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30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993


政府应承认统考


2019/09/29 光华日报/社论


我国已经有5个州属承认统考文凭,至今也没有出现任何不和谐的情况,因此中央政府是否也应该兑现承诺呢?

我国是个多元种族组成的国家,而宪法也保障了各族的权益,所以我国各族文化及特色都能够完整地保留。至于在国民教育方面,各源流小学获得政府承认及保留,可是在1961年以前使用母语授课的各源流中学,却在《1961年教育法令》通过后受到了限制。部分华文中学接受改制成为国民型华文中学,而其他不接受政府津贴的华文中学,则坚持以母语为教学媒介,发展成如今的60所独中。

基于这60所独中的毕业生并不能以统考文凭入读国立大专,也不能以统考文凭申请担任公务员,所以这些毕业生只能出国深造,而且大部分毕业生在考获国外大专学位后都会选择留在国外就职,造成我国出现许多人才外流的情况。因此,承认独中统考一直都是华社的诉求,但也是我国一直以来悬而未决的课题,更一直被当成政治筹码捞取选票,经过了多次的全国大选都无法兑诺。华社如今只能把承认统考的期望托付给已于竞选宣言内做出承诺的新政府,如果新政府无法兑诺,这将会影响华裔选民对他们的信心。

不过,自从希盟政府执政后,已经有几个州属陆续宣布承认统考文凭,这对中央政府承认统考的决定来说是个很好的催化剂。日前,沙巴首长沙菲益宣布州政府承认统考文凭作为入读州内公立大专以及成为沙巴公务员的申请资格,条件是大马教育文凭考试国文必须取得优等,历史及大学英语测试及格。这也让沙巴成为砂拉越、槟城、雪兰莪及马六甲后,第5个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的州属,这对沙巴9所独中的学子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也让华社对政府承认统考的机会抱持更乐观的态度。

当然,在多年来争取承认统考文凭不果的情况下,仍有许多华裔父母继续把孩子送入独中就读,可见这些家长以及入读独中的学生对政府是否承认统考已经不太在意了。如果政府继续以各种理由拒绝承认统考,那么将会导致更多人才外流的情况,这对国家的发展来说是很不健康的。我国已经有5个州属承认统考文凭,至今也没有出现任何不和谐的情况,因此中央政府是否也应该兑现承诺,给独中生带来承认统考文凭的这个好消息呢?



学中文的热忱在消失


2019/09/29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方城


很多小学时期中文不错的学生,上了中学以后,就渐渐对中文生厌恶。何故?我想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个人认为:考试成绩的好坏是一个重大的原因。

学习语文,本来就是多姿多彩的。解读一篇文章,视角不同,所看到的观点就不一样。我认为解读时,只要合乎逻辑,都可以被接受。我想那才是文学作品的美妙之处。然而,学生上了中学,也不知是否老师比较“死板”只会跟着标准作业程序或标准答案来与学生讨论测试题的答案。

打个比方,现今的华文测试题一般喜欢出一些所谓高层次思维(KBAT)题以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题型,我认为答案应该是比较广的。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而且能够从文章引证剖析他的答案,就可以被接受。

然而,真实的情况往往是,若学生辩驳得有理,老师也似乎赞成了,但是却又拘于评阅标准里头没有这样的答案,而拒绝接受答案!老师还会说:虽然你说得有理,但是出题老师的标准答案是不接受这样的解释。

一次如此说,第二次也如此回应,试问,如果你是学生,你会服气吗?学生一再遭到不合理否定后,还会有敢于思考的胆识吗?我个人认为是不会的。最终,造成学生因为一直无法获得掌握技能的成就感,而渐渐对中文生厌,也就不足为奇了。

勿一味以评阅答案为准

我家里那个因为喜欢中文而选择到独中的孩子,就常遇到如此情况而心生不平,还常常因此而发出“不喜欢中文”或“讨厌华语”的呐喊。我听了,总是很感叹:一个喜欢中文的孩子,在制度下变得只会跟着标准写答案的机器!这是我们乐见的吗?

个人认为,遇上高层次思维题,老师若不能接受学生的答案,也要想办法引导,让学生明白解读文章的方法。如果老师自己赞成了孩子的论据,就千万不要事事以评阅标准来敷衍学生;或者用评阅标准的权威,来让学生闭嘴,更不可用自己身位老师的身分而自诩“高人一等”,不允许学生辩驳。如果老师无法做到这一点,课堂就会流于“了无创意”,也让学生无法获得掌握一门技能后的成就感。长此下去,学生对中文的热忱,还会剩下多少?

语文的教学,应该以动人心,教人文为主;学语法,解答题目为辅。所谓评阅标准的答案,一般都存在太多主观意识。老师教导时,千万不能以偏概全。若老师一味以评阅的答案为准,拒绝与学生讨论,不止显得不讲理,长远下去,还会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味索然,加剧了华教师资不足的危机。



马来西亚的国际学校


2019/09/29 光华日报/评论

~文:谢诗坚


在论及崛起中的国际学校之前,了解马来西亚的教育体系是必要的。当下马来西亚共有3200万人口左右,其中有600万名在各级学校攻读。计分:幼稚园20万人、小学生268万人、中学生218万人及大专生100万人,共占人口的19%

在分类下:(一)马来西亚共7772间小学,其中华小1297间,学生人数54万名;淡米尔小学524间,学生人数8300人。余者是国民小学、宗教学校及特殊学校等。

不过华小有40%500余间是属微型小学,每间人数不足150人,但华小已有18%属非华人学生,有8万余人。因此它已不再是纯粹的华人学校。

(二)马来西亚共有2408间中学,其中国民型中学占81间,独立中学占60间。国民型中学有学生22千名左右;独中有学生8万名。因此国民型中学及独立中学的学生加起来共有学生约10万人。

(三)马来西亚共有大专院校498间,其中国立大学20间、私立大学29间、私立大学学院10间、外国大学分校11间及私立学院395间和工艺学院33间。

100万名的大专生中,有20万名左右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包括马来亚大学及槟城理科大学。在招收外国生方面,马来西亚有其独特的多元教育体系吸引外国学生。

(四)马来西亚另类的特殊学校就是国际学校。顾名思义,所谓的国际学校是以西方教育体系为主的学校,可以收容外国生。

原本在2006年前,政府规定国际学校主要是招收外国生,只允准收10%的本地生。但在2006年后,政府开放限制,可以收取本地生至40%

到了2012年,政府又再放宽条件,允许国际学校收容100%的本地生。这样一来,刺激国际学校的数目不断上升:2010年—73间;2011年—66间;2012年—79间;2013年—94间;2014年—100间;2015年—113间;2016年—116间;2017年—132间;2018年—150间;2019年—155间。

这意味着在过去10年,国际学校的数目翻倍成长,学生人数也在增加中。

根据国际学校咨询机构(ISC)的调查显示,马来西亚是东南亚10个国家中拥有最多国际学校学生的国家,学生人数比排在第2和第3的泰国和新加坡多了逾万人。分析如下:马来西亚有71589名学生、泰国有64928名学生及新加坡有63789名学生。即便马来西亚的国际学校的学生已达7万名,但在比例上仍是很小的,比如马来西亚有5百万人就读中小学,而国际学校的学生只占0.015%。若是拆开小学和中学,则国际学校的学生只分别占有不到1%及不到4%,数目微不足道。还有,如果与独中生相比,国际学校的学生数目还是少了1万名。从整体来看,国际学校的学生对华小和独中乃至国民型中学均不构成威胁。

再者,国际学校的学费也远比独中为高,例如有些名校的1年学费高达5万至10万令吉,也有较低廉的1年收23万令吉的学费。因此在许多人眼中,国际学校是贵族学校,即使是中产阶级人士也望门兴叹。

另一方面,比较具规模和大型的独中这些年来的学费已有所调高,但1年的学费也在8千至1万令吉之间,学生人数则在2千至4千名左右,相比之下,学费还是比国际学校少1倍有余。因此有人建议,国际学校应调低学费来符合中产阶级的收入,最好能够与著名独中的收费相差不远。

对此我们也注意到家长有此强烈要求,而我们办教育并非旨在牟利,也需要在特定的时期作出补贴或较大幅度的调低学费。

举例来说,我们共拥有30余名教职员,展示了一流的阵容和大众化的收费,但仍然确保提供的是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

无可否认的,当下很多人都希望下一代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多元教育,除了以英文为主外,也能以华文作为第二国际语文教学。当然马来语的学习是免不了的。这样一来,在国际学校受教育的学生在将来就能乘直通车通向西方大学的当儿,也能走进东方的大学。毕竟当下热门的IGCSE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普通证书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所创立的,作为参加A-Level国际预科课程之前的基础教育,已被全世界大多数大学所承认。

因此调整国际学校的课程和教学,并降低学费已是未来的大趋势,即便学生可能会有些增加,但幅度也不会很大,毕竟国际学校采取小班制,收生人数在数百名之内,不会对独中构成威胁。例如70年代英小改成国小后,华小生激增,因为家长希望下一代能通晓多语。同样的,当下国际学校的转变也是必然的,正如独中这些年的自我调整和改变,就是要与时俱进,国际学校的未来前景又何尝不是需要在变化中求生存?

(本文作者也是槟城华夏国际学校副董事长)



师训学院剧减,敲华小师资警钟


2019/09/27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张瑞强


国内师训学院未来是否继续开办,取决于华校对师资的需求。

国内原本共有27间师训学院,但在前朝国阵政府的一声令下,11间师训学院被鉴定需转型,这也意味著到了2020年,国内只余下16间师训学院肩负培训师资的使命。

这项不好的消息已敲起华教师资的警钟,但华教人还来不及反应及探讨制订对策的时刻,现任教育部长马智礼也声称,未来的师训学院还会再减少,可能全国只剩下6间,此言一出,无疑让华小心太沉重。

国家独立以来,各源流学校的师资来源就是师训学院,一旦师训学院再剧减,华小担心未来师资将从哪里来?

翻开历史,华小师资短缺几乎是老生常谈的课题,不管是过去的国阵乃至现在的希盟,似乎对此课题措手无措,在处理华教课题时总是绑手绑脚,不能畅所欲为。

师训转型减少或是政府教育政策所致,无力可回天尚可理解,但最近获得进入假期师训班的临教面对转变,从原本无须付费到今年须付与大学一样的学费,这一转变已造成临教面对经济上的冲击,行动党的副教育部长理应给予协助,而非解释那是去年已制订的政策,其实应该会有调整的空间。

从去年开始,教育部开办以培训临教成为正式教师的假期师训班,其费用都是由临教自行承担,当中也包括考试费。虽说这些临教毕业后,也会获得大学资格的薪资,这其实是自圆其说,政府不就早已说明未来的师资必须持有大学文凭资格吗?

可以预见,未来师资可能不再源自师训学院,而是源自大学,以往的临教只需持有大马教育文凭即可,现今随著教育政策的转变,教育部要求担任临教者须持有大学资格或以上。因此,目前开办的假期师训都是录取大学生就读,现有的非大学临教要自求多福,及早安排报读大学或转入其他行业。

一直以来,在师资短缺的数据方面,教育部和华校组织如教总,教专所收集的资料总是有所出入,敦是敦非,很难有一个定案,只有学校本身最清楚。

何以教育部对国内师训进行收窄瘦身,教育部本身有说法,即师资过剩,大量已完成师资培训毕业的教育工作者尚在外等候进入学校的名单,特别是从中国受训回来的师资,这些拥有中国大学发出的中文教育文凭的老师虽为巫裔,但他们具备华文资格,如果派去华小执教,华小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

要关注的是,随著师训学院剧减,假期师训班往后如有开办也不收非大学资格的临教,这样一来,那些排队在外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很大的机会被派往华小执教,华小面貌是否会改变,华小特质是否可继续保存,华社华教应群起关注,共同面对这一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