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5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938


教育应是以身作则


2019/07/04 光华日报/评论

~文:晓生


教育,应是言传身教,应是授者以身作则。而授者,从不局限于教师。

最近大马最轰动的新闻,要属“教师鞭打女学生”这一案。该名女学生的母亲到学校找老师理论是录下的影片在社交媒体疯传,不仅是因为学生被鞭打,更大的原因是嚣张跋扈的母亲以及不予老师解释机会的态度。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需要尊师重道,礼遇他人。但这位女孩当众羞辱老师,并毫无悔过之意,这令我们不禁沉思,我们的教育怎么了?孟子曾曰,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但在笔者不解女孩的行为之时,笔者便从女孩母亲的身上找到了答案。女孩的母亲在视频中质问老师时说出“她只是讲你,你怎么可以打她,如果她打你了你才可以打她”以及“如果她(手)断了怎么办?”诸如此类的话,笔者可以想象到母亲对老师,也是毫无尊重可言的,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又怎么可能知道何为尊师重道呢?

我们希望孩子们出淤泥而不染,但这毕竟是极少几率的事情,更多的孩子,会因身处在不太友善的环境下而耳濡目染。在更早以前,父母希望老师能严厉的教育孩子,因为子不教,父子过,教不严,师之惰,那时老师在父母心中有崇高的地位。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父母对孩子的疼爱进化为溺爱,于是现今的老师不敢惩罚学生,甚至不敢责骂学生,因为担心学子回去告状,父母仅凭孩子一面之词,就会采取法律行动,把老师告上法庭。这是社会的悲凉,因为我们把孩子送去学校,是希望孩子受教育,而不是希望父母把老师当作自己雇佣的员工来侍奉讨好自家的孩子。

笔者并不了解平日里母亲如何教导女儿,但如果母亲平时待人接物也是这种态度,那女孩此般的举止也不足为奇。女孩母亲对老师的态度,让女孩更有底气,这也是为什么她能毫无忌讳的当众辱骂老师。

当然,在这起事件中,老师并不是全然无错的。笔者需强调,年少无知不能成为该名女学生无礼的借口,但为人师者,也不宜被愤怒冲昏头脑。鞭打式教育在这个时代已不能教化学生,教师应该理智行事,更何况不能鞭打学生是律法规定的。老师要言传身教,如果老师在学生面前无法理智处事,那么他们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来教导学生为人处世呢?

笔者写这篇文章并无意批判任何一方,笔者仅是有疑问,为何我们华人自古以来着重的礼义廉耻在时间的长河中被逐渐淡忘?为何如今的教育会让孩子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如果家长教师无法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那还有谁能将孩子教好?也许当这些问题均找到答案,我们的社会才能越变越好。



师生关係须呵护


2019/07/03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小黑


好了,新山女学生被马来文老师鞭打,闹得沸沸扬扬,幸亏及时处理,终於有了完善的结局。

这是一宗牵涉华裔女生,以及教导马来文的马来教师的案子。上马来文课,华裔女生不忿老师的处理方法,回骂老师“阿倌”的花名,惹怒了老师,狠狠地鞭了几下。家长看见女儿的鞭痕,心痛报警,事情很快在网络上流传。事情因為牵涉两大种族,自然非常敏感,幸亏有关当局採取迅速的手法,在3天内即刻解决。相关的马来教师愿意与女学生握手言和,女生的母亲也乐意到警局销案,校园也回復平静。

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很不幸的。我在国民型中学及独立中学前后掌校多年,这类例子并不罕见。因為校园内处理的是人的问题,所以可以简单,也可能复杂。不管如何,我们碰上这类例子,就应该保持冷静,才能找出癥结点,以理服人,庶几乎能够解决问题。好像这一次事件能够迅速解决问题,斡旋的长官值得讚扬。至於牵涉的双方也是明白事理的人,很快解决了问题。

忌讳鞭打掌摑学生的行為

既然问题已经解决,我们也不必多加置喙。不过俗语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这件事情上,女学生公然取笑老师的花名实在不该,应该加以警戒。但是方法并不是动用私刑,以藤鞭鞭打多下。这已经是感情的宣洩,并没有教育的意义。在教书的歷程中,难免会碰上不愉快的事件。在被激怒的那个当下,老师怒火中烧,或则怒言相向、或则驱逐学生离开教室、或则丢弃书包或有关手机(例子)、或则狠摑一巴掌等等动作,破坏了校园幽静的气氛,事情就复杂得多了。

我最忌讳动手鞭打、掌摑学生的行為。要知道,我们宣誓為师,一定要好生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顽皮恶劣固然存在,还是需要方法来改变它。新手教师来上班,我常常提醒他们,如果遇上顽劣的学生,你感觉很难驾驭,就走出教室,找训导等人协助。千万不要动鞭、尺或者扭捏留下瘀青疤痕。

幸好我的学校懂得感恩的学生还算不少,每一年佳节回校拜访的学生大有人在。也许我们是以母语教导,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对他们的关怀。校园多了一份爱,暴戾的事件就少了一桩,学生学习的环境快乐,自然有很好的氛围。这应该是身為教师的我们努力的方向吧。



语言环境


2019/07/03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作者:吕楠栖


华文教学在印尼已实行近二十年了,但是到处还遇到困难。因为华文教学停止了三十二年,所以一代或两代华裔变成汉语盲。会讲华语的老一辈因多种原因不跟他们的孩子讲华语。这种情况当然使年轻华裔没有汉语言环境了。

目前大部分私立学校设有汉语教学课程。私立学校大致有三种:国际学校、三语学校和普通国民学校。国际学校大部分以英语为主。三语学校大部分也以英语为主,只有小部分以汉语为主。普通国民学校也以印尼语为主,汉语课程不多,一个星期只设两至三节课。

与其他的科目相比较,汉语教学遇到了很多困难。

以下是几种原因

(一)虽然大家都承认现在汉语是一门重要的语言,但是政府还没把它当着必修课。所以,汉语成绩的好坏,都不会影响到学生的升留级。

(二)加上在社会上汉语也很少用,家长比较重视孩子学英语。

(三)语言环境。当汉语教学不成功的时候,“没有语言环境”是最普遍的借口,学生懒得学汉语也因为觉得学汉语没有用处。

甲家是受华校教育的夫妇,他们把儿子送到美国读书。儿子在那儿找到了对象,结婚、生孩子。因生活在美国,当然在家里讲英语。过几年这个新家庭回印尼,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读书。在学校讲英语,在家里也讲英语,这个孙子连简单的印尼语都不懂。为了克服学校的汉语课,他们请汉语家教老师授课。甲家爷爷奶奶也没跟孙子讲过汉语,然而他们要求孙子会讲流利的汉语。怎么可能呢

乙家是华文教师,她把女儿送到美国读书。她的女儿成家以后,跟孙子讲英语。乙家奶奶自己承认,她的孙子不会讲华语,只会讲英语。

丙家也是华文教师,她把女儿送到台湾读书。成家以后女儿跟孙子讲华语。

华文解禁二十年左右,成千上万华裔子弟赴中国深造。应该“语言环境”这个借口慢慢就不再是一个问题。从中国深造回来的,同学之间应该讲华语。即使有一天结婚,生孩子,也必须跟孩子讲华语。这样,以后孩子们之间也会讲华语了。关注华文教育的爷爷奶奶,尤其当过华文教师的爷爷奶奶,要尽量和孙子孙女讲华语,相信孙子孙女们之间也会讲华语。这样大家一起创造语言环境,学生也会感觉学汉语有用处。

像以上甲家和乙家的例子不是太可惜了吗



别让教育太沉重


2019-07-02 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蔡伟明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位爷爷带了孙子急急忙忙地到我服务中心见我,原因是刚上中学一年级的孙子被学校无故的开除了,要求我陪同他们爷孙俩到学校去问个究竟。

仔细端详了孙子一下,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真的不像是坏学生,我急忙招呼他们坐下来详谈。

一开始爷爷就说,孙子不坏,原本小六成绩标青,但上中学不久孙子就被同学陷害,被老师针对,导致被连记几个大过,最终遭学校开除。

此时的孙子一言不发,但面对我的直视却目光闪躲。我决定支开爷爷,单独和孙子会谈。不出所料,爷爷离开后,孙子供出了更多的“坏事”,也交代了其中的原因。原来小孩的父母已经离异,为了不让同学看不起,他就在学校当起了“大哥”,虽然身材瘦小,但靠著凶狠不怕老师,立下了赫赫“威名”。

说著说著,他眼眶开始泛红,向我忏悔并表达了希望回到学校读书的意愿。我则要求他写一则悔过书,并答应陪同他们去学校了解。

到了学校,校长和老师如面临大敌般接见我们,采取了极其防卫性的态度来支持校方的合理开除。在大家如数家珍般列出学生的“罪状”后,我才有机会表达了我的立场:我不会也不想干预学校的行政管理,但我也相信不到最坏结果,没有一名老师愿意放弃一名学生。

此时,我让孩子读出了之前准备好的悔过书。他只读到一半,就已经泪流满脸,哽咽不能语,但仍以非常后悔的语气,念完了整封信。我也要他向在场的老师鞠躬道歉,我才带他们离开学校。

接下来的发展,果然不出我所料,在爷孙俩到州教育局报到后,学校接受孩子重新回校读书。过后我也探知,孩子变乖了,课业也大有进步。

十载的政治生涯,协助处理过不少类似的纠纷,但仍坚持著一种处理方法,就是通过闭门协商,不让双方上报。一闹上媒体,受伤的不只是学生、老师,更受伤的是教育。

教育在许多人眼里,指的仅是正规制度化学习。许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责任,把孩子送到学校,老师就必须把孩子变成一名好学生,不止习书学理,也懂尊师重道。这种外包式的教育主张,其实正是对教育的狭獈理解。而教育的广义,则包含了更重要的家庭教育。家长必须打从孩子出生就得开始负责教导孩子如何处事待人,以及灌输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

唯有赋予学校一定的教学空间,配合家长们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双方面的互相体谅、信任和包容,孩子们才能在各个层面获得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