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日星期六

玛琅往事


玛琅往事(一)

—— 陈嘉庚先生

2019/02/28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玛琅,印尼东爪哇省第二大城市,与中国千山万水之隔,是中国福建省福清市的友好城市。虽然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这个城市的存在,但两位名人在玛琅的足迹,却让很多中国人因此对玛琅神往。
陈嘉庚(Tan Kah Kee),中国人最熟悉的华侨,华侨实业家、教育家。17岁随父亲到新加坡学习经商,因其勤奋刻苦、经营有方,仅用20余年的时间,即发展成南洋各埠声名显赫的大实业家。1893年陈嘉庚先生第一次回故乡,即出资2000元在集美开办“惕斋学塾”,这是陈嘉庚先生捐资兴学的开端。1911年后,陈嘉庚先生怀抱“教育兴国”、“兴学报国”的信念,先后在故乡创办了集美小学、女子小学、师范、中学、幼稚园、水产航海、商业、农林、女子师范、幼稚师范、乡村师范、国学专门等校和福建省最早的综合性大学——厦门大学,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陈嘉庚先生一生倾资兴学、赤诚报国的义举,深为海内外人士所敬仰,曾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陈嘉庚于抗战初期在新加坡曾发起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并任主席,领导南洋华侨的抗日救亡活动,为此日寇对其恨之入骨。1942年日军占领新加坡后,悬赏100万元抓捕陈嘉庚。
新加坡沦陷前夕,陈嘉庚前往印尼避难,于1942517日抵达印尼梭罗。梭罗七月天气炎热,陈嘉庚身体甚感不适,因此于84日接乘搭火车又移居到了比较凉快一点的玛琅。
陈嘉庚抵达玛琅后,觉得玛琅天气好,食宿都舒适,感叹说:“玛琅地富,蔬菜鱼肉都丰足,远胜新加坡之生活,是世界上的好地方”也正是在玛琅长达三年半危机重重的避难生涯中,陈嘉庚把他一生的经历、积极参加华侨的民族主义运动、以及对后来他领导的华侨抗日救国运动做出的回顾、探索和总结,整理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南侨回忆录》。
至今,他在玛琅期间的居所——巴兰(Palan)街(现已更名为Hasanudin街)4号,一处荷兰时期的建筑,仍完好保留。虽然已经修葺,房屋焕然一新,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样。陈嘉庚先生居住过的房间仍在,一张看似普通的书桌:方正的外形和棕色的木质显出些许厚重,而简单雕刻的花纹又让这厚重多了几分古朴。桌上置有一块平整的玻璃板,淡粉色台布给桌子增添了些许颜色。但就是在这张颇有分量的书桌上,陈嘉庚完成了在华人华侨中发挥了巨大影响力的辉煌巨著——《南侨回忆录》。可以说,这张书桌是陈嘉庚写就《南侨回忆录》的见证,是陈嘉庚在印尼避难岁月中认真工作、执着奋斗的见证,连同曾使用过的衣柜、铁床、木椅、衣帽架至今仍保存完好,仿佛在向世人述说着那段珍贵的历史。
八月的一个早上,我来到这处宅子,倾斜的粉砖屋顶,白色的墙壁,干净的门窗配上浅棕色的框架,满满都是浓浓的印尼情调。宛如初秋的凉风吹过,阳光慵懒地铺满整个庭院,集美校友会寄来的邮件静静地躺在树影斑驳的地上,抬头望去,一面印尼国旗慢慢飞舞,鸟鸣声中,一段往事走远,嘉庚先生奋斗一生努力建设的美好世界,在一步步走向我们......
廖桂蓉,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应用语言学和商务英语,从教25年,现为印尼玛琅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文/  玛琅孔院 廖桂蓉 院长)


玛琅往事(二)

—— 远东珍珠黄蕙兰

Peristiwa II pada masa lampau di Malang ——Mutiara di Asia Timur Huang Huilan
2019/03/01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玛琅,印尼东爪哇省第二大城市,与中国千山万水之隔,是中国福建省福清市的友好城市。虽然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这个城市的存在,但两位名人在玛琅的足迹,却让很多中国人因此对玛琅神往。

在玛琅市政府所在的Tugu大街上,有家五星级的Tugu大酒店,流光溢彩的装饰,典型的印尼风格,是许多旅游者趋之若鹜的投宿地。酒店里面一张照片的关注率非常高,照片上的女子白色长裙,幽黑的乌发长过腰际,身后镜子里的镜像与镜前的人像都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冷美。她就是人称“远东最美丽的珍珠”黄蕙兰。
黄蕙兰1893年生于爪哇(即今天的印度尼西亚),当时处在荷兰殖民统治下。她的父亲黄仲涵继承祖业并有了极大的发展,成为爪哇华侨首富,是著名的印尼糖王、爱国华侨和社会活动家。她的生母魏明娘,祖籍山东,是爪哇中国城内第一号大美女,15岁就嫁给黄仲涵。但自黄仲涵纳妾后,魏明娘与其关系便日渐疏远,后来干脆带着黄蕙兰远走伦敦,永远地离开了黄仲涵。黄蕙兰锦衣玉食,家中备有中欧两式厨房。欧式厨房的总管曾任荷兰总督的大厨师。她与父母进餐时,有一个管家和6名仆人伺候在侧。餐具都是银制的。
母亲视她为掌上明珠,黄蕙兰3岁时,送她金项链上的钻石重达80克拉。黄仲涵不过问女儿的教育,魏明娘除延请英文教师外,还请人教习音乐、舞蹈、美术。她把一切希望寄托在这枚金枝玉叶上。
父母的娇惯,使黄蕙兰成为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挥金如土的阔小姐。她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但天性聪颖,青少年时代即生活在伦敦、巴黎、华盛顿或纽约之间,熟悉西方生活方式,能说法、英、荷等六种语言,富有天生的交际才能。
1920102日,黄蕙兰嫁给互相爱慕仰慕的外交官顾维钧(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1919年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就山东的主权问题据理力争,以出色的辩论才能阐述中国对山东有不容争辩的主权,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权益作出了贡献。19456月,出席旧金山会议,参加《联合国宪章》起草工作并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自此成为可以享受外交特权牌照车辆的贵妇人。她挟慈父之多金,依贵婿之显要,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活跃于国际外交权贵之中,”过着令人兴奋的日子,”而且“这种荣耀与特权是爸爸用再多的钱也买不到的,”黄蕙兰的心理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
顾维钧的职务在升迁,黄蕙兰的交际也更广泛。参加白金汉宫战后首次宫廷舞会,与英国大使和英王握手,出席杜鲁门总统就职典礼,几乎天天都有社交活动,使她倍感荣耀。当时,使馆经费拮据,顾维钧的许多外交应酬都是黄蕙兰掏的钱。波特兰广场的破旧使馆,黄蕙兰觉得很丢中国人的面子,自掏腰包将其翻修一新。黄蕙兰热心公益事业,在伦敦积极参加战时救护工作。
在三十多年的交际舞台上,她挥金如土,为国也为己争光添彩。一外国友人写诗称她是”远东最美丽的珍珠”。Vogue杂志评选“最佳着装”中国女性,她压过宋美龄一头,得了第一。
日月流逝,价值观和生活理念上的差异,让顾维钧、黄蕙兰之间的隔膜在日益加深。顾维钧也渐渐地心有另属。黄蕙兰认为:他与异性交际的所为,使她蒙辱,她感到愤怒,36年的缘分终于走到了尽头。顾维钧与黄蕙兰离异后,娶了已故驻马尼拉总领事杨光泩的遗孀严幼韵为妻。黄蕙兰晚年撰写《没有不散的宴席》,追述她的一生,以及她与顾维钧的恩恩怨怨,但心态是平和的,有怨气,无恶语。
多年后,我在大学里教书时,给学生介绍的中国民国丽人里,黄蕙兰与潘素女士(张伯驹先生夫人,著名画家)、“南唐北陆”的唐瑛(上海头牌名媛)和陆小曼(画家,交际家)、蒋瑛(钱学森夫人,著名音乐家)、林徽因(建筑学家,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者之一)、宋美龄(蒋介石夫人,知名外交家)、张爱玲(著名作家)、宋庆龄(孙中山夫人,担任过中国国家副主席)都是必不可少的重头戏。
我尤其佩服黄蕙兰大胆追求自由恋爱、追求“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勇气,也佩服她在情已逝、爱不在的时候,毅然选择放弃,给对方给自己一个继续寻找美好的空间,更佩服她的雅量大到连那位横刀夺爱的女性的名字都只字未提。度量和格局虽非天生,但愿意努力去提高和完善,本身就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无疑,黄蕙兰虽然含着银匙出生,在格局和度量上,她绝没有恃宠而骄、飞扬跋扈,这也是今天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越来越缺乏的一种美,但愿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
(文/  玛琅孔院 廖桂蓉 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