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应否从拉大退场?
2018/11/29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锦松
于1969年由马华公会创办的拉曼学院,现为拉曼大学学院,是60年代华社申办华文独立大学挫败后的產物。1968年董教总发表的「独大宣言」没能得到马华的支持,马华时任总会长陈修信更以「铁树开花」来泼独大创办的冷水,后来马华倡议成立拉曼学院间接化解了独立大学造成的衝击。
时代巨轮的推动,这所大学学院近50年的时间长河中確实承载了其歷史的任务与使命。从早期到现在,至少培养了近20万名的毕业生,也確实为国家社会造就了不少人才,解决了不少贫寒华裔子弟升学所面对的经济压力及窘境。
在大学教育领域,拉大所缔造的成就,或许我们可以为马华立碑,感谢他们的贡献,但当年作为执政党之一的马华,没有力捍独立大学的创办,或许就是马华的「原罪」。如果今天有独大,情况会是不一样。
间接沦政治工具
马华如今事实上已完成它阶段性的歷史任务,其20亿令吉的党產,可谓富甲一方,谁敢说不是其作为执政党便利所得到的「外溢」財富。在509国阵倒台后,马华理应功成身退,让政党机制远离大学,让华裔有识有学之士介入其中的管理,从新出发,让学术领航。
作为一个有明显政党背景的大学,儘管它可以號称本身没政治色彩,事实上去年马华还是执政党时,它曾被指在2017年9月「借用」约300名拉大学生「强制」出席吉隆坡世界贸易中心由马华举办的「华社爱国大集会」,这个活动有1万5000名出席者,其中马华党员7000人,这显然是含有马华政治议程的活动,而马华却硬拗这是爱国集合。据当时网媒《当今大马》报道,3名拉曼生各別向该媒体记者证实,校方强制中文班的正副代表、奖学金得主和学生代表出席这场集会。
当时的首相及国阵主席纳吉还借助这个平台向华社发出警告:「若这个国家没有和平,华裔將最先成为箭靶。」结果引发华社的强烈不满。
试问,拉大这个平台不是间接的沦为马华的政治工具吗?但今天的形势是马华已沦为反对党,大学是否会沦为马华「翻身」的政治舞台,让人有许多想像空间。
马华领袖是否会今后继续在大学各种的仪式来影响学生?今天马华的新领导层无意退出国阵,他们过去一直是巫统腐败的帮凶,到今天,该党也没有向华社悔过,在道德衡量上,这个政党早已失去继续领导一所大学所应具备的「高度」,难道这还不足以劝请马华的退场吗,以维护拉大的清誉?
拉大需要拨款?
拉大与马华的关係,目前是唇齿相依,它能为马华增添形象,並创造有利声誉,这是无法迴避的事实。拉大与优大(拉曼大学)儘管不是党校,校园的管理也没有政党的色彩,但如果马华抱著拉大不放,只会令人怀疑马华的隱议程,毕竟马华掌控了拉大信託基金局。
拉大一向来获得国家財务的支持,才能以比较低廉的学费吸引低收入家庭的子女,记录显示在2015年、2016年及2017年拉大分別获得的政府拨款数额为5600万令吉、5224万令吉及3400万令吉,呈现逐年减少趋势,现在换了希望联盟执政,仅仅获得550万令吉的发展经费,马华当然可以大作文章,把减少拨款界定为政治迫害来「要挟」。
马华对財长林冠英的反制是以提高学生的学费为威胁,製造学费高涨的罪魁祸首就是行动党,就是林冠英,以製造「仇恨」。到底其对行动党將產生怎样的负面效果,还有待观察。
但马华若继续用过去的思维,要求政府拨巨款,拿不到就发难,甚至直指行动党罔顾以华裔为主的大学,就自然会形成政治的攻防战,2万8000名学生肯定是受害的一方。
拉大是否很需要这笔拨款来支撑,还是非营利的其他三所民办大学学院新纪元、韩江及南方比拉大其实更需要政府的拨款?在马华內部的账目没有全面公开作检验前,都是看不到的未知数。
马华跟国家拿不到拉大3000万令吉的拨款,特別在国家经济困难的时机,社会会同情马华还是理解国家的艰难处境?其实华小、独中、华中都需要政府財政的支持,这是有限资源如何分配的问题,相对於一个拥有丰富党產的政党,社会能接受马华的辩解吗?而拉大的储备金高达5亿令吉是否过多,这本身就非常主观,马华有必要说清楚,道明白。
引导华裔仇恨行动党
马华的富裕如果更愿意把財富放在政治,而不是教育,那马华继续要保有拉大的目的、意义及动机都要令人质疑的。
马华对拉大的建设与管理,確实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当一个政党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它如果考虑到社会的观感、政治的转型、大学的本质,理应把这个大学还给社会。
教育与政党脱鉤,才能使教育的归教育,学术的归学术,政治的归政治有清楚的分野。
政党管理学校,难免会涉及政治,马华总会长魏家祥故意挑起过去马来领袖都资助拉大,包括达因、阿都拉、纳吉、马哈迪等。现在换了个华人当上財长,却对拉大打压,显然的是在挑起事端来引起华裔对行动党的憎恨。
既然马华公开拉大董事会14名成员中政府佔了10人,如今政权易手,或许林冠英应委任希盟的领袖进入董事会去掌握情况,而拉大的信託基金会是否也准备开放让非马华背景的专才加入,令人关注。只要马华愿意稀释管理权,而不是继续拿拉大作为筹码,展开与行动党政治的大对决,才能使拉大的学生免受池鱼之殃。
承认统考有那么难吗?
2018/11/28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杨玲
承认统考课题兜兜转转,从前朝的剩下一里路到今朝又转变成10万8千里路,越走越远。
教育部长说承认统考需要在5年里研究,已经研究60年了还不够吗?更何况承认统考是大选其中一个宣言,人民把票投给希盟政府,上台后脑袋也换了,教育部长不觉得在欺骗选民吗?
人民换政府是希望新政府为人民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教育部长什么都说要研究,承认统考要研究、PTPTN贷款要研究、教师评估校长做法也说要研究。白鞋换黑鞋又不见教育部长需要研究,上台坐稳教育部长的龙椅后,马上宣布白鞋换黑鞋,那一刻,有没有想到会不会影响低收入的家庭?还有为厂商带来很多不便?白鞋换黑鞋才是需要劳动教育部长多多研究先才行事。
其实大家心知肚明,承认统考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不需要花费政府一分一毛钱,那些反对承认统考的一直在发表极端言论:“如果承认统考地位会不保,影响各族团结等等”,说穿了这种人是因为本身不努力,清闲日子太多,心里感到恐慌、畏惧、深怕他人超越自己,反观有些人靠自己一双手打天下,任何挑战当是前进的推动力,自己有实力,从来不担心别人会超越自己。
槟州政府早在多年前已经承认统考文凭及聘请独中生,还有私人界聘请统考生也没有问题,华教坚持政府承认统考是让独中生有机会进入本地政府大专及公共领域任职。
我国政府也真奇怪,可以承认外国文凭如中国清华大学等等文凭却不承认本地独中统考文凭,而且变天后,多个州政府也承认统考文凭,唯独中央政府还要研究,你说是不是一个大讽刺?
前朝政府在吉隆坡中华中学90周年校庆特刊的献词中说对独中的发展和表现感到欣慰,对学校良好的学风和校风感到高兴,他还说每一所独中都是华社,也是马来西亚的重要资产,他更认同多源流教育不会造成问题,还说多源流教育对我国非常有利,是我国的强处和财产。
承认统考也不会影响各族团结,马来西亚各族大民一直和平相处,只有高官显要常发表极端言论来影响各族人民。
前朝政府时常以承认统考课题娱乐华教,希望希盟政府不要再跟随前朝政府的歪风,赶快无条件承认统考。
提高教育素质关键在教师
2018/11/28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评论
~作者:椰峰
11月25日是全国教师节,各地都有庆祝活动,佐科维总统在巨港向苏南省农民颁发社会山林决定书时向全国教师表示敬意,声称教师启发心灵,传授知识和指引、提高国家人力资源水平,使命高尚,责任重大。
教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公众已耳熟能詳。佐科维政府重视教育,对教育的拨款逐年加码,2018年是444万亿盾,
2019年提高至492.46万盾,占国家收支预算的20%以上。但教育经费提高了,教育素质并未见提高,反而出现一些严重问题,如极端宗教思潮,性暴力性骚扰,霸凌、仇恨言论及行为,散布谎言假消息等侵入校园,已成为教育界面对的严峻挑战。
我国谚语说,“如果老师站着吃,学生便跑着吃。”教师对一个学生的心态的成长,或许不能说有决定性影响,但有重大影响是不容置疑的。
联合国2016年对69个国家的调查说,印尼教育素质名列第62位。教育素质低的问题,只能靠提高教师队伍心态、学历素质来解决。因此,聘用教师必须严格审查应聘者的人品、心态、学历、入职目的等,这是很重要的。对聘用校长的审核要更加严格。
当今全国约有390万教师,包括公职(PNS)教师、私立学校教师、临时教师,三者之间地位、待遇有差别。全国公职教师缺口约100万名,当今公立学校聘用73万5千名临时教师。私校教师不足100万名,政府派出10万4千名公职教师支援私校。
2015年全国教师竞争力测试結果显示,全国平圴只有44.5,远远低于55的标准。大部分教师教课是照本宣科,填鴨式,缺乏启发性和创意,教学沉闷,学生厌倦。
文教部调查,390
万名教师中,有25%未符合学历条件,52%没有专业证书。伊斯兰宗教课教师中有
78%有极端的、反多元化的意识。
大部分教师尤其是临时教师没有敬业乐业心态,与待遇微薄有关,有一部分教师收入不足养家活口,要在课余兼职。当今全国只有雅加达特区的临时教师享受最低工资(360万盾)和年尾双粮,及享有医疗、职业意外、养老、死亡等福利,雅加达特区经济发达,政府财政收入充裕。有人宣称教师月薪应是
2000 万盾,这是在政治年拉票的一种噱头,是目前国家经济发展条件下办不到的空话,广大教师自然不会盲信。
文教部強调,推动教育发展,提高教育素质,地方政府责无旁贷,因为492.46万亿盾教育经费,62.6%即308.38万亿盾拨给省县市政府。文教部只分得
7.31%即 35.99万亿盾。文教部承诺明年给临时教师加薪俸。政府非常重视教师的存在和作用,会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提高教师薪俸改善教师福利。
没有考试的日子
2018/11/28 中国报/评论
~作者:刘彦运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相信就是现代应试教育或填鸭式教育的“老祖宗”。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尤其是明代与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不但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估标准,而且考试内容严格根据朝廷规定的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此外,写作的格式也严格限定必须以八股文“起、承、转、合”的格式写作,甚至字数也有严格限制。
古代小学生从小就必须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及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学习的都是古代圣人的思想及道德价值观。在这种填鸭式及洗脑式的教育制度底下,学生在为人处世、道德观念或人文素养方面或许有所提升,不过在自主创意及思考能力方面,却受到很大束缚,更别说创新能力了。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风气及技术创新能力受到很大局限,科学技术停滞不前,相信跟科举制度及填鸭式的教育有关。因为最顶尖的人才都在钻研如何写好八股文,晋身仕途,谁还有兴趣搞科研?
现代的填鸭式教育虽然不至于像古代科举制度那般束缚思想、扼杀创意,不过以考试为唯一评估标准的应试教育,不但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及发挥空间,甚至连教师在教学方面也以考试为导向,灌输学生应试的技巧,至于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人文素养及思维能力,只能搁在一旁,无暇兼顾了。
朝向素质教育发展
教育部长马智礼最近宣布,明年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年中及年底的统一考试将废除,改以课堂上的随堂评估取代。教育部此举目的是废除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估标准的制度,换句话说,也就是废除填鸭式应试教育制度,并朝向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随着考试制度的废除,教师将有更多时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或进行创意教学,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兴亡,人才为基”,笔者认为教育部能够踏出第一步,废除填鸭式的教育,朝向素质教育发展,这是一个正确方向。尤其是在小学一至三年级的阶段,如果能够在小学第一阶段进行人格的塑造、提升人文教育,加强儿童的艺术素养、启发儿童的思考能力,这点对提升儿童全面的身心发展素质会有很大帮助。
不过,笔者认为教育部在废除小学低年级考试制度方面,不应仓促实行,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素质教育课程取代现有的教学大纲。相关教师也应该接受完善的训练,在如何进行随堂评估方面,也应该有一套完善的综合标准。
教育是一分良心工作,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素质教学系统及评估制度,教师将无所适从,最终的结果是随堂评估变成“随心评估”,创意教学变成“随意教学”,最终出来的效果肯定“千差万别,千奇百怪”!
没有考试的日子对教师和学生来说虽然是非常惬意,但要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也非常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