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6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990


两个年代的教学


2019/09/14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黄先炳


一位资深老师向我投诉:怎么现代学员不会制作教具?看他们教书可轻松得很,进课室什么都不带。

我告诉他时代不同了,学员现在大多用电子器材,例如制作ppt,效果一样,时间却省了不少。说他们教学轻松则不然,因为他们把时间耗在备课上,认真思考教学脉络,构思完整的教学过程。

这不禁让我想起初出道的憾事。当年我在金马仑教中学华文,三年下来,学生都习惯了我的教学。当我离开时,一位师范学院刚毕业的老师接替我的职位。后来我遇到副校长,他告诉我新老师辞职了,因为学生不买他的账。副校长甚感遗憾,因为他是名很用心的老师,但是力气用在不对的地方,他每天耗不少时间写卷板、制作词卡,深夜都不眠休。

我上课没有教具,顶多是附加的印刷材料,自己抄写和油印的。但我的备课时间也很长,同事有时打开我的房门,看到桌上放满书,什么《说文解字》等工具书都有,还调侃我说他也想上我的课。

我和新老师的差异,是源于我们毕业的地方。我是大学教育系的,他是师范学院的。当时大学毕业的确实不太会用教具,粉笔和黑板最常用。师范的则不同,很注重教具。90年代我视察实习时,学员都是制作教具的高手,即使是简单的一个词卡,也会绘上漂亮的插画,如画一只兔子握着词卡,人见人爱。

我是不鼓励他们这样做的,因为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某次上课时学生目不转睛看教具,过后还举手发问。老师见了高兴不已。但学生问的却是:“乌龟是您画的啊?”老师差点晕倒,原来他目不转睛是在看乌龟,而不是听老师讲课。

我编师范的课程时,类似的技术性操作,都没有进入课程。我要学员好好解读教材,选定教学重点、难点和对策,安排好教学流程。一堂好课,必定是高效的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完成学习的任务,并不决定于有没有教具。



小学生都在唱什么歌?


2019-09-14 星洲日报/专栏

~作者 洪美枫


儿童艺术歌曲,尤其是马来西亚作曲家创作的儿童艺术歌曲,急需重新修订与出版,除了可以好好的保存下来,也必须在实质上以教学和歌唱的方式传唱下去。图为笔者收藏多年的儿童艺术歌曲,是笔者小学时期所学的歌曲。

近几年来,大约年中左右,我便开始接到一些朋友的短讯,问我是不是可以帮他们的小孩准备学校歌唱比赛的歌曲,并说学校老师没有什么歌曲建议,只是请家长自行在网上下载要唱的歌曲伴唱版本(类似卡拉版本),然后带到学校交给老师,作当天比赛的伴唱用途。

我记得我小学的时候,音乐老师曾把我叫到音乐教室里面,说让我参加歌唱比赛,并从她基本歌集里面挑选歌曲给我,还记得那些都是翻得有点破、泛着黄的歌集,可见老师经常在用,或许也是她用了许多年的歌集。

歌集是以简谱(数字谱)记谱,没有记载钢琴伴奏的部分,但是老师很熟练的翻了几首,即兴编配了钢琴伴奏,认真的逐字逐句的教起我来。印象深刻的几首,包括了 〈美丽的波德申〉、〈怀乡曲〉、〈升旗山〉、〈美丽的太平湖〉、〈父亲〉、〈母亲〉、〈刁曼岛之歌〉等等。

离开小学三十多年以后,我一直以为,现在的小学音乐老师都有如同我老师一般的全身武艺,可以随手即兴弹奏歌曲让学生学习歌唱,一直到我的小孩和我朋友的小孩在小学上课以后,才恍然大悟,小学生已经不再唱〈怀乡曲〉、〈美丽的太平湖〉这些歌曲了。他们受到网络流行的影响之深,完全超乎我的想像之外。我家小孩回家以后,还曾大声且以稚嫩无知的歌声唱了〈Sweet but Psycho〉(甜蜜但变态),这首歌曲未必是他们在学校所学,但是从他们接触的其他歌曲里,YouTube会从这类歌曲里面随机播放类似风格的歌曲,意味着不管怎样,他们都会不小心接触到,然后无形中学会。再着,学校的歌唱比赛,也已经不是由老师伴奏,而是网上下载的歌曲伴唱,版权、歌曲的合适度(包括音域、歌词等等)也是一大问题,急需被正视与纠正。

我曾编写中学音乐课本,也曾走访全国约30所独中,见了每一所学校的音乐老师,从跟老师的访谈中,我深刻了解到,学校与老师急需得到的是资源与协助。虽然我尚未有机会走访小学,但我猜想小学的情况也应该类似,音乐课程严重欠缺可以使用的歌曲素材,包括课本以及辅助教学可用的CD与影音。

可悲的是,我小学时唱过的〈父亲〉、〈母亲〉、〈刁曼岛之歌〉、〈妈妈的眼睛〉等儿童艺术歌曲,也没有流传下来。音乐教育在学校实施那么多年了,虽然大家也习惯了音乐工作者嘟嘟嚷嚷着说音乐课都被别的学科借走了,但当音乐课回归到音乐课的时候,我们可教的歌曲以及学习的内容,都准备好了吗?



学生们,加油吧!


2019/09/14 星洲日报/砂拉越

~作者:詹予君


上学读书,自然是为了求知识,才能不断的丰富和开拓视野,提高竞争力,最终再靠着储备的知识及能力立足。考试,是验收所学的方法,考验学习能力、测验对于所学的理解透不透彻、掌握多少知识。考试,也成为衡量一个人标准的利器,职场上要申请入职除了应征面试,还得进行笔试,测试应征者是否有能力、够资格胜任该职务。

我们都知道去学校读书、考试的目的,就像古人夜以继日的寒窗苦读数十载,只希望能在科举中金榜题名,仕途一帆风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但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会抱怨,“为什么我要读书?”、“为什么读书,就一定要考试?”。

试问,有哪些学生爱考试、喜欢考试呢?考试,是学生的梦魇。为了考试,孩子们几乎把全部的生活和时间献给学习与考试,星期一至星期五的行程编排不外乎到学校上课、参与学校加强班、上补习班和上才艺班。就连喘息的周末时间,除了温习,极大可能也被送往参加额外的周末补习班。考获优异成绩,是他们唯一的目标,也是家长和师长对他们的期待。

前些日子,看到今年小六评估考试华文理解考题,无不让我感到惊讶,当头棒喝原来这些年来,小六生的程度已今非昔比,且考题已经“升级”到超乎我的想像。当下便决定与友人也来场久违的考试,拿起笔考一考、试试看会不会作答。阅读完全文,看了问题,再看看大同小异的ABCD四个选项,无论哪个选项都可能是正确的解答,真让人下不了笔,不知该选哪个。抓破头找不出答案、想不出来,最后只能凭第一直觉做选择。

记得去年友人谈起,小学的国文程度大大提升。她在群组中聊起国文试卷,赫然发现当中很多妈妈对孩子的国文试卷考题一知半解,其中包含未曾听闻的谚语和成语,方惊觉如今小学生的课程内容和考试水平已大大的提高。

人,总要进步,要随时代的步伐前进;考题,总不能一成不变。考试的水准,也必须现代化,很多考题考的是分析题目、理解能力及思考能力。现在的小六评估考试试卷,已经让我感慨万千,再回想小学、中学和大学各种考试的那段时光,我都记不起来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

离开校园、告别考试生涯多年后的今天,更无法想像现在的孩子如何度过艰难刻苦、心理和情绪压力极大的学习及考试时光。但不得不佩服和赞叹他们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人生的目标付出的每一分努力。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此时此刻,只想跟在努力啃书、准备考试的你们说:再辛苦都是值得的,加油吧!



脱贫从教育着手


2019/09/14 中国报/中言


贫富差距,是世界各国都面对的问题,有人砸千金享用一餐,亦有不少人在挨饿、排队等徒救济,这种贫富悬殊的画面,不断的在世界各地出现。

今年8月,联合国人权专家家菲利普.奥尔斯顿指马来西亚声称是全球贫穷率最低国家的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政府的官方数字,大大低估了我国的贫穷率。

这番言论引起两极反应,不论赞成或反对这番谈话,但有关报告提醒各造,尤其是政府,必须关注国内的贫穷问题,并采取行动克服贫富差距的问题。

需采取有效方式

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周六召开2030年共享繁荣愿景特别内阁会议,为缩小贫富差距,城市和乡间居民和工人收入差距努力,这是值得赞赏的举措,但政府制定政策时,必须确保施政公平与平衡发展,避免过度重视某个地区或族群,导致真正需要政府协助走出贫穷的一群,成了“世袭”贫穷族。

经济表现、教育及世代的贫富问题,是贫富差距扩大的部分原因,要缩小贫差距,须从教育着手,特别是让贫穷家庭的孩子受教育;政府需采取有效的方式,鼓励清贫孩子上学受教育,以及提高教育程度与收入不高的家长,让孩子上学,而不是让孩子打工补贴家庭生计。

免养成依赖心态

贫穷,不是乡区或偏远地区独有的问题,城市也有贫困问题,教育是增加收入,是让贫穷家庭的儿童走出“世袭”经济困境的可行办法。

政府采取行动应对贫富差距问题,是好事,但是,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要达到协助人民脱贫的目的,政府不能一再提供经济援助,以免贫困一群养成依赖政府支助的心态,而不愿意丢弃“拐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