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7日星期五

肖章书写印华大时代风采


——〈坎坷路上〉拼搏奋进

2020/07/10 《印尼  新报》





印华作家肖章夫人从万隆寄了三本著作给我,很诚挚地说明肖章先生近年来身体状况老化,无法与我直接联系交流,让我深深感动不已。我们这代人都走进了七上八下的年纪,要在晚年继续为印华文坛奋斗写作的人已越来越少,何况收集文稿出书,更是凤毛麟角。诚如肖章老文友在2013年元月所自叙:“笔者不幸患了中风,才‘被迫退休’,身体有所痊瘉后,尽力发挥夕阳余辉,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为印华文学的发展添砖增瓦敲边鼓助阵。”
肖章原名陈志彰,祖籍广东梅县,194774日生于万隆,几天前刚好是他73岁的生日,我们祝福他吉祥安康,继续为印华文坛作出力所能及奉献。
肖章的父亲陈少达,1909年出生在梅县,经历了近代中国大革命的洗礼,他年轻时来到万隆成家立业,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万隆文化界和华社的知名人士,他代理过雅加达〈生活报〉、〈火炬报〉、〈觉醒周刊〉、三宝垅〈建设日报〉等报刊的发行,担任〈生活报〉和〈火炬报〉记者;他曾任万隆中华总会文书、华侨公会(即客家公会)秘书,因此家中有好多中文报刊和书籍,使肖章从小学开始在万隆清华学校读书时,每天就开始阅读报章和华文图书,武侠小说,为他热爱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进入著名的万隆清华中学就读,肖章的作文总拿到8~9分,1964年肖章读高中二,获得清华中学作文比赛高中部冠军,他父亲十分高兴,除买许多文艺书籍作为奖励,还经常带他出席各种会议、观看体育比赛,并帮父亲记录新闻。1965年高中毕业后,学校派他到雅加达华中进修翻译专业科,准备充当中国援助印尼专家的翻译员。
见证华中校舍被袭击和接管
在雅加达华中深造时,肖章见了世面,他结识了来自印尼各地的华校精英,也参加了许多有意义的活动,比如参与迎接周恩来总理前来雅加达出席庆祝亚非会议十周年纪念活动,参与安排欢送来自加里曼丹华侨和各地华侨学生回国读书的“归侨工作”等。不幸发生“九三O”亊变后,19663l 8日,华中校舍和寄宿舍被一群“新秩序”暴徙袭击,肖章等全部寄宿生见证了学校被破坏的场面,接着,196645日,印尼军事当局宣布接管华中,封闭学校,寄宿男女学生哭着离开学校宿舍,作为外乡人,肖章被学校当局委派协助军人守校,到413日,他和其他万隆学生才离开华校舍,从此留下悲痛的回忆。
从事走車生涯和出租华语录影带
华校被封闭后,肖章怀着破碎的心情黯然回到万隆老家,重新与父母亲生活在一起,他被迫做华文家庭老师,微薄的收入沒能帮父亲的忙,“而父亲在严俊的时局下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父亲曾想举家北返(家乡还有祖屋),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却使他止步不前”,1967年,他父亲在万隆火车站被宪兵查出证件过期,遭宪兵敲诈勒索,受到惊吓,患上了心脏病,一渡住院治疗。“北归的愿望难于实现,肖章又难当家庭重担,父亲只好了撑着病弱身体,重新往返万隆一一雅城经商。”不幸,1969521日晚,他父亲在雅城病逝,享年仅60岁。肖 章在公司当职员两年,1969年底,肖章干起车辆运输业,驾起小型载客车,川行万隆至双木丹之间,两地来回九十多公里,以此为生,一直进行了12年;期间遭遇人生各种坎坷经历,他后来写了二十扁文章收在〈风波〉集内。1982年,他开始转业,与朋友合作经营出租华语录影带行业(1982~~1987),不幸1986年中,合作友人潜逃,他被迫结束营业,此后只能从事汽车零件和铁器店为生。他写下“坎坷路上”,叙述这段不幸往亊的辛酸,结论是:“大丈夫处世应该“提得起、放得下”,金钱乃身外物,虽然心痛,经过十几年的反思,痛定思痛,我已不会耿耿于怀了。吃一堑,长一智,惨痛的教训使我变得谨慎,不会轻易地、盲目地相信一个人了。”
品有小说、散文、诗歌和特写
肖章高中时即爱好写作,1964年清华中学作文冠军,19656月作品刊于〈生活周报〉等报刊,后来被迫辍笔,到20016月才重新写作,发表在我主编的〈国际日报〉副刊和其他日报上,体款多样化,有小说、散文、诗歌和特写。2003年曾被选为文教事业华中有成就的校友之一,2004年作品入选第二届金鹰杯微型小说创作大赛,2015年中国江苏出版的〈风从海上来〉(印度尼西亚华文微型小说选)书内。
万隆名作家高鹰赞扬肖章之作,一般篇幅短小,言简意赅,文辞华丽,行文流畅,文章跌岩有致,使人读后,有爱不释手之感。另一万隆文友幸一舟讚赏“肖章作品的思想性高,还表现在其感情的真实。写真人真事,是其亲历的丰富生活的文字记录。而香港名评论家东瑞讚誉肖章的著作是“赤道烈日风雨磨炼出的作品”,肖育的散文“贴近生活,我们从中捉摸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嗅闻得到市尘嚣声,感受着強烈的生活气息和血肉感。”肖章的小说是真实的生活经历,可称其为报告文学化的、半自传体的小说,都写得很札实,也不时出现原住民形象,这可算是肖章小说的特点之一。
肖章身体开始老化,但他应还有好多文章未编辑成书,希望印华作协或〈清华〉会刊编委,尽可能为他再出版第四本文集,留下珍贵的记忆和纪念。
(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