结就有力量和智慧,若没有诚意实行平等或平等不充分,就不可能有持久而真诚的团结。
        
        我们崇尚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我们认为:言论自由诚可贵,但实事求是最为神圣!根据事物发展不断变化的“实事”去求是,是我们现在和将来都必须坚持的思想原则和处事指标。为此,《赤道论坛》坚持必须说真话,讲实话,为维护和发展多元文化教育而发声,只有这样才能使那些说空话,讲假话等等专为实施单元政策打掩护的无稽之谈相形见绌。惟有尊重事实服从真理而不屈服于任何强权压力,才不愧于心、不负于民,这是我们义不容辞地创建推展本论坛的目的。 

                                                                                                         2012222


赤道论坛/声明通告类
                                                                       
                                                                                      

四团体联办2012年国际母语日庆典




 (吉隆坡21日讯)淡米尔基金、林连玉基金、隆雪华堂和马大语言学院4个单位,于本月21日(星期二)下午6时30分点联办“2012年国际母语日庆典” ,地点在马来亚大学语言学院昂沙纳讲堂(D.K.Angsana)。
  
此活动也获得马来西亚行动方略联盟的支持,马来西亚行动方略联盟是由21个跨族群和各领域的公民团体组成,旨在通过“和谐共生,多元共存”的理念缔造一个更美好的马来西亚。



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


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UNESCO)于1999年11月宣布每年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这是为了纪念达卡大学生争取母语 -- 孟加拉语权利的运动,数名学生在1952年的一场争取母语权益的示威中,被巴基斯坦达卡区(今为孟加拉国首都)的警察杀死。

联合国认为,语言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的最强有力的工具,提倡和发扬母语不但鼓励语言多元性和多语言教育,也启发人类应通过理解、宽容和对话的方式达致团结。

上述活动呈献包括各族群舞蹈表演。致词人有马来西亚行动方略联盟联合主席再益·卡玛鲁丁、淡米尔基金主席柏素芭蒂、林连玉基金主席杜乾焕博士,以及一位美籍印裔拉惹专题主讲母语教育的重要性。



(综合《星洲日报》/大都会及《南洋商报》2012-02-22报道)

赤道论坛/语言教育(华教动态)类

尊重华校办学方针

阅毕莫辛阿都拉〈一位华裔男士的投诉〉一文(2012年2月11日《言路》版)。笔者有话要说。

文中提到某受英文教育的华裔送孩子入华校受教育,却因校方以华文发出他看不懂的华文课程表而写信向英文报章投诉。

他不能接受学校用华文发新课程表及书信公函。却可以接受用马来文发函。因为,马来文是人人能看懂的国语。

我国接受英文教育者,他们或许长久以来有一种优越感,而漠视周边其他接受华文教育者或社区同胞们的生活环境。

他为了看不懂用华文书写的新课程表而投书英文报。这说明了他对华文教育或华校的认知不足。但值得讚许的是,他虽然不諳华文,却选择將孩子送去华校就读。这或许是看到华文的国际价值越来越高,或因他本身不諳华文而面对职务问题或华校办得比国民学校出色。

他不懂华校的教学媒介语是华文,而几乎所有的公函或通知书,也绝大多数用华文。

他应该不知道,已有约7至8万非华裔孩子在华校受教育,他们在初入学时,可能会面对看不懂华文书单或公函。但只要不耻下问,问老师或同学,不就可以迎刃而解吗?

依华校的惯例,倘发通知书给学生时,老师皆会向同学解释,尤其是对非华裔更会多加指点。

另一方面,身为家长者,倘若遇到语文的问题时,向他人请教也不是丟脸的事。它不是比向报章投诉而暴露本身的无知更可取吗?

华校用华文发通知书天经地义。这正如国民学校用国语发佈一样的毫无爭议。试问,有那位华裔国小生的家长,因看不懂国语通知书,而向报章投诉呢?

老朽很多时候倒非常敬佩巫裔与印裔家长,他们可以拿华文课本来请教读音与解释。他们除了为孩子提问,也提昇本身对华文的认知。此一举两得之事,华裔同胞为何做不到呢?

前此到某印裔家庭作家访,他本身不懂华文华语,却有3位子女在独中、华小接受华文教育。他当初不也同样面对孩子学华文之困境吗?他能克服困难而將子女送去华校,不是更值得受英文教育(马来文教育)的华人学习与看齐吗?

请尊重华校的办学方针。倘华校不用华文作教学媒介或发佈讯息,那还能称华校吗?华校还有存在意义吗?



(转自2011年12月22 星洲日報/言路‧ 作者:許元龍)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     上午1234

方言流失与话语

早前各方在討论“方言流失”课题时,有论者將今天“方言式微”的困境归咎於70年代展开的“多讲华语,少说方言”运动,完全漠视当时此民间运动的歷史因素、华教处境及华社意愿,甚至说“华语入侵家庭‧方言岌岌可危”、“20年来强调学习华语,使家庭母语消失”云云;一味以负面的观点“冤枉”华语为“罪魁祸首”。

其实,即使完全不理会当时的现实环境,鼓励华族讲华语原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正如巫族讲马来语、印族讲淡米尔语一样,何错之有?而少说方言並非禁止说方言,何错之有?令人感慨的是:时至今日,有识之士尚能以华文洋洋千言写文章,谁敢说与当年“多讲华语”及80年代的“讲华语运动”效应无丁点干係?

事实是:30多年来,广东方言蓬勃发展成为最强势方言,本地至少有一个以广东话为主的广播电台,排山倒海的香港製作广东方言连续剧更不在话下,这说明了,华语纵然给力也未能克制方言的流行。而越来越多的闽南(福建)方言连续剧接二连三在本地有线和无线电视频道如火如荼地播放,在在显示福建方言前景看俏。由此可见,华语和方言是可以共存共荣的。

不过,在所谓“抢救”方言乡音的同时,切莫忘记:在马来西亚,华语成为华族的共同语,在教育伦理上成为华族的母语,是歷史的抉择、是民族文化的根本与尊严,更是政治上必爭的权益,非任何籍贯方言可替代。而这一切,与海峡两岸三地的语文政策毫不相干。

应当关注的是:当今华文水平普遍下滑,一旦某一籍贯方言强势兴旺、一言独秀时,会不会发生类似香港肇起的普粤之爭或如沈志伟君所写的:

“去年2月,某地客家公会主席指该地的客家人已经被福建人同化,而呼吁客家人不要用福建话和家人沟通。这使笔者想起台湾的语言纷爭――鷸蚌相爭渔翁得利。台湾就是因为闽南与客家两大民繫在语言课题上相持不下,导致闽客双语的地位未能跃升。北京话(台湾称国语)的地位因此仍然凌驾两语。”(〈復兴语言从成长地认同做起〉2012年1月10日《言路》版)

话说回来,其实方言之所以式微,理由很简单:任何语言,倘若无使用之必要或无使用之价值便趋向式微。诚如文史作者孙和声说的:“眾所皆知,语言是种‘用进废退’(speak it or lose it)的东西,多用则灵,少用则生疏。理论上看,由於科技进步,互联网普及,影视產品也很普及,真有心要学一种语言或方言,並没想像中那么困难;问题反而是,知识、娱乐等选择太多,若无坚定意志,年轻人恐不愿把太多时间,花在物质回报相对小的方言学习上。毕竟,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转自2011年12月22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許運發)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  

2012年2月22日星期三

霹雳老友以及华文教育支持者联合会代表团 前往吉兰丹进行友好访问


(吉兰丹哥打巴鲁19日综合讯) 霹雳老友联谊会以及新近成立的霹雳华文教育支持者联合会60人代表团,今日在团长麦翔先生率领下来到吉兰丹州进行友好访问。访问团首先拜访了州行政议员陈升顿,并就今届大选前华社特别是华教人士所关注的问题,向陈升顿行政议员表达了意见,获得了澄清和积极回应,让代表团成员皆感到满意。

最让代表团团员们感到欣喜的是,他们荣幸地获得州务大臣拿督聂阿兹的接见。拿督聂阿兹还专为代表团赠送了纪念品。


聂阿兹也是伊斯兰党长老协商理事会主席,他今午在其官邸接见来自霹雳州的60人访问团时向华裔大派定心丸。他指出,巫统茶毒华人,告诉华人说如果支持伊斯兰党,就会被断肢,因此华人也就对伊斯兰刑事法有了阴影。他明确地说:“20多年前,我已经告诉华人,不必害怕伊斯兰刑事法,因为它只实施在穆斯林身上。”

在回答其他团员的询问时,聂阿兹充满信心的说,民联已对今届全国大选,作好迈入布城的准备了。他还说,这本来就是人民的期待。相反的,他发现国阵政府这么久以来,这是派钱给人民派得最多的一回,并形容这已经成为“贿选”。由于今天的访问团来自霹雳州,大臣也促请该州选民站稳立场,再次让民联在霹雳州成为执政政府。


赤道论坛/华教动态类


背景资料

霹雳华教支持者联合会正式成立  争取教育平等权益


(霹雳·怡保 22日讯)霹雳州一个由华文教育支持者组成的联合会已正式获得注册。定名为“霹雳州华文教育支持者联合会”(Pertubuhan Penyokong Pendidikan Cina Perak),并会于近日内召开筹委会会议,商定正式选委第一届理事会。

联合会筹委会主席汤毅今日发表文告表示,这个新华教团体简称为“霹雳华教支持者联合会”,是一个支持华文教育运动、团结各阶层人土的群众组织,而初步拟定的工作口号是继承、捍卫、发展和创新。

“它不属于、也不干涉各地华校董事部、家教会、校友会的活动,但成员却包括这方面的成员,以及地方上的诚心诚意支持和捍卫华文教肓运动的人士。

他指出,组织此团体是因华教界已有各司各职的董家教及校友等各别组织,他们真诚地为办好各校的事务;但对于广大的支持华文教育的群众,却缺乏发言的平台,眼见一些事态的不良发展,已危及华教的根本利益时,也无能为力。

“这个现状仍有待改善,因此,我们联络州内华教工作者,找了几位人土向当局注册,成立一个目的在于支持和捍卫本州华文教育运动朝正面发展的群众团体,届时,将著重于意见及舆论方面的建设工作。”

汤毅说,联合会希望对本州华校和华教机构,做一些调查研究的工作,收集其历史和资料。

他指出,如有成果,将设法编辑出版,这些产品虽未能达到高学术水准,但至少能留下一些资料,给未来的社会及华教工作者作为参考。
非自由主义者

“我们非自由主义者,也不参与西方扶持的所谓‘公民社会’组织;我们致力于维护华教领导机构,为争取华教平等地位而斗争。”

他表示,联合会认为,争取华教的平等地位就包含了民主、自由与民权的工作。有人将争取华教平等地位,视为种族工作而本身又高喊自由民主人权,那不过是高调而已。

“联合会也欢迎年轻的华教工作者或对华教有兴趣者参加。根据章程,凡50岁以下的会员,都自动成为青年团团员。”

他说,另外,该联合会也可以在理事会认为适当的地点,成立地方组织,如支部、地方联络委员会等,以加强该会的群众基础,展开有利于华教运动的工作。

他说,联合会的会员分为个人永久会员和团体永久会员,入会费一次过100令吉。另设“荣誉会员”给对该会有重大贡献者,但须经理事会的提议和批准。


 


 
(转自20111223日《东方日报》/霹雳新闻)

2012年2月20日星期一

董总主席叶新田在郑瑞玉校长追思会上的讲话

日期:2012219日(星期日)
时间:10.30 a.m.
地点: 兴华中学朝阳堂


尊敬的治丧委员会主席以及各位委员,

郑瑞玉校长的家属,

老师们、同学们,来自各地的华教同道们,

郑瑞玉校长的逝世,使我们感到深切的哀恸。我们失去了一位令人敬仰的教育工作者、一位坚强的华教斗士。董总同仁失去了一位长期一起奋战在华教前线的战友。

早在70年代开始,郑瑞玉校长响应了董总发出的复兴独中运动的号召,她曾经是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的委员,担任过多项重要的领导职务。她曾经是董教总全国独中工委会委员、工委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还兼任过工委会常委会的教育主任;于担任独中工委会委员期间,在具体业务上还先后兼任过师资教育委员会委员、技职教育局委员、课程局委员、规划与发展部委员的工作。郑瑞玉校长的大学本科是历史系,因此很自然地她从1970年代初直至2009年,30多年来长期地参与独中统一课程委员会的历史科编委会和历史学科委员的工作。

30多年来,巴生兴华中学在郑瑞玉校长的带领下,在董家教和巴生民众的配合和鼎力支持下,励精图强,使学生数额从原有的300名提升到今天的3000名,并且拥有一支年轻而强劲有力的师资队伍。今天的兴华中学已经是一所给学生带来美丽憧憬的校园。郑瑞玉校长坚持奋战,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刻都奉献给华文独中教育和华教。

今天,华教独中运动所取得成就中就有郑瑞玉校长的一份功劳;今天独中统考文凭能够作为独中毕业生进入世界知名高等学府的学术资格之一,这里肯定也有她的一份功劳。因此,我们今天召开追思会,一方面是要悼念和缅怀郑瑞玉校长的全心全意为兴华中学,为华教服务的功德,另一方面是要呼吁大家学习郑瑞玉校长的精神,使我们的华教事业永远地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开花,并且茁壮成一棵根深的大树,永远造福民族与国家。

安息吧,郑瑞玉校长,您的事迹必将写进我们华文教育斗争的史册,您的精神,将永远活在每一个母语教育工作者的心中!您将成为我们的榜样,为民族教育奋战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 

赤道论坛/华教动态类

资料来源:

董总资料与档案局
United Chinese School Committees Association Of Malaysia
Resource & Information Department
Tel:03-87362337 Ext:235236258
Fax:03-87362779


——背景资料——



(一)  郑瑞玉校长辞世 兴华中学举行追思会

(雪兰莪巴生19日讯)巴生兴华中学今日为已故郑瑞玉校长举行追思会,逾千名师生、校友和教育界同仁一同来追悼这名献身兴华40载的资深校长,气氛肃穆感人。

郑瑞玉校长的家属出席追思会,由郑校长丈夫马季勋(左2)代表致词。


兴华中学董事长丹斯里杨忠礼在追思会致词时宣佈,为了感谢和纪念郑瑞玉校长对兴华中学的贡献,学校的国字形大楼顶楼將以郑瑞玉校长的名字命名,同时,为了遵循郑校长的遗愿,丧礼收入扣除开销后所得的15万零448令吉,將充作郑瑞玉校长助学金。 

此外,杨忠礼宣佈,他个人再捐献15万令吉,使郑瑞玉校长助学金基金追加至30万令吉。 

另外,郑校长家属宣佈捐献两万令吉给这个助学金基金,郑校长兄弟姊妹等亲属也捐献两万令吉,而与郑校长共事多年的巫裔教师阿兹也捐出两千令吉,使目前这项基金累计超过34万令吉。 

郑校长是於本月10日病逝,享年67岁。她毕业於南洋大学歷史系,於1969年任教於兴华中学,之后留学纽西兰奥克兰大学,回国后於1973年再度受聘任教於兴华中学,1975年正式出任校长至日前罹病逝世为止。


马季勋:兴华执教唯一职业 

郑校长丈夫马季勋代表家属致词时指出,在兴华执教是郑校长生前第一份、同时也是毕生唯一的职业。 

他勉励兴华的学生和校友,秉持郑校长对他们的期许,不只在国內有杰出表现,希望也能扬名国际。 

这场肃穆隆重的追思会今日在兴华中学礼堂举行,除了默哀环节之外,流程包括短片介绍郑校长、合唱团献唱《以您为荣》、《三宝歌》及《沉默的母亲》。

 本地著名女高音卓如燕曾在兴华中学教音乐,她在追思会上,在林清福的吉他伴奏下献唱一曲《送別》。

此外,曾在兴华中学教音乐的本地著名女高音卓如燕,也在林清福的吉他伴奏下献唱《送別》,感动全场。 

出席这项追思会的嘉宾包括杨忠礼夫人潘斯里陈开蓉、董总主席叶新田、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隆雪中华工商总会署理会长拿督戴良业、巴生其他三所独中的代表等人。 

杨忠礼:扎根传统怀抱多元

 兴华中学董事长丹斯里杨忠礼表示,郑瑞玉校长为华教留下了宝贵的以人为本、扎根传统和怀抱多元的办学理念。 

他指出,兴华的天文台、英语中心和科技大楼的宏观发展计划,都是郑校长的呕心力作,为兴华奠下了今后宽广的发展道路。 

杨忠礼说,郑校长在兴华未完成的遗愿,兴华人將会尽心尽力地加以完成。

叶新田:70年代响应號召    郑瑞玉献身独中

 另一方面,董总主席叶新田致词时指出,早在1970年代开始,郑瑞玉校长响应了董总发出的復兴独中运动的號召,她曾是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的委员,担任过多项重要的领导职务,她的事蹟必將写进我国华文教育的史册。 

“30多年来,巴生兴华中学在郑瑞玉校长的带领下,在董家教和巴生民眾的配合与鼎力支持下,使学生人数从原有的300名提昇至今天的3千名,並且拥有一支年轻而强劲有力的师资队伍。”

(董总主席叶新田讲话全文见上)

除此之外,巴生兴华中学代校长黄秀玉说,郑瑞玉校长很重视每一个学生,她常与学生面谈,甚至晚上以电话辅导学生,同时,郑校长对教职员展现出长者风范,並重视教师的在职进修。 

黄秀玉指出,郑校长坚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她多年前提出人文科技面向未来的理念,为兴华立下了新里程碑。 

另外,巴生兴华中学家教协会主席余安、校友会主席顏建义和高三毕联会主席黄心薇,也分別代表家协、校友和学生致词,向郑校长致意。

追思会的会场外,佈告栏上贴满了兴华师生和校友对郑瑞玉校长的千言万语。 

新闻来源:《星洲日报》http://www.sinchew.com.my/node/237416?tid=12012-02-19 18:39




(二)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缅怀郑瑞玉校长

敬爱的郑校长就这样离开了我们。校长逝世的噩耗传出后,使我这几天都处于精神恍惚的状态中。尽管得知校长生病的消息已好一段时间了,但至今依然抗拒接受这个令人难过的事实。这也正是为何几天前师长们纷纷组织前往探望病危的校长,我却始终不愿意去的真正原因:并非不想念校长,而是我害怕,唯恐自己见到校长的那瞬间,真的会抑制不住自己脆弱的泪腺,眼泪簌簌而下。

我实在不忍心破坏校长在我心中永远刚毅、沉稳、慈祥的崇高形象,同时,更不愿让校长看到我在她面前哭鼻子。竟没想到,当下的那个不愿意,居然就这样成了永恒的不可能。到丧府亲眼看了安详的校长后,心情才稍稍的平复,借此只想将这几天来相继涌上心头的前尘往事化为笔下的文字,深切缅怀校长从小对我的疼爱与提携之情的同时,更希望将一段十几年的真挚师生情缘娓娓道来,好让更多人知晓。

不让任何人受忽略

 小时候,身体不好。初中一那年,只得以享受了半年的快乐校园生活,接着就不得不被迫停学休养;第二年的开学前夕,妈带着我去见校长,商量是否要继续重念初中一下半年的课程;犹记得,校长当时话不多说,立刻牵着妈的手,领着我们去教务处主任处办理直升初中二的手续。那年月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每每念及此,不仅衷心感谢校长对学生的信任,更没让我因此掉队。往后的好多年,哪怕我已毕业离开了母校,每年中小学教师联欢晚宴上,校长都会主动走到我妈面前,紧紧地握着她的手,问道“兴亮最近好吗?”。那时的我,不懂事,妈每次回来向我转述时,只懂得开心;长大了,才明白一位执掌近三千学生的大型独中的校长,日理万机之间,心里还能如此细心地惦记着一个曾经的学生之情况,尽可能做到不让任何人受到忽略——这难道不正是校长不同于凡人之处吗?

在中学的那段峥嵘岁月里,因为辩论活动的缘故,比一般的同学更有幸地亲身聆听校长的教益。每次拿到辩题与立场时,负责老师总会将辩题也发一份给校长,希望更多的集思广益,激荡辩论员的思考;印象中,校长虽然甚少进来参与我们的讨论,但如果她来,一定是随身抱着叠叠的资料与意见的。然而,那又是一个恃才傲物的年代,我们几位辩手,总以为靠本身聪明的头脑就能剖析好每一个辩题,部署好每一项策略,做好场上的任何攻防准备;职是此故,当时我们对师长的看法往往有点不屑一顾的感觉。

让学生更全面发展

 每次校长进来我们的讨论室,队友们总会选择刻意走出去,丢下我一人也不是很认真地“聆听”校长的建议。光阴荏苒,直到日前校长离开了我们,独自静静地坐在书桌前追忆时,这些年少轻狂的往事才一一浮现在我脑海中;当下立马给现已身在中国工作的当年的伙伴们发了电邮,顺道提及了那年月的狂妄无知。尽管我们已无法当面再向校长表达心中的愧疚了,但还是希望校长在天之灵,原谅我们那时的,非常不懂事。

校长一生心系教育,所时时挂在心上的,总是想着如何让同学们学得更好,怎样才能让孩子们获得更全面的发展。校长荣获30年教师服务奖时,那时高二的我以学记的身分专访过她;访谈中,校长反复强调她之所以选择投身华教,实为实现其达致各民族共存共荣的理想;她钟爱着这份事业,还觉得“好玩”。

还记得大学刚毕业时有一次见到校长,她和我说了一番让我好长一段时间感到困惑的话:“你们都长大了,有的想成为医生,有的则要做绘测师、律师,甚至学者,可是,即使有一天你们真正做到了,又怎样呢?”我当下实在琢磨不出校长想要表达什么,甚至觉得她是不是看轻这些行业。

直到人在国外,有一天不经意地重读到西方哲人的一段话:“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蓦地我似乎为校长曾经的那番话寻得了一个最好的注脚。

虽然以今天的认知观之,我也不相信这世上还有所谓的“完人”;但我当下确实憬悟校长的话中原来包含着的是那代人所执着的时代的一种复杂情愫。在校长的内心里,再没有什么比献身壮丽的华文教育事业更来得令人无悔与自豪的了,诚如她说过的,这与她“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一致”。

敬业乐业 无悔奉献

 在华教风雨如晦的年代,校长勇敢地扛起重任,选择了一条人烟稀少且看不到希望的小路,正因为秉持着非一般的坚定的教育理想,她才能毅然决然地走下去。不管万径人踪灭,还是独钓寒江雪。古人云“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校长正因为敬业也乐业,所以才陶醉于其中,无怨无悔地奉献一生。小时候不懂事。长大后,看惯了社会的诡谲多变,这年头的物欲横流;再见许多表面上打着堂而皇之的旗号,背后却干那些蝇营狗苟之事的所谓“师表”,则感慨师道之不传久矣;常常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校长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其挚爱的教育岗位上的身影。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乃儒家替为人师表者所制定的最高标准,历来要真正地贯彻起来确实不易,而校长这一生令人钦佩之处正是在于她凡事身先士卒、身体力行,以实际且持之以恒的行动服众。她反复强调“孩子永远是人类的春天和希望,下一代决定了未来的一切”。

那天接获校长离世的消息,心中万分悲痛,打开了电邮箱,读到去年她在给我的最后一封电邮里还不忘提及家协大会中家长们提议将经典阅读列入课程的提案不仅反映了家长对孩子们在品格、道德方面的担心,也看到了他们对人文的关切。

望之俨然 即之也温

 她十分高兴,却也说如何有效地落实,还是需要继续有人开拓。怎么说好呢?也许有师生会觉得校长平时很严肃,但他们可能不知道校长亲口说过她“最大的享受就是能和学生们谈心”,近距离和校长交谈,我们就会发现校长真的很随和,也很愿意和晚辈分享。或许吧,“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是之谓也。校长正是这样一个人:心中从来没有个人利益得失,只有学校的事务、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因此,这些年里,校长山高水长之风犹如冰天雪地的黑暗中的一股暖流、一片曙光不间断地温暖、振奋我的心,提醒着我这世界上还是有这样的人。哪怕真的很少。

敬爱的郑校长走了,坦白说,我这几天的心,感觉是空荡荡的,仿佛就失去了什么似的。静静地回忆这一路的走来,我才蓦地明白我所失去的,是再也见不到那位可以当面给我指点、鼓励我的校长;而您曾经的教诲、您的音容,所给我造成的震撼与影响,却将是,永远地,常存,我心。


作者:庄兴亮、系巴生兴华独中校友,现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文章转载自:19/2/2012  南洋商报/信手拈来

叶新田:针对华小师资课题 董总将讨论开展抗议


(吉隆坡18日讯)董总主席叶新田博士透露,董总将在近日的常务委员会议上,针对华小师资短缺及教育部增派不谙华语教师到华小执教的课题,讨论是否要展开抗议行动。

   “董总也将同时和朝野政党及华团进行对话,吁请他们支持我们的行动,促使有关问题早日获得解决。”

   叶新田也是雪隆华校董联会主席。他今天出席吉隆坡南区发展华小工委会于燕美华小举办的新春团拜联欢晚会上说,华教在国家教育体系内多年来不但没有获得重视,反而不断被排斥和边缘化。

   师资短缺成最新危机

   他说,华教在申请增建、要求拨款、师资培训等方面没有得到合理的对待,华小面临的师资短缺问题则是华教最新的危机,可能成了华小变质的导火线。

   “我们并非排斥非华裔教师,而是为了维护华小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既定政策,以及符合母语为最佳学习媒介语的教学原理,我们不能接受华小的教学媒介语被改变。”

   叶新田认为,配合国际形势的需要,人民通晓华文对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具有一定的优势。

   “东盟其他国家如印尼、泰国和缅甸都逐步放宽对华文教育的管制,如果我国政府继续背道而驰,加紧对华教的压制,那将是对国家发展极为不利的短视措施。”

   大会主席杨国瑞说,吉隆坡在过去10余年的发展,令吉隆坡南区许多华小面对学生来源不足的问题。

   “随着吉隆坡市区的商业发展,许多居民都迁到市区以外的住宅区,但市区内的华小并没有随着迁移。”

------------

赤道论坛/华教动态类

应对不谙华文教师执教乱象 董总觅新策保华小

    2012-02-19

    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谈话

(吉隆坡19日讯)本报探悉,董总正着手拟定全盘新策略以应对不谙华文教师被派往华小执教的局面,确保华小将不会因而变质。

华小师资问题,事态发展已到了极令人担心的地步。董总鉴于事态危急,除了将会扩大在全国各地拉横额抗议教育部继续调派不谙华文教师到华小服务之外,也积极筹备与全国华团、华校组织及朝野政党等党团代表举行对话,全面搜集各方的意见,并寻求它们的支援。

据悉,很可能将被采用的策略,将是直接提岀“要求教育部调派谙华文的华裔教师到华小执教”之立场非常鲜明的口号,并强调此举完全没有种族主义的色彩,而纯是旨于维护民族教育、保障华小的完整性。

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受询时向《南洋商报》证实,董总在行将于本月26日举行的常委会议上,将讨论采用全新的整盘策略,以应对上述可能影响华小存亡的乱象。

《南洋网》全国版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

少一点辩解, 多一点担当

林连玉基金文告
针对副教育部长魏家祥声称马华并非1961年教育法令帮凶,林连玉基金促请魏家祥少一点辩解,多一点担当,诚心诚意解决所有华教的问题,特别是华小师资不足的弊端。
1960年拉曼达立报告书和1961年教育法令背离1957年教育法令各族母语教育平等的基本精神,它强逼华文中学改制,致使前教总主席林连玉先生的公民权被褫夺,教总顾问严元章被驱逐出境,严厉的镇压使华文教育大倒退及沉寂了十年之久。
这连串压制华文教育的行动中,马华肯定是鼓吹华文中学改制的帮凶,马华对林连玉公民权被褫夺冷眼旁观,至今不曾对此表示歉意与试图平反林连玉的冤案;马华也从未兑现对改制中学的承诺,使改制中学数十年来依然遭受不平等的待遇。
2000年,马华前副教育部长李孝友在华文中学改制事件发生40多年后站出来向华社道歉,声称自己被误导支持改制,因此坚决反对宏愿学校。他表示曾在513事件后对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说过,“马华失败,是马华教育政策的失败。马华失败是巫统的悲剧。”
华社花了三十年反对1961年教育法令21条(2),这条赋予教育部长权力改变华淡小特质的条文在群众压力下才被撤销,这是人民斗争的胜利。即使如此,不利于母语教育的条文和措施还是存在,“国民型华小”,“国民型淡小”的名称就是准备过渡到“国民学校”,单元教育政策和最终目标本质上没有改变,不平等的现象仍比比皆是。
这些都是无从辩护、铁证如山的事实。我们促请魏副部长少一点辩护马华的历史责任,反之应从历史吸取教训,从李孝友的忏悔中得到启示,鞭策自己在任内解决所有华教面临的不平等措施,这才是有担当的政治家的风范。
林连玉基金呼应平反林连玉运动工委会的主张,促请魏副部长推动政府制订教育平等法,确保各族学校获得公平待遇 – 根据人民需求开办学校的权利、享有平等的教育拨款和师资,以及公平的升学机会等等。
最近师资问题闹得沸沸腾腾,我们吁请魏家祥勿再给予空头承诺,为什么每次副部长声称政府培训了足够师资,最后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状况还是频频发生?我们强烈认为马华公会和副教育部长不能再逃避问题,他们应该立下君子之诺,限任期内实现法律和政策改革,从源头上彻底解决师资和华校的其它问题,否则就对此承担政治责任。
林连玉基金主席
杜乾焕

转载自《林连玉基金》文告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

魏家祥“好紧要”

今年新学年前,发生教育部以“承包合约”取代“僱佣合约”聘请华小临教风波后,开学后又爆出另一个风波。即华小仍然严重缺乏合格教师及无华文资格教师被塞入华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到掌管华小的副教育部长魏家祥博士忙得不可开交,也令他成为“众矢之的”。

独立以来,华小一直面对没完没了的打压,原因是马来文至上的官员,千方百计打压其他语文教育发展,处心积虑欲实行单元主义教育政策。

 根据我国部门的结构与操作,副部长没有实权,他的权力来自正部长的“授权”(Delegation of Power);如果正部长没下放权力,副部长根本无权可使。

不在决策委员会    

试举一例子,1985年安华出任农业部长修改《渔业法令》时,担任副部长的吴清德不在决策委员会,导致他无从了解新法令內容。当法案敲定后,吴清德跟其他国会议员一样,同时收到將呈交国会辩论的法案草本。

他赶紧阅读,发觉过于严峻,会使到討海为生的渔民,尤其採用拖网捕鱼的华裔坐立不安。于是要求安华撤回法案再作修改,却遭安华以“必须照顾浅海渔民及为时已晚”的理由拒绝。

最近马华部落客主將林放撰文批评董教总,“明知副教长並无权力,还不断抨击魏家祥”,证明马华副教长“当家不当权”,已是眾人皆知之事。

问题是尊敬的魏副部长摆出一副“很有权力”的姿態,经常发表“好紧要”(客家话)的华教好消息,包括增建华小、临教问题將迎刃而解、华小师资即將解决等等。

  可是增建华小“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华小校长一年到头皆为教师短缺烦恼,欲聘临教又面对教育局官员阻梗。  

不过,却有一桩让魏家祥扬眉吐气之事,令人拍烂手掌,那就是首邦市子文华小易名谢华华小再回復子文华小,还原歷史皆大欢喜。这个过程让大家看到魏家祥办事的特高效率。

要在短短一个月內把子文改为谢华,又在三几天內把谢华改回子文,的確不容易。能够“点指兵兵”指使教育部官员反反覆覆做事,显示魏家祥的確“好紧要”。他办事,我们放心。

18/02/2012  中国报/蓄势待发   作者:谢请发)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

华小师资短缺 不能说的真相

2012-02-18

华小师资问题,媒体一向很难从校长口中得到消息,因为他们总会很无奈的告诉媒体:我们是公务员,我们不能说。我们理解校长的苦衷,但是,我们也深知多年来师资困境带来的难题,华小一方面承担,一方面苦水只能往肚里吞。

家长反映,新山县一些华小三年级以上有近半数的科目,是由不諳华语的教师担纲,华小教学媒介语变成国语。不諳华语教师来到华小,造成教师与学生適应的困难,两败俱伤。华小校长已被劝请不要接受超过教育部的华小不諳华语教师的固打制底线,但真相又如 何?无论教育部信誓旦旦,或顾左右而言他,最终仍是將过剩国小教师送到华小,华小照样要负责买单。

州教育局派遣不諳华语的教师到华小执教,造成校方在分配工作上的困难,校方在无计可施下,只好听取某位天才官员的伟大见解用智慧来解决;坊间已传出华小索性隱瞒师资短缺的问题,选择自费聘请临教。

我虽给了你困难,但不准你说,这又是另一种官僚作风。新山县发展华小工委会就揭露,部份华小受到一些小拿破仑或种族主义的官员在言语上提示,造成他们不敢將办学上碰到的问题反映出来。这是实情,从事採访工作的记者对於难从校长口中获取第一手资料,早习以为常!

可惜,苦主即便被封口,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华小师资的困境仍纸包不住火。仍有人不计后果, 不畏开罪小拿破仑,勇敢的把事实说了出来,这全凭良心的自我判断。他们做了不瞒事实、有良心的消息来源,当普罗民眾通过媒体听到他们的说法后,一切舆论將有所定夺,也或会有所改变,而社会与媒体也正需要这样的人,使事件能有转圜的空间。唯说出真相之后,他们的处境堪虞。

令人悲哀的是,我们常常告诉孩子,做人做事明察秋毫,明辨是非,但在教育界真相屡次被隱藏,公理不彰,却往往是不能被诉说的秘密。教育的真义,在上樑蒙灰蒙尘下,带来的是下樑所不能承受的负担。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郑梅娇《星洲日报》柔州首席记者)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

2012年2月15日星期三

华小师资问题宜解不宜拖

3天前,我在新山一所华小的新春文化交流会上惊讶的发现,当天的压轴节目――捞生,幕后功臣竟是该校的一群马来女教师,她们一手包办了这次製作“鱼生”的工作,巧手製作出一道七彩繽纷的“双龙戏珠”图形“鱼生”,不只令人惊艳,也教人惊喜!

在现场,我可以感染到她们为自己的创作感到自豪的愉悦气氛,但我心中也不免在想,这群马来教师当初被调派到华小执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是欣然接受,是无奈,还是心里充满了不愿与抗拒?

坦白说,在全国华小年年大闹师资荒,教育部只能不断地把国小的过剩教师或不諳华语的教师调到华小,结果引起华社强烈不满,董教总准备发动全国抗议行动声中,这批被调派到华小的马来教师,处境相当尷尬,也是很有压力的。在隐隐中,他们或许也感觉到,他们並不是很受“欢迎”,因为学校不但不缺乏国文教师,反而有过剩的现象。但他们又不能抗拒教育局的任命,只能消极地默默地接受事实。

柔州教育局助理局长李翊狮督学坦承,今年全柔华小获派的一百六十多位新教师当中,有半数是不諳华语的。根据教育局认同的原则,不諳华语的教师是不可教导和华文有关的科目的,他们只能教导三到六年级的国文科。在这种情况下,问题也顺应而生。一些校长面对无法解决的编课难题,唯有“折衷”的安排一些不諳华语的教师教导图工、体育甚至音乐科,结果是学生上得很不快乐,教师也教得很有压力,甚至得过且过,敷洐了事,教学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在这个问题上,华小董家协和教育局乃至教育部长官在看法上一直存在极大的落差,借用李督学的比喻:华小要的是黄梨,但教育当局给的却是只掺有少许黄梨的“罗惹”。换言之,华小的確是分配到了一些教师,但却是“货不对办”,只在数字上解决了问题,在教学上不但无法解决问题,反而衍生了更多新的问题。

对华小董家协而言,校方是寧可退而求其次聘请临时教师,也不愿看到过多不諳华语教师被调派到华小;这完全不涉及种族歧见,而是纯碎基於教学需要的考量。华小师资问题宜解不宜拖,这个事实,那些手握大权的教育长官是真的不懂,还是根本就不想真正解决?

2012-02-14星洲日报/云淡风轻作者:林明华《星洲日报》执行编辑)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

董总与彭董联会发动 劳勿百人为华教请愿

 

                    
                  董总及彭亨华校董事联合会在劳勿立卑路发动
                  和平请愿,要求政府关注华校师资短缺问题。

(彭亨-劳勿14日讯)董总及彭亨华校董事联合会今天在劳勿联合发表声明及拉布条展开和平请愿抗议,要政府正视华小师资短缺,以及派不谙华文的老师到华小执教问题。

准备发动全国请愿
董总主席叶新田博士说,要是政府仍无法解决问题,当局将发动全国和平请愿,传达华教的心声。
今天中午在立卑路举行的和平请愿,有逾百名来自州内外华教工作者参与。
人们拉着横幅、大字报反映心声,内容包括强烈要求教育部尽速解决华小临教、师资短缺及派遣不谙华语老师等问题我们要见首相解决华小师资问题等。
参与请愿者不畏炎阳,在公众场合表达华社心声。
这项行动引起公众好奇,一些驾驶者则鸣笛以示支持。

提出师资临教问题
在此之前,代表们在交流会上针对华教课题发表看法,有者指国小师资过剩,华校却师资不足;有者说华社应壮大力量,捍卫华校权益;有者指教育局在师资不足之际,还要校方派人接受培训,使学校没有足够教师教学。

叶新田:硬塞不谙华文教师 华校困境久悬不决
叶新田认为,针对华校问题,政府没有治本,以致华小常期师资短缺。
虽然教育部表态要在新学年两个星期内解决师资问题,但至今许多华校仍师资不足,一些学校虽获填补师资空缺,但却有50%是非华裔,许多新师资都源自师训国小组。
他说,董总已多次向政府反映华校处境,希望获得正视和解决,然而多年来穿望秋水。因此,他说,董总除了安排全国巡回和平请愿活动,也不排除举行其他类似活动,希望引起政府关注。
他指责当局存有议程,在华校师资不足时,把不谙华文的老师硬塞予华小,对华校教学完全起不了正面促进作用。

近期与朝野对话
董总近期将与朝野政党领袖对话交流,让当局了解董总理念和出发点。
叶新田说,董总曾致函也是教育部长的副首相丹斯里慕尤丁反映华教重大问题,包括要求有效解决师资短缺,以及批准在关丹复办独中的申请。
他说,董总也在农历新年团拜反映寻求与首相会面的意愿。

X X X X

董总主席叶新田博士之外,出席联合发表声明活动者尚有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财政林国才、雪隆华校董事联合会副总务陈德隆、执委郭谨全、赖嵘文、古文煌、董总首席行政主任邝其芳、资料与档案局主任沈天奇、研究员万家安、会务与组织局助理锺一弘、彭亨董联会副主席邹昭盛、吴茂明和文冬发展华小工委会主席陈亚斯。


董总与彭亨华校董事联合会联合声明  

董总与彭亨华校董事联合会于2012214日就彭亨州华小教师短缺以及不具备华文资格的教师问题发表联合声明,要求教育部以学生前途为重,必须尽快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

  华小师资短缺问题存在已经有30多年,它是华文教育长期受到歧视和不合理对待的具体表现。尽管多年来董教总以及其它华教组织一再发出呼吁,要求公平合理对待各族母语教育的地位问题,然而至今华小师资短缺问题不但不曾获得适当解决’反而更加地严重。

去年3月内阁决定,从今年起不再为华小聘请临教,但是当局并没有准备必要的解决措施。今年全国华小缺少2337名教师,而当局声称只能提供861名合格教师,所缺少的教师则以所谓“过渡性临教”来代替传统性临教。同时临教的聘请期只有3个月,并非以往的一年制。过渡性临教不能享有过去临教所享有的公积金、津贴和福利。

这种措施引起临教和华教组织的强烈不满,纷纷抗议,鉴于问题的严重性,董教总代表团在去年1229日前往会见教育部副部长,获得允诺临教聘约将继续维持一年制、临教的待遇必将比过去的好、师资短缺问题将在学校开学后一个星期内解决,等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据了解,截至2012210为止,彭亨州师资短缺问题仍然严重,例如劳勿县10所华小共需213教师,仍然缺少24位,教育部表示将负责由校方聘请的16位教师薪酬,而另外的8位则由董家教自行处理。在积罗华小,教育部派来了一位不具备华文资格的教师,而双溪吉流华小长期缺少一位副校长,严重影该校行政。

    文冬县13所华小共需243位教师,缺少27位教师,教育部指示校方聘请19位,薪金由教育部负责,剩下的8位教师由有关学校董家教自行处理。应该注意的是,教育部只是在口头上指示校方聘请临教,至今还没有发下正式聘约或公文。

  据了解,教育部还向彭亨州其它县的个别华小派遣了超过半数不具有华文资格的老师。据报道,柔佛州华小获派160多名新教师中,有超过半数的教师不具备华文资格。

   我们吁请华社广大同胞,通过各种适当途径表达我们的不满,要求当局立刻纠正这种不合理和不公平的措施。我们要求教育部及早公布临教台约的具体内容,以及妥善解决近日闹得沸沸扬扬的师资短缺问题和不具备华文资格教师派往华小的问题。

   我们呼吁副首相兼教育部长丹斯里慕尤丁正视华小师资、临教聘约问题及不具备华文资格教师调派华小的问题,尽速解决有关的问题。




(综合《星洲日报》/《南洋商报》等报章2012-02-14网上全国版有关新闻报道)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