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0日星期六

全校170学生.华裔仅40人 暹裔生撑住仁岭华小



 2016/08/19 中国报/北马
报导/摄影:王凯莉


(双溪大年18日讯)“没有暹罗裔学生,仁岭华小更难保住华校特质。”
吉中区仁岭华小共有170名学生,当中华裔40名,巫裔30名、暹罗裔97名、杜顺裔、卡达山裔和印裔各1人,该校的暹罗裔学生比例,也是瓜拉姆拉铅县华小最高,即占57.05%
仁岭华小董事长李胜金说,该校巅峰时期有约300名学生,以华裔为主,但随着地方人口结构的改变,暹罗裔学生崛起为该校最主要的学生来源。
李胜金并非道地人,念完小学就到仁岭打工到定居扎根逾半世纪,多年来见证地方各项改变。他曾从事学生巴士生意,也了解早年的暹罗裔,大多热衷到国小求学。
农业没落 华裔往外迁
仁岭华小学生人数过去3年来也呈减少趋势,即去年184人、今年170人及明年则会减至约160人。
李胜金说,仁岭华裔人口外迁和整体老化,当地目前只有约150户近千人,导致华校也欠缺“华裔学生”资源。
他指出,在1960年代,当地有许多华裔从事木薯栽种,该农业活动在1980年代起走向没落。
他说,许多年轻人长大后都往外谋生,当中也有长辈也随着孩子迁离。
李氏说,教育政策对华小还不是最具杀伤力,各地区整体人口架构的改变,才是让华小“自行”走向没落的主因。
他说,虽然暹罗裔学生比例增加,但信奉佛教为主的暹罗裔,在生活和宗教上与华裔相近,因此让学校的华小特质得以维持。
李胜金感到欣慰的是,仍有许多校友关注母校,捐助硬体设施,如精明课室等,减轻董事部负担。
陈尧玺:华裔成少数族群
仁岭华小校长陈尧玺说,他早年在该校担任教师时,一班平均约有34人为暹罗裔学生,如今,情况则完全倒反,华裔成为仁岭华小的“少数族群”。
陈尧玺去年被调派至仁岭华小掌校,他曾在1993年至2005年在该校担任老师。
他说,与早年相比,过去友族生在仁岭华小学习华语,因同学多数为华裔,学习更易上手。如今,教师必须设法在教学上自行改变,以应对友族学生占多数的课堂情况。
陈校长说,暹罗裔家长大多是毕业于国小,因此随着华小友族生比例越来越高,在华小的暹罗裔学生在中文学习上,更加艰辛。
他也认为,科技产品如智能手机改变现代人生活,包括阅读习惯,相信也是导致学生掌握语文能力较低落的导因。
泰游子回乡宣传谙华语优势
在外打工的暹罗裔民众,向族人宣传懂得华语在职场的优势,让越来越多泰裔家长,将孩子送入华小接受教育。
董事部副总务陈锡明说,本地泰裔游子都会告知乡民,若懂得华语,外地打工更具优势。
“于是,越来越多暹罗裔家长更乐于将孩子送至华小,希望让孩子学习中文。”
陈锡明说,基于地方上比较欠缺中文体系幼教,因此一些暹罗裔学生入学时的华语基础是零,对于老师而言是相当的挑战。
他说,即使友族生比例增加,导致政府考试成绩整体下滑,但学校不会拒收友族学生。
陈氏说,华小在过去的存在,是为了培育华裔子弟,如今可应随着社会结构改变,成为友族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平台,促进种族关系融洽。


【新闻背景】

1921年创立前名为南侨

仁岭学校前名为南侨学校,创立于1921年,肇始之初是借用当地一间店铺上课,学生约20名,由林玉鸣、苏伍、胡焕璋、谢皆忠、源丰等华社先贤领导董事会。
1942年日本南侵时期,学校一度停办。1945年光复后,学子百余名,原有校舍不敷应用,1946年征得政府同意,将早前日寇占领时期使用的办事处,改为校舍。
1960年代,学生人数继续增加,董事部成立建委会筹建新校舍。然而,基于当地周围均属马来保留地,建委会自资购地之计遭到马来地主反对。
数年后,土地局以土地征用法令,征得10英亩的现有校地建校,新校舍在19701月正式启用。

(中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