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1日星期一

南京举办与海外华文媒体加强合作“云对话”

 

——本报总编提出四点积极建议

2020/09/17 《印尼新报》




(本报报道)917日下午三时,南京侨办与中新社江苏分会在南京举办一次南京与海外华文媒体加强交流合作“云对话”讲座会,邀请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澳洲、泰国、印尼和缅甸等华文媒体参与对话并提出建议,致力加强江苏与海外华文传媒今后更好交流合作与发展,建立更紧密的伙伴关系。本报总编辑李卓辉也应邀参加讲话,提出四点建设性建议。

讲座会由南京市侨办臧雷和中新社江苏省分社外联部主任郭亚楠主持开幕,并先后发表讲话,对南京市侨办活动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分别由欧亚澳洲华媒领导介绍各地传媒现状和提出建议,简述如下:

1、德国〈侨报〉副社长兼总编辑刘贵江;

2、法国〈欧洲时报〉领导刘勇;

3、俄罗斯〈龙报〉总编辑商永;

4、日本〈中文导报〉社长兼总编辑杨文凯;

5、澳大利亚〈大洋时报〉总编辑裴静怡;

6、泰国〈星暹日报〉副社长李珂珂;

7、印尼〈新报〉总编辑李卓辉;

8、缅甸〈金凤凰〉总编辑石雨。

还有二位时间不合未在云上出现讲话。

讲座会结束前,南京侨办与中新社领导签署了合作协议,今后將加强合作推动与海外华文传媒的交流与互动发展。

本报总编辑讲话内容摘要本报总编辑李卓辉在视频论坛提出四点建议摘要如下:

~~2020917日云论坛讲话稿

尊敬的南京市侨办领导、中新社江苏分社领导、各位传媒社长或总编同仁,大家好,这是传媒史上千百年来难得一遇的“云端聚会”,一场世纪新冠疫情造成我们通过云端参加讲座会,这是历史性的突破,也是十分宝贵的新闻史篇,为此,我们要感谢南京侨办和中新社江苏分社的创举,在华文传媒史上写下亮丽的篇章。说起南京,印度尼西亚(下述简称印尼)的华文教育和华文传媒有非常密切的历史联系。早在1906年清朝末年,印尼中华会馆就历史上第一次派岀21位华侨子弟到南京暨南学堂读书深造,得到当时两江总督端方的热诚接待和认真教导,这批留学生虽然碰到了辛亥革命爆发而没法完成学业,但他们回到印尼后大部份都成为华侨华人社会的杰出人才,在文化教育、经济发展和华文传媒作出巨大的贡献,其中特别要指出的是,1910101日创办的《印尼新报》,是较后期在南京暨南学堂首批留学生洪渊源先辈的领导下,成为印尼文和中文两种语文日报的最大全国传媒,在55年(19101965)的光辉发展中,为印尼独立建国、印中友好、抗日战争、华文教育和华文传媒等各大领域,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可以说,早在一百多年前,南京就为印尼和东南亚的华文传媒和华人文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

南京是一个充满故国情怀、革命激情和历史沧桑的古都,千多年来一直与海外华侨华人有着密切的交流联系,其中最著名的是1405年到1433年郑和船队七下西洋,正是从南京起航出发,以庞大的船队在马六甲、印尼巨港、井里汶、三宝垅、锦石和加里曼丹三发等港口,高举和平友好旗帜,发展经贸、人文和宗教交流,开拓建设整整半个世纪的民族和谐社会,为中印尼和谐文化与不朽友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郑和船队的中医师成为印尼当代传统草药的开创者,郑和船队的伊斯兰传教师,为当代印尼温和伊斯兰在爪哇、和群岛各地传播的“圣者”。因此,南京与印尼的伊斯兰社会有渊远流长的历史情怀。

改革开放后,我先后曾六次造访南京,先后三次登上中山陵、明孝陵、雨花台、夫子庙、中华门等名胜,对南京的人文景观留下深刻的印象;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我特别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慰安妇历史馆等现场,见证了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14年的血泪历史。另一方面,中新社江苏分社也安排我们参观了南京和周围一带的创新科技发展、江苏中医院的杰出成就,这为南京与海外华文传媒加强合作交流打开了广阔发展的前景。为此,我提出下列四点建议如下:

第一、加强教育与培育人才合作。印尼华社创办三语学校教育,需要培育大批师资;印尼主流社群伊联大学在全国有32所学府,需要教导中文课程,学习中文,如何合作培训师资,是今后应积极商讨和推进的项目。

第二、建立公共卫生健康学院,重点拓展中医治疗学科。新冠疫情说明印尼公共卫生健康体系十分薄弱,需要全面改进改善,特别是中医治疗,为印尼民众广泛喜爱的治疗方式,南京中医大学等单位或可协助我们。

第三、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印尼的名山胜水和十大旅游景点;反过来说,南京与江苏的丰富历史和文化美景,值得我们传媒合作双向推动和加强发展。中国抗日战争烈士、著名作家和华文传媒战士郁达夫先贤于19459月在印尼苏岛巴耶公务被日军殺害,去年,南京江苏侨联曾捐献郁烈士铜像给设在棉兰的“苏北华人文史馆”,我们还积极筹组一次“重走抗日苏岛行”,但由于技术问题拖延,如今又面对疫情严俊,可能要延到2021年中才能实现。

第四、在线传媒发展是未来趋势,南京如何协助推进海外华文传媒交流合作发展,加强年青一代交流往来,是当前迫切需要具体解决的问题,我们希望此次讲座会是一个起步,今后应有进一步的发展。

几点粗浅意见,敬希各位领导指正,谢谢。

(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