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6日星期四

2019年华文诗歌朗诵、讲故事和讲微型小说比赛


——赛后专访石勒班让圣道与弥陀学校

2019/09/20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以赛带练,以考带学”不仅仅适用于运动员,对求学时期的孩子也同样见效。学生时代是参加比赛的最好时机,既可让学生有个展现的舞台,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并且学会自我挑战,超越自己。
201997-8日,由巴淡华文教育协调机构主办,启新三语学校协办的第六届华文诗歌朗诵、讲故事和讲微型小说比赛迎来了两支来自外岛石勒班让(Selat Pan-jang)的参赛队伍,他们分别是圣道学校(Sekolah Kalam Kudus Selat Panjang)以及弥陀学校(Sekolah Patria Dharma)。为了更加了解这两支参赛队伍和学校,我们特地走访了学校的老师和校长,请他们谈谈此次参赛的心得感想。
石勒班让圣道学校(Sekolah Kristen Kalam Kudus
学校简介:石勒班让圣道学校是一所基督教私立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的900多名学生当中,90%是华裔子女,学校目前共有7位华文教师。
参赛队伍成员:小学老师董正良及初中老师吴忠恩(指导老师),小学六年级学生董诗婷和Rebecca,初中学生李思雅、张佳欣、马智怡、陈思满、刘可微以及高中学生林志顺。
这是学生们第一次参加这样一个华文比赛,因此赛前都显得有些紧张,可喜的是他们临场发挥得不错,尤其语音相当标准的小学组学生董诗婷,她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赛后,两位指导老师都对学生的表现感到满意,大家都从这次比赛中学习到很多,收获了一次宝贵的经验。
吴忠恩老师谦虚地表示学生们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例如深入了解故事内容,以及如何控制情绪及表达感情。
董正良老师说,这次带学生来参加比赛就是为了让学生有个展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跟其他地方的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他发现经过这次比赛后学生更有自信,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华文的热情。
吴忠恩老师说虽然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一次校内演讲比赛,有很多优秀的学生都很想到巴淡来参加这次的比赛,不过因为经济方面的问题而无法前来。
观赏了两场比赛后,董正良老师觉得所有参赛学生都很棒,而最让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几位友族参赛者,虽然友族孩子的语音不是很标准,但是他们都很用心,在台上的表演也很精彩。
对于当地孩子学习华文的情况和态度,两位老师都觉得有一部分的孩子是很积极,而为数较少的友族虽然在理解方面会有很大困难,但在上华文课时他们的态度也是挺认真的。
石勒班让弥陀学校(Sekolah Patria Dharma
学校简介:弥陀学校于1987年由佛教基金会创办,初时只开设幼儿及小学课程,后于1995年及2001年先后增设初中(SMP)和中专(SMK)课程。由于学生多数来自当地中低等收入家庭的华裔子女,所以学费也相当低廉。目前学校约有600名学生,而华文教师则有4名。
参赛队伍成员包括:领队的小学校长Ernati和高中校长董招祥(Bpk.Eddy,S.KOM),指导老师胡明明,高中学生李恩惜,初中学生陈永杰以及两位小学生孙俊豪和苏可宁。
小学校长Ernati受访时说,这次之所以会漂洋过海来参赛是为了激励学生提高自身的华文水平,同时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而带着学生乘坐四五个小时的船来巴淡岛参加比赛的最大问题是交通和住宿费用,由于学生多来自中低收入家庭,这笔费用对家长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由于目前学校还缺少华文教师,所以暂无举办华文比赛的计划。
对于学生们这次的表现,胡明明老师表示满意,毕竟这是他们第一次参加比赛。看着台上的他们自信、勇敢、毫不怯场,作为他们的指导老师也感到十分欣慰和骄傲。日后将继续加强他们在其他方面能力,希望能让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如有机会,学生们都愿意再参加比赛,再次挑战自己。
 (巴淡华文教育协调机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