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4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586




献校地对不起祖宗



2016/08/02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罗汉洲


据传有“几所”半津贴学校因难以负担水电费,打算把校地献给教育部,把学校转为全津贴学校,马华联邦直辖区教育局主任王鸿财急忙阻止。
尽管没有教育法令作为依据,全津贴与半津贴学校的区分却在1970年代就已出现,教育部官员也一直无法说出是根据什么条文来作这样的区分,他们的定义,只单纯把校地属政府的学校视为全津贴,校地属董事会或私人的则是半津贴。真是法外立法。
按当初的区分法,教育部负担全津贴学校一切开销,对半津贴学校则只负担行政开销,惟不负责硬体设施,如增建教室或修葺校舍的开销。
但到了20078月,首先是彭州教育局指示州内半津贴学校须自行缴付水、电、电话费,此政策随即全国实行,水电费竟给剔出行政费了,令半津贴学校董家教三方大喊吃不消。
请朝里人争取津贴
几经争取,转辗数年后,教育部拨半津贴学校2000令吉水电费补贴,后来再加到5000令吉,但面对每月上万令吉水电费的学校,仍然难以负担,终于有献地以求卸下重担的构想,要把学校转为全津贴学校。
惟请这些董家教三思,把校地转让给政府后,学校如果因人口迁徙而生源渐少(吉隆坡一些学校也有这现象),最后不得不迁校甚至关闭,但已属于政府的校地可能价值连城,献地者就如败了祖宗家业的败家子。
更重要是,校地是地方群众辛苦集资购买捐献,或是乡团、会馆捐出,且几乎都是独立前的事,如果把校地转让与人,等于断送了祖宗宝贵的遗产,对得起祖宗吗?
常听人说朝里有人好办事,我们现在朝里有人,所以请有关董家教打消献地打算,改而请朝里人为我们争取,请政府取消全津贴与半津贴学校的区分,或者退而求其次,请教育部恢复以前的做法,为半津贴学校缴交水电费。





政府应承担华小水电费

2016.07.26星洲日报/星观点·


学校是培育英才丶传播知识之地,政府有责任与义务为学校提供足够经费与资助,确保学校能有效且良好地运作。 
昂贵的水电费对半津贴华小形成负担,已非新鲜课题,多所华小受其困扰多年,未能摆脱。最理想的解决方案是由政府直接承担华小所有水电费,可是政府至今仍未点头。
而事件近日出现新进展,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已完成有关华小每月水电费和维修费用的预算,以及教育部是否有能力承担的报告,交予部长定夺。若政府最终同意承担华小所有水电费,将是华校的一大喜讯。
众所周知,水电费向来是半津贴华小的沉重负担,因其不似全津贴学校般由政府承担费用,而是仅获津贴,不足之数则由学校董事部或家教协会补贴。为了应付昂贵的电费,一些学校甚至提出节省用电的各种方式,例如限制开风扇的时段等等,节省能源固然是美德,惟这种做法却无法彻底解决问题。
虽然政府为半津贴华小提供的水电费津贴已从2千令吉调高至5千令吉,然而对於一些大型华小来说,仍不足以应付账单。一所拥有2千名学生的学校,每月电费就可能高达23万令吉,扣除政府的5千令吉津贴,以及国能提供的10%折扣,学校仍得承担万馀令吉的电费,其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学校是培育英才丶传播知识之地,政府有责任与义务为学校提供足够经费与资助,确保学校能有效且良好地运作,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从教育的角度看,无论是全津贴或半津贴学校都不该为了昂贵的水电费而烦恼。
当然,全面承担半津贴学校水电费这个决定,将涉及庞大的拨款数额,并非教育部随便点头就可成事,而是需要财政部进行全面检讨,展开谨慎规划。 
除了直接承担华小水电费,政府亦可考虑从电费架构着手,减轻学校负担。依据目前的电费架构,学校与办公楼丶饭店丶机场等同列商业用户类别,因而收费较高。
学校并非盈利机构,不宜与办公楼丶饭店列在同一类别,政府应把学校从商业用户类别,改去其他收费较低的组别,以降低学校水电费。如此一来,即便政府无法全面承担水电费,至少也能协助学校摆脱昂贵的水电费负担。





独中软体建设的瓶颈



2016/08/03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庞萱


学校发展离不开软硬体建设两方面。一所素质优异的学校,它在软体建设方面肯定优于硬体,展现出办学理念和精神面貌。
重视短期见成效
全国有61所独中,属于大型和特大型的独中,基本上硬体建设会有较好的发展,但这并不表示其软体建设健全。原因是在学校发展中,硬体总是先行于软体,得到较多关注。校方往往在行有余力之余,才发展软体建设。所以,独中能真正软硬体兼顾,进而以软体建设领航而持续发展的,实属少数。究其因,可从三方面来探讨:
一、管理独中的职责在董事会。从独中成立初期至今,董事大多是商界人士,他们对学校的财务管理要求严谨,经常费的支出紧守量入为出原则。对于独中有限的资源和收入,这样的财务管理自有其可取之处。
不过,在思想观念上出现误区,即校方凡做一件事需立即或短时间内看到其具体成效,才会乐意为之。若不合此一原则则有所顾虑,不是拖延不行,便是置之不理。
在发展过程中,能够看到实际成果的以硬体建设较为抢眼,尤其是大型建筑物,如大礼堂、教学大楼、多元中心或行政大楼,它们往往给人眼前一亮的观感。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独中的硬体建设优于软体建设。
筹款供硬体设备
二、筹款多作为硬体建设用途。独中大多有筹款活动,以弥补经费不足。每年除了校庆和周年纪念日的大型筹款外,平日其他小额筹款亦不少。但筹款所得85%以上是用在硬体建设。
董事会这样做自有其充足理由,如课室不敷使用,就赶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校舍或礼堂破旧需要翻新或扩建,这些都是刻不容缓待处理的事。
他们很少会先想到把钱用在改善教职员的待遇及福利上,或是加强校内师资培训等方面,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加强教学素质,利惠莘莘学子。
或许是受这种办学思维影响,在独中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最近几年为了应付学生暴涨(东马除外)的需要,不少独中的重点发展都放在以筹款来扩建或兴建校舍,软体建设计划若非阙如,便是搁置在董事会“待讨论”事项。
软体建设需决心
三、软体建设不论是师资培训内容、校园文化、学生素质、管理体系以及教职员薪金福利制度等,皆须有正确教育理念为导航,而后制定可行方案,有计划和步骤达成目标。
整个过程往往需有较长时间,少则三五年,多可能八至十年。这种结合董事们的共识和心力坚持去做的事,在董、教、学步伐一致发挥团队的精神下,才可能达致成果。其中董事长和校长的办学理念、决心、毅力和才干,以及相互沟通和配合的能力至为关键,缺一不可。
此外,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对学校的认同和支持亦事关重要。可见校方欲推行软体建设要有很大的魄力和决心,以及多方面配合才能达致成功。
需正确教育理念
遗憾的是,有的独中校长虽有好的教育理念和软体建设计划,却往往无法得到董事部全力支持和配合,计划有的推行后遇到问题而搁置,有的在讨论阶段即胎死腹中。
校长在此两难情况下,有者心灰意冷而求去,有者迁就于董事会执意推行的各项硬体建设,屈志难伸的留守在岗位上,勉为其难地将日常校务搞好,再难有心思放在软体建设的规划及推行上。
独中要改革软体建设落后于硬体建设的现状,关键在于董事部和行政人员,尤其是校长需具有正确教育理念和办学目标。软体建设需投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经过长时间努力经营才能见其效益,将学生培养成人成才,对社会和国家乃至世界贡献。软体建设是主,硬体为次,不论基于何种理由和客观情境,全面推行和完善软体建设,才是独中办学与发展的正道。





珍贵的中学华文老师



2916/08/03 星洲日报/大都会草根声音
~文:贵竹子


我们常常对一些珍贵的东西,心里特别对它们感到疼惜有加、百般爱护及尽力保护为先。但现在不是指东西,而是指有一职在身的华文中学老师。根据教育界专人的评估和预据,或许若干年后,中学华文老师将会出现断层的局面,这无疑是华文教育界的噩耗。 
我们常常对一些珍贵的东西,心里特别对它们感到疼惜有加、百般爱护及尽力保护为先。但现在不是指东西,而是指有一职在身的华文中学老师。根据教育界专人的评估和预据,或许若干年后,中学华文老师将会出现断层的局面,这无疑是华文教育界的噩耗。  
许多人认为当老师不容易,特别是现今社会的要求十分苛刻,人们都当成老师酷似圣人或万能般,样样可以包办拿到最好,如成绩、功课、脑袋里的知识等等。所以,这会使想当老师的人因那股沉重的压力而感觉怕怕,选择打退堂鼓、转职及提早退休。
现在问题来了,随着学生要学习华文的人数增加,这项“坚持选华文科的运动”也一直在强力鼓吹,却不见有足够的华文师资老师以平衡它的成正比,真是令人感觉有点泄气和着急。
如果我们只会喊“怎么办”,而没有正式去调好和做出适当的努力拉平这项对比率,再过些时日,担忧的范围也就越来越大,不懂咱们受华文教育的命运会落得关闭的地步与否,特别就是中学的华文科。
吃力不讨好、肩膀压力繁重、把中学华文科不是列为正课及待遇不是很佳等的种种理由,相信是其中最大原因而使一些中学华文老师止步和摒弃这份神圣的职业。
现在大家开始知道这个严重缺乏中学华文老师的难题,将会无止境上演在我们的多元种族的国家,而且华文是一种难学又重要的语文,这更叫我们“急死太监”之感。 
可想而知中学华文老师何其地珍贵,如稀有动物一样要多多受到保护、繁殖及给予密集鼓励培养,才能把真正目标顺利拉上岸来,让它继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