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4 南洋商报/要闻
独家报道:容钰婷 摄影:陈奕龙
娜莎丽玛。
他们认为,语言只是用来教导及传递知识的媒介,华文教育非但不会影响大马各族和睦共处,随着越来越多友族同胞进入华校就读,华文教育的受落说明了对促进团结扮演一定角色。
因此,她们说华文教育根本就不是一些思想狭隘、种族意识极端者口中所说,是导致国人无法团结的“凶手”。
执教独中数十年
配合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推动的华教运动,《南洋商报》访问了分别在隆中华任教31年和29年的巫裔教师芭德伦阿丝晋和娜莎丽玛,她们的大半生奉献华教,侃侃而谈数十年来在华文独中教学经验。她们强调,国人的思想必须开放,包容和接纳各族的差异,这样才能在多元文化宗教语言和教育的环境里和谐生活,共同繁荣进步。
她们也认为,误解会引发很多误会,如果种族间有交流,就不会对其他族群存有封闭思想和偏见,因此掌握不同语言不但不会分化,反而可以更好的联系彼此,促进沟通。
芭德伦阿丝晋:多点交流少点偏见
来自玻璃市加央的芭德伦阿丝晋(56岁),是首名在隆中华独中任教的巫裔教师。1988年大学毕业翌年,她加入隆中华教导国文,至今已在该校服务31年。
她说,大马人需要思想开放,避免因误解而产生误会,好比一些巫裔不会购买华人售卖的产品,但若各族间有充分交流,就不会对他族有偏见。
“像在玻璃市,没有分华人或马来人餐厅,巫裔会进入华人开设的餐厅用餐,大家相处得很好。”
她说,在隆中华执教这么多年来,曾出席不少华裔同事的婚宴或葬礼,虽然也曾引起异样眼光,但她知道当中禁忌,参与这些活动并不影响她的生活,反之还丰富了她的阅历。
“我年轻时就已开始与华裔交流,华裔朋友很多,现在居住的地方也很多华裔,大家关系融洽。像出席华人婚宴不想麻烦主人家时,我就会选择素食;和校长及教职员们一起旅行时,也会自己打包准备清真食物。”
派青包给学生 家挂春联灯笼
芭德伦阿丝晋爱好缝制及烹饪,她有一些华裔朋友和巫裔通婚,常研究如何以清真方式烹煮华人食物,比如粽子及芽菇饼,并笑言农历新年期间,本身家里会有很多华人新年食品,甚至比开斋节时的食品更多。
“农历新年时,学校也会举办春联比赛,学生会送老师春联,我也张挂在家里及挂上灯笼,甚至曾有人以为我的住家是华人住家呢。”
她认为,这是各族间文化交融的体现,她本身也会向学生们讲解开斋节的由来,并派青包给努力及成绩优异的学生,意义并非青包里有多少钱,而是让学生们了解巫裔同胞的文化习俗。
“行动管控指令前,学校举办了马来食物展览,教导学生制作传统马来糕点,学生反应超踊跃至名额爆满,我们也办马来风筝工作坊,并在完成后放风筝,大家玩得很愉快,这也能促进族群的和谐交流。”
曾任职高薪销售工作
追溯本身成为独中教师的经过,芭德伦阿丝晋说本身念完中学后到马来西亚国立大学(UKM)升学,毕业后留在吉隆坡发展,曾任职高薪的销售工作,但因需工作至晚上10时许才能回到家里,萌生转行当老师的念头。
“我向教育局登记后,被指示前往隆中华独中面试,当天早上我在校园门口附近看见校长,校长只问我能不能教导国语,我回答一句“能”后,校长就给我一本书,叫我在立即到高三班级教课。
“当时学校已缺乏教师一段时间,校长叫我帮忙,于是我在没准备的情况下先到班级上课,之后才到办公室找到自己的办公桌及座位。”
她一直都是国语教师,目前教导隆中华独中高中二及高中三国语科目,而学校的非华裔教师人数如今也已增至约40人,其中巫裔教师有约30人,负责教导道德、历史及国语科目,其中一人是教英语。
“记得我刚入职时月薪只有约600至700令吉,但因当时失业率很高不能太挑工作,加上父母和家人也没有反对我当独中老师,所以就开启了为人师表的生涯。 ”
她认为,掌握三语能在工作方面有更好发展,所以教学时也不分种族,把每个学生当成自己孩子般尽心教导。
娜莎丽玛:遗憾政客炒作
来自霹雳巴里文打娜莎丽玛(53岁)在隆中华独中任教29年,目前教导初三及高三国语科目。
她是在家乡念完中学后到国大升学,毕业后从报章看到招聘广告,原本只想试试当老师,不料之后觉得很适合自己,就一直执教至今。
“我第2天就接到校长的面试通知,当时学校教导国语与历史科目的教师离开了,因我本身就是修这领域的,所以校长叫我隔天就上班。开始时,我教道德与历史科目,约5年后就改教国文科,至今约24年。 ”
她说,她的家人与亲戚认为教师是伟大神圣的工作,没反对她在华文独中当老师。
她强调,我国是多元种族社会人民有各自文化,最重要是互相尊重,就不会有问题,大马人民也可和平相共处。
“学习他族的良好知识与文化,并不代表就会成为该族群,只是遗憾一些政客常牵涉和炒作种族课题。
“如果民众有更开放思想,见到其他族群时也不会有种族化主义。”
她也认为,落实单一源流学校的可能性不大,而本身在独中任教,也会尽专业,不分种族教导学生。
斋戒月时藏起水瓶 学生尊重马来文化
娜莎丽玛从中学时期开始和华裔学生同班,进入大学后接触更多华裔学生,而且大学时期学生宿舍是2名不同种族的学生同住,她还记得第一年的宿舍室友是华裔,两人关系不错。
生时期就种下的各族和谐共处种子,让娜莎丽玛在隆中华任教时,和不同族群的同事关系良好,可以一起讨论很多事情。
“如校方在举办宴会时会准备清真食物,虽然有者或不明白清真食物的概念,但校方会让我们自行安排和准备食物,另外学校举办主题庆典,如农历新年时穿红色服装,开斋节时大家都会穿马来套装,加强文化交融。 “学生很尊重马来文化,如斋戒月时当巫裔教师进入班级,学生会将水瓶藏起来,同班学生还会提醒同学不要在老师面前喝水,很贴心。”
儿子曾读华小
娜莎丽玛说,巫裔教师在华校教导国文,意味着学生上课时需百分之百使用国语,因为巫裔教师无法像华裔教师般使用华语解释,但这也有助学生更快掌握国语。
“开始时,学生会因不懂说国语而感觉沉重,但可以慢慢学习和适应,我也发现相比80至90年代,现在的孩子较容易接受巫裔教师教导国语。”
她说,巫裔教师教课时,也可以向学生解释马来文化,让学生获取额外知识与资讯。如果只与一个族群体相处,能获得的知识与文化都有限。
此外,育有3个女儿和1个儿子的娜莎丽玛说,最小的儿子曾在华小读至三年级,但因她本身不懂华语,无法帮助孩子在这方面的学习,即使送孩子到补习班课业也没显著改善,所以在三年级后转学。
“孩子懂得书写和说简单华语,丈夫则很会说华语,但不懂书写。 ”
她表示,若巫裔能掌握华语就能和华裔更良好沟通;反之若华裔也能掌握好国语,沟通方面就不会引起误会。
(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