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8.01.10缅甸《缅华网 》 华文教育
——伊江树 报导
这一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新加坡没有代表出席。缅北地区一些华校老师询问道:如果按人口比例计算,东南亚各国中,新加坡的华人比例最高(占76%),马来西亚次之(占23%),但为什么在华文教育这一领域中,新加坡却出现日益式微的现象,不如马来西亚呢?
这显然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在第11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上,来自马来西亚的王瑞国博士的论文《万紫千红春满园》对此问题有所接触提及。该论文全文发表在第14期《东南亚华文教育通讯》上,笔者拜读了此文后,深有感触。文中提到:
“新加坡在人民行动党李光耀执政以来,力图将新加坡建设成为洽融各民族文化差异的大熔炉。新加坡以英语为基础,将华人、马来人、印度人融为新加坡人,创造出全新的、既非西方文化,又非东方文化的新加坡文化。”
但是,当年坚决推动英语为官方语言,而将华文调整为第二语言的李光耀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就已改变了他的看法。王瑞国博士的论文中就说道:
“1989年李光耀在接受台湾《中国时报》专访时表示,如果可以回到1965年,他会保住华文小学,必将英语作为华小的第二语文,而华语为华小的主要教学媒介的第一语文的地位,并鼓励家长把孩子送进华小就读。不过他又说:‘太迟了,已经太迟了’。他辩解地认为造成华校式微,是因为华裔家长基于功利的考量,把孩子送进英校。造成新加坡的华文教育日益式微,除了政府的政策之外,华人社会几近自我放弃的态度也是重要因素------。”
这一段叙述,回答了“华文教育为什么会在新加坡日益式微,不如马来西亚”这个问题。
1965年新加坡独立之时,其所面临的地区形势并不乐观。新加坡是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但当时东南亚各国却都弥漫着一股反华、排华的风气。新加坡1965年8月9日独立建国,旁边的东南亚最大国家—印尼在9月30日就发生了“九三○”事件,接着苏哈托上台,印尼国内反华风潮汹涌而至,新加坡就像一只小船面临着惊涛骇浪了。
这时候新加坡如果坚持以华语为官方语言,很容易就会被人贴上“东南亚华人国”这一标签,其所面临的国际处境将更险恶。而且别有用心的一些人士还可能煽动其国内的马来人、印度淡米人也起来闹事。在这种时刻,新加坡领导人制定了“以英语为官方语言”这一政策,化解了可能出现的、针对新加坡的一股反华浪潮,而且也为自己国家的公民“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定下了调子和步伐。
这是经过半个多世纪后回过头来看新加坡当时的处境的。“以英语为官方语言”,让新加坡人民(包括当地的大多数华人族群)很快地融入了当时以西方国家为主的“世界大家庭”中,这不能不说是当时新加坡国家领导人的远见和智慧,保证了新加坡这只小船不至于沉没在充满惊涛骇浪的汪洋大海中。但正如世界上的许多事物,有一利必有一弊一样,新加坡的大多数华人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放弃了(或放松了)华文教育,其产生的副作用在以后的岁月中才逐渐呈现出来。李光耀先生哀叹“太迟了,已经太迟了”,就是这个原因了。
在基础教育中,以什么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牵涉到是否认同本民族文化这一个问题。新加坡青少年长期在学校中接受以英语为教学媒介的基础教育,对华文的文化传统认同自然逐渐降低,这是无法避免的现实。新加坡国家独立初期,为了在东南亚地区及整个世界上站稳脚跟,而不得不采取了这样一种语言政策,这无可厚非。而华文教育日益式微,也是无法避免的了。
那么现在呢?新加坡的华文教育是否能重新恢复和发展?看来这个问题只能由新加坡的华人族群自己来回答了。
(缅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