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0日星期一

董总主席叶新田在郑瑞玉校长追思会上的讲话

日期:2012219日(星期日)
时间:10.30 a.m.
地点: 兴华中学朝阳堂


尊敬的治丧委员会主席以及各位委员,

郑瑞玉校长的家属,

老师们、同学们,来自各地的华教同道们,

郑瑞玉校长的逝世,使我们感到深切的哀恸。我们失去了一位令人敬仰的教育工作者、一位坚强的华教斗士。董总同仁失去了一位长期一起奋战在华教前线的战友。

早在70年代开始,郑瑞玉校长响应了董总发出的复兴独中运动的号召,她曾经是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的委员,担任过多项重要的领导职务。她曾经是董教总全国独中工委会委员、工委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还兼任过工委会常委会的教育主任;于担任独中工委会委员期间,在具体业务上还先后兼任过师资教育委员会委员、技职教育局委员、课程局委员、规划与发展部委员的工作。郑瑞玉校长的大学本科是历史系,因此很自然地她从1970年代初直至2009年,30多年来长期地参与独中统一课程委员会的历史科编委会和历史学科委员的工作。

30多年来,巴生兴华中学在郑瑞玉校长的带领下,在董家教和巴生民众的配合和鼎力支持下,励精图强,使学生数额从原有的300名提升到今天的3000名,并且拥有一支年轻而强劲有力的师资队伍。今天的兴华中学已经是一所给学生带来美丽憧憬的校园。郑瑞玉校长坚持奋战,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刻都奉献给华文独中教育和华教。

今天,华教独中运动所取得成就中就有郑瑞玉校长的一份功劳;今天独中统考文凭能够作为独中毕业生进入世界知名高等学府的学术资格之一,这里肯定也有她的一份功劳。因此,我们今天召开追思会,一方面是要悼念和缅怀郑瑞玉校长的全心全意为兴华中学,为华教服务的功德,另一方面是要呼吁大家学习郑瑞玉校长的精神,使我们的华教事业永远地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开花,并且茁壮成一棵根深的大树,永远造福民族与国家。

安息吧,郑瑞玉校长,您的事迹必将写进我们华文教育斗争的史册,您的精神,将永远活在每一个母语教育工作者的心中!您将成为我们的榜样,为民族教育奋战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 

赤道论坛/华教动态类

资料来源:

董总资料与档案局
United Chinese School Committees Association Of Malaysia
Resource & Information Department
Tel:03-87362337 Ext:235236258
Fax:03-87362779


——背景资料——



(一)  郑瑞玉校长辞世 兴华中学举行追思会

(雪兰莪巴生19日讯)巴生兴华中学今日为已故郑瑞玉校长举行追思会,逾千名师生、校友和教育界同仁一同来追悼这名献身兴华40载的资深校长,气氛肃穆感人。

郑瑞玉校长的家属出席追思会,由郑校长丈夫马季勋(左2)代表致词。


兴华中学董事长丹斯里杨忠礼在追思会致词时宣佈,为了感谢和纪念郑瑞玉校长对兴华中学的贡献,学校的国字形大楼顶楼將以郑瑞玉校长的名字命名,同时,为了遵循郑校长的遗愿,丧礼收入扣除开销后所得的15万零448令吉,將充作郑瑞玉校长助学金。 

此外,杨忠礼宣佈,他个人再捐献15万令吉,使郑瑞玉校长助学金基金追加至30万令吉。 

另外,郑校长家属宣佈捐献两万令吉给这个助学金基金,郑校长兄弟姊妹等亲属也捐献两万令吉,而与郑校长共事多年的巫裔教师阿兹也捐出两千令吉,使目前这项基金累计超过34万令吉。 

郑校长是於本月10日病逝,享年67岁。她毕业於南洋大学歷史系,於1969年任教於兴华中学,之后留学纽西兰奥克兰大学,回国后於1973年再度受聘任教於兴华中学,1975年正式出任校长至日前罹病逝世为止。


马季勋:兴华执教唯一职业 

郑校长丈夫马季勋代表家属致词时指出,在兴华执教是郑校长生前第一份、同时也是毕生唯一的职业。 

他勉励兴华的学生和校友,秉持郑校长对他们的期许,不只在国內有杰出表现,希望也能扬名国际。 

这场肃穆隆重的追思会今日在兴华中学礼堂举行,除了默哀环节之外,流程包括短片介绍郑校长、合唱团献唱《以您为荣》、《三宝歌》及《沉默的母亲》。

 本地著名女高音卓如燕曾在兴华中学教音乐,她在追思会上,在林清福的吉他伴奏下献唱一曲《送別》。

此外,曾在兴华中学教音乐的本地著名女高音卓如燕,也在林清福的吉他伴奏下献唱《送別》,感动全场。 

出席这项追思会的嘉宾包括杨忠礼夫人潘斯里陈开蓉、董总主席叶新田、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隆雪中华工商总会署理会长拿督戴良业、巴生其他三所独中的代表等人。 

杨忠礼:扎根传统怀抱多元

 兴华中学董事长丹斯里杨忠礼表示,郑瑞玉校长为华教留下了宝贵的以人为本、扎根传统和怀抱多元的办学理念。 

他指出,兴华的天文台、英语中心和科技大楼的宏观发展计划,都是郑校长的呕心力作,为兴华奠下了今后宽广的发展道路。 

杨忠礼说,郑校长在兴华未完成的遗愿,兴华人將会尽心尽力地加以完成。

叶新田:70年代响应號召    郑瑞玉献身独中

 另一方面,董总主席叶新田致词时指出,早在1970年代开始,郑瑞玉校长响应了董总发出的復兴独中运动的號召,她曾是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的委员,担任过多项重要的领导职务,她的事蹟必將写进我国华文教育的史册。 

“30多年来,巴生兴华中学在郑瑞玉校长的带领下,在董家教和巴生民眾的配合与鼎力支持下,使学生人数从原有的300名提昇至今天的3千名,並且拥有一支年轻而强劲有力的师资队伍。”

(董总主席叶新田讲话全文见上)

除此之外,巴生兴华中学代校长黄秀玉说,郑瑞玉校长很重视每一个学生,她常与学生面谈,甚至晚上以电话辅导学生,同时,郑校长对教职员展现出长者风范,並重视教师的在职进修。 

黄秀玉指出,郑校长坚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她多年前提出人文科技面向未来的理念,为兴华立下了新里程碑。 

另外,巴生兴华中学家教协会主席余安、校友会主席顏建义和高三毕联会主席黄心薇,也分別代表家协、校友和学生致词,向郑校长致意。

追思会的会场外,佈告栏上贴满了兴华师生和校友对郑瑞玉校长的千言万语。 

新闻来源:《星洲日报》http://www.sinchew.com.my/node/237416?tid=12012-02-19 18:39




(二)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缅怀郑瑞玉校长

敬爱的郑校长就这样离开了我们。校长逝世的噩耗传出后,使我这几天都处于精神恍惚的状态中。尽管得知校长生病的消息已好一段时间了,但至今依然抗拒接受这个令人难过的事实。这也正是为何几天前师长们纷纷组织前往探望病危的校长,我却始终不愿意去的真正原因:并非不想念校长,而是我害怕,唯恐自己见到校长的那瞬间,真的会抑制不住自己脆弱的泪腺,眼泪簌簌而下。

我实在不忍心破坏校长在我心中永远刚毅、沉稳、慈祥的崇高形象,同时,更不愿让校长看到我在她面前哭鼻子。竟没想到,当下的那个不愿意,居然就这样成了永恒的不可能。到丧府亲眼看了安详的校长后,心情才稍稍的平复,借此只想将这几天来相继涌上心头的前尘往事化为笔下的文字,深切缅怀校长从小对我的疼爱与提携之情的同时,更希望将一段十几年的真挚师生情缘娓娓道来,好让更多人知晓。

不让任何人受忽略

 小时候,身体不好。初中一那年,只得以享受了半年的快乐校园生活,接着就不得不被迫停学休养;第二年的开学前夕,妈带着我去见校长,商量是否要继续重念初中一下半年的课程;犹记得,校长当时话不多说,立刻牵着妈的手,领着我们去教务处主任处办理直升初中二的手续。那年月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每每念及此,不仅衷心感谢校长对学生的信任,更没让我因此掉队。往后的好多年,哪怕我已毕业离开了母校,每年中小学教师联欢晚宴上,校长都会主动走到我妈面前,紧紧地握着她的手,问道“兴亮最近好吗?”。那时的我,不懂事,妈每次回来向我转述时,只懂得开心;长大了,才明白一位执掌近三千学生的大型独中的校长,日理万机之间,心里还能如此细心地惦记着一个曾经的学生之情况,尽可能做到不让任何人受到忽略——这难道不正是校长不同于凡人之处吗?

在中学的那段峥嵘岁月里,因为辩论活动的缘故,比一般的同学更有幸地亲身聆听校长的教益。每次拿到辩题与立场时,负责老师总会将辩题也发一份给校长,希望更多的集思广益,激荡辩论员的思考;印象中,校长虽然甚少进来参与我们的讨论,但如果她来,一定是随身抱着叠叠的资料与意见的。然而,那又是一个恃才傲物的年代,我们几位辩手,总以为靠本身聪明的头脑就能剖析好每一个辩题,部署好每一项策略,做好场上的任何攻防准备;职是此故,当时我们对师长的看法往往有点不屑一顾的感觉。

让学生更全面发展

 每次校长进来我们的讨论室,队友们总会选择刻意走出去,丢下我一人也不是很认真地“聆听”校长的建议。光阴荏苒,直到日前校长离开了我们,独自静静地坐在书桌前追忆时,这些年少轻狂的往事才一一浮现在我脑海中;当下立马给现已身在中国工作的当年的伙伴们发了电邮,顺道提及了那年月的狂妄无知。尽管我们已无法当面再向校长表达心中的愧疚了,但还是希望校长在天之灵,原谅我们那时的,非常不懂事。

校长一生心系教育,所时时挂在心上的,总是想着如何让同学们学得更好,怎样才能让孩子们获得更全面的发展。校长荣获30年教师服务奖时,那时高二的我以学记的身分专访过她;访谈中,校长反复强调她之所以选择投身华教,实为实现其达致各民族共存共荣的理想;她钟爱着这份事业,还觉得“好玩”。

还记得大学刚毕业时有一次见到校长,她和我说了一番让我好长一段时间感到困惑的话:“你们都长大了,有的想成为医生,有的则要做绘测师、律师,甚至学者,可是,即使有一天你们真正做到了,又怎样呢?”我当下实在琢磨不出校长想要表达什么,甚至觉得她是不是看轻这些行业。

直到人在国外,有一天不经意地重读到西方哲人的一段话:“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蓦地我似乎为校长曾经的那番话寻得了一个最好的注脚。

虽然以今天的认知观之,我也不相信这世上还有所谓的“完人”;但我当下确实憬悟校长的话中原来包含着的是那代人所执着的时代的一种复杂情愫。在校长的内心里,再没有什么比献身壮丽的华文教育事业更来得令人无悔与自豪的了,诚如她说过的,这与她“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一致”。

敬业乐业 无悔奉献

 在华教风雨如晦的年代,校长勇敢地扛起重任,选择了一条人烟稀少且看不到希望的小路,正因为秉持着非一般的坚定的教育理想,她才能毅然决然地走下去。不管万径人踪灭,还是独钓寒江雪。古人云“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校长正因为敬业也乐业,所以才陶醉于其中,无怨无悔地奉献一生。小时候不懂事。长大后,看惯了社会的诡谲多变,这年头的物欲横流;再见许多表面上打着堂而皇之的旗号,背后却干那些蝇营狗苟之事的所谓“师表”,则感慨师道之不传久矣;常常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校长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其挚爱的教育岗位上的身影。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乃儒家替为人师表者所制定的最高标准,历来要真正地贯彻起来确实不易,而校长这一生令人钦佩之处正是在于她凡事身先士卒、身体力行,以实际且持之以恒的行动服众。她反复强调“孩子永远是人类的春天和希望,下一代决定了未来的一切”。

那天接获校长离世的消息,心中万分悲痛,打开了电邮箱,读到去年她在给我的最后一封电邮里还不忘提及家协大会中家长们提议将经典阅读列入课程的提案不仅反映了家长对孩子们在品格、道德方面的担心,也看到了他们对人文的关切。

望之俨然 即之也温

 她十分高兴,却也说如何有效地落实,还是需要继续有人开拓。怎么说好呢?也许有师生会觉得校长平时很严肃,但他们可能不知道校长亲口说过她“最大的享受就是能和学生们谈心”,近距离和校长交谈,我们就会发现校长真的很随和,也很愿意和晚辈分享。或许吧,“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是之谓也。校长正是这样一个人:心中从来没有个人利益得失,只有学校的事务、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因此,这些年里,校长山高水长之风犹如冰天雪地的黑暗中的一股暖流、一片曙光不间断地温暖、振奋我的心,提醒着我这世界上还是有这样的人。哪怕真的很少。

敬爱的郑校长走了,坦白说,我这几天的心,感觉是空荡荡的,仿佛就失去了什么似的。静静地回忆这一路的走来,我才蓦地明白我所失去的,是再也见不到那位可以当面给我指点、鼓励我的校长;而您曾经的教诲、您的音容,所给我造成的震撼与影响,却将是,永远地,常存,我心。


作者:庄兴亮、系巴生兴华独中校友,现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文章转载自:19/2/2012  南洋商报/信手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