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母语教学
2019/06/29 现在特别/东海岸
~作者:黄先炳
一名老师在国小教华语。他先让学生复习家庭成员的称呼,包括爸爸、妈妈、我。学生都会认会读这几个词后,老师让他们造句。
“我爱爸爸!”“我爱妈妈!”“爸爸爱我。”“妈妈爱我。”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都会造个句子。幸好老师没有引导他们说“我有一个爸爸”,因为这个句子在结构上是正确的,清楚表达意思,但语义上却是大有问题的。
老师最后引导学生读课文——我有一个好爸爸,也有一个好妈妈。我爱爸爸,也爱妈妈。
这样循序渐进,从“字到词,词到句,句到段,段到篇”的做法,符合教学的规律。不过,这样的教学模式适合在华小用吗?
绝对不适合,因为母语教学有别于二语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学语文。我觉得不妨来个逆序,从“篇到段,段到句,句到词,词到字”的教学。
华小的课文有篇《笑声回来了》——门开了,爸爸妈妈笑着回来了。门开了,哥哥姐姐笑着回来了。门开了,全家的笑声回来了。
一名老师教学时,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针对关键词或重点句加以讲读课文,帮助学生把握全文大意。过后他让学生讨论三道问题:爸爸妈妈以怎样的心情回家?哥哥姐姐为什么笑着回来?全家的笑声从哪里回来了?
可是,这就是母语教学吗?值得反思的是:学生是在学语文,还是用语文学习?学生因此而提高文字的感悟力了吗?他们是否已接受文字的陶冶而增强审美能力?阅读后他们有疑惑吗?为什么家人一定要笑着回来?他们是否领会“笑声”更深层的含义?
这首童诗的原文是——门开了,爸爸从公司回来了。门开了,妈妈从工厂回来了。门开了,我放学回来了。门开了,大家的笑声都回来了。
如果让学生读原文,阅读的效果会不会更好?按着上文反思的问题,学生是不是更加有感悟,从而体会一家人团聚的温馨感觉?
国中?华中?
2019/06/30 光华日报/评论
~文:巫伟强
小明问我,早前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马来西亚行动方略联盟改制中学发展理事会及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理事会,建议将国民型华文中学从“国中”简称改为“华中”。不懂这个建议有多少个人遵守?
2016年,大马国民型中学发展理事会主席林荣华指出,易名为国民型华文中学,主要是要区别华中及国民中学(国中)的不同之处;同时,此区别不只是停留在名称的层面,并要在保留及传承华中的中华特色之余,还要继续加强其中华色彩。这项建议是值得支持人,同样的,3年过去了,有几间国民型华文中学现在改称华中?
前身为华文中学的国民型中学,在岁月洗礼后,所保留的中华色彩日渐式微。国内不少国民型中学的中华色彩越见退落,更使到不少新一代国民,在形式上难以分辨国民型中学及国民中学的差异。今天,你跟很多人提起华中,人家听不懂你在说什么就算了,有人甚至对国民型中学与国民中学之间有什么差异都不很清楚。
改变名称是希望可以消除这方面的混淆,可惜,这个国中和华中在易名推动上,就是得不到绝大多数相关学校的董事会支持。因为如此,小明问我,全国这么多间国民型华文中学之中,现在有多少间题使用华中的?那些没有拒绝使用华中的又是为何?
把国中改为华中,为的就是突显国民型中学的中华特色。话说回来,有关方面应该提供一个清楚的指南,让这些拒绝使用“华中”的国中了解,如何真正保持或保存校内的中华特色?华中确实设有许多中华文化色彩的课外活动团体,如华文学会、华乐团、二十四节令鼓、扯铃队、醒狮团、武术班等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些都是难在国中内寻获的课外活动团体。
我个人就觉得大马国民型中学发展理事会决定将国民型中学加上“华文”,一律称为国民型华文中学,或简称“华中”,说穿了只是即平面又表面化的决定。改名是方便辨别,若是遇到学校觉得名字从国中改为华中,或是继续使用国中都好,名字只不过是个代号,除去这个代号你又是谁?重要是内涵和华文中学的精神永存。
教师越来越难当
2019/07/01 中国报/评论
~作者:王介英
世界在变,人的思维也在变,教师的角色又岂能不应需求而变?因此教师须有“学不厌,诲人不倦”的积极进取心态,才能生存下去。
过去很长很长的一段日子里,人们要求老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要歧视清贫子弟,不要舍弃学习进度慢的学生,不要拿起藤鞭来对付顽皮捣蛋的孩子。接着“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改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再下来,“爱的教育”登场,“严师出高徒”的论调打入冷宫,传统教学法被讥为“填鸭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多做作业的方式被贬为“应试教育”,而“高思维”如日中天,“快乐学习”一枝独秀。甚至还有人鼓吹“玩吧,孩子们,快乐童年比什么都重要”!
在大马最搞笑的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先有前朝教育部长推出的一大堆“好看不好吃”的文件上呈教育部的把戏,害得老师们穷于应付,接着有今朝马智礼教长的初小校本评估取代考试的作业,让老师们不得不摸着石头过河!
最令老师们提心吊胆的是不讲理的家长时不时到学校兴师问罪,找老师麻烦。当过大半生老师的笔者,对今天这种现象的第一个反应是:今天的老师越来越难当了!难怪有一些承受不了压力的老师,萌生提早退休的念头。
扮演好角色
笔者的劝告是:老师依然要坚守“师道”的初心,牢记“树人”的使命,但也要谨守法规,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要让自己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鞭打学生,以求“自保”!
众所周知,老师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性格与行事作风。有的老师口齿伶俐,思维敏捷,幽默活泼,有的却木讷呆板,话不多说。同样一堂课,有的老师教起来令学生闷到抽筋,有的老师却能让教学过程妙趣横生,达到“快乐地教,快乐地学”的目的!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既身在教育界就要设法顺应潮流,随时作出改变以扮演好自己作为老师的角色。
你可能认为传统教学法并非一无是处,而是有其可取之处,但人家既然要求“高思维”,那就在“打好根基”的传统教学法之后,再设法配上一些“高思维”的成分吧!
人家要求“快乐教,快乐学”而你又是属于内向的木讷型教师,那就以你独特的方式尝试“快乐教,快乐学”吧!最重要的是,不要真的让学生“快乐地玩”,却把该学的知识与技能全抛到九霄云外!
教育工作者要有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精神”。对自己的学术专业要精益求精,切莫师训毕业后不再阅读、不再求上进,打算凭着师训所学混过一生!你若无法掌握“高思维”、“快乐教,快乐学”的教学窍门,那就向“历来最好的副教长”求助吧!
老师,你还好吗?
2019/06/30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郭碧融
我甫坐下,在我对面的班主任即将孩子的成绩报告册递在我面前。不久后,她便开始批评我孩子的行为和成绩差劲。我顿时有种错觉,这到底是学校,还是要对我和孩子进行判决的法庭?
就在班主任不断强调我孩子的语文科很差之际,我趁她停顿时说,“其实他很喜欢数学和科学,所以分数比其他科目来得高。”
她随即回应道,科学和数学本来就是比较有趣的科目,当然会比较生动。反之,语文科比较死板,老师也只是按照教育部设定的课程教学。所以,学生必须自行在家阅读,以增强本身的语文掌握能力。
我听罢惊讶万分!如果华文老师本身都觉得语文学习是一件枯燥的事,那她怎么可能会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花心思去策划课程的呈现方式?我也终于明白孩子无法对华文产生兴趣的原因了。犹记得小学时,我的华文老师就因善于利用故事来吸引学生听课,而使我深深的爱上华文。
较后,班主任就拼命数落我孩子不尊重老师、对老师没有礼貌、在背后骂老师等。于是我回应说,“老师,我有送孩子去学习一些才艺,那些老师都跟我说他的行为良好。”
班主任马上回答,“因为那些才艺班都没有功课,所以孩子的行为当然好。只有在有功课的情况下,才能看出一名学生的行为是好还是坏。”
我还不及反应,她一边将孩子的成绩报告册丢给身旁的国文老师,一边说,“嗱,不只是我一个人说你孩子的行为差,其他老师也这么说,不信你问他的国文老师。”
只有批评不提改善
让我深感无奈的是,老师在整个会谈中完全没有触及改善孩子行为的方法,反之不断揶揄及批评孩子,间中影射更我们的家教不成功。我并非偏帮孩子,只是暗忖,这名老师到底对孩子的怨恨有多深,以致眼中尽是孩子的缺点。
无可否认,老师的工作非常繁重,面对一班30多名的学生难免会压力重重。但无论如何,老师必须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其中是在面对行为偏差的学生时,尝试与家长沟通,探讨双方可以相互配合的地方,以改善孩子的态度。可悲的是,孩子的班主任仅是一味的将矛头指向学生与家长,完全没有意识到本身的问题。
虽然孩子的班主任没有使用藤条鞭打学生,但她在班上斥责学生的话语,比如“烂死了!”、“笨死了!”等已属语言暴力。这无疑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导致孩子逐渐放弃学习。有些小孩甚至会说,“老师都说我们笨了,那就无须学习了。”
近日教师鞭打女学生的事件闹得满城风雨,网民也对此提出各种意见,有者除了抨击女学生态度不对,也指现在的学生和家长很恐怖,导致教师很难教育学生。
其实,我们并不能单凭一件事来判断全部老师的素质,也不要给家长和学生贴上标签。最重要的是,老师、家长和校方应该时时针对孩子的行为和学业进行沟通,而非等到事情发生时互相指责,导致孩子承受更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