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1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1141

 统考文凭处处飘香

2020/09/18 光华日报/评论

~文:杨玲

身为马来西亚华裔,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因统考文凭处处飘香。

我国独立63年,华教人士时时恳求政府承认统考文凭,一年复一年,明知道结果都是一样,却从来没有灰心、死心、绝望,继续央求承认统考,这份耐心坚持令我敬佩。

其实政府承认不承认统考已经不重要,因为统考文凭已经扬名海外,新加坡、台湾、中国、美国等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认可,而且独中生毕业后,还可以留下为政府服务或创业,还有其他大学可以接受升学。

根据泰晤士高等教育2021年度世界大学的排名,拉曼大学在我国是排第二,很高的排名。

谁说一定要进入政府大学才能成才?在国内其他大学毕业的独中生也非等闲之辈,他们有些是医生、律师、工程师、教授、老师,甚至政坛响当当人物也是统考生。华裔对独中的热诚有增无减,每年申请入读独中的学生越来越多。

如果是有条件的承认统考,还不如维持现状,反正不承认都已经半个世纪,大家已经习惯。独中生最重要的是拥有好成绩,在哪一间大学就读都是一样,虽然是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校,但是课程都是差不多一样。即使不进入政府大专也不必失望难过,进入其他国内大学也一样有出路。

看看他族,吵吵闹闹后,互相道歉又和好如初。为了族群可以放下颜面,团结一致。希望身为华裔的你,大家团结一致,一起护着这条根,私人界伸出援手协助独中生,让他们无忧无虑完成学业,毕业后为私人界效力,创出美好的春天。

在我国,只有独中统考能让他人紧张、心虚、害怕和在意,这证明统考文凭是何等重要、珍贵、优秀。如果有一天,华教人士不再恳求承认统考,相信有很多人一定会很失落,少了一项可掌握在手中的筹码,也失掉一个能让华基政党互相攻击的武器。

别再害怕任何华基政党,不是说承认统考只剩下一里路吗?一路走来,教育部不是有一位华基政党领袖当副部长?那又怎样?政党替换两次,所有华基政党都没有办法走完那一里路。他们都是一样的政党,所有跟华教有牵连的课题,当反对党时,声音盖过雷声响,但当执政党后,都变成了“静静党”。所以,剩下的一里路还得继续走下去。

统考文凭竟然能够令他人心惊胆战、惊心动魄,身为独中生,你不觉得光荣吗?

 

合力解决师资问题

2020/09/18 中国报/评论

~作者:欧国辉

前后两任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和马汉顺,为了师资短缺问题,互相批评,同时一群准教师爆料,他们经过两年师训班培训毕业后,苦等了一年还没等到面试成为正式教师,投身教育的热忱和信心受到打击。

师训生毕业后久久不能成为正式教师,以及师资短缺问题,两个是非常矛盾的,有资格的人要成为教师不被批准,另一边学校闹教师荒,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师资不够对学生开课的影响很大,而且拖了几十年问题依然还在,教育部非常有必要去调查到底是教育局的政策问题,还是官员处理师训生面试的态度懈怠或有意刁难,不然怎会不着急的让师训毕业生们到校填补空缺?

教育局应该把师训班毕业生成为教师的过程制度化,把面试加入课程内,让他们毕业后无需痴等教育部通知,自动成为教师,那不是省时省力气吗?

记得在小学求学时代,当老师问起我们有什么愿望或长大后想从事怎么样的工作,很多同学都会说要成为教师。出来社会后看到教师的薪金待遇,真的还想做教师的,能有几人?再经过教育局设下的重重难关,很多人都半途放弃了。

在我国,教师职不是僧多粥少,是僧有粥也多,问题是庙里如果没有给碗,有粥也吃不到,这是庙(教育部)的管理出了问题。

教育局为难

试问有哪间学校真的是有政府委派来的教师不用,宁愿自掏荷包去聘请临教呢?更可悲的是连聘请临教的申请,也给教育局多多为难。

很多做教师的,都是背负着教育下一代的使命而做到现在,现今教师除了要上课教书,放学了回家还要备课,以及在晚上等到教育部网页不繁忙时,上网填写资料和报告,有时遇到问题学生或家长,情商不够的,都会承受不了,所以教育工作已经不再像以前般容易和单纯。

马华和行动党都不需要再争执下去,马华当了几十年的副教长解决不了的问题,行动党只当副教长22个月更不可能办到,与其互相攻击,不如双方坐下来,联合董教总,和政府好好协商一个长期解决方案,这才是最实际的行动。

 

师资短缺 教育部应正视

2020/08/18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张瑞强

大马华教在逆境中求存,每间华小的发展都是从困境中出发,到了今时今日,无论是大型还是微型华小皆屹立在这片国土继续育人育才,这是令卫教人士深感骄傲的事。

不过,华教屹立数十年,课题也从不间断,特别是华教师资一直以来都是华教的痛。

卫教团体如董教总,已经和政府直接或间接交手了数十年,但师资不足课题迄今还是悬而未决。

最近一篇被遗忘的准教师求助的新闻,令人读了深感无奈。他们的遭遇或者是人为,也有可能是官僚主义下的牺牲者。

不管怎样,这些准教师经过2年假期师训班的培训后,准备踏入政坛教育树人,岂知苦等一年还是无法获得面试机会,非但无法成为正式教师,对教育的热忱也遭受重大打击。

若这个课题无法妥善解决,势必牵引后来者对教育的期望。这也可能让有志成为教师的新生代望而却步,并对往后的师资又不知道带来怎样深远的影响。

教育部的记录显示,华小师资缺乏并没有来到严重的地步。不过,董教总所收集的人数和教育部相较之下,有很大的逆差。

我们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但双方尤其是教育部的相关单位应该以宏宽心态去看待董教总所收集的数据。

尤有进者,现任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马汉顺也责无旁贷。他应该介入这起事件,训令教育服务委员会(SPP)安排这些准教师面试,让他们成为堂堂正正的教师,解决华小师资荒的课题。

不过,即使这一批准教师最终如愿成为教师,这也仅局部解决华小师资的问题。

这背后还有更多的华小寻求师资填补,当中包括全国华小校长职工会的数据,指今年会有679名的教师退休,因此估计华小还有近千的空缺待填补。

保守估计,每年退休的华校教师大约500600人。然而,教育部的数剧显示,未来3年毕业的师范学员平均大约为400人。

这反映师范学院每年毕业生的人数,不足以填补教师退休后所留下的空缺,这肯定加剧华小师资不足的窘境。

虽然师范学院一年制的大学毕业生师范课程(PDPP)可舒缓师资短缺,但同样是僧多粥少。如果教育部愿意提高这方面的录取学额,相信可逐步缓和及解决师资短缺。

师训学院是正规培训师资的温床,申请者一旦获得进入师训学院,并完成5年的正规师训课程就可获得教育服务委员会的面试,再被安排到各华小执教。一般上,在师训毕业的学员都可如愿到华小执教。

反观通过假期师训班的临教,最是无辜且无奈,他们可说都是有经验的教师,通过这个管道完成2年的培训,可是却面对不公的待遇,叫他们无语问苍天。

归究起来,教育不应和政治挂勾,从事教育者就应尽心尽力为教育服务,而掌管教育部的政治人物,应以更坦诚的心态解决教育问题,让教育造就杰出学生,为国贡献。

教育为建国之本,唯有教育才可国富民强。任何有损教育的政策应弃之不用,并重新制订更好的教育政策,协助国家引翅高飞。

 

多元化是我们的力量:反思国家原则

2020/09/18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邱颖慧

随着今年欢庆国家原则50周年纪念,学者、民间和社交媒体上都对国家原则进行了严谨的辩论和提出意见。国家原则最初于1970年,在国庆日提出,它分成两个部分:目标和原则。

在国家原则下,有5大目标:1. 达致全体人民更紧密的团结;2.维护民主生活方式;3.创造一个公平社会,以公平分享国家的财富;4.确保国内各种不同而丰富的文化传统获得宽大的对待;5. 建立一个基于现代科学和工艺的进步社会。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国家原则列出了5大原则:(i)信奉上苍;(ii)忠于君国;(iii)维护宪法;(iv)尊崇法治;以及(v)培养德行。

在本专栏中,我想提出4点看法。

国家原则是1969513日种族骚乱后提出的。有鉴于此,我提出的第一点是关于国民团结的辩论。国民团结的问题在大马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辩论。关于大马的国家建设过程,有许多分析和讨论。最近,我们还看到了关于多源流学校和单一源流学校的辩论。有人认为多源流学校的存在有可能淡化大马人的概念。这种辩论形式并不新鲜,它成了季节性的课题,只要提出任何有关团结的辩论,尤其是在国庆日和大马日期间。一些人认为,基于多元宗族、宗教、文化和语言的独特组成部分,可能成为大马打造团结国家的障碍。我觉得荒谬,因为多元化是我们在这个国家感到自豪的基础。我们不时看到以打造更加团结的大马为名的各种活动,比如前首相纳吉提出的“一个大马”口号。我一直就对一马精神持保留态度,因为我认为没有必要这么做。我们已经有足够多的口号。毕竟,我们有联邦宪法和国家原则,而两者都必须在学校和民间获得更多重视。

第二点是关于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在1972年,公民教育以必修科目列入所有小学四年级到中三的课程中,而公民元素则被编入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地方研究科目中。其中,纳入该公民教育课程的目标与政府的持续呼吁类似,例如灌输爱国精神,打造和谐社会等。但是,问题不在于我们的课程,而在于政府教育政策上的矛盾。另一个问题在于教学和学习该课程方面的落实不足。作为非考试科目,很多人认为它并不重要。这种问题一直持续直到今天。因为,当时任政府宣布将国家原则纳入教育制度时,我也持有保留态度,因为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反之,政府需要做的是彻底纠正我们教育制度早就应该解决的结构性问题,以及人们对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概念。

如果我们想在大马培养公民,那么就必须消除所有人认为非考试科目不重要的思想,包括教育工作者。如果非考试科目继续被忽略,那么花费时间和资源来开发另个一个课程并没有多大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