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4日星期三

暨南学堂与印尼侨生



2018/04/04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
南京时期创办的暨南学堂。
吧城中华学堂选送的21名学生。
暨南创办人端方。
暨南学堂是今天暨南大学的前身,中国华侨教育的摇篮。可今天印尼华社是否知道暨南学堂的创办与当时荷属东印度爪哇岛各埠中华学堂息息相关?让我们撩开百年前这段尘封的历史。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派端方、戴鸿慈等五大臣分赴东西洋考察宪政。端方从欧洲归国,途径南洋,受到当地华侨商人和华侨学校师生列队欢迎。他不仅深切感受到海外华侨爱国情深,而且认识到举办华侨教育之不可缓。因之,召见各埠华侨“劝其就地兴办学堂培养子弟,并戒其勿染外洋习气”。华侨乡民表示希望有朝一日能送孩子回国读书。
为了"宏教泽而系侨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学部(教育部)派查学委员钱恂,学部专门司行走、举人董鸿祎等赴南洋考察华侨教育。同年秋天,二人于1906年秋天抵达爪哇。时爪哇华文教育兴起,各埠纷纷办中华学堂。但由于师资薄弱,教材也稀缺,教学质量自然不如人意。许多华侨向钱恂和董鸿祎表达了想送子女回国读书的殷切心情。钱恂和董鸿祎见此情景,鼓励华侨送子女回国读书,并答应将予以官费待遇。
钱恂给学部和端方发了电报。钱恂在致端方的电文中说道:爪哇的学生中,有约30人会讲普通话,文化程度相当于中学,他们盼望能回国读书,并选择南京就读,日用开销自理,请求解决食宿。并同意学部发来的咨询电文。这些侨民一心向往国内,自然应该顺势引导促成此事。
端方欣然赞同,他除电复学部外,并立即奏请朝廷说:“爪岛侨民流寓远方,不忘归国,派生内渡,就学金陵,洵属爱国情殷,极堪嘉许,自当官备食宿,妥为照料。当经电饬该员钱恂等,允为照办。属其传语华侨,益相敦勉,札饬江宁提学使,俟该生等来宁,即查询志愿,分送各学堂肄业。嗣后南洋各岛及檀香山、旧金山等地侨民,如有愿送子弟来宁就学者,并当一律收取,以宏教泽而系侨情。”清朝政府出于“宏教泽”、“系侨情”和“弥隐患”的考虑,准许了端方的请求。于是,钱、董二人率领第一批爪哇归国的侨生21人,先到新加坡等候轮船东渡。当时已经是1907120日,临近春节,未能等到过完春节即起身东渡回国,由此可见侨生回国读书的急切心理。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为此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宴会,归国侨生即席朗诵诗歌,当地的中文报纸《叻报》于当年26日作了详细的报道,可谓盛况空前。2月,第一批爪哇华侨学生21人在董鸿祎护送下抵达南京,恰好是春节。南京街上的晚上,灯火通明,热闹非凡。这些来自异邦的侨生装束奇特,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兴致勃勃地观灯、看戏、品小吃,沉浸在节日气氛中。
这些学生临时安置在南京三牌楼实业学堂寄宿。按原来的想法,是“该生等来宁即查询志愿,分送各学堂肆业”,并未想要办一所专门招收华侨学生的学校。但是在这些华侨学生到达南京之后,原来的计划不得不作改变。
改变计划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侨生资质参差不齐,且不谙国内的风土人情,若按照原定计划分送各学堂学习确有其意想不到的困难。另外尚有特别具体的困难。郑洪年在192911月国民党中央训练部召开的南洋华侨教育会议上介绍当时的情况说:“端(指端方)欲先试验各人程度,再分送各校。而他们(指侨生)回国的时候,适降大雪,与南洋热带的气候迥殊,因此病了好几人。大的二十二岁,小的只有十一岁。我就对端(方)说,分开来恐怕不行,一定要走散回去的。于是就在本京三牌楼实业学堂楼上,请教员来替他们补习”。
端方采纳了郑洪年、陈伯陶的建议,暨南学堂于1907323日在南京薛家巷妙相庵旧址开学。该处地居南京城中央,鼓楼之南,唱经楼之北。由郑洪年任堂长。当时侨生所学的功课主要有修身、国文、经学、算术、英文、国画、历史、地理、理科、乐歌、体操等。至此,由国家兴办的华侨教育事业迈开了艰难的一步。
光绪三十三年四月(19075月)端方才上奏(筹设暨南学堂片),称:“查该学生等流寓远方,不忘中土,情殷内渡,志极可嘉。惟该生等初回内地,语言骤难合一,应选派教习补习国文国语及各科学一年,再行考验程度,查询志愿,分送各学堂肆业。且闻内响芳殷,来者日众,非为特辟一校,不足以敷教育而系侨情,当饬署江宁提学使陈伯陶,差调直隶候补道王崇烈照料一切,并筹拨经费,择度校舍,延订教习,分科教授,派员管理,统合画一,名曰暨南学堂。”“暨南”一词源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寓意为: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风尚和文化教育,以中国为中心,辐射、传播到四面八方,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暨南校名因此而来。
暨南学堂设立之后,新加坡、马来亚等地又有不少华侨学生前来求学。根据办学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端方又于光绪三十四年五月上奏《暨南学堂办理情形》,提出:“现拟将该学堂改为中学,附设高等小学,分为中学一班,高等小学两班。”暨南学堂办学规模确定为学生500名,至宣统元年(1909年)已有在校学生167名,1911年发展为学生240名。
吧城中华会馆很重视选派印尼华侨学生到暨南学堂留学一事,专门成立回国学生委员会进行选拔。最后,由爪哇吧城、万隆、玛琅等地挑选了21名学生作为首批赴暨南学堂留学。19078月、19085月和10月,先后有爪哇10名、46名和38名华侨学生到达暨南学堂。19094月,又有6名爪哇学生到达。至此,荷印侨生共有121人。
191110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形势发展得相当快。南京守城将领张勋极力效忠满清皇室,下令大肆逮捕革命党,凡是没有发辫并戴有白手帕者,一律被认定是革命党。学堂为了安全,即与铁路局协商,临时拨出平民小公车(运货车),星夜送学生到上海租界避难。大部分侨生返回南洋,小部分参加了革命军,而暨南学堂也因此停办。
林思温(1892--1943年)祖籍福建龙溪县,出生于爪哇,是第二批回国就学的荷印侨生。19077月,他在暨南学堂,开始了他的故国人生。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后来被任命为暨南大学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委员。192679日,北伐战争爆发,林思温投笔从戎,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北伐。在汉口攻城战中,由于兵源不足,林思温所在北伐军无法攀上城墙。关键时刻,他灵机一动,叫士兵解下系在身上的腰带,系上铁砣,用力抛上城墙,待它卡在城墙上后,抓住腰带,顺势爬上城墙,与北洋士兵展开了激烈的殊死搏斗,最终攻占了汉口。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5月,厦门沦陷。眼见日寇铁蹄的蹂躏,此时身处战争最前线——漳州,林思温按捺不住满腔怒火,主动请缨,潜伏孤岛,加入军统潜伏在厦门的兆和组。据机关组石宝太生前回忆,兆和组以兆和酱油厂为据点,从事秘密抗日活动,分设机关、情报、行动三个组,林思温担任情报组长。不幸的是,兆和组出现叛徒林光明,他将兆和组组织、策划爆破日本领事馆的情报向日本驻厦门领事馆警察署告密。1940617日上午11时,日警察署人员抓走了陈清保、林思温等20多人,制造了“兆和惨案”。19412月,陈清保从容就义,同遭杀害的还有林清川、陈锡昌等9人。1943113日,林思温、林添丁等4人宁死不屈,被处以惨绝人寰的极刑——腰斩,英勇就义,年仅51,为抗日救国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百年往事渺如烟尘,昔日翩翩学子如今已为黄土,浩瀚史海中留下的都是些记忆碎片。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当去追溯那一段历史场景,无论清晰或模糊,或只是一个远去的背影,但爪哇侨生的名字已留在暨南大学的档案里。

(郑来发)