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6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1111

初心不在,何来传承?
2020-06-21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作者 六叟
华社先贤兴学办校的初心,是希望作为民族根源文化表征的华族母语,后代子孙在学习生活所需以及适应社会变迁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得以承接下去而不至失去民族根本。
所以,所办的学校在必学的多项科目中,中华文化这一学科是不可欠缺的。
对母语教育的坚持 ,绝不能为迎合客观因素的限制与霸权压制而有所妥协;更何况母语教育是宪法所赋予的民族权利。
小学至中学是属通才教育,到了大专院校则是各有所专的学习科系。华社民办大专院校的办学宗旨,是让华族子弟在衔接母语教育的同时,也可依兴趣而择研各有所专的科系;当然,对于非以华文为母语的学子,则另当别论,不可勉强。
近期得知本地某大专院校出现了忽视华族母语教育、有意摆脱先贤办学初心的做法,这令人忆起邻国摧毁南洋大学后又将其理工大学简称为“南大”的事件;这实是空有其名而无文化精神实质。上述民办大专院校是否也想要步上这一路途?倘若该院校真的排斥了华文母语教育以迎合当局的意愿,这岂不是违背了华社资助这所院校的初心!它还能被列入相关学村的范畴吗?
华社资助的民办大专院校必须不忘本源,才能继续获得社群的挹助,只有这样才能开闙未来。
民办大专院校的道路方向关系著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其高层管理成员必须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而不能生硬地将他校的办学方式,以傲慢的、崇洋的强硬态度来指挥与决定一切。
必须紧记,华社民办大专院校应自强不息,而不是在自戕仰人鼻息!

鸭子不会飞是常态吗?

2020/06/22 星洲日报/东海岸观点

~作者 黄先炳博士

由于新冠肺炎,人类的生活常态被打破了。有幸活在2020年的人都见证了,原来天空可以那么蓝,河水可以那么清澈,公路上可以没有车子川行,不必上班也可以挣钱,学校停课儿童照样可以学习……
我国疫情暂脱离了紧张时期,政府也宣布防疫进入复苏期。虽然“新常态”一直被提起,但是更多人心中所想的却不是那样。大部分人认为行管令期间的一切是“非常态”,这将会过去,一切逐渐恢复正常。专家此前所说的“无法回复过去的常态”,不过是危言耸听。
真是如此?过去的几个月,真是上天赐予人类休息的时光?美国病情放缓,但每天还有一两万人确诊,数百人死亡;南美洲如巴西,单日确诊人数突破5万;北京突告急,重开的学校又再关闭……我们真可那么放心“回复过去”?万一病情再爆发,是不是再放假?生活可以那么写意?
人类史上面对过不少类似的灾难。灾难过后,生活会有改变,出现新常态。这告诉我们,人类不但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还善于调整;在逆境中不但求存,而且愈斗愈强。
“新常态”应该比“旧常态”要好,因为是吸取过去的经验而做了改变,代表着进步。但这也不能一概而论。
今天我们熟悉的鸭子,是经过长期驯化后被培育成肉用型、蛋用型的家禽。科学家告诉我们,这些鸭子源自绿头鸭,本来是会飞的,而且每小时可飞65公里。绿头鸭自由觅食,能振翅高飞,生活在野外才是生活常态。被人类圈养后,它们进入新常态生活。可是,饭来张口的生活毕竟是舒适的,适应新常态的绿头鸭,变了家禽鸭。它们的结局,大家心知肚明。
人类不同于鸭子,我们该更主动看待何谓“常态”!目前出现的新常态是被动的,被逼迫出来的,但若我们细心观察非常态时期的作息,把正面的纳入新常态,我们将迎来新阳光!

线上上课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2020/06/25 星洲日报/大北马

~作者:李馨君

在最近辅导的个案里,多了很多透露着委屈和焦虑的父母求助。他们都因在疫情期间,陪伴孩子线上上课而闹出种种困扰和问题。
教师在线上讲课,有些孩子不能集中线上课程、有些自律能力不足而浏览YouTube或其他网站、有些不能完成作业或作业潦草,有的在上课时发呆或在本子上涂鸦、有些甚至在上课期间睡着了,更有因为被母亲批判了跟母亲吵架的。
父母的角色突然转变成为教师,整天不停地帮孩子准时打卡上课、调电脑设备、拍照、解释课程内容、让孩子配合教师和课程进度,但是家里的环境很难有纪律的氛围,为家长增加了更多管教和监督的压力。
有位家长,心想疫情在家上班,想趁机拉近了家人的距离,信心满满地做计划、学做饭,谁知孩子对她做的饭不领情,只有嫌弃,母亲受到重重的挫败感,甚至怀疑孩子有学习问题,才会被别人家的孩子比下去。先生又忙于工作,让这位母亲忙不过来,差点精神崩溃!
教师在视频中面对孩子,也非常呕心沥血,需要集合五花八门的技巧让孩子理解课程又不失专注力,幼儿园甚至还请家长一起角色扮演来学习弟子规。
笔者的10岁儿子也需要线上上课,父母的身心疲累,笔者感同身受。
有些线上课程累坏了教师,坑了家长!当然也有些线上课程给孩子带来了一些好处,大多数孩子分享都喜欢在家有父母陪伴,又有弹性生活的日子。
当新的生活习惯就快适应的时候,孩子又要重新适应回到学校上课。父母又要开始紧张于对病毒的预防措施,如何帮助孩子恢复学习程度和速度、担忧这些动荡不安的日子是否影响了孩子的眼睛、心理情绪和人际关系等。现代的父母真不好当!
不过,请先别慌张,以下有一些建议:
1.多观察和与孩子多沟通回应,让孩子知道以上的种种情况和所引起的负面情绪很正常。
2.帮助孩子保持日常作息和活动,多和学校教师联系沟通。
3.父母可以加入家长或团体,互相交流和支持。例如:共频微信亲子教育族群、北马父母加油站脸书2书页等。
4.若孩子因疫情引起的焦虑,还是受到亲人去世的悲痛等负面情绪维持3个月或以上,并且开始影响生活,请联络心理辅导员或医生询问。


开学啰!

2020/06/23 星洲日报/东海岸观点

~作者:洪维聪

2020318日这一天,将记载在马来西亚历史的一页里。
首相丹斯里慕尤丁宣布,从318日起落实行动管制令直到331日,期间禁止一切社交活动、关闭所有学校与宗教场所、也限制人民出国及外国人入境,以严格落实防止2019冠状病毒病扩散的政策。
行管令随后延长,接著从有条件行管令再放宽为复原期行管令,辗转3个月过去了,624日将迎天第一天复课日。
今天陆续接获邀请媒体采访董家协,连警方也举办“复课礼”,为莘莘学子打气。我想,明天的情况应该很像开年头元旦之后的开学日吧!
虽然暂时只有中五和中六生重返校园,不过也够校方忙了。为了学生们健康安全的著想,为了确保每一项防疫措施都符合标准作业程序(现在连阿公阿嬷都懂什么是SOP了)且没有纰漏,校长、副校长和全体教职员竞竞业业作好复课的准备。
记者在其中一所学校采访的时候,甚至有不同部门的官员火神金睛地扫视每一个角落的防疫功夫是否作足,而且还拿著长尺认真度量,一丝一毫不马虎。
71日则轮到幼儿园复课,我想,校方整个备战的状态更加严谨,毕竟要控制小朋友的行动不简单,他们是否能完整对整套防疫程序有所了解,肯定有所保留。挑战度也肯定要比迎接中学生返校来得高。
过去3个月,我们渐渐适应或者在学习适应整个防疫大环境下的新常态,明天则轮到校园去迎接它,到底情况如何,只能希望明天,顺利复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