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3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1121


承认统考文凭无期?

2020/07/21 光华日报/言论~文:黄伟益

上周五,慕尤丁在接见华总代表时,被华总会长吴添泉引述指慕尤丁乐见联邦政府最终能够承认统考文凭。不到两天,首相办公室即发表文告指慕尤丁不曾说过政府将承认统考文凭,犹如对华总领袖当头淋了一大盆冷水。
无可否认,承认统考文凭是希盟第14届全国大选重要的承诺之一。即使是马哈迪之前出席民主行动党全国领袖干训营时,相当明确表明希盟政府愿意承认统考文凭,甚至不认为这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不过,马哈迪当时在跟民主行动党领袖对话时,亦劝请党领袖勿在这个课题上跟敌对政党缠绕不停,以免激化马来族群的种族情绪,进而影响政府要承认统考文凭的计划。这跟慕尤丁见华总讲鬼话,背对华总讲人话的情况,简直是天壤之别!
如果问我承认统考文凭重要吗?我肯定说,这个很重要。毕竟,这是希盟之前所做的承诺,即使今天下野后,我们假以时日还是有必要,并且尝试去兑现这个承诺。如果反问回所有独中生,甚至是这些独中生的父母亲,他们可能都不会太过介意了。
若政府肯承认独中统考文凭,他们就会将之当作天掉下来的榴梿;即使没有,独中生还不是年复一年毕业出来,然后到国内外大专深造,再来投入社会各个职场去。即使因为报考SPM而无法获公共服务局录取进入公务界,这不影响独中生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工作表现及成就。
我曾经在2005年到吉兰丹中华独中执教,并担任联课活动主任一职。这是整个东海岸唯一的华文独中,许多家长将孩子送到丹中,乃因为孩子的UPSR成绩不理想,无法挤入国民型华文中学,又不想让孩子到国民中学上课,所以就选择报读独中。
或许,中马或南马一带独中的情况比较不同。不过,我敢说绝大多数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其他地方的独中,绝不全然为了支持独中的教育体系,有者甚至是因为孩子进不了名校,只好将他们送入跟名校同一个名称的独中罢了。
不管基于什么原因报读独中,这些家长从一开始就铁定了心肠,即使到孩子独中或大学毕业的那一刻,统考文凭还是无法获得政府所承认。即使是答应要承认统考的希盟在执政后,也不会有家长基于当时的执政党要承认统考文凭,而在2019年影响更多家长把孩子送入独中。
我的中学教育在国民型华文中学完成,大学先修班在独中度过,随后以STPM资格获马大录取,毕业后曾经一度在独中执教。这些经历让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国民型华文中学及独中的教学情况,以及整体的求学环境。
说实在地,尽管独中不乏有非常优秀的学生,但是整体的求学及竞争力确实比不上国民型华文中学。当然,我绝不能够以一竹竿打翻整船人,但是独中生对华文之外的其他语文掌握能力,确实相对来得逊色。
相对于马华张盛闻所喊出空洞的“最后一里路”,希盟执政过后至少还成立一个以邱武英担任主席、董总署理主席陈友信及马来西亚伊斯兰青年运动主席莫哈末莱米为成员的独中统考特别委员会,专门研拟政府应如何看待承认统考文凭的报告书。
只可惜,这份报告书在希盟政权倒台后,变得不再受到联邦政府所关注,甚至是如何提呈给教育部亦变成一个高难度的问题。除非希盟有机会再夺权,否则承认统考文凭这个课题,看来永远只能搁浅在历史长河内……

统考的新转机?

2020/07/22 光明日报/评论~作者:小黑

首相慕尤丁和华总代表最近在他的国会办公厅见了面,也作出深入的谈话。根据报章报导,政府和华社可以根据国家政策和国情的基础,通过再磋商研究的理性多赢方式為承认统考问题寻求最终共识。
席上,他也语重心长的说,希望参与者能够以“去极端化”的方式来处理问题。首相所谓“去极端化”所指為何?值得深思。它可以指的是政府的谈判代表;也有可能说的是华校的代表。
首相也谈起他曾经是十多年前的教育部长,并且处理过棘手的统考问题。他说董教总在这方面的立场“很硬”,导致政府在处理上相当“棘手”。因此他认為,必须根据政策和国情,以协商精神来化解,从中寻求最终共识。
自从七十年代以来,华社即已经积极寻求政府承认统一会考,方便学子们申请入读大专院校。事实也证明,这数十年来,持有统考文凭的学生在海内外就读各门学科,他们不但被录取,而且成绩标青者所在多有,是很多大学努力争取的新生。外国大学视如珍宝,却被本地政府学校视若微草,谈判代表怎麼会不处处為营呢?谈判代表“很硬”,是很正常的现象。
不知何年何月有正面回应
近年来,每当全国大选来临,总有好消息浮现,但是最后又是一场空谈。谈判的代表往往以国情与国策為重,令谈判成绩化為乌有。
政府曾经提出的看法如统考马来文的水平不及大马教育文凭考试(SPM),我们也作了调整。此外,是针对歷史课程的范围,彼此的着眼点不一样。独中统考的范畴是世界歷史,政府考试则以伊斯兰為重,不一样。政府最慎重的是两年前邀请本地学者来研究探讨统考文凭的水平,但是至今尚无讯息。不知何年何月能有正面的回应?
随著时代的变迁,许多家长已经摒弃政治、文字、宗教、民族的偏见,将孩子送入华文中小学就读,教育部对此应该有所醒觉。选择哪一环教育,应该是家长的权利,这是基本人权,希望教育部长官有一定的认知。至於配合国情、国策则是各华团有一定的谅解。
时代不一样了,当首相特别提出“去极端化”,在和他深谈之前,何妨探索他的要求呢。

我是独中生

2020/07/22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詹雪梅

可否暂且别纠结独中统考文凭受不受政府承认,而想想为何要设立独中、进独中?
我的父亲有浓厚的中华文化情意结,非得把子女送进独中,没得商量。维护华教,传承中华文化,是那代人的崇高坚持,也是那个时代背景的精神产物。以前通讯不发达,不祭起誓死坚守的大旗,就极可能看不到、听不到、学不了汉字和华语,接触不到中华文化。可是迈入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小学生不经意就能说出成串押韵且妙趣横生的华语,居然也能看懂繁体字。中港台社交平台铺天盖地,繁茂涌现,想与华文、华语断绝已是不可能。
不怕孩子学不了汉字、华语,传承文化的使命淡了,如今为何要让子女进独中?
我没父亲那股浓厚的中华文化情意结,也一样把子女送进独中,没得商量。出发点很简单,并非因为我是独中生,而是基于两个原因:一、希望成绩较佳的孩子在中学毕业后,同时拥有独中统考文凭和SPM文凭。二、希望成绩较差的孩子,能凭着熟悉的华文进入更高难度的中学学习生涯,而不碍于国语弱而失去学习热忱和机会。无论是一,还是二,都是想给他们预备一个最有可能充分学习的环境和条件。
独中教育的出发点,不就是让华人子弟有多一个求学选择和机会吗?作为独中教育的受惠者,在为孩子选择中学时,我最大的考量不是独中统考文凭受不受政府承认(即使不受承认,依然有许多出色的独中生在国内外各领域表现卓越,若受承认自然最好不过),而是孩子能怎么学习。
即使如此,独中也万万不能忽略马来文教育。为什么非得学好马来文?为了国民团结、国家和谐,且慢,这种伟论,先放一旁,看看现实。西马朋友分享了一对华裔兄妹的福建话对话语音,不知真假,迄今难忘。内容大意是,哥哥对妹妹说,不能办理证件,因为官员要他展示“阿妈的手”。妹妹不解,哥哥解释说,官员非得向他要 Cap Ibu Jari,他没带阿妈去,所以办不成。妹妹啼笑皆非:“哥啊, Cap Ibu Jari是你的姆指,不是阿妈的手!”虽让人暴笑,但当知这样的“误会”确实于现实中时, 就很难笑得出了。
根据大马统计局于715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我国2020年人口有3270万,当中巫裔占69.6%,华裔下降至22.6%。巫裔人口,大约是华裔的3倍,即10人当中,就有7个巫裔,有2个华裔。生活在马来人居多的土地上,我们岂能不学好国语。独中生学好国语,是理所当然,考获SPM国语科优等是锦上添花。
愿所有独中自强不息,精益求精,看清现实,应对现实。愿到独中浸泡6年的孩子们,无论来时成绩如何,毕业时皆能俱备十八般武艺,并且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可以自在亮眼地说,我是独中生!愿无论统考文凭受不受承认,独中永不倒。

孩子不去上课,怎么办?

2020/07/22 星洲日报/大北马~作者:李馨君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子在行管令后拒绝上课?
冠病疫情行动管制期间,为了不让孩子未来的学业受影响,有些学校教师绞尽脑汁,让孩子继续学习。有些学校的网课,每一名教师尽心尽力希望把课程教好,结果学生每一天累计上8个小时以上的线上课程,之后还需要完成功课。
如今学校陆续复课,大部分孩子上课没有太大的问题,但笔者的辅导中心开始接到多项学生不适应返回学校的个案,有些因为功课做不完,上学时面对不了学校和教师;有些因为上网课多了,觉得在家自习也一样;有的在行管期间因上网课时间太长,功课做不完,睡不好,情绪出现问题;有的孩子因为功课没完成,开学后就被降班;这些孩子有的开始逃课、拒绝上课、想辍学放弃学习、情绪出现困扰,甚至闹自杀。
看看当今青少年轻生的案子越来越多,年轻的他们多么容易受坏因素、种种社会问题的影响,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孩子缺乏了抗逆能力。
抗逆能力又称心理韧性或复原力,是指一个人从压力或挑战经历中“反弹”的能力。这能力是一种能够让人适应变化,同时以积极的态度和方式处理和通过挑战的能力。
它不是与生俱来的,父母可运用以下影响孩子抗逆能力的4个保护因子,帮助孩子:
1.情绪管理的能力:了解孩子的情绪,学生最容易出现情绪障碍,是于学业生涯的压力点和
转折点,例如:行管令返回学校期间、和同学之间的纠纷、考试年、从小学升中学的首年适应期,陪伴孩子让他学习去承担挫折和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健康疏解压力的方法。
2.家庭关系:父母可通过适当的管教方法,良好的沟通和亲密亲子陪伴关系,来建立孩子的正向自我形象、 自信心、乐观、学习照顾自己和他人能力。
3.建立孩子在校园的健康人际关系:研究显示,辍学的孩子大部分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并不理想,有些更是曾经被排挤、被霸凌和被欺负的对象。校园里,教师和孩子的良好关系和和洽的学生团体活动,也会让孩子对学校有归属感和价值感。
4.3C产品的管制:沉溺于手机世界是逐渐逃避生活的起步。父母需于孩子对电玩和上网有良好的共识和管制,了解孩子网上的朋友圈、动向和交友APP。也可让孩子参与社团和义工,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