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30日星期三

黃振淵拜會馬漢順 助詩巫再也建2校

 2020/09/29 砂拉越《联合日报》

砂人联党都东支部主席黄振渊(右6)移交兴建都东国小和都东政府中学计划书予联邦副教育部长拿督马汉顺医生。

黄振渊与诗巫社区领袖于今拜访马汉顺,要求后者协助在诗巫再也建筑2所学校。

(本报诗巫28日讯)砂人联党都东支部主席黄振渊与诗巫社区领袖,于今早10时在吉隆坡拜访联邦副教育部长拿督马汉顺医生,寻求后者协助在诗巫再也建筑2所学校。

也是诗巫乡村议会署理主席的他,指出由于新冠肺炎导致行动限制法令的实施,诗巫再也政府中学基于社交距离的要求和教室的严重不足,需要实行学生轮流上学的制度,对学生和老师都不利,严重地影响了教学和学习的质量,同时诗巫再也国小也面对类似的情况。

他称,目前,诗巫再也有3所学校,即诗巫再也国小、诗巫再也政府中学和天化华小。

他续称,诗巫再也政府中学为诗巫第二大中学,拥有2600位学生,诗巫再也国小的学生人数有1600位,而天化华小约有900位学生。

他表示,于今年2月的农历新年,他会见诗巫再也的当地居民时,被告知诗巫再也迫切需要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

于今年92日,黄振渊在多位社区领袖的陪同下,拜访诗巫教育厅,诗巫教育局局长阿赫里表示,许多年前该局其实已经向大马教育部申请在诗巫再也建造新的一所小学和新的一所中学,以满足逐渐增加的诗巫再也人口的需求。

“联邦政府之前已经在“马来西亚第十计划”(2010年至2015年)和“马来西亚第11计划”(2015年至2020年)中批准兴建这2所新学校,但最终不知道基于什么原因,还是从两个大马计划中撤除兴建两间新学校。”

诗巫教育局希望黄振渊能够在马来西亚第十二计划(2020-2025年)帮助推动和实现这两所新学校的建设。

据悉,新学校的名字也已经敲定,小学是“都东国小”,中学则是“都东政府中学”,这2所新学校的位置也已经确定。

黄振渊把建设都东国小和都东政府中学,以及扩充天化小学纳入其竞选宣言中。

(联合日报)



重返久违校园 端华学子喜笑颜开







2020/09/28 柬埔寨《柬华日报》

【本报消息】潮州会馆公立端华学校经政府部门评估,达到疫情防控标准后,于本月28日正式复课。看到阔别已久的校园和同学,同学们都兴奋不已,相互打着招呼,高高兴兴地走进阔别已久的校园。

端华分校校长杨金义接受《柬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柬埔寨潮州会馆领导向教育部申请复课后,教育部就派官员前来学校进行评估,以及与校方举行会谈和指导工作后,潮州会馆公立端华学校获教育部批准,率先复课。

他说,为迎接复课,学校已经做足了准备,在校门口放置相关防疫设备,认真落实防疫措施,包括学生入校之前测量体温、用洗手液洗手及配戴口罩。此外,我们也要求学生家长为孩子准备洗手液或酒精。

他强调说,若学生体温超过37摄氏度以上,我们将立即通知家长或要求学生回家休息,禁止入校。

他说,未戴口罩的学生不允许入校,但在特殊情况下我们学校将为学生提供口罩,但因数量有限,不能为全校师生都提供。学校已将每班学生分成AB两组,A组学生在周一、周三、周五上课。B组学生则在周二、周四、周六上课,限制上课人数以保持课堂安全距离。

此外,AB两组的学生将轮流上课。比如A组这周上周一周、周三和五的课。下周将换至周二、周四、周六。

他说,迄今报名入学的学生共有8500名左右,每间课室的学生人数将严格执行政府规定。校内的食堂将暂时关闭,学校暂时不能提供校车接送学生上下课,因此学生上下课需要家长负责。

杨校长还表示,学校的夜学班也将于1012日复课。

在校园内,记者也随机采访了几位同学,中一上班的高惠萍同学向记者表示:“非常高兴可以回到学校见老师和同学们,在停课期间,学校有提供网络教学,因此每位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在线学习。”

中一上班的梁耀辉同学表示,在疫情期间,虽然学校停课,但学校开办网课在线教学、布置作业,打造了一个供师生进行学习交流的平台。

“今天真的很开心,因为可以回到阔别已久的校园。”

(柬华日报)

支持生态校园活动 檳3校签合作备忘录

 2020/09/29 光明日报/北马

黄邽淓、修道院中学校长许月云,与协和小学校长许秋凤,以及檳岛东北区教育局官员代表蔡静嫻(后排左三)。

(檳城28日讯)檳城协和小学与直落巴巷育华小学校长和负责教师,日前到浮罗池滑修道院中学进行生态学校交流与成果分享,3校也签下合作备忘录,期待往后能继续支持各项生态校园活动。

3所属檳岛的生态学校,於上週一与週二也参加了檳岛市政厅於光大举办的生态展。

3校也将在今年1010日与新加坡、卡达尔与澳洲学校进行线上国际生态学校交流会,以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素养,进而带动更多学校加入生态保护工作。

与会者有育华小学校长黄邽淓、修道院中学校长许月云与协和小学校长许秋凤及檳岛东北区教育局官员代表蔡静嫻。

(光明日报)

邵宗汉在棉华中学教书和办报的往事

 

2020/09/25 《印尼新报》




他们或许只是普通的劳动者和革命战士,他们或许没有光彩夺目的荣誉名衔,但是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感人至深,他们是——海外归侨。口述历史文稿,讲述归国华侨的人生际遇,与你一起于烽火战乱中,感悟海外归侨炽热的爱国情怀和赤子之心……

我们八旬以上高龄的印尼棉兰华侨中,特别是棉兰华侨中学的师生都会记住邵宗汉老师。邵宗汉是我父母亲的好友,也是我大哥(忠谟)、二哥(忠诲)的棉兰华侨中学的老师。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次年日本占领了棉兰,直至1945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战争期间,我们全家生活动荡不安,颠沛流离,曾暂住在远离棉兰的小镇舢板头镇(Perdagangan),后才搬迁棉兰附近。

当时苏门答腊岛的抗日斗争环境非常艰难,越发残酷,日军猖獗,其特务活动频繁,但华侨的爱国人士纷纷加入抗日组织。后经朋友介绍,我父亲也成为苏岛民盟支部盟员。我母亲曾安排我二哥(忠诲)给张先生夫妇送中、晚饭,当时邵宗汉化名为张德生,他的夫人张禄漪,我们习惯称呼为“Miss Zhang”。二哥送饭时从不言语,也不多问,丟下饭菜转身离开。一天,二哥送中饭时到达邵宗汉夫妇住处,发现屋内空无一人,只好沮丧地回到家中。我母亲安慰他说,邵宗汉夫妇已到了别处,这是他们的秘密。不久,母亲又安排我二哥乔装打扮,骑自行车用小提琴琴盒,为他们夫妇送生活用品到新地址。日本投降后,父母亲才告诉我们邵宗汉夫妇的具体身份,他们是祖国派出到东南亚在华侨中特別年青侨生做抗日和华侨宣传教育工作的人士。

抗战胜利后,邵宗汉与胡愈之、王任叔(巴人)等在棉兰创办《民主日报》,并任总编,宣传介绍中国革命,加强华侨团结,促进中印友谊。同时,他参与发起和筹备组建华侨总会,热情关注和支持华侨教育事业,关心和培养华侨子女。19451125日,棉兰华侨中学创立并举行开学典礼时,邵宗汉是该校第一批任课教师之一,为棉中创校发展作出了努力。我大哥和二哥都是棉兰华侨中学创办初期的学生。大哥(忠谟)是194612月棉兰华侨中学第一届初中十九名毕业生之一,二哥(忠诲)是华侨中学第三组学生。邵宗汉老师年轻活泼,关心学生,和学生相处融洽,深受学生欢迎。

邵宗汉任教期间,仍担当着棉兰《民主日报》总编工作。1947年后,印尼在荷兰殖民者白色统治恐怖下,《民主日报》经常遭受到荷军和当地亲殖民势力军警的搜查。到了1948年荷军又一次发动了“军事扩张行动”时,变本加厉地对当地华人进行压制和迫害,无理逮捕报社人员,不久并勒令《民主日报》总编辑邵宗汉和华侨总会负责人费振东离境。邵宗汉被迫于19486月㩗眷离开了华侨中学,离开了《民主日报》,离开了棉兰。

临别时,邵宗汉应我两位兄长要求,怀着对我父母亲友情的感激,寄予对学生的厚爰,于194867日分别对我大哥(忠谟)和二哥(忠诲)留下了赠言:忠谟侄“做到老,学到老,不患得,不患失!”忠诲侄“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邵宗汉的赠言,我兄长保存多年,他们牢记长辈、恩师的期待!

19498月邵宗汉进北京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后,他被调任新华社副总编辑兼国际部主任,1954年曾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他长期从事新闻、编辑工作,曾在外交部新闻司任副司长等职。1980年,任世界知识出版社副总编辑,1982年离休。196410月我母亲因邀回国参加国庆十五周年盛典。我大哥和我曾陪同母亲去拜访邵宗汉夫妇。改革开放后,我的父母亲曾多次回国看望我们。他们都曾拜访过邵宗汉夫妇,或邵宗汉夫人张禄漪(Miss Zhang)来我父母住处回访。我随同父母与邵宗汉夫妇会面交谈时,邵宗汉谦虚严谨、生活简朴、严格律己、待人寬厚的优良品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他与我父母很少提及他曾遭遇的逆境。

1979年,我父亲首次从印尼回国看望我们,曾专程造访行动不便的邵宗汉。其实,邵宗汉在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那时他刚回到家不久。他与我父亲交谈的主题仍是他参与创办的棉兰《民主日报》。交谈中,我父亲得知当时他疾病缠身,行动不便,夫妻两人日常生活时有困难,而当时他们的孩子蛮子(乳名)仍在内蒙插队,还没有调回北京。他们夫妇自己尽力克服困难,没有主动向组织提出个人要求。这次拜访后,我父亲回到我二哥家,即与二哥提及此事,二哥告诉父亲像邵宗汉这种家庭现况,按国家政策他的子女是应该调回北京。

而后,我二哥请求自己所在单位依据政策规定在一个月左右时间就从内蒙调回了他们的孩子。由此可见,邵宗汉对党和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邵宗汉是我们棉兰华侨中受人崇敬的老师之一。在印尼时,我因年幼与他直接接触很少,但因他是我父母亲的好友,又是我两位兄长的老师,我后来几次随父母拜访过邵宗汉夫妇,有了直接接触,耳闻目睹,在我记忆中,他是一位爱党爱国、赤胆忠心、值得尊敬的老师,值得我们华侨永远怀念。

(来源:江苏省侨联根据印尼归侨王兰芬回忆 老汪整理)

2020年9月29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1145

 老调重弹教育与团结

2020/09/27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孙和声

最近,又有些个别人士、政客与团体主张废除多源流学校,以便促进国民团结。什么是国民团结?如何团结?做为一个一国多族的国家,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国民团结观与理想国家观是常见的事;重点是需要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与双向思考对待这课题。

有道是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好思路、好办法、好经验便是要吸取历史教训总结经验,才能达到双赢的结果。历史经验证明,二次战后的世界是个基本人权与平等思想高涨的时期,同是一国的主体民族大搞强制同化政策只会带来不必要动乱,如缅甸出现20多个武装少数民族便是一例。印度在1 9 6 0年曾试图用兴地语来统一天下,却引发大规模暴力示威,结果是印度最终选择走多官方语文政策。不少非洲与南美国家如尼日利亚、南非、秘鲁等,也是走多官方语文政策以顺应国情和避开不必要的争议与内斗。

单元民族国家神话

发达国家如瑞士、芬兰、比利时、西班牙、加拿大、爱尔兰等也是走多官方语文政策,进而保住了国家团结。有趣的是早在1848年,瑞士便选择走多官方语文政策,且成就突出。可吊诡的是,许多国家竟然对此视而不见,硬要走一个国家、一种语文、一个文化、一种民族的民族国家路线,可实际上,这只是一种神话而非事实。

当今世上230个国家与地区中,只有约10个国家才是国与族高度合一的民族国家,如日本、韩国、冰岛等,其他国家均是多元种族或民族、宗教、语文的国家。可见一种语文、民族、文化的理念,只是宣传造成的,并非实相,硬要走这种路线,结果只会带来不必要的动乱与民族失和,也就是初衷与结果适得其反。不过,少数民族也不宜动不动就搞分离运动,这也是过犹不及,双方需要的是换位思维,双向思维推己及人,才能实现合作共赢。

就大马来说,主张废除多源流教育者,也是缺乏双向思维,只想到要扩大本族的语文而不惜要少数民族牺牲自己的特性。其实,马来穆斯林本身也不是铁板一块,而有自己内部的多源流教育。马来社会本身也有不少人对现有的国民教育不满,而要把子女送入宗教学校。

虽然国民学校每周至少为穆斯林学生提供4小时的伊斯兰课程,可还是有不少穆斯林父母不满意,选择把孩子送入宗教学校或宗教教育补习班。有人研究在2013年,便有约2440间公私立中小学宗教学校,学生人数约60万人,是华小与泰小人数总和。

既然马来穆斯林本身也是多源流,那么是否也需要“统一天下”?废除宗教学校?宗教是否也有碍国民团结?同理是否也要废除日益发达的国际学校?为何不少马来族也不把国民学校列为首选?为何一定要把这课题与国民团结混为一谈?难道同一个国民学校出来的学生便真的是铁板一块?君不见马来族本身便四分五裂?巫统、伊党、公正党或其他马来党派就只是一个民族、一种思想、一种文化?

大马华族四重性

即便是同一个伊党也有不同的理想国家观。显见问题不在于多源流或单一源流。就大马言,民族间缺乏团结的真正原因是土著对非土著,穆斯林对非穆斯林的二分法及据此产生的公共政策。不去深究本质而只在表面现象做文章,只能说是被表象蒙蔽或别有所图。

就华族或泰米尔族的多源流学校言,目的无非是要保留本族群的文化特征,情况就如同穆斯林要保留本身的文化宗教特征一样。大马的多元族群均不同程度地拥有多重性,以华族为例,至少是具有中华性、本土性、现代性与国际性等四重性。

大马华教的目的也是为了要保持这四重性。中华性表现于华名华姓,至少懂一种方言或华语,实践华族习俗(如过新年、庆中秋与清明等),重视教育、尊师重道,有拼搏精神等;本土性(马来西亚性)表现于华族或多或少懂得马来语,接受君主立宪制,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出现一定的马来化,认同马来西亚是华族故土故乡故国。

现代性表现于华族已普遍接受基本人权,人人平等的现代观念,也主张以公民而非种族或宗教做为国民团结的纽带,也就是公民身份,这个身份才是跨族群、种族、宗教、语文的团结基础,当然公民身份是建立在公民与政治权利平等基础上的;国际性表现于新生代华族或多或少懂得英文这个国际通行语文,有不少也信奉世界性传教性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与伊斯兰教,华族一般上也具有志在四方的抱负,也愿意出国赚取外汇等。

著重教育内容与精神

伸言之,华教的目的之一也志在培养华族子弟本土观念。这个趋势在1950年代已出现且日趋巩固。虽然也有华教斗士要求华文华语列为官方语文,可目的并非要挑战马来语地位,而是要争取平等待遇;因为若无官方地位便难得到平等待遇。从人尽其才的角度看,母语教育是最有效的学习工具,华族能经由华语掌握更多知识,就能对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是华族与国家双赢,不必从狭隘角度看待华教。

以笔者之见,若要强调教育的团结功能,重点不在于形式上单一或多源流教育体制,而在于教育的内容与精神。首先,应突出超越种族、族群、宗教、语文、地方主义甚至阶级的公民身份,以这个公民身份做为团结的纽带。这个公民纽带之下可以容纳多种多样的认同,如文化、宗教、语文、地方性认同、性别、族群等的个别认同,即这些个别认同与公民认同是相容的。

有了这个认识才可能打造超越性的公民国家(Civil State)而不是什么宗教或种族霸权国家。公民纽带强调公民间相互依存、守望相助的一体感。这个一体感则建立在平等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基础上。在社会经济方面,则要重视贫富之间的互助,而不是用宗教或种族来互相排斥,以图垄断公共资源。说到底,族际与教际冲突在实际上常源于对资源的竞争。

其次,教育也应著重塑造公民的人道主义精神与全球论理或底线伦理,特别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与双向思维,大家都是人也具有同样的七情六欲,如何调节这些欲望,便在于最基本的普世伦理。教育不能只教出有文凭无文明,有教育无教养的人。

其三,要打造尽可能公平合理的处理各类冲突的机制,如有公信力的司法体制与跨族、跨教理事会,以避免各族群、教群动不动就用群众动员手段来处理冲突等。

对一些现阶段难有合理有效解方的课题,则不妨暂时搁置,以待时机较成熟时才来重新处理。当然与此同时,也应尽力塑造有利条件促进问题的合理有效的解方。总之,彼此间应避免各走极端,尽可能从双向思维与合作共赢的正和博奕,而非零和博奕的思路来看待课题。彼此应尽可能同舟共济,而非同舟共挤,以免翻船,同归于尽。特别是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互扯后腿将是损人不利己的短视行为,大家各族要一些争气而非斗气或打冷战。

 

向中文找碴,吃饱没事干?

2020/09/24 中国报/评论

~作者:刘彦运

最近在社交媒体看到一个视频,一个我国马来女生,到中国西安旅游,并用流利中文介绍中国的景点及清真寺。其实近年来,不时可以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友族同胞口操流利华语,介绍我国风土人情,甚至唱中文歌。笔者也曾在柔佛州古来的购物商场看到一支友族同胞组成的小型乐队,演奏及演唱香港著名乐队组合BEYOND的《海阔天空》,令人惊喜。

笔者当年在国中念书时,曾经有一个马来同学经常在哼唱《上海滩》,他毫不讳言的说,中文歌曲很好听,旋律优美,虽然不了解歌词的意思,但是,他很喜欢唱。这些现象在在说明了,我国建国及独立63年来,民间各族文化的交融,早已悄悄的在进行着。

政党领袖别有居心

民间的友族同胞从来没有认为学习华文、华语甚至唱中文歌曲,会损害马来文的地位,或贬低马来文或马来文化。由此观之,民间的老百姓,对自身民族的文化及语言的自信,远远超过一小撮所谓的政党及非政府组织领袖。笔者相信,绝大部分友族同胞,并不会因为在政府官方的网站,出现中文网页,就认为会影响、侵犯或贬低马来文作为我国的国语及官方语文的地位。在文化或语言的层面,草根老百姓的生命力,永远比一些所谓的领袖、学者或专业人士更强韧。

最近反贪污委员会推出中文版网站,向华社传达反贪会活动及反贪的讯息,不料却引起巫青团、土青团及非政府组织土著权威组织的非议,认为反贪会推出中文网页,会侵犯马来文作为官方语文的地位,并会贬低马来文。

这些政党及非政府组织的领袖如果不是别有居心,那就应该是吃太饱没事干,想太多了。我国已经独立建国63年,我国作为一个多元种族及多元文化的国家,早已是不争事实。反贪会推出中文网站,并没有违反宪法,而且正符合我国多元文化的国情。反贪会的主流语文是马来文,推出多一种语文的网站,只是提供各族民众多一个选择,如何会侵犯或贬低马来文作为国语及官方语文的地位?

国民团结根本没问题

更有甚者,某国立大学华裔教授指出,针对反贪会推出中文版网站的事件,他认为政治人物应该反思,为何华裔无法掌握马来文,并认为华裔无法掌握马来文,是多源流学校造成的。他强调,这清楚证明多源流小学教育的失败。

这位“与多源流教育有仇”的老兄看来又犯了“以偏概全”的臆想症,我国的华小有18.8%的非华裔学生就读,如果多源流教育是失败的,为何有越来越多的友族同胞将孩子送入华小就读?根据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小六检定考试成绩显示,华小及淡小的马来文及格率达到90%,考获A等的学生约40%。谁说华小生完全无法掌握马来文?

我国独立63年,很多事件已经让人民看得很清楚,真正阻碍国民团结的不是多源流教育体系,也不是中文或任何其它语言网站。真正阻碍国民团结,挑动各族人民情绪的,从来都是一小撮极端种族主义及极端宗教主义的政客及学者。少了这些煽动情绪的“噪音”,民间的国民团结根本就没有问题!

 

让中学生多懂中华文化

2020/09/27 星洲日报/东海岸观点

~作者:黄先炳博士

数字显示我国人民在1980年的识字率只有69.52%,到了1991年提高到82.92%,而进入2010年,人民的识字率已经达到93.12%。此后一直都在提升,到2017已达95.08%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根据国家图书馆的调查,人民的阅读习惯在2005年是一年2本,2014年则提高到15本。有进步,但比起国际标准一年40本还有一段距离。

识字却不读书?我们可以责怪人民不爱阅读,但可曾想过我们何时鼓励过人民读书?中小学生的生涯,大多是在无阅读中度过,除了阅读考试参考书。小时候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长大后大概也就难以培养。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慨叹年轻一代对自己的文化内涵已经陌生,但知林忆莲不知林连玉,提到孔孟老庄都嗤之以鼻,更妄论李杜韩柳了。可是,我们可有想过是否有系统给他们介绍过这些文化知识?如果有,是不是常态的介绍,以平常身心了解我们的文化内涵?

我不想终日慨叹大江东去,更不愿意说一代不如一代,毕竟新生代有他们的生活要过。

但是,我们还是会担心一个民族的失根,乃至自我践踏文化的根源。中华文化不是政治的概念,也不仅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我们有必要采取更积极的方法引领年轻一代认识中华文化,尤其是逐渐进入文化的内涵,继承古人的智慧,而不只是流于表层的认识。

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我尝试利用网络给年轻人讲文化课。我谈古籍、我谈古汉语,也谈延续下来的中华思想与文化。论语、史记、世说新语都是我们会去翻阅的古籍;老庄孔孟墨韩,我们都逐一去探讨;乐府、唐诗宋词、古代散文都是我们探索的文本。在众多名相的不断重复提出,寻找我们文化的共同密码。

这个课程称为“中文母语课堂”,贯彻我的母语教学观;副题是“带您游走生命画廊”,希望可以通过我的讲座让听众浏览五花八门的大千世界,感受古人的思想与文化精髓。


教育应适时之变,以尽事适今

2020/09/25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伍汉荣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对各个领域造成的冲击空前,教育领域也无法幸免。为了应对这一波的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

正当众多教育学者在分析究竟传统的课堂教学或科技时代的线上教学何者更能让学生有效学习的当儿,似乎忽略了老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自律才是影响教与学效率的关键所在。无论是课堂教学或线上教学,都只是一个传授与学习知识的平台,我个人认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业内容多元化的呈现方式及课业实体化和生活化更能提升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在投身教育领域11年里,教学经历让我发现了要从事这有意义的工作,一味地墨守成规、十年如一日地耕耘是不可取的。虽说教学内容大同小异,但教学模式必须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才能让孩子们更容易吸收知识。

在这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次文化透过网络渗透到孩子日常生活里,孩子们也可透过不同的方式获得讯息和知识。若老师还是依旧使用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不仅无法满足现代孩子的求知欲,反而会使得他们失去求知的兴趣。

以自身为例,我在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专任教授《经济学》,一贯采用直观教学法,喜欢把生活上的事例与课本里的内容结合再做解释,让孩子们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入的感受和体验。

实际运用所学知识

我认为课本的内容是孩子们可以自己读取或可以通过一些网络媒体获知的,若我们一再重复课本的内容,孩子们只会觉得枯燥乏味。在教学的过程中,唯有不断把现实社会所发生的事例代入课业知识并分析之,方能更有效地让孩子们理解,从中也能让孩子接触更多的时事动态,了解更多课外知识。

21世纪的孩子所得到的知识非常多元化,获得知识的平台也不胜枚举,但要把知识实际地运用在生活里却不得其法,而要训练孩子们实际应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也实为不易。为此,我校提供了实践平台,让孩子们尝试学以致用。我校所举办的商业挑战赛便是实践平台之一,此挑战赛让孩子们有机会发挥创意,拟定商业计划书,并透过活动把计划书里的产品生产售卖。这能让孩子们获得创业与经营的经验,同时也加深他们对课业知识的理解与体会。

除了商业挑战赛,本校也设立了“咖啡舍”让孩子们体验餐饮业的经营模式。孩子们以打工换食的方式,在课馀时间到学校的“咖啡舍”学习,把经济学、商业学、簿记与会计学融入实实在在的实践课,旨在让孩子们打工换食的同时,也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三门课的实际运用。

综上所述,传统的课堂教学或新兴的线上教学只是一个教与学的平台,更为重要的是老师的教学魅力与方式。现今的孩子都是主观意识强烈的学习者,身为老师的我们更应该与时并进,以因材施教为教学原则,选择适合每个孩子特点的学习方法来进行针对性教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以达到轻松有趣且高效的教学目的。

要求废除多源流学校 黄益隆抨勿大做文章

 2020/09/27 东方日报/国内

(吉隆坡27日讯)青体部副部长万费沙要求废除多源流学校制度,引起华社大反弹,华总总秘书拿督黄益隆博士指出,多源流学校是自独立以来就建立于国家教育体系中,也是国家宪法上的体制,因此促请政治人物或有心人士别一再地消费多源流学校,捞取廉价政治宣传。

他谴责只为个人议程的政治人物,不断地在多源流学校议题上大做文章和发表不实言论,企图煽动族群的情绪,这才是破坏国民团结。

他今日发表文告说,国家目前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各行各业皆咬紧牙关,希望疫情赶快过去,让社会和经济生态尽快恢复原状。而在疫情的冲击下,青年也面对极大的挑战,大专毕业生更可能面对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困境。

“甫上任土著团结党青年团团长旺阿末法依沙贵为青年及体育部副部长,理应也绝对在其位能够推广更多的政策,以协助面对困难的青年走出困境,而不是发表不实言论,进而挑起种族情绪。”

他说,除了副青体部长外,日前巫统京那巴当岸国会议员拿督斯里邦莫达也指国民型小学教导学生分裂,以及再有马来组织上庭挑战华淡小的合法性一事。

他强调,宪法赋予各族群学习母语的权利,而且蓄意挑畔种族情绪和散播仇恨,破坏国家的和谐与团结。

他指出,国民型小学尽管以母语教学,但所有课程都是根据教育部所制定的课本和课纲来教,教师更是接受政府所培训出来,何来教导学生分裂之说?

黄益隆也说,华小和淡小在马来西亚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在国家独立前就已存在,为国家培育了不少栋梁。且不仅是华淡小,仍有宗教学校、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等各类型学校,皆是为国家培育人才,从未作出任何分化国民团结的举动。

他指出,过去数十年来,华小也录取了不少友族学生,从不排斥招收其他友族学生,培育了许多能够良好掌握华语的杰出友族同胞。而在学校里,也设有祈祷室,食堂也有贩卖清真食物,甚至都有举办每一个族群的节日庆典,让学生能互相了解彼此之间的文化,促进团结。

他认为,无理发表华淡小教导学生分裂言论的政客,才是在分化国民团结,而身为国会议员在国会殿堂里或外,理应为民请愿而不是一再地发表种族性言论,造成社会的不安。

(东方日报)

廖章然为印中友好和华社文教鞠躬尽瘁

~~缅怀苏北杰出华社精英廖前辈

2020/09/23 《印尼新报》



一早起身,苏北华裔总会执行主席黄印华老总传来哀痛讯息,廖章然先生于昨晚(922日)深夜往生,23日早晨即将火化,没有举行任何哀悼仪式。我们深表震惊和沉痛哀悼,也来不及前往棉兰致敬,谨此向廖总家属和亲友致以诚挚慰问,节哀顺变,愿廖先辈安然脱离世间灾难,走向云端极乐世界。

像黄两承校长一样,廖章然先生毕生为印中友好、华文教育和慈善事业全心全力积极奉献,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全印尼华社新时代的光辉榜样,我们应致以崇高的礼赞和敬意。

廖章然坚苦奋斗的一生

廖章然先生的一生,是坚苦奋斗、自学成才的一生,他父亲原籍广东海丰田琨老家,妈妈则是原籍陆丰的第二代侨生,廖竟然于193916日生于苏北省日里雪黎冷县菸园,他上有一兄一姐,下有一位弟弟,他排行老三,妻子吳玉兰,也是第二代侨生,刚于不久前往生,想不到廖老也在哀痛中走向极乐净土。

廖章然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动荡时代,他父亲原来在菸园经营小店,生活小康,但日军入侵苏岛,父亲被迫携眷避难到网眼,稍后又搬到吧敢定居,日军投降后又面对荷兰军队卷土重来,一家困苦生活,最后迁居农村艰难生存,他向人叙述童年在不幸中度过。

19471949年初在吧敢中华学校初小读书,报名时啓蒙师长林艳梅老师说他的名字“廖章成”起得不好,她建议改为廖章然,由此他终生改为廖章然(小名还是廖竟成)。1949年中到棉兰福建学校渎三个月就退学回到吧敢农村,1950年~1953年在吧敢华侨学校读到高小毕业。1953年到1956年考入棉兰华侨中学(棉中),因家穷,在棉中第一学期还一半学费,后被调到棉华夜校担任义务教师,因此到初中毕业免缴学费。在棉中读书时,就靠派送中文〈华侨日报〉赚少许零用钱和纸笔费。

1956年,棉中初中毕业后,他进入棉兰布疋洋货公会工作,从最低级收捐员做起,一年后升为办公室主任,领导属下20多位员工。同时,从1954年到1963年,他一直在棉华夜校当义务教师,给失学青年教授中国地理和历史课程,由此他也认真努力自学,为后来担任中文报记者奠定了基础。

在棉兰中华文化布疋洋货商公会工作八年期间,廖先生拼命挤出时间参加各种补习班和培训班,又在〈华侨日报〉和〈政治宣言报〉工作时,努力向老编辑学习印协尼文和印尼史,也学习编输和排版,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是他后来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

进入报社鍛炼 创办亊务所

廖章然在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就参与在报社鍛炼成长。

1959年,他曾参与〈华侨日报〉工作短时期,1960年至1961年,他曾协助邱健仁先生出版〈政治宣言报〉苏岛版,仅维持了解了6个月。1963年到1966年,他与友人合资出版〈火炬革命日报〉苏岛版,是当时苏岛的唯一中文报,从亚齐到苏南各地销售网络广泛,但930亊变后被命令停刊。

1980年,他参与岀版印尼文〈印尼之星报〉,因而获得国家秘书处的记者配额,被派往万隆参加纪念亚非会议25周年的采访活动,此行让他缅怀周恩来总理当年对华侨华人的金玉良言,懂得华人应尊重当地族群、效忠印尼和促进印中友好。

1967年至1985年,廖竟然与当年〈革命日报〉的同亊合作创办亊务所,为华人社会办理各种证件,后来提升为法律事务所,为华人办理申请加入印尼籍或各种民事诉讼或刑事案件。

1984年,与8位同乡创办棉兰鹅城慈善基金会,是棉兰惠州会馆的延续,1985年,协助林如建和周谭友创办棉兰善德老人院基金会,接办过去华侨总会留下的老武汉老人院,争取民礼鹅城会馆回归华社。从那时起,尽量通过各种慈善活动和体育活动,开展华社的福利工作。

推动华社浴火重生 参与创办华校和印中友好

19985月苏哈托政权垮台,廖章然与苏北华社奋力拼搏,做了一系列重要工作,简述如下:

119985月暴乱后第二天,在当时苏北民族统一机构主席徐煜权领导下,廖章然同林甲大三人深入暴乱灾区,了解华人蒙受损失、收集资料、录影摄像,报告印尼中央人权委员会,协助棉兰鹅城慈善基金会筹集大量物资,送往棉兰市郊乡镇,帮助遭到抢劫破坏的乡亲或社会人士。

21999年,与黄印华等协助成立印尼华裔总会苏分会会,开展大量工作。

32000年,积极推动印尼各地开展华文教育工作。廖章然被苏北政府教育厅委任为华文教育统筹协调外主任,长期接待来自中国的汉语专家团,协助培训中文师资。协助汉语水平考试,筹基金免费派发中文教科书。

420022003年,廖章然出任棉兰〈华商报〉总编辑。

5200412月底亚齐大海啸灾难后,积极参与苏北华社赈灾委员会,开展赈灾工作,并帮助中国红十字会及中华慈善总会在亚齐修建印中友谊村,在尼亚斯修建印中友谊住宅区,廖章然荣获亚齐政府和中国两大慈善机构嘉奨。

5)获苏北省长委任,廖章然担任苏北省政府对外友好协会秘书长,先后促成苏北和广东结成友好省,棉兰市和成都市结成友好市等近十个友好县市。

6)在苏用发领导下,苏北华社共同创立苏北华联,创办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培育大批精通中文的优秀专业人才,成为印尼著名的中文高等教育学府,每年培育200300位专业或师资人才。

7)在廖章然领导推动下,鹅城慈善基金会开办了养老院、医疗所,也在去年兴建养中学苑大厦,准备复建养中三语中小学。

820年来,廖章然以“棉兰人”的笔名,为〈国际日报〉、〈印华日报〉、〈棉兰华商报〉、〈棉兰讯报〉等报刊写了大批的优秀新闻报导,文字通俗易懂、精彩丰富,是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9)在苏用发总裁了的倡议和领导下,苏北华联决創建“苏北华人文史馆”,建馆工作正式启动,由廖章然先生担任执行主任,我们已同江苏侨联紧密联系,侨联捐赠郁达夫先烈铜像和文物书籍,在苏北华人文史馆设立专柜展出,此事己在几个月前由廖先辈安排妥当,由于疫情严峻影响,暂时延后开幕。

廖章然先生原来也同我约定,要安排到荷兰华人公馆档案所寻找苏北华人先辈们建设当地的血泪沧桑史实和文物,可惜时不与我,廖前辈又幸突然仙逝,使多项工作无法完成,诚令找我们十分哀痛。

廖前辈毕生奉献华社慈善事业和发展文化教育,是我们印尼华社的光辉榜样,我们祝愿他一路走好,家眷节哀顺变。

我们也期望苏北亚洲友好学院新时代师生,继续落实廖老未完成的计划和亊业,把慈善事业、华文教育和文化建设坚持推进,发展得更好更杰出,写下更光辉灿烂的篇章。

(李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