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4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1115


华教的多元性
2020/07/11 南洋商报/社论
董总通过“华教新路向”专案征集华教运动新论,在最近举办“社运跨世代看华教运动”的线上座谈,有主讲人建议以第二语文演讲,打破隔阂,将多元变成新常态;还以企划的营运角度接纳“友族在华教设祈祷室”的要求。
主讲人还说不要只谈承认统考课题,而应更宜谈论政改课题;还反映“公民社会支持英语数数理”,“英语能达致团结各族”, 强调华校生必须能流利说国语,以促进跨族的有效沟通,却也对“中国元素的渗透”感到忧虑。
过去华教都直接被定调为民族教育,很多人就惯用这个直线界定华教的疆域,也将华教的权益问题简单地识别为黑与白的是非题。
我们想说的是,维护华教要有自信,发展华教还要有想像力,如果态度保守,观念守旧,立场封闭,就会失去站在别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最后只能从一个死角去看问题,结果就会捆缚住所有人的想像力,也会变得无望无力为了适应不断改变的环境需求,就须对华教进行创造性重构,要善于作出调适,以完善思路。
线上座谈的论述强调华教应有的多元性,的确,多元才是华教的特质,单一语文的教学环境可能会让学生难以真正融入多元的语境,接纳以英语英文教数理或许能帮助广开生源,对学生未来的升学求职都是“加分项”,也更具竞争力。因此,华教要能培养堪称全球公民的学生,他们即能掌握硬技能,更须兼具对跨文化理解的软技能,能融入异域社会及认同多元价值隐性能力。
过去华教领导都试图通过说理的层面去叙述、说明和等待回应;却缺乏不作评论的感情层面去软化体制的羁绊,双方也没试着了解及发现个别民族的相通,互补和加强,最后也没办法提出彼此能接受“他者”的对话观。
虽然我们都希望以学术鉴定解决纯教育问题,可是华教却一直与政治党派发生纠葛,最后也想藉政治手段寻求解决问题, 以为5·09大选的变天能为华教实现些什么,然而理想仍是梦一场。
因为华教想诉诸政治的干预起作用,还须与不同利益群体博弈才能进行交易,如果仍然坚持各自表述,都是“我要什么”,“我想什么”,“我这么看”或“我这么想”,却没有为了“我们”的利益放弃“我”,就可能永远不会让你到达那里。
对于华教的未来,只有心态开放、保有弹性,以变革的思维、创新的论述,才能让华教突破心理疆界,走出困局。

教育之失在于有心
2020/07/12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杜新宝
我国华小一年级华文科课文中有几则非常好的小故事,可说不只是编给孩子阅读,也非常适合用作成人的思考材料。其中有一篇叫《小青蛙捉星星》,原文如下:
夜里,小青蛙看到水中有很多星星,想去捉几颗来玩玩。
“扑通!”小青蛙跳进水里去了。捉了半天,回荷叶上一看,星星还在水里。小青蛙还想跳进水里捉星星。
大家说:“小青蛙,你捉不到的,别白忙了。”
小青蛙说:“不会的,不会的。”小青蛙真的没白忙。不久,它在运动会上得了跳水第一名。
小青蛙的心单纯得没有参加跳水比赛之志,更没想过要得到跳水第一名,它跳水,是因为想要捉几颗星星来玩。不断地跳,它不觉得那是忙,也不觉得捉不到星星就是白忙,它跳水捉星星,纯粹是因为好玩。
“无心”和“有心”之别
小青蛙的心灵状态,对于捉星星和跳水这事而言,是“无心”。
“无心”和“有心”之间有什么差别?(下文不再为无心和有心用引号)差别不在于最终是不是学会了跳水。只要认真学,不管有心还是无心,都能学会。
差别也不在于最终是否拿到了冠军,无心和有心都可能拿到冠军,因此如果讲故事的人以“小青蛙在运动会上得了跳水第一名”来论英雄,那是限制了故事的深度,更是严重误导孩子。
无心和有心之间的差别,在于它决定了青蛙的不同本质。它会一生保留因乐趣而跳水的纯净心灵,还是因太多的如白忙、比赛、奖牌等等杂念侵入而有了锱铢必较和精打细算的心灵?
当初无心的青蛙,到后来是变成有心还是仍旧是无心的青蛙,得看整个过程无心是不是被有心给污染、破坏或占据了。这是关键,是教育的关键。故事的结尾如果不只提“得了第一名”,还带出最终小青蛙还是无心的青蛙,那会更好。
眼前我们的教育之失就在于有心,不敢无心。不只不敢无心,而且尽一切能事去趁早有心,结果就是难找最终仍是无心之人。
如同小青蛙的捉星星玩,一个小孩唱歌,是因为喜欢唱,那是无心的唱。父母喜欢看见孩子唱歌,但如果想要孩子继续唱,可曾想过不去干预而静静地欣赏或许就是一个积极的方法?如果父母去鼓掌、赞赏、大喊“你真棒!”,孩子可能会继续唱,但接下来他会一边唱一边注意父母有什么反应。父母的鼓掌和赞赏其实是在把他的无心之唱变成有心之唱。
同样是唱,但他已经改变了,孩子经历了一次不好的教育。无心之唱,他或许可以唱很久,只要自己喜欢时就唱。有心之唱,还得看看评价的人在不在。别误解,这举例没丝毫要否定赞赏的意思,只是在提醒赞赏可能会把孩子的无心变成有心而已。
为兴趣学习才能走远
以这例子按图索骥,不难发现,许多孩子对学习的无心很早就被破坏,而且破坏工程从幼儿园开始一直进行到小学、中学、大学。其实孩子本身并非有心之人,但很不幸,我们的大环境和成人是,就好像善意地劝小青蛙别白忙的身旁众青蛙一样。教育之道就在于让孩子无心地经历各种学习,不管是小学的才艺班还是大学先修班,一切要始于无心、维持无心,孩子为纯粹的学问乐趣和求知欲所驱动,才会跑得远,就像小青蛙始终为捉星星玩会不断地跳水一样。
大环境和成人喜欢深谋远虑、精打细算,不只认为念大学先修班进不了大学就等于白读、不只认为花几百千读个冷门但喜欢的科系不明智,还已严重到去担心幼儿园毕业证书是不是重要了!
“为兴趣的学习”已是老生常谈,请注意并非凡为兴趣的学习就是无心的学习,不然这文章就只是在重复别人说过的东西。有兴趣之馀会、敢于不旁骛、费神于包括出路、薪水、名利等上才算是无心。小青蛙并不屑于去想比赛和名次,它关心的就只是捉星星玩。
我们的教育之失就在于凡事有心,在于通过种种美丽的理由去破坏孩子的无心。孩子的无心被一次次污染,长大进入职场后就难以仍是无心之人。念物理的没能多年努力维持无心状态地学习物理,但毕业后却去教物理,那就只能传递知识和技术,没品味、精神可传承!其他领域,类推。少了经年累月的无心为学,有的人得了博士学位、教授头衔后就少了待人处事的基本客气和谦逊。虽然人人都说要为孩子的教育,但保护孩子的无心,谁能?维持孩子的无心,谁敢?

灵活应对复课
2020/07/11 星洲日报/都会观点
~作者:李景志
小学即将复课了,学校为了迎接复课大日子,如临大敌,做足防疫准备工作,绝不马虎,大多数家长乐见复课安排,只是让孩子回到校园,始终是会担忧,不是担心孩子学习跟不上进度,而是害怕疫情会不会在校园爆发。
国内爆发冠病疫情到良好控制,民众也放松了,学校方面依足教育部指示,对防疫工作尽心又尽力,因为学校是有责任保护学生的安全,在复课前花巨费增添大量防疫用品及设施,同时希望家长对孩子回去校园而无须太紧张。
学校方面也预计,复课后是会出现部份学生缺席情况,有关疫情在国内受控,并不代表家长有足够信心让孩子回校,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相信有些家长避开感染风险,宁愿让孩子留在家里。
虽然无法估计复课后会否出现甚么状况,可是我们看到学校努力改善校园卫生,让学生在安全环境下学习为考量中心,那么孩子去不去学校就由家长决定了。
对于学生,重返校园是一件重要且令人期待的事情,复课后返校和过去的习惯方式有些不同,也是我们所说的疫情下的新常态,因此学校需要灵活应对。

开除学籍可解决问题?
2020/07/09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方城
在我国,学生有机会享有12年免费中小学基础教育。其目的是什么?无非是让孩子在学校12年学会明辨是非,一旦犯了错,也有机会改过自新的地方。
然而,时代变迁,现在学校的这个“角色”已渐渐被遗忘了。学生一旦出现行为上的偏差,少有学校会担当责任,反而只会把问题学生当人球般往外送。学生选择转校也好、自动停学也罢,反正问题送出去了,学校也有个校风良好的美誉。这是让我看了觉得十分痛心的事。
管控令期间,很多后进生因为家里环境不佳,自己打工买的移动数据也不足以上网课,所以很多学生的课业都落后了。复课以后,后进生课业大多跟不上,加上有些老师又不想荒废他之前在线上教的课程,不愿意重教,这让读书学习意念本来就不强的后进生,心里酝酿着一股“辍学风”。这是让人担忧的。
视后进生“烫手山芋”
然而,复课后学校除了一直强调标准作业程序以外,对这群急需学校引导的后进生似乎看作是“烫手山芋”,仿佛恨不得快点送他们离开学校。
那么巧,复课才一个星期,就有一对学生情侣因为涉嫌行为不检点被抓,然后在3天内被下令自动停学。这两个学生没有机会接受辅导,没有机会求情,彷如犯了滔天大罪,必须被判死刑。其中一个犯错的是我的学生,我很心疼她在中五即将毕业之际,受到了如此惩罚。也许校方觉得这是严格,可取杀一儆猴之效,认为已解决学校的一大问题;也许接受停学的学生不懂世道艰苦,以为自己可闯出一片天。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理想。
对我而言,学生只是初犯,应给予机会,况且那也不是很大的错,至少他们对师长没有恶言相向。然而,学校不尽责任教育学生,选择把问题丢到社会,只会给社会制造问题。别说让社会去教育他,那是要付出很大代价,而学生被踢出校门的那一刻,他是不懂的。也许她会因此抵不过社会的冲击,随波逐流;也可能因此变得愤世嫉俗,破坏社会治安。
回头想想:这个责任本来就是学校应该承担的啊,学校怎么可以随意开除学生呢?如果犯错的是资优生,也许情况就不会一样了。到今天为止,很多老师还是会认为后进生就是“烂苹果”,避之犹恐不及。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如果那个犯错的孩子是自己的至亲,你还会忍心如此吗?
学生犯错了,也承认错了,是应该要接受惩罚的,让他们明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学校是一个让学生学习的地方,育人者一定也要让他们有机会改过,让他们感受到人间有情,绝对不是以直接把他们踢出校园来解决的。倘若开除可以解决问题,就如把社会上所有的犯罪者,都抓去斩首一样!这样问题就解决了吗?
我国现今的教育机构,真的都忘了初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