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除多源流学校之谬论
2020/09/10 星洲日报/社论
大马3种源流小学的教学媒介语虽不一样,但采用共同课纲,而国文和英文都是华小和淡小的重要科目,这种多元化的教育体制,统称“多源流学校”。
接纳多元文化一直是大马的教育特色,其具备“尊重不同族群公平受教权益、包容多元文化和语言的精神”,这种教育体制本就值得鼓励和推广,可惜多年来,却成了思想极端的政客们,当成争取单一族群支持的筹码,以多源流学校会“防碍族群团结”为由,一再提出废除的谬论!
青体部副部长旺阿末法依沙,日前又提出废除多源流学校的言论,警方接获多个非政府组织投报后,依法开档调查。当下,这位副部长立刻变身,强调是以“土团党青年团长”的身分应讯,毕竟这个官职来的莫名其妙,难得为官,所以正式的官职不能和之前的谬论有所牵扯,他就这点能耐!
再说,多源流教育已获得联邦宪法第152条文保障,关闭多源流教育的言论,被视为煽动罪行,只不过几十年来,没有几个政客因为这类言论判刑,尤其近几年更是雷声大雨点小,通常是慢慢举起、轻轻放下!反而是1978年,亚庇前国会议员麦柯丁,因在国会发表关闭华淡小的言论,在1948年煽动法令下被控,最终高庭裁定罪成,这算是一次公道正义的审判!
希盟执政短短22个月,关闭多源流学校的言论也未曾稍歇,去年8月土团党最高理事达哈依斯迈就提出“迈向单一源流学校”的言论,而当时的教育部长马智礼只是轻描淡写的表示:“我会探讨相关建议!”而不是斩钉截铁的反对这项违反联邦宪法的言论。
至于敦马,事后也未扮演全民领袖的角色,他说:“多源流学校不是国家需要的,但我们必须关注华社的感受,不能说关闭就关闭,我们必须以不伤害华社感情的方式处理……”显然,多源流学校始终是政客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多年来,“母语阻碍国民团结”不时都是政客挑拨族群之间误会的课题,平民百姓几十年来相安无事,反倒是在上位者或民选的代议士,常唯恐天下不乱,发表一些“刷存在感”的谬论。这些政客平常不办正事,想搏得新闻版面?就只能利用这类极端言论。
今天,各源流小学的课程和课纲是一样的,国语课程是重中之重,而华印小学的老师也从不会教导小朋友去分什么华人、马来人、印度人,而三大民族和平共处的道理,人人都懂,你我之间都有不同族群的好友,什么时候不团结了?这个帽子扣得还真大!
国家原则:“信奉上苍、忠于君国、维护宪法、尊崇法治、培养德行”交待的再清楚不过了,照着做,全国上下必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国家原则”,百姓们遵从,但政客们呢?废除多源流学校,就是“违背宪法”,很坏的示范!
首相慕尤丁理应当个全民领袖,支持各族以巫华印文为母语的多源流教育,促进民族之间的和谐,以获得全民尊重。大马的“全民团结”实在不应该遭到少数政客左右!
操弄族群,祸延子孙
2020/09/10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利亮时
近日伊斯兰党和土团党的政治人物,连番的攻击我国多元语言的教育路线,他们认为华文与淡米尔文学校,影响我国族群之间的团结。上述政治人物不断去挑动族群的敏感神经,基本上他们才是破坏族群和谐的罪魁祸首。我们国内的族群关系,历经一甲子的时间,不但没有趋向融合,反而裂痕越来越大。这是什么原因?在政治这个领域,政治家是凤毛麟角,为国为民的政治人物,也是十分稀少。然而“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的政客就从来不缺,他们只顾眼前利益,操弄族群议题,以此获得他们的政治利益。
由于我国许多政治人物,从上至下,都一直以族群议题来达到其政治目的,使得族群关系不断被撕裂。我国的教育虽然一直强调历史的重要性,所有公共考试都把历史作为必修课,但是很多政客都不读书,他们常常扭曲历史指鹿为马。就如新加坡在推行英语为主,其他族群母语为辅的政策,其能够整合所有源流的教育,主要在于许多父母的选择,其成功模式也跟我们不一样。
新加坡教育选择了英文,如果我们从1960年代的教育部长拉曼达立开始,就把英文定于一尊,而马来民族愿意把马来文放在可有可无的第二位,我们大约在1980年代中期,就可以把各源流的教育统一了。我们国家领袖,既然选择马来文为国语,把其重要性提高,甚至凌驾英文之上,可以预见家长都是为儿女的前途打算,他们自然就会在每个阶段为自己的儿女作出最佳的抉择。
我国的政客常常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而特意针对华文教育,但是他们从来不曾攻击国际学校。如今国际学校的数目,远超过独立中学,我们为何不检讨他们的教科书?不管是GCE,IB等国际学校的系统,他们的历史课本内容,是否有接地气,他们马来西亚史的比重是否足够呢?这些国际学校都是收费高昂,但是他们训练出来的学子,可能只有英国视野或欧洲的观点,许多的国际观也可能以欧美的观点为主,我们教育部是否有必要时纠正?反观华文的中学教育,学校收费低廉,大约只有国际学校的10%-30%之间,学校培育我们的学子亚洲价值,亦重视传授本国的历史文化。为何华文教育的努力在地化,反而一直被这些不负责任的政客,以“莫须有”的罪名来攻击呢?
不断攻击多元教育的政客,他们嘴里喊爱国,实际上根本没有把国家未来的兴衰放在心上。国家的多元文化,族群的和谐与相互尊重,才是国家向前发展的重要基石。政客常常操弄族群议题,而且上位者也一直默许这些做法,导致了我国的族群关系一直无法趋向和谐与包容。中国学者马戎曾就族群关系有此看法:“如果一个国家的族群关系处理得好,这个国家就可以通过内部的积极整合来不断加强全体公民的凝聚力,从而降低社会管理与运行的成本,提高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效率,在经济上变得强大昌盛……如果一个国家内部的族群关系处理得不好,这个国家将会由于内部矛盾的恶性发展而导致社会离心力不断增强…如果族群矛盾恶化为公开的政治冲突和分裂运动,那将会使整个社会分崩离析…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说这个国家所有族群最终都是输家。”
我们可以看到族群关系处理不当,再加上有些政客故意的在煽风点火,必然在未来的岁月导致关系越来越紧张,而我们的后代子孙势必受到影响。期盼这些政治人物,能够悬崖勒马,珍惜国家得来不易的成果。
教授闭门造车
2020/09/10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许元龙
国立大学(UKM)民族研究所教授张国祥说,丹州华印暹裔都说马来语,当地大部分华人已准备和愿意承认自已是“大多数族群”(马来人)一分子,故已出现“族群同化”的情况。
对于张氏的“族群同化”论,丹社华社领导给予强烈反驳,他们认为那是“文化共存非同化”。因为,在一些乡区虽习惯讲马来语、用手抓饭,但他们对传统文化依旧执着,拜神拜祖先、庆祝华人节日都家家不可少,而年轻一代也倾向就读华小。
张国祥闭门造车的“族群同化”论站不住脚可以理解,因为,在他的认知与思想,以为习惯讲马来话或生活马来化就是被同化。他身为才高八斗的研究民族教育者,怎么不懂居住在甘榜中的少数华裔,平日接触者十有九九是马来族,他们自然的沟通语言是马来语。就如居住在甘榜的非巫裔学生,他们的马来文一般比城市学生强,但他们的英文则比大城市者较为逊色。这是学习语文在城乡的普遍落差。这浅显的道理,怎么有很大学问的张教授也不懂。
张教授的多元化教育是防碍全民团结的根源,华小生只懂母语的谬论也令华社不敢询同与接受。
他当真不懂,我国各族关系越来越两极化,祸根是不平等的一国两制下的族群至上政策,再加上极端种族与宗教政客的煽风点火,才使种族关系越来越两极化,根本与多元教育无关。
我国华小已是当下各民族学生的首选。当华小有18%或约1O万人的非华裔学生就读,且是继续快速增长的情形下,请张教授去问问家长们,他们为何送子女去华校?他们会认为多元化教育会分裂国民的团结吗?这样浅显易懂与轻易能找到答案的硬道理,张教授怎能继续坐在冷气房中,闭门造车的误导与祸害多元教育是国家迈向繁荣与优势的特色呢?
身为公立大学教授,可以不学无术,但不应该天天闭门造车的发表自以为是的谬论。这不但被有心人广泛的利用合理化他们要消灭多元化教育的论据,也助长种族两极化的祸根。
严格的说,他的谬论是祸害国家人民迈向和谐与前途。真不可取也!
能不能给学生TP1?
2020/09/10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诗蓉
在进行课堂评估,评量学生的学习表现时,是不是至少得给TP3,不能给TP1或TP2?另外,是不是也不能在初始阶段就给最高级别TP6?这都是在论及课堂评估时,常被提起的问题。
TP是Tahap
Penguasaan的简称,即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这是在KBSR改为KSSR,由“课程与评价标准”(Dokumen
Standard Kurikulum Dan Pentaksiran,DSKP)取代“课程大纲”(Sukatan
Pelajaran)后才出现的评估指标。它依据“表现标准”分为6个级别,级别(TP)1为最低,表示“尚未掌握”,最高级别6为“优良”。介于这之间的级别2-5,分别表示“有待改进”、“基本掌握”、“满意”及“良好”。每一个级别都附有描述性文字,说明该水平应有的具体表现。例如在“口语交际”技能中,针对级别3“基本掌握”的说明是“能主动地聆听别人说话,用简单的话语与人沟通,并作出适当的回应,态度有礼”;级别2“有待改进”的说明为“能听懂简单的话语,尝试用完整的句子作出回应,态度有礼”。
这与过往依赖总结性考试,只用百分比如70%、80%来评价学生表现的方式有很大不同。学生不止能透过1-6的数字知道自己的学习水平,还能借助描述性文字了解自己的表现与目标之间的距离,知道应该努力的方向,让学习变得更有动力。父母可借此掌握孩子的学习状态,有效地帮助他们取得进步。对于教师而言,这样的评估不在于区分优劣,而是为教学收集反馈信息,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发展。
就像做健康检查一样,主要目的在于掌握身体情况,遇有状况可以及早发现与治疗。试问又有谁希望遇上个只管为检查的结果打分数就了事的医生呢?
不该掩饰真实情况
身体检查的意义在于维持个人健康,和他人没有多大关系,实在没有必要比较。课堂评估也一样,重点在于协助学生小步迈进与持续发展,不管是最低的TP1还是最高的TP6,标示的只是学生在某个时段所达至的学习水平,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指数。最该关注,真该著急的是TP背后所透露的信息,不该为了表面的荣誉,而掩饰真实情况。讳病忌医,而失去原可帮助孩子成长得更好的机会,才是最大的损失。
协助每一个孩子达到至少TP3,即“基本掌握”的水平,是我们需要长期努力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误解了这样的初衷与善意,无视老师的专业判断,而硬性规定至少都得给TP3,不能是TP1、TP2,所带来的后果,相信并不亚于医疗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