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8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587




老调,莫再重谈



2016/08/08 中国报/中言


国家教育理事会日前发布研究报告,指以巫裔为主的华小非华裔学生人数已增至18%10年内,华小可能成为主流学校。
教育部长马哈兹尔则认为,华小不大可能成为主流学校,因为国小的数目和学生人数远远多过华小。他驳斥了国家教育理事会的预测,认为国小或国民学校在10年内的国家主流学校地位不受动摇。
主流学校的定义是甚么,需要具备甚么条件?更多非华裔家长把把华小列为首选,会使得华小“升格”成为主流学校?华小对非华裔有多大的吸引力?为何华小不能成为主流学校?为何要顾忌?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省思!
从拨款看到答案
毫无疑问,华小和淡小,不是国家的主流学校,在教育部的定义里,它们叫作多元源流学校,也因此,它们所得待遇和国小有很大落差,从每年的拨款、建校及师资等数字,就可以看到明显答案。政府一向基于国家教育政策,大力维护以国语授课的国小,所以,华小“升格”成为主流学校在政治和政策上并不可能,教育理事会的看法,只能证明华小日益受到非华裔欢迎。
非华裔选华小而舍国小,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是地理原因,在沙巴,因为交通问题,有50%的华小生是土著生。普遍而言,全国的情况主要是巫裔家长对华小的教学、数理能力、校风有信心,还有希望孩子懂中文可在未来的世界占优势。
办得好国家之福
如果大胆的思考,把华小和淡小,都列为主流学校,“威胁”不就立马解决了吗?华淡小和国小一样,采用相同的教育纲领,传授相同的知识和价值观,虽主要媒介语不同,但马来文及国家价值观的传授也占有重要位置,为何要对华淡小有顾忌,实施差别待遇?华淡小办得好,是国家之福,也能促进种族团结、塑造各源流小学在办学上的良性竞争,重点是,大家都是在为国家作育英才!
近日的马来西亚电影节增设非马来语奖项风波,令人对大马建国59年仍有种族隔阂心有戚戚焉,甚么时候,我们能真正做到以马来西亚为本,不分种族,不计语言,大家平等,不再老是担心自己会被比下去?





台湾大学来势汹汹


2016/08/08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陈锦松

全台近160所台湾大专院校的其中99所最近亲临吉隆坡参加马来西亚的「台湾高等教育展」,破歷年参展单位之最,展现了台湾大学对大马留学市场的重视与强烈的「企图心」。
留学台湾一向是许多华文独立中学学生的首选,特別是早期独中统考文凭不受政府承认,私立大专院校仍未成型,独中生几乎升学无望的情况下,台湾大学敞开的门槛,让许多独中生看到了升学的希望与机会。
的確,台湾丰富的文化养分与技术的进步,留台生浸淫期间,不论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都能感受到台湾大学严谨的教学、强大的师资、人文的气息以及资讯的流通。就是到今天,每年约有40%的独中生出国留学,其中就有近30%是留台的。
在中国宣传不理想
统计显示,去年留台生人数为14946人,比较2014年的13024人,增长了14.76%。过去的留台生以独中学生为主,目前也逐渐受到国中∕国民型中学学生的青睞。2015SPM考生中,有近4万多名学生报考华文,势將成为台湾大学极待爭取的对象。
台湾少子化的影响,大专院校的学生人数大跌,大学的经营通过引进更多的留学生是必然的发展,马来西亚的大专院校何尝不是如此。目前中国学生是马来西亚大专院校急待爭取的学生源,但由于宣传的力度不够,虽然歷经20多年的努力,中国学生对马来西亚大专院校的整体概念与印象仍是模糊的、误解的,甚至认为是落后的。
此外,大马留学签证办理手续的缓慢、拖延由来已久,中国招生代理的怨声载道已经习以为常,签证中心对中国中学及大专的教育系统及体制甚至是一知半解,由于无法理解,给大学造成招生上的困扰。
改善教师素质
当看到台湾规模庞大的大学代表,以及校长亲临到马来西亚的台湾高等教育展,对爭取马来西亚学生的积极態度,以及提供优厚的奖学金作为「卖点」,就不惊奇其每年人数的增长。去年到台湾留学的大马学生有5000人,估计今天將达到6000人。
独中的师资队伍,早期都是留台的毕业生。隨著我国大学教育的发展,一些私立大学或政府大学的毕业生也加入了独中教师的行列。独中师资的短缺,有者以为主因是由于独中报名人数的剧增,但其实忽略了独中教师整体的待遇及福利是否有隨著学生的增长而改善才是关键的因素。不在根本上寻求解决,问题只有週而復始。
今天我们看到独中硬件的发展迅速,校园呈现亮丽的宏伟图景,但教育的发展与规划不能只看到「建筑物」而无视提供软件要素的「教师」的生活条件。改善独中教师的待遇应该是当前独中发展的重要议程。如果因为是今天国中办的「不好」才成就独中的「优势」,那对独中的所谓「好」,也可能是短暂的。
台湾各大学「来势汹汹」,处于民办大学与学院的南方大学学院,新纪元学院以及韩江学院在招生上势必面临更多更大的挑战,我们的强点在哪里?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我们的口碑又在哪里?三院都应该集思广益,共谋开拓与发展。





捍卫母语教育

2016.08.05星洲日报·/大都会·
~文:郭兆堂·

虽知在我国创办国中华文进修班绝非易事,过程必定艰辛,但八打灵发展华小工委会志于维护与推广华文教育,并获得各方面的协助及配合,才如愿在八打灵县设立4个中心为中学生开办华文进修班。
虽知在我国创办国中华文进修班绝非易事,过程必定艰辛,但八打灵发展华小工委会志于维护与推广华文教育,并获得各方面的协助及配合,才如愿在八打灵县设立4个中心为中学生开办华文进修班。
身为导师的我为华文进修班护航约15年,堪称是开荒牛,见证进修班的成长。初创期时中四中五各班仅有两名学生,只好合班上课,工委会主席一再鼓励我继续教课,他坚信进修班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天从人愿,各中心进修班的学生人数直线般倍增,几年后甚至增开一个中心,而我负责教导中五班。这显见家长们的鼎力支持,学生也乐得前来学习。
坦言,初中生得面对初中评估考试的年代是国中华文进修班的茁壮期。曾经有好几年,进修班的班级因人多之故,而开多一班。进修班不愁学生来源,师生比率又理想,老师教得事半功倍,学生学得举一反三。
自从校内评估(PBS)实行后,国中华文进修班开始面临挑战,全部中心的学生人数难逃减少的厄运。据了解,当时未有初中三评估(PT3),一般的家长误以为没有考试,便停止送孩子上进修班,而大部份学生没有坚持到底。这让原本蓬勃发展的进修班碰遇阻力,出现学生人数有减无增之虞。
迄今,PT3会考已3年了,国中华文进修班的学生人数没有多大反弹。以我所执教的中心为例,中一至中五各班的人数属单位数,整个中心不足50人,中四中五合班授课,仿佛重现早年创办进修班的情景。
八打灵发展华小工委会是非营利机构,本着捍卫母语教育之心,才毅然扛起国中华文进修班的重责,众工委出钱出力,不遗余力。同时,导师们忙于校务之余,每个星期六安排时间前往各中心教课,精神可嘉。
创业难,守业更难。当年创办国中华文进修班时,历尽千辛万苦;如今要把进修班办好,过程肯定不易。工委会同仁和全部导师心手相连,进修班的大门一直都敞开,期盼家长支持,欢迎学生到来求知。





华文不应以「应考」为目标



2016/08/04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侯正伟

国民型中学图书馆藏书琳琅满目,有的是文学著作如冰心、沈从文的书本。地方史著书这些等等都是为了增进华裔子弟们的文学修养和常识。无奈的是,这些书本往往都被放在图书馆某个角落,铺满了岁月累计的尘埃。
虽说华语是华族的母语,但因为政府的政策而导致了华语在大马的地位岌岌可危。甭说代表华族的象征,连华裔子弟学习华语的机会都大大削减了,华语考试的难度可说是越来越高,让人避而不考。
为了提倡学习华语的风气,华社组织于去年共同举办了一场“抢救华文”活动。这项活动表示了对华语的忧患意识,怕的是华语在高等教育文凭考试的难度,会让华裔子弟们为了拿到一份全甲等的好成绩而放弃报考华语。
到了今年所举办的“轻松考华文工作坊”,活动名字与去年的不相同,很大可能是因为“抢救”这字眼令人读之太过于急迫,并且人们也许会认为目前的华文还未到需要“抢救”的地步。但很明确的是,各项活动可说是具有一份功利性在里头,那就是主要让参与的学生知道有关应付考试的技巧,大家试扪心自问,这是学习华文的最终目标吗?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吗?
体验教学带来乐趣
报考华语的考生逐年下降,除了政府考试难以拿甲等之外,主要是学生们根本对华文没兴趣,感觉华文是一个很苦闷的东西,就像历史化石那样。因此为了抢救华语,除了要让考生熟悉考华语的技巧之外,也要让学生们知道华语的文学性,懂得赏析华语的美。众所周知,华语在这世界上存在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包容性大,以华文所作的诗歌或古诗能诵也能唱,这语言的音律感是华语独有的特性。
纵观整个华文教育,华语教学都是以“老师说,学生听”这填鸭式方式为教学,现今的学生不如以前能够静静地坐在课堂中听教师教学。由于现在的学生们太早于接触电子产品,导致曝露于娱乐世界的时间久了而不能安静地学习。我国教育界最新推出“21世纪教学”主要是针对这一代的学生进行一些有创意性的教学,以组别形式进行教学,除了能让学生参与在教学之中,也能让他们体验教学所带来的乐趣。总的来说,若要抢救华文,必须一改“华文只是应考科目”的面貌,并突出其文学性的一面;一昧地灌输应考技巧,只会让学生感觉华语的可用性不大,反而让接下来的学生对华语更不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