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5日星期三

华小师资问题宜解不宜拖

3天前,我在新山一所华小的新春文化交流会上惊讶的发现,当天的压轴节目――捞生,幕后功臣竟是该校的一群马来女教师,她们一手包办了这次製作“鱼生”的工作,巧手製作出一道七彩繽纷的“双龙戏珠”图形“鱼生”,不只令人惊艳,也教人惊喜!

在现场,我可以感染到她们为自己的创作感到自豪的愉悦气氛,但我心中也不免在想,这群马来教师当初被调派到华小执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是欣然接受,是无奈,还是心里充满了不愿与抗拒?

坦白说,在全国华小年年大闹师资荒,教育部只能不断地把国小的过剩教师或不諳华语的教师调到华小,结果引起华社强烈不满,董教总准备发动全国抗议行动声中,这批被调派到华小的马来教师,处境相当尷尬,也是很有压力的。在隐隐中,他们或许也感觉到,他们並不是很受“欢迎”,因为学校不但不缺乏国文教师,反而有过剩的现象。但他们又不能抗拒教育局的任命,只能消极地默默地接受事实。

柔州教育局助理局长李翊狮督学坦承,今年全柔华小获派的一百六十多位新教师当中,有半数是不諳华语的。根据教育局认同的原则,不諳华语的教师是不可教导和华文有关的科目的,他们只能教导三到六年级的国文科。在这种情况下,问题也顺应而生。一些校长面对无法解决的编课难题,唯有“折衷”的安排一些不諳华语的教师教导图工、体育甚至音乐科,结果是学生上得很不快乐,教师也教得很有压力,甚至得过且过,敷洐了事,教学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在这个问题上,华小董家协和教育局乃至教育部长官在看法上一直存在极大的落差,借用李督学的比喻:华小要的是黄梨,但教育当局给的却是只掺有少许黄梨的“罗惹”。换言之,华小的確是分配到了一些教师,但却是“货不对办”,只在数字上解决了问题,在教学上不但无法解决问题,反而衍生了更多新的问题。

对华小董家协而言,校方是寧可退而求其次聘请临时教师,也不愿看到过多不諳华语教师被调派到华小;这完全不涉及种族歧见,而是纯碎基於教学需要的考量。华小师资问题宜解不宜拖,这个事实,那些手握大权的教育长官是真的不懂,还是根本就不想真正解决?

2012-02-14星洲日报/云淡风轻作者:林明华《星洲日报》执行编辑)


赤道论坛/时事述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