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是统考「万灵丹」
2018/04/11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谢诗坚
经过了不只一波三折而是「千辛万苦」后,我们终于从政治的隙缝中看到「独中统考的曙光」,但一哩路走完了吗?如果根据马华的十大补充竞选宣言来看,廖中莱总会长说还没有,因此他说马华一旦继续执政,必定確保独中统考文凭受到政府的全面承认。那就是说,还剩半哩路?
究竟这其中还有什么需要釐清的?我们且根据国阵4月7日发表的洋洋洒洒宣言中解读。宣言中(第4章第26项)承诺,举凡公民持有与大马教育文凭(SPM)和大马高等学校文凭(STPM)同等水平的国外考试文凭,同时也符合(SPM)国文科优等和歷史及格的要求,都一律具备了进入我国公立大专院校就读的资格。这也適用于独中高中统考文凭。
从字面上来瞭解,就是一向以来国立大学不收统考生而只收SPM、STPM和特殊安排的先修班和外国生(如今也收了来自中国的研究生),引发了华社的不满,认为政府有欠公平。
根据第二教育部长依德里斯在2015年指出,由于独中统考文凭不符合1996年教育法令,因此政府依然不承认统考文凭。
国阵立场出现转变
今天国阵的立场又有一定的转变,这是应对希盟3月发表的竞选宣言。希盟的宣言表明:一旦执政將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独中生可以用统考的成绩申请进入国立大学,但申请者在SPM中马来文必须优等。
希盟的竞选宣言显然是衝著国阵而来,因为在2013年大选前,董教总几乎与政府达成「协商」,以让统考文凭再加上SPM马来文单科优等即可进入国立大学,可惜不久大选了,一切还未成定案,选后也不了了之。
按照马来西亚学术资格鉴定机构(MQA)列明,申请报读学位课程的学生必须在STPM或同等资格考试中考获至少2科C,而独中生在高中统考必须5科B。
由于我国有25所私立大学、逾20所大学学院、近10所外国大学分校及超过400所学院林立,教育部为入读大学的学生提出条件;一般学院也收基础班或先修班学生,但学生至少在SPM考试中5科优等及统考中3科B。
目前,在高教部严格监视下,绝大多数的学府都得按章行事。但我们就不知道从1976年正式推出独中统考的独中学校,在高中毕业后直到今天有多少人幸运得以进入国立大学?如果这些学生是在SPM及STPM的考试中过关才进入公立大学就另当別论,毕竟他们不是以统考成绩报读公立大学的。
不过从1980年代,政府开放大专教育领域让私人学府设立后,就有独中生通过双联课程取得外国学位。继而在千禧年后,也出现双联课程的「本地化」,还有学院升格大学学院乃至大学的发展。
助长种族情绪论调
但是即便董教总在80年代提出创办「独大」失败;要求接纳统考生进入师训学院攻读都不得要领后,也不气馁地继续爭取对统考的承认,但总是没有结果。
在2017年,有政党对统考事提出爭取时,土著权威组织也在当年的4月2日举办一项题为《统考爭议性》座谈会,大会通过议案,促请政府拒绝承认统考,因为它不符合教育法令下的教育政策。土权组织主席依布拉欣阿里,甚至恫言如果政府承认统考文凭,他將诉诸法律行动。
座谈会的其中一名主讲者,国民大学族群关係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张国祥,也指责部分华裔家长明知道统考或独中非国家教育体制主流,却还把孩子送入独中,接著又企图利用政府「凡事可商量」的心態施压,「鱼与熊掌」都要兼得。他指,倘若政府承认统考就会出现统考生在政府大学「抢滩」事件。在政府大学名额有限下,会发生种族鸿沟进一步扩大而难以修补。
这种语带威胁的谬论在一个时期助长了种族情绪与论调,若未能加以制止对国家的安定与和谐是具有威胁的。其实我们可以想像统考之所以面对重重阻力是因为它已被视为政治课题。例如在1955年林连玉率团与东姑会晤后,获得「保证」扶助华校,以换取华人支持。结果从那个时候开始,华校就与政治绑在一起而无法分开。
1956年出炉的拉萨教育报告书在取消了我国教育政策的最终目標:「必须把各族儿童纳入一个以国语为主的教学媒介的国民教育体系」这一段后,基本上获得华社的欢迎,林连玉也表支持,因为它保留了既有的多元教育。
可是在1960年时,出现另一个《达立教育报告书》,並在1961年成为法令,摆明所有的华小归政府管制;而中学可选择成为国民型中学(接受政府的津贴,主权归教育局)或不接受津贴,成为独立中学。
宣言內容欠完整
结果有55所华文中学接受改制,只有16所不接受改制。这也是教总主席林连玉疾呼下才保住1/3的华文中学,而代价是林连玉失去教师证和公民权。但他的抗爭也在后来意外地催生在国民型中学开设下午班(收超龄生)。后来发展成「私立中学」,今天也就与独中同样称呼了。
当然不论是希盟或国阵,他们的宣言內容都是欠完整的,说一半不说一半,有些吊人口味。前者同样未指出单统考文凭是否具有SPM或STPM的同等水平吗?这之中的问题是:统考生是否只考SPM的马来文单科?如果又加上歷史,则是否意味著至少拿下6科,也就等于报考SPM了?这些没有解释清楚的內容,也未提及单单统考文凭有受承认吗?能做为申请公职资格吗?
无论如何,希盟的领导人或国阵的领导人都曾对统考有「反对」立场,只不过今天物换星移,他们都不再反对了。这对华社来说,不啻是一个重要的「突破」。若是通过政治可以解决问题和正视华教问题,就让华教与政治绑在一起吧!也让各个政党为华社的困境操一些心吧!
一直在被“考虑”承认的统考文凭
2018/04/10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黄婉玮
这几天掀起的关于统考文凭的争议,主要在于国阵的大选宣言中,首相纳吉玩起了文字游戏,给予统考文凭的承诺是“考虑承认”或“可以考虑”,让华社对字眼的诠释陷入了纠结,而前副教育部长魏家祥为了安抚华社的心,告诉大家不必纠结于字眼,就当作“考虑”等同于“承认”。如此安慰人心反被讥笑为马华公会在自欺欺人。
在等待大选到来的漫长时间里,华教的相关课题终于在这一刻引起注意及讨论,但会不会只是昙花一现,大选结束后又打回原形,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这就跟伊斯兰党主席哈迪阿旺提呈的伊刑法私人法案的情况是一样的,每一回都被国会流程耍得团团转。不只是马华公会深信统考文凭已经得到首相的考虑承认,就连一些华教领导人士也对这一次大选抱持乐观的心态看待,他们相信统考和独中生的出路将会变更好,因为这是统考文凭最受到看重的一次,国阵与希联都在各自的大选宣言中承诺要承认统考。无论哪个阵营当选,将来都有人去找董总谈判。其实两边阵营都是附带条件的承认,比如希联的条件是大马教育文凭的国文科必须获得优等的成绩,而国阵这边开出的条件是,除了国文科优等之外,历史科也必须考获及格。
首相对统考文凭所做的承诺是“考虑承认”也好,“可以考虑”也罢,其实更多反映的是马华公会与华教人士不愿面对的一个现象,统考与独中相较于其他的利益,在大选并不是最被看重的,都是跟哈迪阿旺的私人法案一样,在一些时刻成为被炒作和打击政敌的课题而已。若非如此,为何华教课题会到了今天依然在原地踏步,首相与国阵政府依然还是那句“考虑”呢?
与大马教育文凭相比,参加统考的学子毕竟仅占少数,因此占全国利益的份额自然也不大,说穿了,朝野政党就只有在需要华人选票的时候,才会对华教课题做积极的表现。
其实再想一想,如果首相此时此刻直接宣布承认统考文凭了,那又怎样呢?难道国阵里的两个华基政党只是因为处理不好统考文凭的课题才招致衰退的吗?最可悲的是,马来文版的大选宣言已明明白白的列出“可以考虑承认统考文凭”,但翻译成华文版之后,却发生如此大的理解差距。究竟是字眼的翻译问题,或是其实是华基政党与华教领导人士都是带着心理暗示去理解首相的承诺,才会演变成今天的字眼纠结。
承认统考更要纠结於字眼
2018/04/12 中国报/评论
~作者:潘有文
这次大选,朝野双方的竞选宣言中都提及承认统考,却都是有条件的承认,而不是以前华教人士争取的无条件承认。
希盟的宣言是指一旦执政便承认统考,但马来文科必须优等。而且它还有一条尾巴 ,那就是指统考文凭将受鑑定,以确保其水準和现有的国立大学入学门槛(如以SPM申请,需5科包括歷史科成绩优等)相等。国阵的竞选宣言则要求,SPM歷史科必须及格。
也许在长久以来争取统考的路上,华教人士已经有心无力,不再坚持执政者无条件承认统考,即使是有条件也就当成是承认了,似乎不想在有无条件上有所纠结。
国阵在字眼上玩了一些花样,在国语的竞选宣言中是“boleh dipertimbangkan”,即可受考虑之意,让人质疑其诚意。
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和华总会长丹斯里方天兴皆认為,官方文件中的“boleh dipertimbangkan”可视為”认可”或”承认”,因此华社不必纠结于字眼。
这样的说法,除了国阵成员党和支持者买单,没有多少人认同。何况这是一份竞选宣言,其可信度有限,加上使用这种模稜两可的字眼,著实难以取信于人。
漂亮的谎言技巧
国阵首次把统考议程列入宣言内,这是前数任首相,包括现為希盟领袖之一的前首相马哈迪未曾做过的事,勉强说,国阵是有一些进步,但它始终不愿在竞选宣言中直接表达承认,让人失望。
马哈迪说过,国阵一直不承认统考,主要担心开罪右派马来人而失去选票,如今他所在的希盟还未执政,或可不担心这方面的问题,至于一旦执政是否可以办到,则是另一回事,反正法律对竞选宣言不具效力。
毋庸置疑,国阵和希盟双方都在消费统考课题,以争取或稳定更多华人票,希盟上台后会否兑现承诺还是未知数。国阵再执政即使食言,也有“可以考虑”的字眼护航,能用任何理由搪塞。
虽然竞选宣言的可信度是疑问,但即使是谎言,也该说得漂亮些,这种政治宣言更应该纠结于字眼,才能“骗”得选民信任。
统考的曙光,你的选择
2018/04/11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五月天
领导人真不容易当啊,一个决策就能影响整个华社甚至整个国家的前程。相隔19年,承认统考终于出现在朝野双方的竞选承诺上,斗争了几十年的华教斗士终于看到了曙光。
让人不禁想起数年前首相纳吉早已与某董总领导叶大先生商讨承认统考,却遭到叶大先生的拒绝,随后叶大先生也在某次访问上表示后悔不己,错过了让政府承认统考的好机会。领导人真不容易当啊!
衷心希望纳吉不会如马哈迪那样突然U-Turn,承诺只能维持16天。竞选承诺白皮书也不会如希联般遮遮掩掩,一个语文一个版本的“骗”宣言。
其实承认统考在马来西亚已经不是第一次列入官方记录,更不是华社第一次的诉求。依稀记得近30年内,统考在1985年已经列入华团联合宣言,却引起马来极端主义的反感。1987年,马哈迪在面临政权挑战后成功继续执政,却任由时任教育部长的安华以象征性RM1拨款给全国华校。更在同年9月,以强硬的方式派遣马来教官进驻全国各地华小,企图同化华小,最终引发了华社的群起和平抗议,马哈迪却趁机引援内安法令逮捕所有“异己人士”,此事件被后世称为茅草行动。
安华在此事件与华教人士的会议内,甚至叫嚣华教人士滚回唐山,开创了历史名词的先河。
1999年,安华因为与马哈迪的私人恩怨,出走巫统自立门户创立了公正党,在马来社群与马哈迪分庭抗礼,选票也同时被平分了一半。马哈迪在当年需要华人选票的情况下,原则上答应了所有华社的要求,包括统考。
U-Turn之王却在当年赢得大选后,推翻所有承诺,反而指责华人是叛徒、共产党,甚至其手下企图焚烧隆雪华堂。
五月天心里其实有个疑问,若读者们选择与人拍档做生意,你会选择反复无常和背弃诺言的人,还是踏实做事和履行诺言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