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7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1105


教师教育决定教师素质


2020/06/02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练珊恩


副教长说,调查显示一名优秀的教师能提升学生表现50%,许多专家也认为,教师的素质很大程度上能决定教育的素质。因此,要提升国家的教育,就不得不注重教师教育。

教育部为了解决师资短缺的课题,除了扩大教师教育学院的招收名额,也招聘临教,并重启假期师训班,以便临教在完成培训后,能转正成为教师。这两个方法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因为教师教育学院的课程为期5年,而临教能在短期内受聘,快速填补师资空缺。

从教师教育学院毕业,并派到学校任教的老师是具备教育学士资格(Degree)的毕业生,而临教的假期师训班,则是提供大学资格教育文凭课程(Diploma)。

假期师训班的课程在此之前是为期18个月,但是后来教育部计划将其缩短至1年,惟至今未宣布最终定案。

这批即将在610日到学校报到的临教,原本的招聘广告说明其任期为3年,他们必须在这3年内完成18个月或更短的假期师训班,但是这批临教如今拿到的聘书指,他们的任期将在2022214日结束,因此整体任期不会是3年,而是18个月。临教能否在这18个月内兼顾教学和师训班,会否影响两者的素质,还是个问号。

另外,虽然教育部招收临教的标准,是要求申请者必须具备大学学士资格,CGPA须达3.0以上,但是在经过假期师训班的培训后,他们在教育上的专业资格,仍与从教师教育学院毕业的正职教师不同,因此当局有必要针对由临教转正的教师,拟定一套更完整的持续学习系统或再进修课程,以提升其素质。

若要兼顾师资充足和教师的素质,更全面的方式是透过教师教育学院培训的这个长远之计。其课程内容毋庸置疑,但是问题出在报读的人数和教部的需求数据评估。

教师教育学院过去几年所开放招生的名额都不多,除了即将在今年毕业的华小组会有约680人之外,2021年只有约300人、2022年只有约400人毕业,这与国内华小原本就存在的师资空缺,以及每年会退休的教师人数有一定的落差。

虽然教部去年将教师教育学院的整体招生人数,从前一年的3000个增至6000个,但是招生结果却不理想。在华小组方面,原本的招生目标是1460人,结果只录取1054人。这其中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教师的社会地位不如从前,导致很少毕业生想要将教师当成职业选择,还有报考SPM华文的人数逐年下滑的问题,这是申请报读教师教育学院华小组大多数科目的门槛。

无论政局如何改变,教部要职由哪个政党人选出任,都该在任期内尽可能地解决与改善问题,并确保好的政策得以贯彻,且在执行上不出现偏差。

既然副教长已经看到并且承认教师素质的重要,我期待他在师资课题上的表现,而作为马华公会推选出来的副教长,我也期待他在华小师资课题上发挥更大作用,包括展开鼓励学生报读报考SPM华文,甚至是爱华文的运动。这或许无法在短期内看到益处,但是对保障华文教育来说,却会带来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起床上课了


2020/06/0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廖济伟


69日的脚步不断逼近,想必接下来的几天首相将会宣布是否继续有条件行管令、全面解封、还是效仿新加坡分阶段落实解封措施。

在近一个月的有条件行管令下,对于上班一族来说已经没有多大分别,繁忙时段主要道路出现拥堵情况、商业区恢复了活力看见了上班族的背影、周末的午后奶茶店或咖啡厅出现了人潮喝着下午茶,商业活动至少恢复了一半以上,常态也恢复了一半。

如今,还待在家中无法“出关”的恐怕就是家家户户手心的宝,已经长达2个多月没上课的小朋友们,原本习惯早起的小学生已经变成中午起;中学生则是日夜颠倒,白天睡觉晚上精神奕奕,父母想管也有心无力,毕竟生计还有得忙,只要孩子还在家中不出门,暂时想怎样就随他吧。

学生们的学习进度也因这场疫情被打乱了,课程延期了2个多月,虽说补习班还有线上开课,可是怎样还是不比现场听课来得专注,甚至有些学生因家境问题没有电脑或智能手机,线上教学处处充满挑战,回返校园势在必行,学生们是时候起床上课了。

为了确保学生们的安全,以及能有效的控管人流,有条件行管令或者分阶段落实解封措施是必然的事情,这才能防止第三波疫情爆发的机率,因此全面解封的机率不大,学子们上课需要保持社交距离,一班人数不能超过35人,休息时段也必须错开避免过于拥挤,对于城市中的华小来说挑战最大,校园小人数多,想要做到尽善尽美几乎办不到。

校园就如同小型的社会,总会有漏洞出现,学生复课不只是校方需要忙,事实上家长也必须做好万全准备,教导孩子们何谓社交安全距离、消毒液和口罩不离身、正确的洗手方式、减少与同学们的肢体接触等等,甚至有必要每天清晨起床准备便当给孩子带去学校,减少前往食堂群聚的风险,虽然看起来有点过于紧张,但总好过不让孩子上课,担心受到病毒感染的家长来得好。

不管接下来是继续有条件行管令或者分阶段解封,大家都必须学会与病毒共存,病毒不会一夕之间被消灭,唯有通过改变人类的习性、增强体抗力才能有条件的对抗病毒,希望经历这一波疫情后,我们的下一代不会再随地吐痰、保持个人卫生、使用公筷、不食野味等等,打造更健康的公民社会。



疫情下孩子的教育


2020/06/03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黄燕娣


疫情起起落落未明朗化,目前教师和学生惟有以居家“教”与“学”的模式待在家,对学生学习受到怎样程度的影响,暂时是难以用正确的数据或真实叙述面得出最终分析结果,很多时候大家都只能以经验、个案或初步的统计数据来评估状况。

这场突如其来的行动管制令,一而再地展延,谁都意想不到。人们从期待、埋怨、谩骂,到最后还是期待。我们已经熬过了2个月半,虽无奈,但心中还总是祷告,希望生活快点回到正常。平时也许盼望着学校假期快快到来的师生,这时都期待着快点回到校园,回到大家能面对面互相学习的课室,参与各团体活动,能近距离谈笑风生。

什么时候全体师生才能回到校园? 疫情什么时候才能稳定? 若有答案,都是假设性的答案。我们不如往积极方面想,就以目前学校、家长和学生能做的去付诸行动,能做多少就是多少。要回到疫情之前,校园动态多元的学习生活,肯定是短期内难于实现的。可是未来的日子学生总不能都在白纸中渡过,每天睡到太阳升到正中才醒,或对着电脑和手机里的游戏画面过日子。因此,老师和家长这期间就必须要扮演互补的角色,学生务必做好面对自己未来生活的准备。

在办学上,我们经常强调师生要自觉、自学和自律,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此刻停课正好是给予我们真正落实的好时机,我们不能再空等待,那是一个未知数,它需要我们自己才能解救。

面对病毒当下,无论我们喜不喜欢,我们没有选择,唯有向前看,按部就班逐步往前走。在学校行政人员和老师的因材施教带领下,学习者也一定要想办法跟随着大队的脚步,否则以进化论的面向来评估学习者,这就是一场淘汰赛,适者生存,看谁能笑着跑到终点。

教育必须是人人平等,没错;教育需面向全体学生,一个也不能少,也没错。可是,学习者本身也必须要为目前的非常时期付出一定的努力,家长更要配合学校的措施,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本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尤其在这非常时期,孩子在家里,老师只能在虚拟空间引领学生学习,这时家长才是孩子的实体老师。况且老师一个人要在虚拟空间教导百人以上的学生,若家长能配合,一定能事半功倍,更能体现老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精神。

我们可以理解以我国网络的覆盖面和网速,要师生们留在家中以网络教与学,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另一方面,有些家庭也缺乏网上学习的工具,加上有些家长对科技功能的认识有限,部分老师也许又面对网上教学的技术问题。无可否认以上这些都是存在的问题,但它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面对的问题,所以我们不可能等到一百巴仙的学校和家庭都准备好了,小孩的居家学习才正式上路。就算以往没有面对疫情的情况下,学生也面对网络学习工具不足,教师也面对网路教学技术上的问题,更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路上是落在后头未能跟上。

总而言之,以目前全球都面对同样疫情的教育问题时,我们没有更多的选择。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潜能,能学多少就多少,否则受疫情影响的这批学生只能停摆,痴痴地等待疫情归零再重新学习了。



为什么要让孩子学才艺?


2020/06/04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诗蓉


现代的孩子,很少有不上才艺班的。钢琴、小提琴、芭蕾舞、画画、象棋、西洋棋、柔道、跆拳道……十八般才艺,应有尽有。一三五、二四六,除了往返学校,参加课后补习,还得想办法安插各种才艺学习,有时情况需要,就连星期日也得用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忙孩”。父母亲也因为往返接送,而把许多时间花在路上奔驰,成了台湾著名亲子作家李伟文所戏称的“计程车父母”。

这股学才艺的风潮始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益发蓬勃。对孩子的才艺教育,父母同样不吝给予最大限度的投资。在我视野所能及的范围,很多孩子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为才艺课忙,最常见的选项有音乐、舞蹈、绘画。音乐中又以钢琴、小提琴最为普遍,只是并非每一个孩童都能坚持到底。一个不小心,就演变成亲子之间的拉锯战,导致家庭关系紧张,比起当“计程车父母”更为伤神。

应以孩子兴趣为考量

方向不对,跑得越快,只会离目标越远。在我们心甘情愿当“计程车父母”之前,不妨先弄清楚为什么要让孩子学才艺?即期待孩子从中收获什么?所选择的才艺课是否符合孩子的兴趣与特长?是因为父母觉得“需要”,“重要”,还是孩子自己“想要”?如果只是抱著“反正多学不会坏”的心理,跟著大队报名,只顾著付学费,忙载送,而不考虑孩子的兴趣所向与学习负荷量,只会适得其反。

才艺教育应该以孩子的兴趣与特长为首要考量。我们追求“全人教育”,即强调开发个人潜质,促进德智体群美的全面发展,但不要求“全能教育”,一个孩子并不需要琴棋书画样样通。热衷文学,也酷爱绘画的英国政治家温斯顿·丘吉尔,曾根据切身经验分享:“要想获得真正的快乐与安宁,一个人应该有至少两三种爱好,而且必须是真正的爱好。到晚年才说‘我对什么什么有兴趣’是没用的,这只会徒然增添精神负担。”

心理学家也建议,每个人必须拥有至少一种爱好,而且最好是“强烈”的爱好。因为它将成为获取快乐的途径,增加收获快乐的机会,也有助转移与缓解不好的情绪。

为此,不管把孩子送往音乐班、绘画班,还是舞蹈班等,比起技术技能的训练,还有是否通过考核,获得能力认证,更重要的是兴趣的培养,还有情感的体验与发展,让孩子透过艺术熏陶,得到心灵的滋养,增强对周遭事物的感受能力,变得更爱生活,也更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