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6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856


严拒华小半津转全津


2018/11/15 南洋商报/评论

~作者:许元龙


教长马智礼博士建议,国内那些无能力承担维修费的政府资助学校(SBK即半津学校),可考虑申请转为政府学校(SK即全津学校),由政府全权承担维修基础设施经费。

对于教长轻松的建议,华教组织董总主席陈大锦、教总主席王超群、马来西亚华文理事会主席王鸿财及马华总会长魏家祥博士,皆异口同声的促请华社提高警惕,因此举将丧失董事部管理权、土地主权、在董事会与校友会皆不存在的情形下,华社将无权再过问华小的事务。

在全国1298所华小,政府全津学校415所、半津883所。也就是说,半津华小占绝大多数,而华社每年也得为各华小筹募大笔的维修、建设与活动基金。

华社都很清楚,不管是全津与半津学校,向来都得靠董事会、教家协会或校友会找钱补贴学校开错之不足。政府虽然有拨款还水电费,但对大中型学校往往是严重不足,甚至断断续续一拖再拖,一再追讨,可以说全不负责任。

我们从中文媒体之报道获悉,多少华小因年久失修、白蚁侵蚀而变成危机,但师生还得在危楼上课。教育部为何坐视不理?难道确保学校基础建设安全不是政府的职责?为何公民有缴所得税的义务而没享有政府学校资源的权利?

马智礼说,从半津改为全津,政府就负起维修基建的任务。这种言论几十年来华社听得多了。但申请维修拨款是那么容易获得批准吗?很多时候还不是华社自掏腰包的找钱搞定,政府言而有信吗?

公民缴税政府须优化学校

当然,这是前朝所为,新政府是否要向它看齐?华社会相信政府言而有信吗?看看政府在新财政年度中,依旧如前朝一样的拨款5000万,就知道它对华小依然故我,甚至比淡小(也获5000)还不如!我们纳税人缴税,政府就不能推卸责任提供优质的学校建设与发展,让老师与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授课与学习,这是责任与义务。因此,政府应放弃单元化思维,不分源流的提升国民教育,给华小足够拨款培育更多优秀国民(别忘了华小有10%的非华裔生就读)。

教育部勿忘了是95%华裔倾全力的支持改朝换代,希盟才有机会上台。如果政府不懂感恩,继续如前朝般把华小当弃婴,或利用诱惑伎俩企图让华小变质,华社是不会接受的。

华社与华校董家教必须团结一致,步步为营,严防教育部利用种种“利好条件或理由”,图使华社办好华教,延续民族教育的伟大教育工程变质。当然,也不能不提防圈内的投机分子与利益集团出卖华教的千秋大业。



对华教的坚持不能松懈


2018-11-15星洲日报/古城

~文:范纯玮


教育部长马智礼说,国内政府资助学校(SBK)可以考虑申请转换为政府学校(SK),由政府承担学校所有维修基础设施的费用。

教育部长马智礼说,国内政府资助学校(SBK)可以考虑申请转换为政府学校(SK),由政府承担学校所有维修基础设施的费用。

然而,马智礼并没有阐明这项申请的更多细则,譬如被归纳为“半津华小”的华校是否需要献上先贤捐出的土地给政府,才能成为政府学校,而这些学校成为后者后,办学方针是否需要一并改变等。

多年来,半津也好,全津也罢,华小都是靠着自力更生的精神和力量,力保学校继续办学不中断,设施方面也尽量做得尽善尽美,且跟上时代的步伐前进。

多少名华小董事,坚持让学校健康成长超过半世纪,为的就是维护华教的发展,不惜刷尽人情卡替学校筹款,进行提升、扩建及增建校舍和设施工程。

我相信,先贤多年来的坚持,不会因为这一点“恩惠”而动摇,况且这点政策上的开放是没有明文规定,也没有明确的“后续”,不能掉以轻心。

政府换人后,华社要的不是全津或半津福利上的增加,而是希望新政府直接废除“全津学校”和“半津学校”的法外立法区分,以便华小、淡小和教会学校不再有拨款上的限制。

这一点,我不相信政府不知道,更不觉得马智礼没有意识。

但是马部长上台后宣布的一系列政策,并没有任何对华教有正面的鼓励,此次申请为政府资助学校的公布,更不见得是对华教有利。

华小作为华社捍卫母语教育的堡垒,绝不能放手让任何人越界,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更可能成为民族罪人。

对华教,我们要有底线和原则,多年来的支持更不能松懈。



《马华搞教育败家折堕》


2018/11/16 中国报/评论

~作者:戴志强


明年度财政预算案,拉曼大学学院从去年的3000万令吉行政拨款,变成只获550万的发展拨款,引起哗然。但有些评论者认为,拉曼是马华一手创办的“党校”,是马华执政时无能为力而生下来的“怪胎”,不用拨款给拉曼。

拉曼是怪胎,毕竟造就了不少国家英才,据称国内有多达半数的会计师是从拉曼毕业。不说不知道,希盟的农业部长沙拉胡丁、原产业部长郭素沁和槟州首长曹观友,都是出自怪胎的杰出校友。

如果拉曼是马华党校,无疑是世上最失败的党校,她培育出来的人才推翻了马华在内的前朝政权,因为以华裔占绝大多数的拉曼生都很爱国,他们痛恨国阵的腐败而支持希盟,“大义灭亲”推翻了国阵。

509大选后,拉曼校友会热心支持希望基金,曾捐献10万令吉共襄盛举,看在国阵的前财长和前教长眼里都会“暗槌”,早知道不要给拉曼这么多拨款。

如今,拉曼少了几千万的营运费,财政部长林冠英叫马华从20亿党产拿一点出来赎罪,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也叫拉曼动用本身的储备金,与国家“共赴时艰”。

对于如此冷酷无情的官话,郭素沁、曹观友和沙拉胡丁这些校友静静认同,众多拉曼校友没为母校讨个公道、家长学生都逆来顺受。郭素沁在去年批评前朝应该给足6000万,只给3000万太少,她担忧大学是否把开销转嫁到学生的身上;今年只有550万,但郭大姐没有意见。

吃力不讨好

3000万对政府不是大数字,只是国家没钱才逼不得己这么做,张念群说,马大的拨款少了4000万,马大校方并没有呱呱叫。

但张念群没说的是,马大的行政拨款还是有4亿多,只让土著生报读的玛拉工艺大学更有17亿多,而拉曼区区的550万是列入发展拨款,和独中的1200万拨款同样,并不是“制度化拨款”。

林冠英要马华动用党产,这是他向来对政敌的尖酸刻薄,忘了自己去年说过什么,上网一找就找到他坚持国阵应给拉曼6000万,而不是3000万。但是,张念群要拉曼动用储备金,这种话都说得出来,只能说换了位置就换了脑袋。

行动党高官现在是有风驶尽的,要斩草除根剿灭马华,这是政治常态,但一大群无辜的拉曼生被拉去陪葬,未免太狠心。

马华搞政治就好,何苦吃力不讨好搞教育,惹来今日的窘况,创办的拉曼却要动用党产和储备金,真是败家折堕。

搞华文教育要向华社筹款,筹到今时今日,还听到电台说霹州有一间万浓华小只想要一间不会倒塌的校舍。

行动党搞政治也是要筹款,大选要筹竞选基金、被控贪污要筹保释金,执政后还要成立希望基金,欢欢喜喜捐钱的人大部分是华人,这才是高招。

拉曼大学学院的校友包括农业部长沙拉胡丁、原产业部长郭素沁和槟州首长曹观友。



天价修危校?


2018.11.14星洲日报/砂拉越 

~作者:杨万勇


不知多少回,面对因白蚁蛀蚀导致学生踩空受伤、天花板掉落、学校墙身龟裂等的危校采访工作时,代议士及相关人士巡视并发表谈话后,仿佛很快又忘了这回事。一年复一年,校方仍在等啊等,苦等承诺的拨款建校经费,师生们依然待在充满未知数的危校环境中,继续他们的教育工作和求学。

多少年来,砂拉越的残旧学校、极度残旧学校数据不断攀升,这些一直被忽视的教育建筑安全课题,近几年来因为政治因素的介入,开始被意识及注意到。

官方数据显示,砂拉越有1457所学校需要维修,在1020所残旧学校中有415所是极度残旧学校,210所属于中度残旧学校及其余395所为微残旧学校。砂教育、科学与工艺研究部长拿督斯里麦哥玛因此向联邦要求40亿令吉修校经费,预估每所需要1000万令吉。

但是,哥打圣淘沙区州议员张健仁在州议会内却爆出,砂政府在建校经费课题上,短短两年暴涨10倍。只有235名学生的民都鲁乌鲁瑟刚国小及木中玛鲁丹国小,需要4010万令吉及4800令吉天价建设费,还真是令人咋舌。

砂教育、科学与工艺研究助理部长安华拉拜随即回应,工程经费本就会因学校情况及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差别。一个平民百姓如我,拿起计算机计算,按市场的价格,还真是算不出两年来物价翻倍暴涨10倍的计算法。

一所建在乡区的学校需要4000万令吉的建费建议,让人难以接受,安华拉拜说基于人口未来会继续增加的可能性,先落实扩建计划,未来就能省下更多的经费。

政坛轮替后爆出砂拉越369所学校、价值12.5亿令吉的太阳能供电弊案后,还无法想像究竟还有多少属于教育经费的拨款已被中饱私囊。

教育本应是百姓应有的福利,只可惜当全砂145所处在水深火热的危校问题中,朝野政党仍然争论不休,从中捞取政治资本,却没有实际行动处理危校课题,这怎不叫砂人民一再感到失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