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1日星期四

智民院里谈华教 无尽前途堪喜忧



——记印尼华文教育联合总会与岭南大学张鲁昌教授一行举行交流会


2018/01/11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
宾主双方对印尼华文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做了
积极认真的讨论。
16日,2018年的第一个星期六,印尼华文教育联合总会迎来了尊贵的客人,那就是刚在西加山口洋地区进行师资培训的广州岭南大学张鲁昌教授和周依依老师,双方假座智民学院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会谈。出席座谈的有:印尼华文教育联合总会副主席郑洁珊老师,监察委员梁荣升老师、陈慧珍老师,顾问陈玉兰院长,理事辛玉宝老师、吴少冰老师,雅加达华文教师联谊会主席郭美华老师,以及HSK辅导教材经销部的年轻老师黄川源等。
首先,张教授介绍了自己在山口洋进行培训的主要感受:1、从接受任务到最终成行,报名参加培训的教师人数在不断上升,从接受任务报名人数有四十多位到最后一百三十多位,一半是在职老师,其余部分是准老师或仍在学习的学生。这说明了山口洋老师求知的热情在不断高涨。2、参加培训的老师或准老师们,其水平普遍较高,没有无故缺课现象,向学精神令人感动。3、山口洋地区一批年轻骨干教师的成长,带动了各地区华文教育的进步,早期叫人担忧的下滑趋势得到了控制,学生人数大幅回升,局面欣欣向荣。总之,这次的培训效果明显,成绩显著。
接着,周依依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到了参与培训的老师们的主要问题:1、发音存在着二三声分不清楚的问题,特别是第三声,老师们发得总像第四声(按:因为该地区方言中的三声只读一半,即半三声)。2、词汇教学过程中,受训老师们能够理解词汇的差异,但说不出来具体的原因,他们的理论知识还不够,教学方法和技巧也欠缺。因此,印尼老师们更需要的是具体的教学法的培训,特别是把理论转换为实践的教学方法。3、培训中,组织老师们进行教学技能比赛,老师们查资料,看视频,再由培训老师进行整体点评,有的放矢,效果非常好。
之后,张教授、周老师与印尼华教总会及其他华教界人士就多个议题进行的交流。大家都认为山口洋地区老师们的不足点也都是全国华文教师的不足点。我国的华文教师很少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学习。
一、文学写作:华文教育,特别是华文教育工作一线的老师们,应该重视“文”的技能,不仅仅是说一口流利的华语,更要能写出像样的文章。要想写得好,先得“吃”得饱,老师们应该多看报刊杂志上的好文章。
二、山口洋与华教基地:山口洋地区有着良好的华文基础,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华语,家里的环境也是方言的,喜欢看中国电视,听华语歌曲,与大中华地区交往密切。因此,或许可以考虑在山口洋地区建立一个华文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从当地众多的华语人才中挑选出优秀的、立志于华文教育事业的年轻人,接受各种形式的师资培养。
三、榜样的作用。在山口洋地区,以一批年轻教师的成长为契机,带动了整个地区华文教育的蓬勃发展,甚至在某些乡村,一个华文教育单位,就改变了整个乡村的社会风气,年轻的少妇被组织起来,参与到华文的学习、歌舞的娱乐中去。对于这些具有榜样作用的年轻教师,我们要肯定他们的努力,但更要爱护他们成就。事实上,如果反观华文教育史上留有芳名的前辈们,无一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们撬动了华人社会,得到各华社、侨办、宗亲组织的大力支持,教育与社会、家庭形成一个稳固而良好的三角关系,推动华文教育健康发展。
四、教师代沟。代沟,常用于父辈和子辈之间的隔阂,而现在,我们不得不面对华文教育师资的代沟问题。一直以来,老一辈的老师们总在慨叹:师资短缺,青黄不接。但实际上,一批年轻教师却自己组织起来,利用现代化的即时通讯工具,形成了自己的圈子,以现代的商业思维模式维护自己的教师权利。华文教育是一块整体,特别是对华族而言,年轻也好,年老也罢,都是推动华文教育的重要力量。新老交替,做好接班人的工作,才能保证华文教育的长期发展。而现在这种隔阂、断代,不得不令我们所有的华文教育工作者深思。
五、华文教育和华文教学。随着中国的发展,一带一路政策的执行,在世界各地,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印尼也是这样,社会上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长,开设华语的学校和补习班纷纷涌现。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华语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能坚持下来的学生不多。更不用说那些深奥的华族文化了。这是为什么?华文教育与华文教学,一字之差,折射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其所采用的方法自然也就不一样。印尼的华文,是走教育之路?还是教学之路?这或许应该是印尼所有关爱华文教育者今后应该重视研究解决的问题。
最后,双方对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建设性的探讨。大家表示,希望将来能有机会邀请到如此了解印尼华文教育状况的张教授,再给我国其他地区的华文教师做针对性的教学培训。

(国际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