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2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588




别做数典忘宗之人



2016/8/11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罗汉洲


华侨对中国有很大贡献,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小至如回乡架桥铺路、建学校等,大至国家大事如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再到抗日战争,华侨都倾尽全力支援中国。
邓小平推动改革开放,海外华人率先进入中国投资,建立了外人在中国投资的信心,所以,中国领导人一再赞扬海外华人对中国有很大贡献。
无须否认,海外华人支援中国,是出于种族认同、国家感情和乡土情怀,这种感情可名之为“中华情意结”或“中国情意结”。
“中华情意结”没有疆界、年代、年纪的区分,国际仲裁庭宣布南中国海仲裁结果后,全球华人,包括年轻网民都认为仲裁对中国不公平;在美国居留或工作的华人也高举“南海是中国的”、“黄岩岛是中国的”的海报表达心声,说明华人在百年前辛亥革命时有中华情意结,百年后的今天仍有这情意结。
情意结不分疆界
CCTV4有一个“海外华人”节目,摄制组走遍全球,记录各地华人的生活情况,受访者包括了老中青三代,大多是土生土长的第二代、第三代或更久远的,共同点是他们会讲流利华语,也督促儿女学习华文华语,或办华语补习班,他们对中国有特殊的情怀;而且即使是土生土长已数代的华人都会到中国旅游、回乡下走走;事业有成也在中国投资,他们不讳言自己既是中国人后裔,所以“亲中”是理所当然的事。
这就是不分疆界、年代、年纪的中华情意结。
从上世纪80年代的杨阳、赵剑华到如今的林丹、谌龙,我一直留意观察,当中国羽毛球员对上印尼、韩国、丹麦等外国球员时,本地球迷几乎都挺中国球员胜出,这未尝不是中华情意结吧?
说到外国人,祖籍肯尼亚的奥巴马出任美国总统后,特地衣锦还乡,肯尼亚人视为民族之光。这是乡土情怀,也是民族情意结。
以色列于1948年立国时,许多海外犹太人到这块陌生的土地协助建国。
犹太人对美国政治有很大影响力,总统不论来自哪个党都支持以色列,是受到犹太人的影响,这是海外犹太人有“犹太情意结”、有国家情感之故,与华人对中国的感情相同。
民族情意结表现得最明显的莫如澳洲和纽西兰,它们的国旗附有英国国旗,公开向世人宣示他们来自英国,对有英国有特殊情感,有英格鲁萨克逊族情意结。
纽西兰最近举行公投,征询民意是否要撤去国旗上的英国旗,公投结果是保留英国国旗。
可见现代纽西兰人要维持百多年前的前辈制定的国旗,证明纽西兰人不论年代、年纪,都有英格鲁萨克逊情意结,但无损于他们效忠纽西兰。
坦然宣示中华情意结
这些例子说明不论什么民族、不论身在何处、不论年代变迁、不论老少、不论离祖籍之国多远都会有民族情意结,这种情意结是与生俱来的,一旦祖籍国家有事,海外族人尽管效忠于所在国,但必定会义无反顾地支援祖籍国,这是人类的本性,失去这种本性就是数典忘宗之人。
因此,海外中华民族无须掩藏自己的身分,无须闪闪缩缩、窝窝囊囊地生活;相反的,我们应该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华民族,坦然向世人宣示我们有中华情意结。





爭取承认统考,有何得益?

2016/08/11 东方日报/评论版

~作者:郑顺星


大马独中生如要进入美国大专就必需考取托福600分水平,进入英语源流大专,也需另外考取A水平(A Level)。独中当局这数十年来都没要求上述大专免除其额外语文条件,只是自动接受外国大专之附加语文资格(A水平)。可见外国大专之承认是有额外之语文条件,单单独具统考文凭是不被接受的。
在大马国內,私立大专院校都直接承认统考文凭,不必附加条件。为了加强学额,中国大陆也接受统考,但也必需考取该国汉语水平之入学资格。可见外国之大专,其录取都有额外语文水平之规定,只有国內之私立大专,才没有附加语文水平,为独中生大开门户。
大马的官立大专院校,只有区区十余所,每年都有数万人申请,被录取者尤其是热门科系,竞爭剧烈。被录取者,很多都不是本身所属意之科系,可见政府连本身之中学生都照顾不来,那有能力去顾及私立华文独中生呢?更加无需为独中生订立录取条件,皆因国立大学只能有一套入学標准,即大马高等学校文凭(STPM)或大马教育文凭(SPM),不然將对其他千千万万之非独中生不公平。
承认统考难上加难
基此,就算大马政府额外开恩:明文规定独中生须拥有最低SPM水平,好比托福之规定一样。独中生也不易在国內数百所国中之强烈竞爭下,脱颖而出,更何况国中生將优先录取。笔者之女儿,也是独中生,她考取SPM8A1等,连进入预科都被拒绝,皆因是华文源流。
由于种族政策,独中文凭就算被承认,进入政府部门服务,更加难上加难。基此,要求政府承认统考文凭,只是一场欢喜一场空,徒劳无功,只有白费心机,受益不大。已经爭取了快40年了,还要再爭取下去吗?真是自討没趣,何苦呢?
务实之作为与行动是:打算进入华文源流之大专(中、台、港),就要提升本身之中文水平;准备进入英语大专者,就应该多多专注英文水平之提升。可见独中生之升学管道与机会是那么的广大与眾多。
全世界成千上万之大专院校,加上国內数百所私立大专院校,都欢迎独中生攻读,何苦要挤这个国立大专之窄门(只有十余所),更何况此类大专之水平也不出色,不读也罢!
华文独中是全球出色之私立中学,全世界都承认,大马这个丑闻国不承认,算不了什么。独中是国內唯一自我举办校际公共考试之私立中学,有者还参加政府考试,双重审查,可见其对学术水平之重视,世界其他地区是少见的,更受到世界各大专之接纳。
总而言之,不要再浪费宝贵之精力与时间去再爭取大马政府之承认,那是徒劳无功的。把宝贵之时光用在如何提升独中之学术素质水平与国际视野,精进教学与创见思维。
其实,这数十年来,统考问题已不是一个学术议题,它已沦为政治与种族纠缠。把教育课题政治化与种族化。为了华裔之选票,当局声称会承认统考文凭,那只是一项政治花招,全无诚意可言。这好比505大选时,政府曾公开承认中、台之学位,到有关申请书提交时,又说学术鑑定局尚未鑑定水平为藉口,全无下文。
来届大选,不要再上当了。数十年前,78所国民型中学改制时所答应的五节华文课,现在已沦为可有可无(有者只有两三节课)。这项铁证还不足以证明当局之诚意与居心吗?醒觉吧!不要再和当局玩这种政治游戏了。





让华校回归平等地位



2016/08/11 光华日报/言论版

~文:颜健品


在本着“有教无类”的办教育原则下,华校很少听闻过排斥或刁难非华裔学生事件,基本上华校董事部都正面看待非华裔生增加的趋势,反之较在意的是,政府何时可公平对待华校。
最近国家教育理事会公布一项长达2年的调查显示,华校在未来10年内会成为主流学校,甚至可取代国民学校,成为多元种族的学校。其中,单在今年的华小巫裔生注册率高达18%
我国华小未来会取代国小的论调,显然有些夸大,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非华裔家长送孩子入读华小的情况将越来越普遍。其实,这趋势在近10年已出现,无论是城市大型华小,或乡区微型华小,皆可看到非华裔学生就读。
非华裔家长送孩子入华小的原因,普遍上是希望孩子可掌握到中文,以便日后增加竞争力,特别是中文今时在国际上的地位已比以往提高。此外,非华裔家长都认为华小的学习风气比国小好,所以华小成为他们的选择。
不少华小非华裔生在政府考试的优越表现,更让非华裔家长有信心将孩子送入华小就读,希望让孩子在华小栽培下成才。与国小不同的是,华小较为注重纪律校风,这亦是非华裔家长送孩子进华小的因素。
然而,对于华小成为非华裔家长选择的现象,在华社还是有小部分群体负面看待,在某程度上认为非华裔生在华小求学是在共享华社资源,毕竟多数华小都是半津贴学校。再来,有人认为这趋势会导致华小变质,如家教协会须配合不谙中文的家长以国语进行会议等。
其实华社有部分人负面看待这股趋势是不难理解的,因为政府对待华小与国小有很大差异,特别是华小的硬体设备方面,完全被国小比下去。华小的宏伟校舍或崭新设备,都是通过华社自行筹款所得。
当然,教育本该无私,更不应渗有狭隘的种族情绪在内,非华裔生报读华小根本不是问题,反之受中文教育者或华教工作者该感到光荣,这证明华教体系及制度受到认可。此外,这也让华小能在多源流社会及国民团结上,有重要定位。
事实上,大部分华校董事都不把焦点放在非华裔生被指共享华社资源的狭隘观点上,反之更关注的是政府应改变政策,认真检讨华小与国小的待遇差距。换个角度看,这可让非华裔社会,特别可让巫裔基层社会认知华小没获政府公平对待的事实。
当然,别奢想政府会因为这样主动地改善政策,在某程度上还是需要通过政治手段,让华教地位回归到享有的宪法地位保障下。只是,谁能扮演这个角色,去引导政府认真看待华小长期受到偏差对待的现象?





教书与教人的分别



2016/08/11 光华日报/言论版

~文:黄志杰


笔者踏入杏坛任职逾30年。我是双溪大年师范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家乡是在北马,岂知毕业后竟然被教育部派到南马执教。一瞬间,岁月真的不留人,就这样在此度过了30多年宝贵的光阴。


在杏坛任职期间,虽无遭遇大难大祸,年年难过照样过,喜乐无比。每逢假期,一早就驱车北上回家乡,享受亲情好友同在的美丽时刻了。


初期踏入杏坛,就把从师范学院所学到的一切教学法,总在班上大显身手。令学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和捧腹大笑,我也乐在其中。


当时以为教书就是把正本课文一一教完,就算尽了责任。校方所规定的数本作业也无漏网之鱼,全都圆满交差,可说皆大欢喜。


假期时,尤其是六年级的学生,每天都需到校补习上课。校方都希望学生们能获得更优异的成绩,到时可与其他学校较量一比。我校的全科目A等的学生,总是名列前茅,校长和老师们都春风满脸,得意洋洋。


经过了多年的教学生涯后,内心总觉得当老师的任务,岂可只是单单教书那么草率了事或轻而易举。经历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后,才觉悟教人比教书更为重要。


学子的成绩优良,并非表示这群孩子就是知书达理或懂得做人的道理。认真观察,竟然发现有些成绩优异的学子,他们的态度蛮骄傲甚至目中无人。对长辈不但没礼貌,而且轻视弱势的群体。


学子们有如此的不良品性,绝对不可责怪他们。社会贤达或一般家长,都认为学子的品性恶劣,可能就是师长失责或不严厉的教导所造成。俗语说:教不严师之惰,必有其中的道理。


老师在校的言行举止和所作所为,的确反映一个老师的本身素质。众所周知,上梁不正下梁歪,若同事之间关心的总是身上的服装、皮包、鞋子或驾驶何等房车!每日都在比较看谁是用何种名牌货,如此必造成师长们的心态杂乱及不平衡,哪还有心情教导学子做人的大道理。


学子们的品性好坏,师长们有须费尽心思,绞尽脑汁,有教无类地灌输做人的正确道理。如此才可让学子们体会真正的所谓身教、言教、礼教、廉耻概念,学子们才有机会从中学习处事为人的优良原则和道理。


尤其是初入学府的学子,有如一张纯洁的白纸。师长们的确有责任,把白纸画成五彩缤纷的作品。这就是如教育学子知书达理、懂得人情世故、尊师重道、在任何场所都懂得礼貌和尊重他人。


因此,在职的教育工作者,可别认为教书是一件简单任务。在教书的同时,教育学子成人才算是完成教学的真正意义,笔者与老师们共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