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6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768


有华人在朝又如何?


2018/04/26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罗汉洲


尽管林吉祥说无意“剿灭马华”,但民主行动党在竞选布局上确实有剿灭马华的打算,因为它调遣表现标青的党员去抢攻马华堡垒区,用心昭然。

行动党剿灭马华的行动引起一些人的忧虑,他们担心马华被“剿灭”了,但国阵却依然执政,那便是马来人在朝,华人在野的局面,华人危殆!

刚听到“马来人在朝,华人在野”这句“警语”时,确实很吓人,据说也令华人警惕,于是有“华人票回流,助国阵赢了两场补选”之结论。

不过,好景好像不长,自从当局宣布了第14届大选日期后,海内外华人风起云涌的回乡投票、回国投票、赞助回乡投票以及请假Save  my country等的号召,竟在第一时间就给界定为是有利于反对党的风潮,以致在朝者急忙劝道:“别忙,不回乡也罢,工作要紧。”

在不在朝无分别

甚至有人怒斥某航空公司为回国投票的大马人免费更改机票日期,“因为这等于推动换政府”。看来似乎人人心中有数,认定华人已铁了心,将有更多华人把票投给反对党。

那么,华人为什么不怕马来人在朝,华人在野这个局面?简而言之,历经60年验证,华人已看透在现有执政架构下,即使华人在朝也与不在朝无甚分别。

可不是吗?打从独立时期的联盟到如今的国阵政府,悠悠60年,华人一直在朝,且东西马合起来至少有2个号称代表华人的政党在朝里共同为华人办事,但华人的地位却直如王小二过年,华人在朝却无法阻拦这颓势。

举例而言,殖民地政府发津贴给华人建立的华文中小学,惟独立后就只剩小学获得政府津贴、资助,却排斥华文中学。尽管有华人在朝,却只能让华文中学自生自灭。殖民地政府允许华人兴建华文中小学,华人在朝的时候反而不能。

1969年,华人要创办华文大学,朝里的华人公然反对,还要讲一句:“铁树开花”来向华人浇冷水。

1970年,政府推行新经济政策,华人在经济领域的发展受到限制,1990年再延长这政策,当其时,也有华人在朝,他们却没有或无能反对延长新经济政策。

进入1980年代,华人胼手胝足创立的事业纷纷易手,在朝的华人同样没有或无能阻止吞并风,这与马来人在朝,华人在野无什差别。

换人做才有希望

既然在朝华人难做大事,且说些“小”事吧。殖民地时代的罗里、客货车身上书写的斗大华文招牌,到了1970年代就消失了,商店招牌华文字也受限制,先辈们“华文可作私人/商业用途”的信诺给人束之高阁,有华人在朝又如何?

此外,由于华人相信即使国阵里的华人代表全都落选,国阵却仍然执政,但为了形象,国阵肯定会委任华人入阁,仍会有华人在朝;如果希盟执政,更肯定有华人在朝,所以不管华人怎样投票,都不会出现马来人在朝,华人在野的局面。

总结来说,标榜代表华人的人在朝,未必真能代表华人;反之,标榜代表多元种族的华人若在朝,却极可能维护华人的权益,也极可能为华人争回已失去的基本权益,所以不妨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从未执政,总不能一口就咬定他们不能为华人办事呀,不然华人如何突破困境?

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华人唯有豁出去,所为的就是维护与取回我们的基本权益,且60年历史事实昭示,也唯有换个人来做才有希望!



华小校长们,请遵守教育部规定!


2018/04/26 中国报/评论

~作者:潘有文


日前,教育部发出指示,全国政府学校不準在正课时间进行电脑班,也不得强迫任何学生参与电脑班。

近几年,华小收费电脑班列入正课的课题,除了涉及家长需负担额外费用,同时令人怀疑学校背后是否与商家有著剪不断,理还乱的利益链。

教育部根据教专业通令发出的信函中,已清楚提及学校电脑班不準由商业机构赞助,以及收费电脑班只能在课后进行。

信中还提及电脑班的师资非教育培训,不能进入学校授课,而收费的电脑课本非由教育部编写,不能在正课使用。

凡此种种,教育部已清楚说明,收费电脑班安排在正课已属违法,校长们发表的担心与电脑商毁约和赔偿问题,并不是应该考虑的问题,因為是校方或家协与电脑商违法在先,至于担任家协顾问的校长,更应该负上一半责任。

一些家长或担心,没有在正课内上收费的电脑班,学生如何取得电脑知知识?其实,早于2011年小学课程标準落实后,教育部已安排学生学习电脑知识,分别是一至三年级的《科学与工艺世界》,以及四至六年级的《信息与通信技术》。

应考虑纠正错误

至于华小收费电脑班课程中,包含如何使用微软电子錶格、Power Point、使用谷歌寻找资料、绘图等,升级版的包括STEM、机器人学(Robotic)、3D打印技术和扫瞄技术等,就华小生的年龄来看,都不需要在正课学习,属于课外加强用途,如果校方以此為由,或有矇骗家长和华社之嫌。

其实,教育部早于2000年就不允收费电脑班,华小校长和家协却当成耳边风,并没有遵守这项通令,暗渡陈仓了18年,如今应该考虑纠正错误,循规蹈矩的把收费电脑班列為课外活动。

如今,校长职工会要与教育总监商讨收费电脑班之事,是否想要继续违例下去,以便能维持背后强大的利益链呢?為何校长不回头是岸,把心思放在教育工作上呢?



统考文凭与政客


2018/04/21 南洋商报/评论

~作者:许运发


最近由于政治形势需求,在承认独中统考文凭议题上,某某高人认为“考虑”意即“承认”。笔者打个比方,某女士“考虑”嫁给男士,男士就说“那我们上床吧”,这与高人的寓意惟妙惟肖,暧昧之至。还胆敢叫人不要咬文嚼字。

高人的高见,除了让人笑脱牙床之外,也显示出其个人素质。书白读不打紧,误国误民事大!“考虑承认”与“承认”的时差已65年(13届×5年),而空间距离无从算计,但肯定不是汉语学孬等级政客常说的一里路,更何况旧的一里路尚遥不可及,新的一里路又摆在眼前。

各位:左五年右五年,这个和数只有高人政客知道答案,因为只要经过“考虑”就成事。

相信大家心底明亮得很,即便小学识字程度都知道,“考虑”与“承认”这关键词的含意实风马牛不相及,根本无需狡辩。无奈主人既然亮出讹诈华人选票的王牌“承认统考文凭可以考虑”,这对自诩代表华人的最高机构即如获至宝。

说真的,依笔者看,如果善用以为政治斗争,统考文凭或可成为手段,若是严肃以学术良知、教育伦理看待,大可不必太介意、患得患失,我们已经被利用、耍弄、欺侮了两代人,不也熬撑了过来?这完全是咱5000年文化坚韧的札根、充沛的底气、刚毅的正气博大精深的展现。别让政客看匾了——不承认统考文凭我们就活不了!事实是:国际上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的顶尖大学有的是,如今全球化大势所趋,吾道不孤啊!

令人惴惴不安的反而是如希特勒说的:“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从他们的小学下手。”

最后,笔者以一句题为“真话”的警语与非政客们共勉:政客说“是”,他的意思是“或者”;当他说“或者”时,他的意思是“不”;如果他说“不”,那就不是政客。



母语教育出路与宣教


2018/04/26 中国报/评论

~作者:邓世轩


直到今天,社会上很多华教界的宣教者,仍然以简单、片面、过去的民族主义视角,向听眾灌输华文教育的伟大或母语教育的重要。最近笔者听了一场关于华教出路的讲座,產生了一点疑惑和思考。

第一,就是母语教育如何促进国民团结?母语教育工作者经常强调“语言差异并不是国家团结的绊脚石”。但它今天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在母语教育体系下如何去接触其他族群?在多元社会中如何进行跨族群交流?

以笔者為例,笔者是华小生,独中生,从小到大生活在马来西亚,生平第一个马来朋友却是在北京认识。我们经常强调独中教育是三语并重的多元教育,但这往往只是个理想,普遍独中生国文和英文能力出到社会,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况且,我们对其他族裔的瞭解,往往只能从课本及外人口头上的描述获知,我们没有机会认识,也就没能真正瞭解其他族群。这种“活在华人世界裡”的环境难道不是另一种单元教育吗?

很多时候的纷争在于对“融合”与“多元”的不同解读。支持国民教育的人认為马来西亚社会分化太严重,政府有责任促进国民团结和相互瞭解,这样的方法唯有各民族在“同一个屋簷下”接受教育,而為了良好沟通就要使用国语作為统一的教学媒介语;支持母语教育的人认為,多元社会的基础在于良好地保持民族性,因此各民族必须接受母语教育。

笔者认為,这两种观念都没有绝对的对错,这一种民族和国族的争执,都是上世纪上一代人遗留下来的歷史问题,我们或许没必要把它单纯理解為“政府有意图要消灭华教”这样上升到种族对立的敌我思维。我们可能可以探讨这两者是对立还是共存的。如果是共存的,那边界在哪裡?我们不可忽视的是华人人口比例逐渐锐减的这一事实。面对这情况时,华人怎么与马来人口佔多数的社会“融合”?

不能忽视社会需求

第二,与其他类型的教育模式比较,母语教育的优势在哪裡?面对私立学校与其他主打素质教育学校的兴起,主打母语教育的学校应该如何面对他们的冲击,出路在哪裡?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社会越来越多元,也不断追求专业化,母语教育要怎么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到了大学及社会,英文依然是最主要的语言,母语教育应如何与国际接轨?我们要怎么说服人家选择母语教育,而不是其他以英文為媒介语的私立学校或国中?母语教育虽然扎根于草根,但也不能止步于草根。

教育虽以育人為主,但也不能忽视社会需求。很多人在為孩子选择学校时,都是以教学素质与出路為考量。

其实以上问题都是老调重弹,也已经有人在一些场合给予解答,只不过针对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很可惜的是主流宣教模式仍然只是停留在“母语教育是天生的权利”“要守住前人的华教成果”“华人要把根留住”“不懂母语的人没有文化”“新加坡人不懂母语,所以……”云云来煽动民族悲情,製造神话,使华教成為一种不容任何质疑的信仰,而没有回应社会提出的疑问,也没有深入回答母语教育的意义。这一套意识形态的灌输可能可以感动中学生,但这种类型的演讲和论述显然说服不了大学生的疑问。这些是笔者听完讲座的一些想法。笔者毕业自独中,自然也是為了母语教育的未来思索,希望可以激起更多诚恳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