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1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845


统考考验希盟信誉


2018/10/11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罗汉洲


教育部长马智礼博士说:各界不应情绪化看待承认统考课题,确保达致一个由下至上,理智而长远的决定。

在下才疏学浅,看来看去看不懂部长这番话要表达的意思,也看不出他这些话与承不承认统考有何关联,他是在说希盟政府不会承认统考,还是在说希盟肯定遵守诺言,承认统考?

因为承不承认统考都可被理解为“由下至上,理智而长远的决定”,且不论承不承认统考,都可被解释为是“理智”的决定,这些官腔十足兼文绉绉的官话就是模棱两可,从左从右解释都行,所以马部长这番谈话实在吊人胃口,我再三再四研究马部长的话,仍不知道希盟政府会不会承认统考。

虽然曾有两三位民主行动党议员,包括张念群副教长保证希盟政府一定承认统考,请大家耐心等待,然而他们毕竟不是教育部长,又不是首相,行动党也不是土团党,所以在这个课题上,他们只能讲讲而已,作不得准。

说明白别叫华人白等

最令人担心的倒是马部长于731日在国会书面回答提问说:新政府会在5年内详细研究,在考量各方利益后,再决定是否承认统考。

这句“再决定是否承认统考”可真是暗藏玄机的“神来之笔”,令华人怵目惊心。

这是什么话,希盟的竞选宣言明明写着:独中生若在SPM中考获国文优等,政府就承认他们的统考文凭,言之凿凿,怎么上台后竟变成“再决定是否承认统考”?

由肯定变成不肯定,行动党头头竟也沉默不语,似乎在默认希盟的立场已从承认统考转变为“再决定是否承认统考”了,如此一来,华人能不有一脚踏空的感觉吗?

难道华人再度遭到“权宜之计”?(1999年大选前,国阵宣布接受华团大选诉求;大选后,时任首相马哈迪却说国阵接受华团诉求是“权宜之计”,目的是要得到华人支持,以便赢得大选)。

所以在统考课题上,不是华人应该“耐心等5年”,而是希盟到底要不要承认统考,请说个明白,别叫华人白等。

问题在希盟政府立场

马部长又说,他发觉支持与反对统考的双方没有交流,互不了解,以致承认统考问题“卡住”。

惟实际上,反对承认统考一方都是不讲理性的为反对而反对,如巫统在大选宣言说承认统考,大选后却反口,伊斯兰党在大选前对承认统考不置可否,大选后才反对,其他如土权会、半岛马来学生会的一贯立场就是反华教,可见双方不论交流多少次都不可能叫他们改变立场,他们反对到底就是了。

换言之,承认统考课题“卡住”,原因不在于反对者的理由,而是在希盟政府本身的立场,希盟对承认统考由言之凿凿变为举棋不定,甚或有毁约的打算,那才是承认统考“卡住”的原因,别赖在“有人反对”身上,大选前答应要做的事,大选后却以有人反对而不做,那就是言而无信,迹近欺骗。

无论如何,希盟政府必须知道,它能上台执政乃因得到95%华裔选民支持,不是因巫统、伊斯兰党、土权会与马来学生会之支持而上台,相反的,他们都投了反希盟的票,所以希盟政府应该顺应哪一方的意愿不是很容易作的决定吗?然而承认统考的课题竟然“卡住”,希盟忘恩负义?



教师也需要被肯定


2018/10/10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诗蓉


第十届沈慕羽教师奖颁奖典礼已圆满结束。今年的四位得奖者,有我认识的,也有我不认识的,不管认不认识,心里同样为四位得到这份殊荣的同道感到欢喜。

这一届的得奖者均年过半百,最年长的87,最年轻的55,有小学老师、校长,师范讲师。他们各別坚守自己的教育岗位,鞠躬尽瘁,把一生宝贵的岁月都奉献给了杏坛,有者退休了仍未停止耕耘。他们不是为了得奖才付出,但得奖对他们的付出却是份重要的肯定。

正如得奖者黄先炳博士所言:「传承华教的使命早已流淌在我血液之中,获奖与否都不会让我停下推广母语教育与儿童阅读的脚步。感谢教总对我付出的肯定。」对于广大的教师群体而言,这样的奖项是对教师职业的尊崇与肯定,具有提高士气,鼓舞人心的作用。

教师职业幸福感低落

当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普遍低落,选择提早退休的人越来越多。究其原因,非教学任务增多,让教师无法专注教学,发挥所长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但癥结不在于任务繁重,工作多,而是劳心劳力却看不到意义,別说外来的认可,即便自己也很难从工作中自我肯定。

为了满足监控的需要,教师得不断收集、提供证据,以证明自己做了什么。这种相信数据多于人,由上而下的强压管理方式,让整个教育氛围缺乏了应有的理解、信任与尊重。再加上家长平均受教育水平与权力意识的提高,动輒公开指责教师,相互对峙,也对教师的士气带来不小的打击。

我们常强调学生需要被肯定,要用赏识教育,却不常记得教师虽是成年人,也和孩子一样,需要被理解、被尊重、被肯定、被赏识。

需感受自我价值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指出:「期盼社会对自己的尊重,是个人天性的需要。」除了低层次的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我们另有社交情感上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肯定、信任与尊重,这是让我们建立自信,感受自我价值,激发內在驱动力的重要外因。一个长期得不到赏识与肯定,感受不到自我价值的孩子,容易丧失热情,选择自我放逐。当老师的,何尝不是这样呢?

一个能获得肯定,感觉到自己被尊重的教师將对自己有更高的期许,也更乐意奉献。为了孩子,为了教育,冀望各方能给予老师多些理解、信任、尊重与肯定,共同营造有助提高教师士气的氛围。当然,教师本身也当自强自重,面对当前未能尽如人意的教育环境,且让我们以四位得奖者为榜样,像他们一样逆流而上吧!



马来中文系


2018/10/08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黄金靓


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透露,国内大学大专的外语系条规不一,部分无法使用主修科目教学媒介语来写作业、考试或写论文,各大院校没有标准的规定,乱七八糟。

何谓不能使用主修科目媒介语?即是中文系要用马来文或英文来写作业与论文,阿拉伯科系要采用马来文的考卷,日语系不能以日文书写作业,以此类推。

如此制度,对我这个新闻系毕业的学生而言,实在太不可思议,过去在大专学府里上课,英文课用英文写新闻,马来文课用马来文写作业,中文课用中文写作文是天经地义的事,原来在一些大学里的科系不是理所当然的。

南方大学学院中文硕士班目前第一届学生有40人,中国学生占一半,他们皆需要采用马来文来撰写毕业论文,而中文只能在课堂上供教授解释古典诗词所使用。

据悉,一些学府中文系的论文要以马来文书写,大部分的学生会付费找人翻译,6万字的论文收费近万令吉,比学费还高,真是令人惊讶的“下游市场”。

若是该学生的中文、马来文或英文论文都能自己来,我们若以栽培三语切换自如的人才为目标,可是,为何雇主几十年来还是投诉本地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能力“半桶水”?还是我们的教育制度本就“半桶水”?

在马来西亚这个多元文化社会受教育何等挑战,中文系不能用中文教学、写作业、撰写论文的规定,干脆把科系名称改得名正言顺一点,如此独特应叫“马来中文系”,更接地气。



尽快赶上教学评量改革之路


2018/10/05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又到了考试的季节,上星期刚刚结束小六检定考试(UPSR),本星期在进行初中三评估(PT3),本月中下旬还有全马独中的高初中统考。除了各项公共考试之外,从小学到中学也有各自的校內期末考试,这大概都是过去数十年来的学子们无法摆脱的轮迴。

近年来的教育改革浪潮中,考试制度和应试教育的检討一直是重要的课题,考试之所以存在,为的就是总结学生们一定时间內的学习情况,瞭解哪些科目是驾轻就熟,哪些科目还欠理想,未来需要多加努力。所谓考试本来就这么简单,只是作为一个学生学习评量办法的考试制度,已经超出学生学习评量这个原始的目的。

8月份教育部已设置线上问卷,分別针对家长和老师,收集废除小学一至三年级的期中和期末考的意见,以及探討师长们对於笔试以外的评论方式的接受度和执行上的可能性。

截至目前为止,我国教育部主导的相关问卷仍然在进行中,而毗邻的新加坡却已经大刀阔斧的推动教育改革。2010年起新加坡的小学一年纪已经不再有考试,明年2019年小学二年级也加入无考试的行列,而小三、小五、中一和中三的年中考也在明年一併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定性指標(qualitative descriptor),以更全面的方式评估每个学生,学生成绩册也不再列明名次和班级、分数排行等配套,同时也调整官方奖助学金的发放考核標准,从分数转为平时上课的好奇心、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学习热忱等特质。

打破应试教育和学习评估制度的全面多元化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方向,国家教育体系隶属教育部,目前看来虽然起步慢,但主管单位如果有完整的配套,改革必然也能水到渠成。

独中方面,在財政部已同意豁免董总去年筹募《华文独中教育蓝图》教育发展基金款项的85万令吉税务后,无疑是为独中教改注了一剂强心剂,希望主导独中课程的董总能够体认这股大潮流,儘早思索独中课程与统考的改革。以考试成绩定夺的留班制度、过去为了让孩子有更多机会而出现的双轨教育制度都应该回归教育专业的角度,重新检討与设计完整改革配套,让独中能够在这次的改革浪潮中立於不败之地。

「这对我们的教育制度是一个好的改进,也希望开始改变过於注重考试的风气。考试虽然是学习的里程碑,但不是人生重大的里程碑。」时任新加坡教育部长王乙康在新制度的记者招待会上是这么说的。新加坡的教育思维已打破学校考试的局限,希望大马也能够尽快赶上此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