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2日星期日

雅加达“华中”复校问题解决不了吗?


2018/04/21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雅加达“中华中学”校友会历届理事会,为复办母校问题伤透了脑筋。“复校”口号喊得很响亮,也喊了十多年,“只听楼声响,不见人下来”。十几年过去了,社会上、校友间也谈论了很久。不久前,华中校友在庆祝春节联欢会上,又热议这个问题。本人也于今年38日在《千岛日报》写了《牺牲小我 成全大我》为题的评论文章,“华中”校友会会刊《华中春秋》也于4月出版的第67期转载了拙文,但是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了,“复校”问题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与“复校”问题有关的人也还没有反馈的意见,有不少校友和我交换意见,鼓励我再写“复校”问题,希望得到更多校友们的关注,从而解决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复校”问题。
印尼民主改革后,中华文化开始复苏,社会上有关发展中华文化问题,最先谈论的是教育问题,许多社团、校友会都纷纷谈论复办华校问题。雅加达“中华中学”校友会是最先提出“复校”的,接着很多校友会纷纷响应,并很快得到落实,“八华”、“巴中”、“新华”、“必利达”、“崇德”、“纯洁”等三语学校,以及棉兰、泗水与爪哇各地三语学校像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但是,最先提出“复校”的“华中”反而石沉大海,销声匿迹,有关人士一拖再拖,“复校”问题长期被搁置,似乎要“不了了之”,又“欲罢不能”,让人伤透脑筋!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出资复办学校似乎是不切合实际的。办校要有庞大的资金,校舍、师资、生源都成问题,很不容易。因此,不办“三语学校”也罢,办“师范学校”培养华文师资是当务之急,所以社会上谈论“办校”问题就有新的想法,有人主张办“三语师范学校”,或者希望中国一些名校,像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办“厦门大学”分校一样,培养华文教育师资人才。这不是很迫切、很实际吗?
而“华中”复校问题更简单,华中校友会提出的“复校”问题,是希望把华中校友们创办的“圣光”学校(Cahaya Sakti)归属于华中校友会,把“圣光”移交给华中校友会来管理经营。校友会提出一些合理想法,就是校友会不过问“圣光”学校的资产、土地、建筑等,校内原有资金仍属于“圣光基金会”。华中校友会和“圣光基金会”双方出资,整顿发展校务,共同管理,把“圣光”建成高品质、高质量的名校。校名依旧用“圣光”(Cahaya Sakti,只是多了一个“华中”校徽,用“公诚勤朴”的华中精神培育学生,为华文教育做出贡献。
校友会提出的“圣光归属华中”的理由,是因为“圣光”学校是11位华中师生共同集资收购的学校,现在11位创办人中只剩下两人,有必要进行补缺及培养接班人。但是,有一些人表示,出资创办“圣光”学校的不光是华中校友,还有一些不是华中校友的社会人士,这成了有些人认为“圣光”不能归属华中校友会的最大理由。许多校友虽然表示不认同,但是又无可奈何,有关人士死死抓着不放手,急死人也!
我们回顾79年前,“三鸡(基)一鸣”李春鸣、张国基、李善基、陈章基等老师创办“华中”时,也有校外人士麦爝煊、张祖砚等社会贤达的大力支持。而“圣光”学校为了发展,也得到非华中人士林绍良、饶耀武等企业家的支持,他们是出于对华中的同情和支持“华中”教育事业,都是为了热爱“华中”。为了扩建“圣光”,有些“校外人士”才出资捐助“圣光”,这也是事实,他们都与“华中”有渊源,不能因为“有校外人士”作为借口,说“圣光”跟华中“没有关系”。
华中校友会的立场是“不是要坐享其成,窃取别人的成果,而是要让母校承担起教育后代的责任,培养具有公诚勤朴的华中精神接班人”,如此而已。
基于上述理由,“圣光” 归于 “华中”校友会是顺理成章,双方都是“赢家”,没有一方会吃亏。“圣光”归属“华中”是“水到渠成”的好事,为什么还要再拖呢?

 (沈慧争  2018420日于雅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