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4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862


1962年教育津贴条例


2018/11/24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菁草


最近,希盟政府教育部长马智礼提出“半津学校”可考虑申请转为“全津学校”的建议,引起各方议论纷纷。

部长的建议是劝请无法承担基础建设维修费的政府半津学校考虑申请转为政府全津学校。

他说,这么一来,政府就承担学校所有维修基础设施的费用,不必热心人士去操心。

可是,这项建议却在华教界掀起一场到今天都还没有结论的争议。有人担心一成为“全津学校”,董事部就失去主权。

借此机会,让我们重温一则非常古早的学校教育津贴条例的报道,以便了解早期的情况。

19621123日登出的这项报道指出,时任教育部长哈密干在宪报上公布了教育津贴条例的规定,在此规定下,学校必须符合6大条件,才能获得教育津贴。

有关条件包括不能因为种族/宗教理由拒绝任何学生入学;董事部得聘请部长规定资格的教师;董事部成员中至少有3位由部长委任;教师及其他职员的薪金及资格须由教育部长所批准。

要成为“全津学校”,必须符合两条件:1)部长相信有关学校的教学水准及设备充足;2)校舍适合作为教学用途,有合理程度的维修。

在其他情况下,学校只能够获得部分津贴,也就是继续成为“半津学校”。

报道也指出,只有在教育法令48节下注册或者获得临时注册的学校,才能获得津贴。

报道最后说,如果发出津贴的条件已经改变,或者被滥用,部长有权减少,暂停甚至取消有关津贴。 

华小危机


2018.11.22星洲日报/花城

~文:周福强


日前以顾问身份出席森州华校董事联合会新届理事就职典礼,看到新人辈出,多名劳苦功高的元老理事们,终于有人接班,顺利放下重担,退居幕后。

在会场遇到多名同道前辈,回想过去站在前线一起拼博的情景,无限感触。随着改朝换代,以及中国的崛起,华教在大马的处境,应该不会比前朝时期严峻。

独中能够在财政预算案中,得到政府的拨款,就是一大突破,承认统考文凭,只要花点功夫去协调,相信也是指日可待。从新政府的诚意,可以预见华教的前景是一片光明。

但,在当天的讲座会上,听了马来西亚师范学院讲师黄先炳博士的分析数据后,了解到华教危机尚未消失,而且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华社内部因素造成。

随着年轻一代迟婚以及优生优养的观念下,华小学生人数已从10年前的60万人,剧减至52万人,整整少了8万人,增建新华小几乎成了不必要,只需搬迁微型华小到策略地点,就能满足华社要求了。

可惜黄博士没有提出华小友族学生数据,相信会是可观的数目,预估至少有15%左右。很讽刺的,一些郊区华小甚至要靠友族学生才能保住学校的存在,成了华小的续命丹,令人叹息。

犹记得在担任华小董事长期间,鉴于新村人口老化,年轻人流失,学生人数降至低于150人,成了微型华小。为了避免拨款减少及教师被调走,发动招生活动,到附近花园住宅区,沿门逐户游说家长把孩子送来新村华小就读。

经过一番努力后,总算止住降势,人数逐渐增长,最高峰期达到了500多人。其中有种一现象,一直耿耿于怀,除了华裔子弟外,友族学生也急速增加,几乎达到了20%,听说最近已经接近半数,也影响到一些华裔家长替孩子转校,情况令人担忧。

能得到友族认同华文教育,固然可喜可贺的,虽然校方会面对一些难处。除了老师在教学会面对困难外,食堂,祈祷室,宗教老师等等,都是必须要做好准备。为了维持人数,也只好尽力而为。

然而心里隐约觉得不妥当,却说不出一个所以然。在黄博士的讲述中,被他的一句话点醒,茅塞顿开。“华小是用华语学习的地方,而不是学习华语的地方。”对!这就是寻觅已久的答案。

许多友族家长认为学会华语,对孩子将来发展有保障,尤其是中国越来越强盛的时期。实际上,并非想像中理想,最近友人面试了几名华小毕业的友族应征者,华文水平都很低,尤其是读写能力几乎归零。我们不能阻止友族报读,至少要给他们提供意见,让他们权衡深思,避免误了孩子前途。

黄博士也点出,政府近年来派遣了不少友族学生到中国学习汉语,在华裔子弟当教师意愿低落的情况下,这些友族教师被派遣到华小教书的可能性不能被排除。但是,毕竟他们上的是第二语言的课程,并非全面掌握华文的运用,这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能力。

另外一点,黄博士或许没时间讲述,那就是私立学校威胁论。由于篇幅所限,今天也无法详述,留待下次再谈。

华教发展从技术,政策以及资金层面的人为阻碍,转化成自然变迁的不可逆以及年轻一代价值观改变。华教工作者的挑战越来越大,愿大家继续坚持不懈的捍卫华教。



废除考试,家长们准备好了吗?


2018/11/23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温庆诚


长年以来我国的小学都以考试作为评估学生表现的标准,而考试制度的出发点原本只是为了衡量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是否有掌握所教导的东西。考试也为了确定学生们是否已达到指定水平可以通往更高程度的纲要。

随着时代的转变,考试制度的用意已经被扭曲,不再是只用来衡量学生的标准。它被评论为增加学生们在学习道路上的障碍,成为了加重学生们心里压力的重担。考试制度被众多家长嫌弃的原因可被分成三大类,其中包括考试制度造成填鸭式教育、无法顾及孩子们的全方位发展以及加重孩子们的压力进而导致自杀儿童化。究竟这一切皆由考试制度所引起的吗?还是有其他耐人寻味的原因?让我们一起探讨吧!

填鸭式教育是一种把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不明白意思只靠死背。我国为了摒弃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教育部在2011年进行了教育大改革,从小学起鼓励学生们进行思考,以现有的KSSR课程取代了过往的KBSR课程。KSSR课程注重灵活式教学,以4M(读、写、算、思)为基础教育,以加强小学生理性的思维。KSSRKBSR最大的分别就是前者在出题方面混合了高度思维题(KBAT),这类型题目主要是让学生发挥创意、分析、理解以及应用。

照理来说,在KSSR的课程下学生们可以轻松的思考并发挥创意,不会被约束其思考范围,但是为什么如今我们仍然听闻学生们不擅长回答KBAT题而导致无法在考试中获取好成绩呢?

在关注小学考试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原因有两个。其一,学生不明白题目在问些什么所以无法作答,这就说明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而造成这点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华语及国语的掌握不好,跟考试制度无多大关联。其二,学生所回答的不在答案范畴内,因此无法得分。而这正是约束了学生的思考范围,学生所回答的正是他们内心的想法与意见,但是就因为不符合答案范畴而被否定。这样不止约束了学生的思考,更是在打击他们的信心,导致他们不敢再去发挥自己的创意只是一味的等待标准答案。这样简直就是本末倒置了,本想发展他们的思维但却偏偏抹杀了他们的创意。那么看来问题不在考试制度而批改方针。

考试制度只是一种衡量标准,孩子们的全方位发展应该从教育体系与课程上着手。要是只废除考试但是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个问题只会一味的延续。接下来,也就是导致考试制度被讨伐的原因,那就是增加孩子们的心理压力。考试制度之所以会被认为将提高学生的心理压力,因为学生们之间爱比较的心态。有比较就会有高低之分,这么一来就会引发学生们的求胜心,希望下次可以表现得更好。俗语说:“适当的压力可以让人成长”,让学生们在完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学习,到最后只会造成他们个个不思进取。因此,考试制度的存在,让学生们可以有适当的压力和紧张感是有助于他们在学术上的提升。那么真正导致学生们有过分压力的,往往压垮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都是自己的好胜心以及家长对自己的期望。学生的好胜心在没有正确的引导下,就会变得接受不了失败,加上时下的学生从小被培养成温室里的花,一点儿抗压能力也没有才会导致他们一遇到挫折马上就萌起轻生的念头。这一切的缘由—好胜心大部分都是被自己的父母错误引导才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许多父母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就会把孩子送往各大补习中心恶补。试问一个孩子在一星期里除了上学外还要进行每天至少4小时的额外补习再加上周末的才艺班,他们还有时间放松吗?孩子不像成年人懂得纾解压力,他们只能默默的接受父母的安排,完成父母的期望,成为父母向他人炫耀的工具,承受来自父母的压力,直到崩溃。

之前提到的,孩子们对国语和华语的掌握不足,父母必须负上相当大的责任。现今父母,每个都认为英文的重要性大于华文与国文,所以在家里都用英文沟通,幼儿园也要送去一间有学英文的就读。想说另外两个语言等到小学再学就好,但是他们错过了在孩子们最容易学习语言的时期了,当孩子到了小学一切都成了习惯,加上从小被灌输的英文是最重要的概念,他们自己也开始抗拒除了英文以外的语文了。这个时候家长应该解释并灌输他们其他语文的重要性,而不是放纵,但偏偏大部分家长都没能做到。

总结以上的论点,真正导致学生们有压力的不是考试制度,而是父母的态度。所以说,父母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准备好失去满足你们虚荣心的制度了吗?准备好不再有得比较了吗?父母本应是在孩子成长路上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父母的任何错误引导都可能把孩子引上不归路。扪心自问,有多少父母有真正去了解自己孩子的优缺点,并花时间加强与改善它们而不是把他们交给补习中心或学校老师的?有多少父母有真正想让自己的孩子快乐学习的?

  

勿忘母校栽培


2018-11-23星洲日报/东海岸

~文:张征华


“蒲公英,孩子般任性,穿越操场与教室的屋顶,屋檐的风铃清脆提醒,我们忘了件事叫关心……”;“花开花谢,又是季节的转移,我们将要面对未来的分离,请你牢记这段记亿,朋友我永远祝福你……”;“绽放最绚烂的笑容,给明天更美的梦,亲爱的朋友请握一握手,从今以后要各分西东”。

听完这三首歌,这也意味着六年级的毕业生小六的学习生涯已接近尾声,并迈向学习另一个阶段开始,也就意味着学校举行的毕业典礼暨恳亲晚会就象征着散场及圆满落幕。

其实学校为毕业生举行毕业典礼暨恳亲晚会,希望毕业生在一生中不能够忘却的一件事情,也就是在六年的小学生涯。

老师让毕业生从幼稚走到了成熟,老师让毕业生从无知变得懂事,老师不仅教会了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老师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那种执着的敬业精神,教会了毕业生如何去做事处人道理。

因此学生无论是在小学、中学或大学,都会有学生代表上台来谈自己的毕业感言,而学生代表的讲话仿佛是埋葬童真和青春的序曲,让人难得不诉离殇。

学生代表更畅谈自己未来的发展和母校的未来,也会包含那些在学校当中留下的美好时光,这些都是一个人最最难忘的记忆,但所实行的感言会有几个,因此希望学生代表所畅谈的感言能够真正去实行。

母校最后也衷心祝愿毕业的同学们在新的学校,在未来的学习、未来的工作中为母校争光,毕业生都要秉承母校的教诲即孝顺父母、培养德行、珍惜时间、健康体魄、谈话态度。

那毕业生们今天你们会因母校而骄傲,明天母校会以你们为自豪!母校将永远不会忘记你们,你们也不要忘记母校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