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6日星期二

女作家碧玲不会“忘乡”

——坚持宏扬中华文化

2020/06/12 印度尼西亚《新报》

女作家碧玲不会“忘乡”坚持宏扬中华文化






出生于勿里洞的女作家碧玲女士,今年已跨越七十高龄,仍然坚持书写散文、微型小说和诗歌,勤奋写作,为宏扬印华中华文化不懈努力,值得我们致以诚挚的敬礼。
不久前,碧玲寄了三本著作给我,首部作品是19992月由香港出版的〈摘星萝〉,第二本是20101月改为由印华作协出版的〈忘乡 望乡〉,第三本是201810月出版的〈回头那一瞬间〉。看一下简介,她写作了40年(1980年开始动笔),但20年间只能出版3部不太厚的作品,确实十分不易。环境恶劣不顺、人生坎坷挫折,印华写作人坚持40年埋头耕耘不懈,像莎萍先生所赞叹一样“烧不毁的笔,愤怒出诗人,苦难产作家。坎坷的人生,生活苦难的历程和不幸,给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走了一辈子泥泞路的作者,最后一定会走上康庄大道。”
碧玲原名宋碧玲,祖籍广东梅县,1949年出生于印尼勿里洞岛丹绒板兰市,非常优美的城市,她小学初中毕业于当地的著名华校建新学校,转到雅加达进入闻名东南亚的华中深造高中,读高中一时不幸学校被封闭(19664月)而停学,被迫留在雅加达过着失落的岁月。她坦白叙述:“我常常想,如果我的生活一帆风顺且事事如意,没有挫折也沒有眼淚,或许我对写作不会那么的心醉。是因为我的生命里,有着太多的不幸和坎坷,使我在承受着这压力时,把心中无处也无法投诉的委曲写下,这些就成了我生命中记载着的创伤和心痛。”
碧玲的散文诗和微型小说,充满了浓缩的凄美人生,我阅读后一直以为她的婚姻或家庭可能有创伤和不完美,但认真看了实际情况,才知道这不是实情。她于1971年在雅加达结婚,生育有三位男儿,都已成家立业,有两位孙男和四位孙女,她的老伴2013年逝世。去年春节,全家人团聚,还拍一张精美的图片让我们分享。碧玲一家于2005年在雅加达的“死胡同里”被大火烧毁,“我几乎成了乞丐”,寄人篱下一段时期,2006年搬到丹格朗偏远的山村,小屋虽陈旧,但“可以呼吸淸新的空气,还有那种我喜欢的绿草香。”“清晨的太阳就从对面邻人的屋后升起,真没想到我这隐居暗室十几年的“东亚病夫”, 也有真正沐浴在阳光里的一天”。 碧玲的散文,自此也比以前开朗乐观、积极向上。
根据她说明,早年从事过缝剪的工作,1984年到2001年,曾任职于雅加达东区外资纺织厂,后来转为在城区中国进口商工作数年。这些,在三部文学作品中,都或多或少留下了不少痕迹。
三部作品的题材和特色
首部著作〈摘星梦〉收留了碧玲近50篇小说和散文化小说,有一大部份是微型小说。当时,编把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是往日往亊,写親友或左邻右舍过去的爱情故事;第二辑是茫茫路,精彩的社会风情;第三辑:细雨、细雨,散文诗式的小说,突显优美的风格;第四辑:也有星星闪烁的雨夜,精简的文字和微型小说。
作家东瑞对碧玲这本〈摘星梦〉给予很高的评价,他举出具有下列四个特点:(1)古老婚姻命题下的变异:碧玲笔下的有关爱情和婚姻的题材,有着各种複杂的变异,无一不塗抹了印华社会的独有特色,而人性的劣根性和价值观就造成了种种的悲喜剧。(2)剪影人物幅射世情,藉其与周围人物的关系,侧写世情,反映各种社会问题;(3)浓缩了淒美人生,碧玲的简短小说,都在为中下层人物及其家庭谱写一曲又一曲人生的悲喜之歌。(4)浓厚的抒情旋律的迥环:碧玲的小说都迥旋着十分浓厚的抒情㫌律,把写小说看成写她“生命中的小说”,渲洩自已的感情、创伤与痛苦。
第二本著作〈忘乡、望乡〉收集了61篇散文随笔,隔了十年才出版第二本文集,原因是“蝸居”蒙受大火灾,剪报的文稿化为灰烬,刼后余生蒙受生活苦难和精神打击,沉寂了一阵再重新执笔。本书散文十分精僻,有好多文句十分生动感人,如“我很想回乡,回到那个临海的偏僻村子,不管家乡依旧是穷乡僻壤,而我 。有人望乡,有人忘乡。但,有多少人在望乡?又有多少人会忘乡?”(其实,文稿成灰烬还有办法找回,今后还可再出版一本文集。)
第三本文集〈回头那一瞬间〉收集了90篇散文、小品,比前两本更成熟精彩了,其原因如东瑞所指出有三:一是努力勤奋,常写多写,笔越磨越利,写得越来越文学;二是心细如针,爱恨分明,富于观察;三是本身的经历丰富,多年来为不同机构行业的打工生涯,使她见多了社会上行行色色的嘴脸,令她刻画起来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她的经验值得大家参考。
碧玲走上七十二岁高龄,祝福坚强奋进,勤奋写作,为印华文学再创辉煌。
 (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