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5日星期四

教长建议交出校地换全津 华社:不可行!


2018/11/14 中国报/社会

独家报导:丘惠萍

(吉隆坡13日讯)经历过华文中学改制及命运,迄今当教育部长马智礼建议,政府资助学校(半津贴)可交出校地给政府,转换为政府学校(全津贴),华社及华教领袖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行!”。

热心华教人士及华小三机构代表受访时,一致讽刺性提问政府,即为何要交出校地,才能转换名义及得到政府照顾呢?

捍卫校地主权

他们强调,再辛苦再糟糕,“华小一间不能少”,“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华社一路坚持,捍卫校地主权也为最后防线,校地没了,华小也就完了,绝对不会以校地,换取政府小小帮助。

马来西亚华文理事会主席拿督王鸿财提问,为何半津学校要献地才能转全津学校呢?为何政府就不能取消,政府资助学校和政府学校的区分,一视同仁呢?两者不都有政府的责任吗?

他说,学校建在私人土地,对学校操作也没影响,难道这就会为政府带来行政的麻烦吗?

针对教长马智礼建议无法承担费用的政府资助学校,可按教育部要求,交出校地以转换为政府学校名义,从而享有政府全力照顾,也是冼都华小董事长的王鸿财,在接受《中国报》访问时强调,校地没了,华小董事部也没有说话的权力了。

他说,华社无需贪图这些“小便宜”,必须彻底捍卫华小校地。

“一些政府学校国中和华小,维修费用也是自行承担,甚有的学生桌椅也是残旧不堪,政府学校又如何?”

此外,一些关心华教人士透露,董事部和华社花了数以千万计令吉建设华小,一些校地也是热心人士捐献,甚至董事部自购,为何要双手奉上?到底政府用意何在?

叶全发:华小一所都不能少

雪隆华校校友联合会会长叶全发也说,华小一所不能少,华小多年来都是靠华社力量扛起,自力更生,教长提出以地转换为政府学校,学校即由政府承担的建议,这种“民间关怀”,说法带有矛盾,行不通。

他欢迎教育部提出帮助的建议,但另一方面他认为,教长开出的附带条件,华社不会接受。

他说,无论多辛苦,多糟糕,若是非要交出校地,华小的费用问题,华社还是会自行解决,华小一间不能少,华社会扛起来。

他续说,除非是微型华小,在不得其法下,答应微小搬迁,就算搬到密集地区,依然可以考虑。

他强调,华社从来不会以“没能力”为理由,放弃华小,以前不会,今后也不会。

王仕发:课题敏感董事部决定

全国校长职工会总会长王仕发受访时说,华小具有百多年历史,此课题具敏感性,由董事部决定。

他说,董事部的意愿,是要保留政府资助学校(Sekolah Bantuan Kerajaan)名义,拒绝改为政府学校(Sekolah Kerajaan),反之,校地及所有学校资产都要交出了。

此外,林连玉基金署理主席吴建成说,1960年中学改制已是历史教训,华社要有危机意识,坚持立场,勿坠入经济政治的陷阱。

他也促请希盟新政府,勿用巫统的61年招数,试图消灭其他源流学校,否则,若连其他民族教育、宗教及文化都融不下的话,政府也别谈什么多元了。

他提醒华社还是自力更生,勿抱太多幻想,也请政府以宽大胸怀,接受不同源流的学校。

一些人士也说,政府提供给资助华小,每月区区5000令吉为顶限,用作支付水电费,就一些大型华小,每月水电费远不止这数目,校方或三大机构则要自己补贴支付,换言之,政府资助的只是杯水车薪。

(中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