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1日星期四

15年微小跃升B型学校.文化华小迁校重生



2016-08-10 11:55 星洲日报/大柔佛



王重引(左起)、郑孝锥、蔡国新、彭薆郿及彭贵未巡视
校舍,在该校最早的第一栋校舍合影。(图:星洲日报)
(柔佛.新山9日讯)作为柔佛州首所跨县迁移的华小——江加埔来文化华小,即将在本月18日欢庆15周年校庆;文化华小这15年来的蜕变历史,也见证当年华社的智慧,在“华小关一所,少一所”的隐忧下,各界热心人士上下奔走,协力促成了一个迁校的动作,令一所面临关闭困境中的微型华小获得保留。


文化华小迁校后得到重生及全面发展,学生人数与日俱增,从一所原本不到百人的微型华小,在短短15年内跃升为目前拥有800名学生及46名教职员的B型华小。


该校软硬体设备逐步完善及现代化,除了有两栋宏伟壮观的教学楼及行政楼,开办25个班级,同时也设立多个特别用途室及综合活动中心等,教学环境更加舒适及优良。


寻根之旅晤建校功臣


配合庆祝15周年校庆,校庆筹委会与校方一行人日前展开一趟寻根之旅,重返该校位于居銮新邦令金的旧校舍,并会晤了多位护校及建校功臣。


现任文化华小董事长邓鸿达、校长彭薆郿、家教协会主席兼校庆筹委员会主席王重引、文化华小建委会主席郑孝锥、庆委会顾问蔡国新及彭贵未接受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访问时,对该校历史及校庆发表感言,异口同声感激各界热心华教人士的鼎力支持。


18日举行15周年校庆


他们也欢迎曾协助建校的热心人士、校友、家长们届时踊跃出席818日举行的15周年校庆暨建校纪念特刊推介礼。


屋业蓬勃学生饱和-邓鸿达:或需增建校舍


董事长邓鸿达受访时指出,随着江加埔来的屋业发展蓬勃,相信再多2年,这里的华裔人口会进一步增加,更多学生会来报读。


“目前学生人数已饱和,课室仅有25间,未来或有可能需要增建一栋校舍。


他披露,该校在去年获得教育部拨款10万令吉维修屋顶及水槽,上个月也举行义跑筹得逾10万令吉,更换全校的桌椅。有待解决的问题为精明课室。


彭薆郿:致力发展德智体群美


校长彭薆郿承诺在掌校期间,除了注重学术成绩,更会秉承“以人为本”的办学教育方针,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群美,以落实“文化兴校,活动育人”的理念。


“身为一所迁校的校长,我深感荣幸,因为这其中的阅历是我在其他学校服务时无法获得的。”


郑孝锥:从零开始完成建设


郑孝锥指出,当年文化华小进行迁校到筹款建校,一切从零开始,一步一脚印完成建设,见证了华社及各界热心人士对于华教的爱护;一波接一波的筹款活动都获得热烈反应,令他感动。


他感谢历任马华总会长、州务大臣、人民代议士及地方领袖,以及发展商激成(马)有限公司所给予该校的支持。他也感谢校方以“江加埔来福来新镇文化小学创校人”名义称呼他。


王重引:欢迎校友回家


家教协会主席兼校庆委员会主席王重引表示,为更深入地了解文化华小,他与彭薆郿、家协副主席戴顺文、副校长林豫臻及教师,日前到新邦令金展开了一场寻根之旅,参观文化华小的旧址。


他感谢前任校长洪谦诚、前任家协主席邹日金、戴美禄村长的款待,详细地介绍与讲解该校历史。


他也欢迎文化华小的校友在“818校庆”当天回家,共同欢庆这个富有意义的日子。他感谢温兄弟集团的赞助,为该校举办义跑,更换全校的学生桌椅。


蔡国新:办学之初不易


蔡国新回想当初,为了确保迁校成功,建委会克服一切挑战,在短短两个月内建立起2间课室及1间办公室。办学之初,也只有1名校长及1名老师,当时学校四周都是园丘,临时搭建的课室简陋,要招生很不容易。


他说,建委会理事在开学前奔走,到附近的住宅区及新村,挨家挨户敲门,恳求家长将子女从名校转送到该校就读,提供免费书本、免费膳食及载送等服务,终于打动一些家长将子女送到该校就读,第一批学生有32人,学校顺利开课。


彭贵未:办学获家长肯定


建校委员会理事彭贵未说,文化华小的校园硬体设施日趋完善,学生人数从仅有的30多名,成长至目前的800名,显示该校办学获得家长的肯定,纷纷把子女送到这里上学。


一度剩3学生迁校求存-


文化华小历史:


文化华小创立于1938年,最初的校舍坐落于居銮新邦令金南亚意园丘内,经历二战后,学校一度停办。该校在1950年再度搬迁,迁至新邦令金的敦依斯迈园丘,初期只有两间课室。在1965年当地热心人士捐献,增建课室及办公室。


该校在上个世纪70年代,全校人数有近80人,然而随着附近人口老化及迁离,在1997年全校人数仅剩下3名学生,令这所位于园丘的华小面临关闭的命运,而再度搬迁,成了挽救文化华小免于关闭的唯一出路。


文化华小在2002年迁校后,首批学生只有31人,只开一个班级。当时全校只有一名校长和一名老师,师生在一座临时搭建的校舍上课。


该校在2003年迎来了第二批70余名一年级新生,此后学生逐年增长,先后展开筹建校舍、礼堂的工程,使该校有了完善的软硬体设施。


(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