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31 星洲日报/专题
汶莱华校的非华裔学生人数,甚至已经多过华裔。 |
马来奕中华中学的教师,正在指导一年级学生书写笔画的顺序。 |
汶莱的华文教育在过去百年经历很多磨难,通过一代一代华人出钱出力,从开创发展到立足生根茁壮成长。 |
虽然汶莱华校资金需自行筹办,但马来奕中华中学依旧有完善的基本设备让学生使用。 |
沈仁祥从1974年开始,为中正中学服务长达35载后,仍孜孜
不倦继续为中华文教奉献心力。
|
杨谦胜表示,只要那威中华学校还有学生,就会继续坚持办校。 |
孔繁慈认为,汶莱的宗亲会或者地缘组织,除了照顾会员
的福利外,也在国家建设、庆典时献出力量。
|
马来奕历史最悠久的机械公会主办的晚宴,出席者几乎清一色都是年长者,显示出青黄不接的情况。 |
为了确保与朋友之间继续保持联系,卢顺年坚持每年的农历
新年都会举办开放门户,邀请朋友前来相聚增进感情。
|
郭培茂指出,过去的地缘组织确实有做到服务宗旨,但如
今的功能已经逐渐消退。
|
【今日汶莱华人】
2014年,汶莱政府宣布分阶段落实伊斯兰刑事法,成为东南亚首个全国实施伊刑法的国家。2019年4月,汶莱宣布全面实行伊刑法,包括同性恋及通奸者将被乱石砸死,引来国际挞伐;随后,汶莱苏丹哈桑纳博尔基亚在2019年5月的穆斯林斋戒月开始前夕,宣布将暂缓实施这项死刑,以平息国际怒火。
在外界看来,汶莱的伊斯兰化,势必进一步压缩非穆斯林的生存空间;因此,汶莱的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能否在缝隙中挣扎求生呢?
沈仁祥 中正中学校长
●改善教法 活学活用
汶莱目前共有8间华校,全为非政府学校;其中,5间华校只提供小学教育,包括位于都东县的都东中华学校以及九汀中华学校,位于马来奕县的双溪岭中岭学校和那威中华学校,以及淡武廊县的淡武廊培育小学。另外3间华校则提供从幼儿园至中五的华文教育,包括斯市唯一的华校——汶莱中华中学以及位于马来奕县的诗里亚中正中学、马来奕中华中学。
从1974年就在中正中学服务,至今已长达35年的沈仁祥校长,可以说见证了华文教育在汶莱独立后的整个发展。在他看来,只要改变教学方法、理念和教育态度,汶莱华文教育的未来还有一片非常广阔的天空。
沈仁祥透露,汶莱的华文教育已有接近100年的历史,“早期的华校,是纯华文教育的学校,除了英文和马来文,任何教学媒介语都是华文、书写也是华语;所以,当时的华文是比较扎实的。”
随着汶莱全面独立,并实行新的教育政策后,华文逐渐变成不是主要媒介语,马来文虽是必修科,但英语则成了主要的教学媒介语。“现在,英文是主要教学媒介语,除了华文、马来文,其他科目大部分是以英语为主。”
沈仁祥坦承, 由于英语(主要媒介语)、马来文和爪夷文都是汶莱教育体系的必修科,若学生还要学习华文,无疑将进一步加重孩子的负担。“在没有官方力量的帮助下,学习华文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很辛苦的事。”
一旦再遇上华文程度不好的家长,就会忽略孩子的华文教育,导致华文环境越来越坏。“无形中,使用华文的程度越来越少,甚至孩子群中的日用语,已经变成英语。”
由于汶莱华人人口比率极低,导致目前华校的非华裔学生甚至比华人更多,因此学生语言文字都是马来文,也导致华文渐渐被冷落。
不过,随着政策逐渐宽松,一些过去不教华文的私立学校、政府学校也允许开设华文课。“尽管如此,这些学校教导的都是简单的华文课,毕竟在人力、方法,还是比较缺乏,加上意愿(毕竟学校领导本身也不懂华文),推广华文教育还是相当辛苦。”
“面对这些困境,很多学校使用的方法,在允许的范围里尽量施展、尽量教华文,透过各种活动,如舞蹈、歌唱、舞狮等文化活动,来加强文化的认识,主要目的让不同种族不要排斥华文,促成未来种族和谐的种子。”
沈仁祥表示,目前学习华文的非华裔子弟,甚至包括了皇室成员。“当然他们的华文程度不高,但主要目的是他们不要排斥,也希望主流社会关注华文教育,尤其中国在国际地位崛起,对华文教育推展起到很好的帮助。”
“教育方法不能像过去的情况,只是读和写,但要活用,透过各种方法让孩子喜欢华文,包括通过唱歌、舞蹈、手工、甚至用多媒体制作教具,让孩子活学活用。”沈仁祥有信心,只要照着这个势头坚持下去,并且改变教学方法、理念和教育态度,华文还有一片非常广阔的天空。“当然,老师要付出更多精力,但肯定不能再用过去老一套的教学方式。”
沈仁祥形容,汶莱的华文教育已经播下种子,只要时机到,还是可以发芽;然而,要让汶莱华文教育崛起的前提,还是需要有心人士共同努力。
杨谦胜 那威中华学校董事长
●不遗余力 保存华校
汶莱的华校与马来西亚的独中情况一样,并不归纳为国家教育体系,因此所有的经费皆需自主,由私人企业,热心人士自行筹款办校。
汶莱8所华文学校中,规模最小的那威中华学校目前只有二十多位学生。该校董事长杨谦胜坦言,一旦关闭了华文学校,可能未来就再也没有办法申请办校准证,这也意味着,汶莱的华文学校未来将越变越少,对华教的发展绝对不是一个好现象。因此,汶莱华社再辛苦,也必须努力将现有的华校继续保存下来。
杨谦胜扬言,只要那威中华学校还有学生,自己就会将学校坚持办下去。他表示,那威中华学校每年的办校经费开销约为13万至14万汶币左右,主要用于支付教师薪金和水电等杂费。
“由于政府没有任何津贴或资助,所以我们每年都是依靠筹款来筹集办校基金。”
“所幸,汶莱华社还是很支持(华校),所以每年的筹款还足以应付学校全年的开销。”
孔繁慈 汶莱海南公会会长
●班底老化 青黄不接
汶莱华人社团和商会领导人普遍认为,汶莱政府并没有刻意打压华社,然而,汶莱华人社团和商会近年来皆面临了会员逐年缩减,人才匮乏,领导班底老化的现象。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汶莱海南公会会长孔繁慈表示,以前的华社,不论什么籍贯,成立社团或组织的宗旨都是照顾从中国或其他地方来的华人,“以马来奕为例,大部分来油田公司工作的中国华人,初来汶莱时皆对于当地非常陌生,因此华社前辈就组织会所来照顾他们,帮助融入社会。”
然而,随着地理环境和工业的发展变化,年轻人已可以自己生存,不用依赖宗亲会;无形中,社团和商会召年轻人逐渐变得不容易,进而陷入青黄不接的情况。
他认为,汶莱华人的文化逐渐失传,主因完全是出在自己身上。“例如,越来越少人说方言,无形中造成方言慢慢失传;现在会说方言的,基本都是中年或以上年龄层的人士。”
卢顺年 马来奕中华总商会会长
●人口多了 反而生疏
马来奕中华总商会会长卢顺年认为,科技的发展,让人们对于彼此变得越来越冷漠,人们也不再热衷于加入社团或组织。
“以前和现在的华人已经不一样了;以前华人人口比较少,大家都彼此认识,现在人口多了,反而生疏。”
他指出,科技的发展,让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现在的人都不用出门,每天躲在家中上网。”他表示,过去的人们加入公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彼此间的认识和交流;如今,隔着一枚冷冷的手机对话,也让双方的温度剧减。
“虽然现在朋友之间还有联络,但已经不是面对面的对话,关系变得不同了;我们认识的人虽然更多了,但感情却不深入。你在社交群组发的讯息,虽然每个人都可以看到,但讲话却很少了。”
郭培茂 汶莱大埔同乡会主席
●相信后辈可以做得更好
汶莱大埔同乡会主席郭培茂则认为,在位领导人不愿退位,是造成公会和组织接班人断层的原因。
他直言,公会领导人总喜欢用没有接班人当借口拒绝退位,导致新人不敢要求上位;久而久之,年轻人对于参与公会的意愿不高,也缺乏能力去管理公会。“你一直说没人接班,所以不能退位;但你如果不退位,年轻一代又不敢要求你退位,所以要自己自动。”
已经70岁的郭培茂表示,自己也打算将继任者带上正轨后,在未来一两年就退位。“必须要放心给他们(年轻人),年轻人往往会有很多新思维,所以要相信他们可能可以做得更好。”
(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