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8日星期一

温广益研究印华历史 成果丰硕


2020/05/29 印度尼西亚《新报》

温广益先生是著 名的印尼华侨华人历 史学者,终生孜孜不 倦研究印尼华人问题 和历史展,著作丰硕, 对印华文教发展做出 杰出的贡献。

温广益,1933 4月出生,原籍广东临 梅县人,中小学在雅加 达读书, 19526月在 雅加达巴中高中毕业, 与谢叔宝、余麦风等 是同班好友,因此毕业 后应邀乘船前往坤旬 为华教服务,在 西加著名的振强中小 学执教,先是当初中 部教师兼学校生活指 ,后升为校务委员兼 中学教务主任,经受 繁重的教学与行政工 作锻炼。19546, 温广益在坤甸振强初 中升任教务主任,领 导中学校务和教学工 作,当时在振强中学 12位老师中,巴中学子 占了8,有人因此戏 称“振中简直成了巴 中的分校了” 1956年初,坤甸振 强决定开办高中部, 广益和谢叔宝等老师 受校懂会诚邀负责筹 办高中预备班,为振强 成为完整中小学做出 了历史性贡献。

19566,温广 益、陈菊莲、饶福生 和李勤英四位老师,同时返国,坤甸振中校董 毕和师生为他们举行 多次送别会,许多学 生都泣不成声,舍不 得他们离开学校。 到厦大读历史系温广益回国深造 的第一志愿是到爱国 华侨陈嘉庚创办的厦 门大学就读历史系, 从此与华侨历史和文 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0年大学毕业 ,温广益分配在厦大 南洋究所工作。

当上归侨先进 工作者南洋研究所成立 1956年,是中侨委 委托厦大创办的(另 一为华侨函授部) 以研究东南亚各国政 治、经济、历史等为 ,尤其重视研究东 南亚、特别是印度尼 西亚和新马等国的侨 情。为此该所不惜重 金购买和订购有关这 方面的图书资料,订购 东南亚各国的侨报以 及当地文字出版的主 要报刊,等等,资料 堪称丰富。为了发挥 印度尼西亚归侨的优 ,他先后被分在印度 尼西亚组和华侨室等 从事有关研究工作,一千就是23(19601983)。这期间,他 参与编写的主要著作 有《战后印度尼西亚 的高等教育事业》、 《东南亚五国经济概 况》、《第三世界 石油斗争》以及《中 国大百科全书·外国 历史》有关印尼的条 目,等等。同时,为 了研究工作和对外交 流的需要,他付出巨 大精力把英文和印尼 文抓起来。由于自己 的积极表现和勤奋工 ,并在科研方面取得 某些成绩, 1981年荣幸 地被评为福建省归侨 先进工作者。

编写《印度尼 西亚华侨史》

在南洋所工作的 后期,温广益主要精力 放在编写《印度尼西 亚华侨史)上。1978 亦即粉碎“四人帮” 的第三年,如何客观地 评透华侨在侨居国和 祖国历史上的地位与 作用,恢复华侨的本来 面目,便被提到全国华 侨华人研究工作者的 议事日程。南洋所由 于多年来从事这方面 的研究工作,并积累 了较丰富的资料,特别 是有关印度尼西亚华 侨的资料,且印度尼西 亚归侨较多,于是他们 接受有关侨务部门的 委托,编写《印度尼西 亚华侨史》。

因为这 样,也影响了此后自己 的研究方向,而着重研 究华侨华人史(包括 华侨人物)。众所周 ,共和国成立后, 于多种原因,华侨从未 出版过一部新中国自 己培养的学者写的华 侨史,反之,此前中外 学者却写了不少有关 华侨华人史的专著, 这些著作难免带有多 种偏见。因此,除了广 泛搜集中外文资料, 收研究成果外,如何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编写印度尼西亚华侨 ,便成为摆在我们面 前的一项严肃任务。

经过4年多的努力, 广益和三位同志翻阅 了数百种中外文献, 以继日地写作,《印度 尼西亚华侨史》终于 脱稿(初稿60余万字), 后经全国侨联副主席 洪丝丝审阅,提出修 改意见,又再次删改, 由北京海洋出版社于 1985年正式出版(50 )。这本图文并茂 (共有历史图片50 )“新中国成立以 ,第一本较为全面 系统的华侨史著作” 问世后,好评如潮, 华声报》、《广东侨 报》、《福建侨报》 等以及有关的学术刊 物都作了推荐和评 /同行学者指出, 此书为中国解放后第 一部国别华侨史,是中 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中的一个重要成果”, 认为“学术性强、观 点正确、资料扎实可 ,堪称是一部具有相 当高的学术价值、很 值得一读的著作”; 有的则指出,此书的出 版“打破了中国华侨 史研究的沉寂局面, 它是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学者写出的一部 颇有分量的华侨史著作”,等等。后来此书 获得福建省人民政府 1988年颁发的“福建 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1979-1987) "三等 奖。 当时温广益接受 此项任务时,他还只是 一位助理研究员(相 当于讲师);另者, 由于当时的客观原因, 该书只写至印度记西 亚独立之前(1945) 便嘎然收笔。 研究与教学 并举。

1983年温广益自 厦门调至以研究历史 为主的广州中山大学

东南亚研究所,从事 研究和硕士研究生的 教学工作。他在这个 岗位上工作了10, 直至退休。这期间, 先后于1986年和 1992 年提升为副教授和教 授。1987年至1990 被委任为副所长, 管研究生的教学和外 事工作。自1985年至 1992,他迎难而上, 先后给研究生开东南 亚近代史、印度尼西 亚史、有关东南亚的 外国史籍评论和华侨 华人问题讲座等课程, 指导了6名研究生的 硕士毕业论文以印度 尼西亚和新马课题研 究为主)。

除教学外,他还 积极接受来自各有关 方面的写书任务。例 ,调来中山大学的次 ,即接受广东人民出 版社关于主编《广东 籍华侨名人传》的任 务。在与有关写作人 员的合作下,经过3 多的努力,终于在1988 年由该出版社正式出 (17万字)

此书 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第一本较为系统的有 关广东籍华侨人物的 传记,书中共收入具有 代表性的华侨人物24 (包括巴中已故校 长司徒赞) ,还附有21 幅历史图片,堪称图文 并茂。通过对这些华侨人物的立传,有助于 人们对华侨的历史地 位及其作用的认识。

在盛世修志的大 好形势下,1987年他在 编写《广东籍华侨名 人传》的同时,还应邀 参与由广东省侨办和 侨联牵头主编的《广 东省志·华侨志》其 中第五章“祖籍广东 的华侨人物传略” ( 100余名)的编写工 作。他用了数年时间 完成该任务,井为自已 能参加几乎百年才一 遇的修志工作而引以 为荣。后来经过各方 面和有关人员的数年 努力,此书已于1996 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正 式出版。

除从事著述外, 于任务的需要或参加 国内外学术会议的要 求,自1978年至1997 ,先后撰写了有关 会议论文47,50 余万字,这些论文都 已先后发表于国内外 有关学术刊物上, 的还被收入到有关的 论文集中。其中为配 合中印()复交的需 ,应侨务部门之请所 撰写的论文“中国印 度尼西亚复交对印度 尼西亚华侨华人社会 的影响”(发表于广 东侨史学会的《侨史学报》 1990年第12 ),不但受到有关部 门的重视香港的《华 人》月刊( 1990年第 5和第6)和新加坡 《联合早报》(1990 728)且加以转 载,后来还获得广州 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等 单位颁发的“广州市1988-1990年度社会科 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 奖” (19925月颁发)

由于他在科研和 教学上所取得的成 就,自199310月起 荣幸地享受政府特殊 津贴,而本人的事迹也 已被收入于1994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专家大辞典· 广东卷) (377页) 和《广东高级专家大 辞典》(第261) 人才辞典中。

 主编《战后 东南亚华侨华 人史》1993年温广益遵 章退休,但仍返聘于原 单位,继续撰写和主 编《战后东南亚华侨 华人史》。编写《东 南亚华侨华人史》原 1987年东南亚所接 受的中国社科院近代 史所下达的“七五” 规划任务,属国家社 会科学研究项目。但 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不少参项人员已先后 退休,遂将编写任务 压缩为只与战后部分, 而他原来就是这些章 节的主编,故这项任务 便落在他的肩上。东 南亚地区包括10个国 ,战后这些国家的 政治、经济、文化等 领域都已发生深刻变 ,当地的华侨华人社 会亦随之发生一系列 的深刻变化,因此, 如何写好这些国家的 华侨华人史,实非易 事,幸好近20年来国 内外同行学者已在这 个领域的研究取得丰 硕成果,可资借鉴利 用。这时他不但要写 印度尼西亚的,还要 写缅甸、菲律宾等国 的华侨华人史,以及修改补充其他各国的 资料,加以编纂,统一 体例,任务是较为繁重 的。加上1994年以来 开始患眼疾视力有所 下降,但仍坚持一天 工作三至五小时。这 ,经过数年的努力, 第一本(战后东南亚 华侨华人史》(约30 万字)终于在1998 初写就,从而也弥补 了当年写印度尼西亚 华侨史只写到1945 的不足。该书已由中 山大学出版t2000年出 版。他所写论文《中 国印尼复交对印尼华 侨华人社会的影响》 一文,荣获广州市1990 年度社会科学研究优 秀成果奖。

(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